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人才成长的摇篮
西湖是孕育书法艺术人才的一方灵山秀水。自古以来,杭州多出书法家,仅隋唐至清,杭州籍的书法名家就有500多位。不少书法家,同时还兼有多种特长,精绘画,善金石,通诗文。
在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赵构仿照其父宋徽宗赵佶的宣和内府藏书,广收历代名迹法书。当今传世的书画艺术珍品中有不少钤“绍兴”鉴藏印。在南宋有宫廷画院,后人称为绍兴画院,马远、夏玮等一批书画家为西湖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闻名于世的《西湖十景》就是源自画院的杰作。
在元代,以赵孟頫为盟主的书画家,把杭州作为艺术的天堂,聚集了鲜于枢、邓文原、周密等一大批书画精英。他们钟爱西湖,书写西湖,创作了众多的诗文和书画精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向有家学的传统。晋代“二王”父子相传,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相继,世称“大、小米”。而元代的赵孟頫不但引领书坛,更有一个善书的妻子和一个以书闻名的儿子。其妻管道升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卫夫人之后的第二位杰出的女书法家,其子赵雍的书法在元代也有很高声名。赵孟頫曾不无得意地说:“夫人翰墨词章不学而能,心信佛法,手书《金刚经))至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天子命夫人书《千字文》,敕玉工磨玉轴,送秘书监装册收藏;又命孟頫书六体为六卷,雍亦书一卷,且日:‘令后世知我朝有善书妇人,且一家能书,亦奇事也。”’元仁宗认为,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这是元朝的骄傲。
清代的阮元(1764—1849)先后官浙江学政、浙江巡抚,在杭州十二年。于嘉庆六年创立杭州诂经精舍,办学编书,振兴文教,培养人才。阮元不但力倡碑学,而且依宋拓本摹刻石鼓文,“置之杭州府学明伦堂壁间,使诸生究心史籀古文者,有所法焉”。杭州碑林今藏有石鼓文碑5石,西冷印社汉三老石室也藏有石鼓文。吴昌硕即摹石鼓文而成一代篆书大家。诂经精舍后由俞樾等人讲学,造就了一批像章太炎那样的国学大师和艺术家。
融金石书画为一体的社团——西泠印社,历经百年,聚集了一批又一批的印学和书画人才。而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美术学院,是八十年前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创建的,其前身是国立艺术学校,林风眠为首任院长,黄宾虹、潘天寿、李苦禅、李可染、陆维钊、陆俨少、陆抑非、沙孟海等先后在美院播撒艺术的种子,留下了耕耘的足迹。中国美术学院于上世纪60年代开设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又在70年代末招收了一批书法研究生,现在都已成为中国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从而在中国书法篆刻教育史上谱写了美丽的篇章,促进了书法理论的提升和书法实践的深化。
西湖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理论的典籍
众多的西湖书法艺术家,不仅以他们的书作传世,而且以他们的书学理论影响后人。北宋蔡襄论书,注重神气、古意和人品,他说:“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所为耳。”苏轼论书,常有精妙绝论,他认为:“真书难于飘逸,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又日:“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书也。”这是他作书的经验之谈,也是为书法创作指点迷津。而他在书论中强调最多的是尚意:“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把古人古法抛在一边,其尚意之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米芾是书坛怪杰,其论书多警句,如“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是,他的书论专著《海岳名言》强调论书“要在人人,不为溢辞”,“学书需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也是把“意”、“趣”放在中心的位置上。
南宋书法不及北宋,但书论专著则盖过北宋。宋高宗赵构潜心书艺,并有专著《翰墨志》,以近三千字的篇幅论述书道,系统总结宋以来的书法得失,颇多见地。南宋姜夔(约1155—1209)是名闻一时的词坛圭臬,有“词中韩(愈)杜(甫)”之誉。因不满朝廷奸臣当权,终身不仕,往来于扬州、苏州、杭州间,卒于杭州西湖,葬于钱塘门外西马塍。姜夔工书法,尤其精通书学理论,著有《续书谱》,议论精到,堪称南宋书论的代表作。
元代的赵孟頫虽没有专门的论书著作传世,但他的一些议论题跋,却多有妙解和深意。至大三年(1310)九月,赵孟频应召入京,途中将独孤僧(天台人淳明)所赠《定武本兰亭》反复赏玩,先后写了十三篇跋文,即著名的《兰亭十三跋》,从悠久的书法艺术发展的本体规律中,抽绎出了“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核心命题,这是对书法技艺和形式特征的审美思考。
晚明的帖学派旗手董其昌在书帖、刻帖的同时,系统地总结了帖学经验,多见于《画禅室随笔》。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对后人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闸释和引导作用。
清代书论大作多,专著多。阮元开碑学之先河,著有《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两浙金石志》等。康有为身兼政治家和学者,于1888年进京参加顺天乡试,写下了五千言的上皇帝书,表达了改革政治的主张,却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止。康有为上书未成,遂以金石陶遣,广购碑帖,弄翰飞素,穷研书学,他的《广艺舟双楫》,被后世称为“碑学理论集大成之作”,为书法变革、碑学风行起到了号角和旗手的作用。
在现代,被称为“书坛泰斗”的沙孟海不但书艺精妙,而且书论丰厚。他一生著有《近二百年的书学》、《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书法史上的若干问题》、《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兰亭争论的关键问题》等,出版了《中国书法史图录》、《印学史》、《沙孟海论书文集))等著作。在西子湖畔的“沙孟海故居”陈列了他的书法成就,在他的故乡建有“沙孟海书学院”。
P16-19
《西湖书法》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资料收集与编著,终于问世了。令人深感艰辛,也倍觉欣慰。
《西湖书法》是前人没有做过的课题,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借鉴,全靠用心、用功去收集和挖掘。为了力争向广大读者、书法同道奉献一本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学术的高度和广度的读本,我们尽量把视野和笔触拓展放开。在行文过程中,注意把握和处理好西湖书法的源与流的关系、史与论的关系、述与评的关系、碑与帖的关系以及名家与珍品的关系,努力使《西湖书法》成为一本贯通古今的西湖书法发展史和品味上乘的西湖书法作品集。这是一次西湖书法美的历程的跋涉,既是对西湖书祛美学意象的探索,更是对西湖书法美学价值的开掘。从这点上说,我们尽了努力了。 正如杭州是“人间的天堂”、西湖是“世界的瑰宝”一样,西湖书法的美学价值应当是超越时空的。千百年来,有难以数计的文人雅士留下了他们的诗文和墨宝。但由于岁月的流逝,有许多书迹被湮没了,真可谓“世无遗草”。这给我们在选定西湖书家和书作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尤其是一些名家,他们在杭州留有诗文,但难觅他们的墨迹;而又有一些书家,找到了他们的墨迹,却又与西湖主题不相关联。经再三斟酌,选入此书的书家和书作,定以杭州本籍的、在杭为官任职和讲学授徒的、巡视游历西湖且留有墨迹的书家为主。有的书家遗迹虽与西湖主题游离,但为评介其书艺书风,暂且借代。书中所选录的一百多位书家,以及未刊入的书家,尤其是尚健在的名家,他们都是西湖书法艺术的创造者和耕耘者,是西湖美的共同拥有者和传承者。他们的艺术创造成果将与西湖共美,流芳百世。
《西湖书法》是应杭州出版社约请而编著的,在编著过程中,我们反复讨论,精心修改,几易书稿而成,真可谓是集体编著、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成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出版社徐吉军副总编辑、张磊责编以及马琳女士的悉心指导、精心辑录和审改。在此谨致衷心的谢意。
由于时间的紧迫和资料收集的欠缺及我们的水平所限,本书的差错和遗漏在所难免。谨请读者朋友和书法方家不吝批评指正。
作者
2007年12月2日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作为《西湖丛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编撰了这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西湖全书》。她和《西湖通史》、《西湖文献集成》共同构筑了一个蕴藏几乎全部西湖瑰宝的陈列馆,一个供人全面深入了解、研究西湖的开放型阅览室。如果说《西湖通史》是一部叙述几千年西湖历史踪迹的大气磅礴的巨片,《西湖文献集成》是一部全景式立体演绎西湖景物的引人入胜的连续剧,《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我们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和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穷无尽的魅力!
西湖,的确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完美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诚如大诗人苏轼所赞颂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有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绝句,有时却是一章气势恢弘的排律;她有时是一阕音律悠扬的小夜曲,有时却是一部雄恣壮采的交响乐;她有时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时却是一轴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她是多棱镜,她是万花筒,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横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远古至今大自然对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对杭州刻骨铭心的依恋。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天衣无缝的结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趋、一颦一笑,无不散发出普天下难有其匹的美丽!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和《西湖文献集成》外,没有《西湖全书》这样一种散射式的描述,西湖的风姿、西湖的风韵,乃至西湖的风骨、西湖的风流,是很难想象会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所以,无论是六桥花柳,还是三竺云岚;无论是灵隐古刹,还是岳王祠庙;无论是汩汩清泉,还是巍巍宝塔;无论是龙井的茶韵,还是曲院的荷香;以及飞来峰的造像,岁寒岩的碑刻;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的湖畔杖履,北山街、杨公堤、文澜阁的历史呼唤;西泠印社,胡庆余堂;诗词曲赋,花木园林;尘封久远的老照片,容光焕发的新景区;风俗、佳肴、织锦、书画……凡是西湖的沧桑,凡是西湖的传说,凡是西湖的风光,凡是西湖的人文,无不是我们搜罗编撰的对象,无不是我们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西湖全书》目前暂定50个选题,正陆续组织撰写付梓。虽然我们自认为已勤勉努力,但这套丛书是否已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初衷,还得恳请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西湖美的探索、西湖文化的追寻,是要求人们献上毕生精力的,是个弥久常新的课题。我们当继续焚膏继晷,裨使这套丛书编辑得更好。
是为序。
王国平
2004年9月
《西湖书法》是前人没有做过的课题,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借鉴,全靠用心、用功去收集和挖掘。为了力争向广大读者、书法同道奉献一本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学术的高度和广度的读本,我们尽量把视野和笔触拓展放开。在行文过程中,注意把握和处理好西湖书法的源与流的关系、史与论的关系、述与评的关系、碑与帖的关系以及名家与珍品的关系,努力使《西湖书法》成为一本贯通古今的西湖书法发展史和品味上乘的西湖书法作品集。
笔墨当随时代行,各领风骚几百年。书法艺术从汉字产生伊始至秦汉时代,朴茂兴起后并无大起大落,而是缓缓流经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广袤的神州疆域。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艺术风貌的兴盛和转换,尤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是精辟而简明的概括。
西湖书法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缩影,是西湖美的龙章凤姿。西湖书法以其特有的天质自然与古美华丽的风采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