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苗子自述/大象人物自述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苗子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苗子,1913年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时于香港就读,喜爱诗画文艺。八岁习书法,十二岁从名师邓尔雅先生学书。1938年以后,在广州、重庆、上海等地工作及从事文艺活动。1950年后定居北京。

黄苗子长期活动于文艺、美术、书法界,交游甚广。所作美术论文及散文诗词,经常在国内外发表。美术论著有《美术欣赏》、《吴道子事辑》、《八大山人传》及《年表》、《画坛师友录》、《艺林一枝》等;画册有《黄苗子与郁风》夫妇画集等;书法有《黄苗子书法选》、《中国书法精品选——黄苗子》等。还出版过多种散文集及诗集。黄苗子的书画曾在国内外多次展览,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内容推荐

本书系是“大象人物聚集书系”的姊妹篇。二者有同有异,相同的是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不同之处在于所选择的人物不再是被他人聚集扫描的对象,而是一个叙述的主角,向读者讲述自己人生的艺术追求。与“聚集”相比,这种现身说法也许更让读者感到亲切。

目录

我绝不是一个英雄

 自述

 我的自传

 艺林一枝

 学诗乎?

 学书随想

 学书杂述

 苗老汉谈艺

 《画坛师友录》小序

 《画坛师友录》后记

 老黄家之光

 遗嘱

 后遗嘱

从香港到上海

 青灯琐忆

 香江之恋

 先生之风

 水如环佩月如襟

 打开回忆之窗

 不会老的小丁

 风雨落花

 梦痕捡拾

人在漩涡中

 烽火断忆

 成渝间的情书

 结识齐白石

 芳嘉园里的芳邻

 小园里的光宇

 寄自北大荒的家书

 让伐者醒来

 半壁街忆语

 在人美社的日子里

 床虱

 题自绘《荷塘变奏图》长卷

 梦里不知身是客

美与丑的感应

 孙子姗姗

 华山谈险

 美丑

 说真话

 秃发

 寂寞

 静

 梦

 春雨

 小楼情趣

 夏夜

 猫的葬礼

 豆腐四重奏

试读章节

这本书的前身,是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在香港大光出版社出版的,原名《古美术杂记》,是前香港《美术家》杂志主编,已于去年秋天逝世的老友黄蒙田兄经手的。当时出版一本书是颇不容易的。

一九八三年,发现台湾有未经本人同意的盗印本,承他们还客气,保留了作者的名字,但书名却被改为《古美术沦集》。记得我曾托香港卜少夫兄赴台之便,拟予追究,但因书店也是假的,“有名无实”,便只好暂时置之。

事隔十多年,今年五月间,我从澳洲回北京时,承范用兄提起此书,并热情向三联书店推介,书店同意了这本书的重新出版。当时因为一直没有留意我自己已束之高阁的这本书了,一口答应下来,但也意识到十多年前出版的东西,肯定会有不少大小毛病,所以同三联孙晓林女士说:请容许我到澳洲再修改一下。

回到澳洲寓所,找出一本硕果仅存的《古美术杂记》再三翻阅,才觉得事情不简单,发现其中自缚的框套甚多,不妥之处也不少,有些还打算全篇重写。这里虽比北京安静,但是老迈年高,毕竟有力不从心之憾。现在仅就力之所及处,做了删改增修,并加入几篇未收进旧版的有关文字,以及重编目录等,这样,比旧本就变了个样,于是,索性把书名也改为《芳林采集——古美术文编》,寄请晓林女士审阅。

二十年代中在香港,那时十三四岁,我在先父冷观先生创办的中华中学读书时,由于父执李孝颐老师讲授绘画,常向我提到他的叔父——“鹿门九爷”在清光绪年间,曾到上海从任伯年学画,而我清楚记得,我家在香山(广东中山市的旧称)的故居,书房里挂着任伯年的四屏花鸟,是我童年最早接触到和最喜爱的美术作品,稍有知识之后,任伯年的名字已深印脑中。孝颐老师还常向我提到恽南田、宋光宝,以及清末广东“二居”(居廉,居巢)等画家,孝颐老师便是第一位给我以美术史知识的启蒙老师了。

说到老师,更不能忘怀的是东莞邓尔雅先生,他也是我的父执,在中华中学,尔雅先生并不教画,而是教我们书法和小学。当时同学们都十分佩服这位学问渊博,很有学者风度的邓老师,矮瘦个儿,两撇小须,即使对后辈学生,也谦逊有礼。我们那时对小学、六书一窍不通,他上课时却深入浅出,夹着些笑话,学生们都感到上他的课有味。尔雅先生是享誉南方的大书法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又是大学问家。他是吸卷烟的,狭长的小卷烟纸经常装满口袋,原来除了卷裹烟丝之外,这小纸条儿还有更大的用处,就是抄资料。尔雅先生所到之处,只要看到有关六书、小学或其它对他有用的文字材料,就拿起笔很快地抄在卷烟纸上。我那时很不了解老师抄这些小纸片有什么用,他说:抄下来一点一滴的东西,积累多了,把它分类,将来就成为完整有用的研究资料了。又说:清代的朴学大师,许多都是用这个方法从事考据工作的。尔雅先生的教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以后的十几年,我在上海、广州、重庆,以后义迁徙沪、宁。虽然也跟朋友们搞点美术,写点文字,却从没有遵循尔雅先生的途径,积累一点有用资料,好好做点研究工作。

踏入五十年代,我已经是不惑之年,定居北京。那时社会上朝气蓬勃,学术空气浓厚,知识分子大都欲对新社会有所自效,于是,我深愧自己过去光阴的浪掷。同时北京这个地方又有丰富的文化积累,研究学问比较方便,因此就下决心适应自己的兴趣,读点儿关于美术史方面的书,一面读,一面摘抄一些自己有用的材料。但那时北京已经有了统一的资料卡片,买起来方便,我又没有像尔雅先生那样抽卷烟的习惯,于是就用分类卡片抄点书,日积月累,分类整理起来,也比较可以使用了。更加幸运的是,这些卡片在有时不期而至的飘风骤雨中,还没有全部被横扫掉,于是这“玉札丹砂”或“牛溲马勃”,也都成为白珍的敝帚了。

最初鼓励我搞中国美术史的,是一九九七年去世的阿英(钱杏邮)前辈。大家知道,阿英同郑振铎先生一样,是文学家,但同时又是爱好我国艺术的学者,阿英的书籍收藏是当代闻名的(虽然他老人家经常穷得还不起书债)。我自己那时也买了点书。五十年代,北京的古旧书店,还常给老主顾送书上门,年节付账,这是北京书铺百年老传统,我有幸享受过这种待遇,这就更加增加了读书兴趣(五十年代初,我初到北京,由音乐家盛家伦兄的介绍,我从一位油坊小老板那里以贱价接收了好几三轮车的线装本美术书,以后更陆续不断向琉璃厂和隆福寺旧书店收购。今年,因耄年眼昏,才把浩劫剩余的千册残籍,全部捐赠给大学文物馆)。后来,北京图书馆和科学院图书馆,也经常去了。

书本之外,师友朋好的往来请益,也是我能得到点知识的主要来源。

我常常认为,我毕生最大的幸运是得到朋友的好处多。更难忘的是,王畅安(世襄)先生、启元白(启功)先生在五十年代开始的长期交往中,给予我在学识方面的启发和帮助。和畅安结邻二十年,中国美术史他是科班出身,他在燕京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有关中国美术史的。那时,他正在从事明式家具、清代匠作則例等方面的研究。完成了《髹饰录解说》这部有关古代漆器工艺的著作,同时旁及葫芦、蟋蟀等的专题探索,使我目瞪口呆,眼界大开。那时,大家都闲散,“生涯萧条破席帽”。但畅安却夙兴夜寐,勤恳不息地孜孜写作(那时我赠给畅安,曾有“邻窗灯火君家早,惭愧先生苦用功”的诗句),加上启先生(我们都这样对元白称呼)时相往来,更使不学的我,得益不尽。启先生以书法擅名海内外,其实他在学术文史方面的渊博成就,也是侪辈鲜见的,凡读过《启功丛稿》(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版)的人,我想都会承认这一点。记得他的《诗文声律论稿》那时已七八次修改,而每次易稿,都是亲自以工楷手抄的,就这一点,已看出启先生严肃的治学精神,不能不令人心折,对比之下,益觉自惭。

此外,五十年代初,由于寓所相近,我经常得以向叶誉虎(恭绰)先生请益问难,誉虎先生一生对中国文化艺术做出不少贡献,鉴藏书画丰富,著作等身,对于我这个后辈,他总是循循善诱,不吝教诲的。虽然也有风雨暌隔的时候,但相从侍席,不觉也有二十多年。上海谢稚柳先生,那时也较清闲,五六十年代,我们常在通信中互相交换和探讨些美术史资料。傅抱石先生治学甚勤,在中国美术史方面,他的著述卓有贡献。他每次来京,都有幸晤教;六十年代初,我到南京,承他老人家的款洽,还同我谈到共同修改他的旧作《石涛上人年谱》的问题,可惜这已是最后一面,一九六五年,他就因病辞世了。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这二十年,虽然文艺界也经历些风风雨雨,但还有书呆子在风灯雨屋之下,不声不响地做些不算有益,徒遣有涯之事。本书中有几篇札记,正是那时候写来自课的,原不打算发表(当时也少机会),只供几位时相过从的同好互相传阅求正,也算是一种相濡相煦吧,我们这些人,也就这样跟着历史的脚后跟走过来了。

这些文字中,也有些是响应号召之作。记得一九六三年,邓拓同志在北京故宫绛雪轩,召开一次纪念古代十大画家的座谈会,鼓舞大家对历代卓有贡献的画家做些研究,作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试点,本书中关于倪云林和八大山人两篇,就是当时开始写的。只是搁置许久,才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出来。

六十年代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交给我编纂《中国美术论著丛刊》的任务,打算把南北朝以来的历代美术著述(包括美术史、论,美术家的诗文著作,历代公私收藏等等近一千种)选优整理出版,我更不得不加紧读点书。(这期间我到过上海、江浙各地图书馆访寻古美术珍善本书,也写过一些笔记心得和简介之类的文字。)但这个计划只做了个开头,出版了《历代名画记》等六七册书,就中止了。

就是在上述情况和环境之下,我断断续续写出来的这些东西,也就是这本《文编》的基本部分。P6-10

序言

这是一套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颇为不同的丛书。

在“聚焦书系”中,被描述的人物是一个客观的对象,任由作者采取各自的立场和眼光来凝视,来扫描,然后用一种较为自由的方式来叙述。在这样的情形中,作者的主观色彩,不可避免地决定着叙述角度和叙述语言,于是,他所聚焦的人物,常常可能是他心中的“那一个”对象,而非人物的全部真实。加上丛书的篇幅所限,一个被描述人物的一生,他的丰富而多有变化的方方面面,远不能详尽地呈现出来。

如今,“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将弥补这样的缺憾。在这个系列中,所选择的人物,不再是被他人聚焦扫描的对象,而是一个叙述的主角,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与“聚焦书系”相比,它也许更让读者感到亲切。因为,它既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

这些年来,自传与回忆录的写作再也不是个别人的专利,更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危途。每个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不管他遭遇过何种命运,只要愿意,他就可以拿起笔,记录自己经历的一切,为历史留下他那一份见证。无疑,当大量的自传与回忆录相继问世的时候,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便会渐渐立体起来。“大象人物自述书系”将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这样一个历史回顾的行列。

“大象人物自述文丛”所选择的人物,将率先由文化界开始,然后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争取能以多年的努力,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一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尽可能地集中展现各界人士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

我始终相信,当真实的个人化记忆大量出现时,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才有可能更加接近于原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