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过的世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程极明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国访问的心路历程,作者曾出国访问了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本书根据作者的记忆,把作者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一一记录下来,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些有关各国的信息,便读者能对我国的外关史产生一些兴趣。

内容推荐

本书既是一本回忆录,又是一本游记,记载了作者在20世纪50—60年代多次出国访问的经历,及作者的一些心得体会。本书文笔流畅、生动,对读者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很有帮助,对年轻一代也很有教育意义。

目录

前言

一 初出国门

 1.路过苏联

 2.从莫斯科到布拉格

 3.在英伦三岛

 4.北国风光

二 在国际学联工作

 1.美人鱼的家乡

 2.尖锐的斗争

 3.参加亚非学生会议

 4.与亚非朋友的交往

 5.忆贝利康

 6.我的第二祖国

 7.永远怀念曹老

 8.东欧杂忆

三 茫茫非洲大地

 1.初到北非和西非

 2.去伦敦买有关非洲的书

 3.访问阿尔及利亚、西非和东非

四 勤奋的日本

 1.发达的市场经济

 2.惊人的效率

 3.少有的勤奋

 4.实实在在

 5.精益求精

 6.“日中不再战!”

五 古老而又现代化的意大利

 1.文明古国

 2.相似乃尔

 3.乱与治

 4.团结与分裂

六 发达的美国

 1.高度、全面、较均衡发达

 2.开拓求实

 3.铜币反面

 4.市场经济体制

试读章节

一初出国门

1.路过苏联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以后,我开始在上海学联工作,担任组织部长,主要的任务是在各大学和中学里帮助建立学生会。到了11月,我被调到上海团市委学生部,搞高等学校的建团工作。记得上海当时有16所高等学校,2万名大学生,我们在其中发展了1万名团员,建立了16个校团委。

1950年初,我带领一个工作组到复旦大学蹲点,并由虹口区委任命我兼任复旦大学党总支副书记,和当时的书记邹剑秋同志一起工作。

到了12月,我们正忙于总结一年的工作,研究第二年的计划。一天下午,学生部的秘书木青突然来了个紧急电话,要我立刻回机关,说有重要任务,并要我把工作完全移交。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匆匆赶回陕西南路5号。到了部里,木青偷偷告诉我,要我晚上乘火车去北京,出访英国。她也说不清是怎么一回事。我的脑子里满是复旦的工作,对于出国,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后来,学生部部长钱李仁同志告诉我,应英国学联的邀请,全国学联要派一个代表团去英国访问。第二天有中央同志接见,所以当晚必须动身。他说,一切事情到了北京就会知道了。

晚上我上了火车,因为平时工作很疲累,很快就睡着了。

北京的冬天很冷。我从来没有在北方的冬日生活过,只穿了一身上海干部服的棉衣棉裤。没有大衣,在北京就显得很单薄。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享受有暖气的生活,屋里屋外俨然是两个世界,和上海有很大的不同。我基本上躲在屋子里,尽量少出去。

原来是刘少奇同志要接见我们代表团。但是,他突然又有了什么事,不能接见了,让中联部部长王稼祥同志接见我们。我们就等着安排。

我和北京大学学生会副主席郭琨同志同住一屋。他就是后来去南极考察的第一任队长。我们两人同年,都才22岁。我们一起参加代表团的准备工作。原来要立刻去英国的,但是中国学联驻国际学联代表柯在铄同志传来的消息说,英国学联很狡猾,请我们12月去,正好是圣诞节和寒假,根本见不到大学生,还是推迟去为好。我们代表团就决定年底再动身。我向团长袁永熙同志提出,是不是让我回上海一个月再到北京来。他笑了笑说:“你就在北京住下来,边准备,边休息,不是挺好吗?”

分给我的任务是起草和英国大学生见面时的发言稿。稿子只要讲五分钟的。我很快就起草好了。然后就是看材料,听一此去过英国的同志介绍情况和体会。我和郭琨也没有什么事情干,就去团中央图书馆借《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一批高尔基的长篇小说看。那是一些平时想看而没有时间看的厚书。我们每天看到夜里12点才人睡。暖气那么足,我们早晨就睡懒觉。这么过了二十几天,不知不觉地把我自解放以来得的神经衰弱症医治好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工作忙得不得了。每天晚上总要忙到下半夜。许多同志学会了抽烟,我就不断地喝茶。几乎每个月。我都要发一次高烧,需要睡上一两天。平时晚上睡不着,天快亮了,又特想睡。这下子,用“睡眠疗法”把我的毛病治好了。真得感谢英国学联的心机。

代表团由6人组成,袁永熙同志是团长,他是团中央学生工作部的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前是北平地下党学委负责人。团员除了郭琨和我以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副主席管平(女),以及我国学联驻国际学联的代表柯在铄同志,他在布拉格等我们。翻译是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当时北京外语学院当教授的程镇球同志,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翻译。

我们在12月下旬乘苏联民航的伊尔12型飞机去莫斯科。那是一种两个涡轮引擎的飞机,可以飞3000公尺以上,但是因为带的油料不多,只能连续飞行3小时,所以,我们断断续续走了六七天,才到达莫斯科。途经机场的候机厅,经常听到有关坏天气的报道。到任何一个飞机场,都是白皑皑的一片。对于我这个生于南方的青年来说,太有趣了,整个世界似乎是座大雪宫。我们经过了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苏联的伊尔库茨克、鄂姆斯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新西伯利亚以及喀山。

从乌兰巴托的机场到城里,汽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公路的两边全是草原,一望无际。到了市中心也只有几个大建筑。中央是蒙古革命领袖乔巴山的墓,左边是国家大饭店,右边是部长会议大厦和乔巴山大学。再没有其他的大建筑了。当时蒙古首都的人口是八万人,其中华侨有一两万人。在乌兰巴托的周围,大都是蒙古包。革命胜利已经几十年了,却没有什么大变化。给我们吃的是羊肉和羊奶,我们很不习惯。

第二天,飞到伊尔库茨克。我第一次领略到西伯利亚的寒冷。我们穿的是绒线衣裤、外呢子中山装,加呢子大衣,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下,好像身上没有穿什么衣服一样。冷风吹在脸上,好像被刀子割了一般地疼痛。我们迅速地跑进候机室,才喘过气来。到了屋里,就有一种特殊的气味,烟草的、洋葱的、女人香水的,又混合着伏特加酒的味道……我们后来称之为“俄罗斯气味”。由于空气不大流通,所以气味散不出去。候机室里放着悠然动听的音乐,使人顿感轻松。哦,这就是我们向往已久的苏联!

接着,我们在漫漫的似乎是无边无际的西伯利亚的大草原上翱翔。到处都是大片的白桦林,到处都是漫漫的雪海。我们不禁唱起苏联的《祖国进行曲》:“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到处都是田野和森林……”

在伊尔库茨克和喀山,特别是喀山,那里的城市还保留着革命前的模样。在喀山的旅馆里,那位掌柜的老头,带着旧式的夹鼻眼镜,拿着俄式竖直的算盘,看上去十分有趣。在喀山大学前,我仿佛看到列宁在那里上学,又仿佛看到曾是流浪汉的高尔基在那里卖面包。有轨电车好像还是革命前建成的,丁丁当当在城市中奔跑。哦!那正是高尔基描写过的俄罗斯。

其他几个城市就不一样了,它们是在战争中和战后新建立的工业城市。特别在新西伯利亚,许多建筑是崭新的,非常漂亮。旅馆里的设备也很好,只不过厕所里的手纸用的却是裁好的《真理报》,无法使用,大杀风景。这也反映了苏联轻工业的落后。苏联的森林那么多,用木材造一些高级的手纸,本应是轻而易举的事。

每到一个飞机场,最使我感动的是在候机室门前都有一组雕像,是苏联著名的雕塑家雕塑的列宁和斯大林的像。列宁坐在公园的长椅子上,斯大林站在旁边,似乎在聆听列宁的谈话。一下飞机,就看到他们。越走越近,好像听到他们在说俄语。我们兴奋极了。他们在这寒冷的冬日,在等候远方的客人踏上俄罗斯的土地,欢迎新中国的学生们。他们太辛苦了。

到每一个飞机场,使我们十分震惊的是机场上排列着一大排双引擎的飞机,一望无边,看不到头。那时是卫国战争刚结束后几年。仅在1944年那一年,苏联就生产了9万架飞机。没有那么强大的国防工业,怎么能打败德国法西斯呢?苏联在革命胜利后,执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拯救了,他们的祖国。而那时,我国的空军刚刚建立,还不会生产飞机。这种状况对我们是极大的启发和鼓舞。我们想,什么时候我们也建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呢!

沿途见到的苏联人民,都对我们十分友好。苏联民航每到一地,就主动通知当地共青团组织来接待我们。我们之间言语不通,我们刚学的一点儿俄语根本不够用,只能说一些单词。有的城市的共青团组织还请我们去看话剧。记得有一次看的是《难忘的1919》,我们第一次看到舞台上的列宁和斯大林,感到十分兴奋。没有中文翻译,只能边看边猜。

在伊尔库茨克的候机室里,一位苏联边防军军官会说中国话,他曾在旅顺待过几年。他十分称赞我国人民的勤劳、物产的丰富和气候的适宜。他说,伊尔库茨克附近的土地,除了种苜蓿之类的牧草以外,什么也不能种,无霜期太短了。土地挖掘一公尺以后,底下就是冰块,不能种植粮食作物。

有一次,我们在候机室的餐厅里用餐。程镇球觉得菜淡了点,用英语说了个盐字。一位老服务员听不懂,就去厨房里把所有的佐料全部拿出来,摆了满桌子,可就是恰恰没有盐。弄得全餐厅的人哈哈大笑,有的人都笑出眼泪来了。俄罗斯人的热情好客使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P1-5

序言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曾有机会出国访问了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先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我有幸在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工作,在国际学联担任过中国学联驻会代表、国际学联书记处书记。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不多。所以,当时群众组织的外事活动,曾起了相当的开拓作用,我也由此交了不少国际朋友。“文革”以后,我从事世界经济研究工作,也有机会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或作为访问学者做一些研究工作。我有机会到世界各国访问,增长了许多知识,有一些肤浅的体会。这些感性的知识,有助于我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现在年纪老了,根据我的记忆,把我的一些印象和感想写出来。虽然时隔多年,世界飞速发展与变化,许多事物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但我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也许可以提供给读者一些有关各国的信息,使他们产生一些兴趣,了解一些历史。如果他们愿意把拙作看下去,那就谢天谢地了。

这本书,是我儿子以青建议写的。能写出来,得感谢他,也感谢其他鼓励我写作、并对我初稿提出修改意见的亲友。我的好友武振平同志代我取了书名,我衷心感谢他。此书得以出版,也十分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编审黄燕生同志的热情帮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