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元杂剧通论(上下)
分类
作者 田同旭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融通史与通论为一体的元杂剧研究论著,也是元杂剧研究史上的第一部通论著作。全书旨在以民族文化融合之多元文化作为全书总体思路,从理论上系统论证元杂剧是民族文化融合之艺术结晶这一基本观点,并对54位有作品传世的元杂剧作家,136部元杂剧作品,以及古今元杂剧研究所提出的诸多观点及未决问题,皆进行了全面的重新与专题论述。《元杂剧通论》共上下二册,全书10章40节116万字。其论述作家作品之多而全,讨论问题观点之创而新,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富有发现创见之百科式的元杂剧研究专著,可以引发学术界突破中原文化传统思维模式,转换一种批评理念,重新审视元杂剧,为元杂剧研究,乃至古代戏曲研究,提出一个新的研究空间与思路。

内容推荐

这是元杂剧研究史上的第一部通论著作,也是古代戏曲教学与研究者的必读参考书。全书旨在以民族文化融合之多元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元杂剧,作为全书总体思路,对54位有作品传世的元杂剧作家,136部元杂剧作品,以及古今元杂剧研究所提出的诸多观点及未决问题,皆作重新独立思考与专题论述。其论述作家作品之多而全,讨论问题观点之创而新,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富有发现创见之百科式的元杂剧研究专著,可以引发学术界突破中原文化传统思维模式,转换一种批评理念,重新审视元杂剧,为元杂剧研究,乃至古代戏曲研究,提出一个新的研究空间与思路,重振元杂剧研究的辉煌。

目录

宁宗一 序一 转换一种思维模式重新思考元杂剧/1

胡世厚 序二 首部元杂剧研究通论/9

作者 自叙/14

楔子/1

第一章、多元文化论/2

第一节、蒙元入主统一中国/2

第二节、胡汉文化冲撞融合/6

第三节、四等人制影响深远/11

第四节、重开科举形同虚设/18

第五节、不重文治儒士命蹇/27

第六节、全真道教空前盛行/35

第七节、理学正脉北传异域/43

第八节、蒙元多元文化对元曲的影响/49

第二章、艺术源流论/53

第一节、关于杂剧与元杂剧/53

一、元前杂剧探源/53

二、元杂剧不同名目/55

第二节、元杂剧艺术体例/57

一、剧本艺术构成/57

二、体例文化意蕴/62

三、音乐阳刚壮美/66

四、艺术体例突破/70

第三节、众说元杂剧艺术源流/72

一、受西域音乐影响而成/72

二、由皮影戏和傀儡戏发展而来/73

三、由宋金大曲和诸宫调演化而来/74

四、源于宋金杂剧和诸宫调与元散曲/74

五、在金院本基础上逐步形成/74

六、元杂剧形成的远源与近流/75

七、以宋金杂剧为主流又受异质文化影响/75

八、直接源于金院本加诸宫调/76

第四节、古代戏曲起源发展/78

一、上古歌舞/79

二、周秦优戏/80

三、汉代百戏/81

四、六朝古剧/83

五、唐代参军/89

六、宋代杂剧/94

七、金代院本/98

八、关于诸宫调及其他/104

第五节、元杂剧形成艺术推演/109

一、元杂剧形成的艺术过程/109

二、元杂剧形成的艺术推演/116

第三章、兴盛衰落论/121

第一节、元杂剧分期/121

一、《录鬼簿》的分期/121

二、各家分期不一/122

三、前后两期分明/124

第二节、元杂剧兴盛繁荣/127

一、众说兴盛原因/127

二、兴盛原因再探/128

第三节、元杂剧流行衰落/152

一、元杂剧南移衰落/152

二、元杂剧衰落原因/157

第四章、题材名目论/168

第一节、曲家曲作著录/168

一、元杂剧传世剧本统计/168

二、关于《元曲选》/174

第二节、元杂剧题材分类/182

一、各家题材分类/182

二、关于以曲取士/183

三、杂剧十二科/185

第三节、元杂剧题材本事/192

一、元杂剧题材本事时代/192

二、宋元南戏题材本事时代/204

三、元杂剧题材时代启示/208

第四节、元杂剧题材论要/211

一、社会公案剧/211

二、婚姻爱情剧/217

三、文人地位剧/224

四、历史题材剧/229

五、神道隐逸剧/234

六、家庭伦理剧/241

第五节、元曲时代精神/252

一、浪子风流/254

二、隐逸情调/257

三、斗士精神/262

第五章、元曲六家论(上)/269

第一节、关于元曲六大家/269

一、元曲四大家/269

二、元曲六大家/273

第二节、杂剧之始关汉卿/275

一、浪子隐士斗士/275

二、散曲大家杂剧班头/279

三、杂剧思想论衡/285

四、关剧基本特点/319

第三节、鹏搏九霄白仁甫/328

一、赢得青楼薄倖名/328

二、天籁词兰谷曲/332

三、杂剧思想论要/347

第四节、朝阳鸣凤马致远/374

一、万花丛中马神仙/374

二、元代散曲状元/379

三、杂剧开创流派/383

四、独具艺术风格/420

第五节、花间美人王实甫/424

一、混迹瓦舍勾栏/424

二、散曲文采绮丽/430

三、二种杂剧指要/432

四、《西厢记》天下夺魁/440

元杂剧通论(下册)

第六章、元曲六大家论(下)/1

第一节、九天珠玉郑光祖/1

一、词坛老将输伏/2

二、杂剧思想纵横/6

三、历史剧民族情结/32

第二节、神鳌鼓浪乔梦符/44

一、江湖风月四十年/44

二、元散曲中探花郎/49

三、杂剧皆自我写真/60

第七章元曲六大中心论/80

第一节、三晋杂剧/80

一、古代戏曲摇篮/80

二、西京英杰吴昌龄/85

三、洞天春晓李寿卿/96

四、倚翠偎红刘唐卿/100

五、三尺孤堆狄君厚/104

六、圣门裔孙孔文卿/106

七、绛州高隐李行甫/109

八、湖海散人罗贯中/119

第二节、燕赵杂剧/128

一、真定曲坛群英/128

二、大破苻坚李文蔚/130

三、尚仲贤与李好古/135

四、一夜姻缘戴善甫/144

五、九山书会史敬先/147

六、一代英豪王伯成/148

七、翠红乡里高茂卿/151

八、燕南独步刘君锡/154

第三节、齐鲁杂剧/157

一、东平勾栏盛名/157

二、高文秀与康进之/160

三、风调才情武汉臣/174

四、燕赵名驰岳伯川/178

五、蕴藉风流张寿卿/181

六、云水散人贾仲明/183

第四节、大都杂剧/197

一、玉京元贞书会/197

二、寰宇知名杨显之/202

三、民族复仇纪君祥/210

四、才思出群王仲文/217

五、三峡波涛费唐臣/221

六、教坊勾管张国宾/224

七、孙仲章与孟汉卿/233

八、神仙中人曾瑞卿/241

九、壮丽无敌秦简夫/249

第五节中州杂剧/256

一、古代戏曲故乡/256

二、一枝独秀郑廷玉/263

三、钓台山长宫天挺/275

四、为鬼做传钟嗣成/285

第六节、杭州杂剧/292

一、杂剧南移杭州/292

二、钟嗣成失载杨梓/297

三、梦归西湖金仁杰/308

四、文场第一范子安/310

五、不求闻达陈以仁/313

六、武林书会萧德祥/316

七、杭城独步朱士凯/321

八、西湖处士王日华/328

九、风流浪子李唐宾/331

十、昆山片玉谷子敬/335

十一、汉廷老吏王子一/337

第八章、少数民族曲家论/342

第一节、少数民族曲家群/343

第二节、与中原曲家幺末相齐/349

一、罗浮梅雪石君宝/349

二、疏狂放浪石子章/370

三、梅边月影李直夫/375

四、锦阵花营杨景贤/382

第九章、风格流派论/391

第一节、本色当行/391

一、论本色/391

二、论当行/401

第二节、曲坛流派/407

一、元曲艺术风格论/407

二、元曲艺术流派论/409

三、元曲风格流派之论定/414

第三节、本色派中多斗士/417

一、题材多样/417

二、平民斗士/419

三、字字本色/420

第四节、文采派中多浪子/426

一、婚姻题材/428

二、风流浪子/429

三、华美绮丽/432

第五节、清丽派中多隐士/437

一、书生神仙/439

二、典雅清丽/442

第十章、影响研究论/446

第一节、对后世戏曲小说的影响/446

一、后世小说改编元杂剧/447

二、后世戏曲改编元杂剧/452

第二节、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评价/474

一、元代对元杂剧的肯定评价/475

二、明代对元杂剧的矛盾评价/485

三、清代对元杂剧的一致肯定/498

参考文献/506

后记/513

试读章节

第二节 胡汉文化冲撞融合

在元朝多元文化的奇观中,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撞融合,构成蒙元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

蒙元入主中原,结束了几千年来汉人主宰中国的历史,打破了“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的传统观念,开启了“胡汉一家,胡君主宰”一统中国的新的历史纪元,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蒙古民族与汉民族由于社会进程、活动区域、生活方式、经济生活、民族习性、历史形成的不同,各自形成了在观念形态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异的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就社会进程而言,在入主中原社会之际,蒙古民族刚刚走出原始氏族制社会而进入早期封建制文明,而中原地区早已走过封建社会的全盛。蒙古民族的活动区域是大漠草原,他们“逐水草而居”,生产方式主要是游牧经济,而汉民族的活动区域是中原地区,他们依城乡而居,形成了稳固发达的农业经济。蒙古民族直到元世祖时代才初创文字,文化显得落后,而中原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封建文明,文化高度发展。蒙古民族崇尚武力,擅长以弓马之利而取天下,而中原地区的历代统治者则崇尚仁义,主张以道而王天下。蒙古民族没有完整的立法制度,而中原地区的封建制度、社会文明、伦理道德已十分严密。诸多社会差异,使两个民族在观念形态、道德准则、民族信仰、风俗习惯诸多方面表现出明显区别。中原社会至两宋,儒家思想吸收道、释文化,经宋儒改造,产生了所谓的“理学”,成为一种被人们普遍认可信奉的社会哲学,使宋代成为一个强调思想控制与规范的“理性化”的社会。蒙古民族没有汉人对“理学”那么多的信奉,没有汉人对君权、父权、夫权那么多的敬畏。他们的社会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遗风与部落遗风,没有朝仪,没有礼乐,没有学校。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直到元世祖时,“凡遇称贺,则臣庶皆集帐前,无有尊卑贵贱之辨。执法官厌其喧杂,挥杖击逐之,去而复来者数次”,“翰林承旨王文忠公磐时兼太常卿,虑将贻笑外国,奏请立朝仪。”蒙古民族就是带着如此社会进程较低阶段的勇猛、剽悍与蒙昧、野蛮,闯入封建制度已十分发达、封建道德已十分健全的中原社会,又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君临天下,势必引起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广泛而深刻的长期冲突。

有元一代,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始终处于既融合又冲撞的状态。对于蒙古民族来说,他们为了掠夺,为了征服,为了统一,为了治理新兴王朝,为了巩固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不得不随着他们越来越远地离开大漠草原而陷入了中原文化的重围,不得不逐步接受中原文化,推行汉化。《元史·宪宗纪》记:蒙古统治者很不甘心,唯恐蒙古民族会步元魏、金源之后尘,而被中原文化所同化,失去民族独立性,遂又顽固坚守“自谓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的草原文化,试图以夷变夏。对于中原汉民族来说,他们失去了长城,失去了黄河,失去了长江,失去了主宰历史的地位,不得不随着他们失去的越来越多而开始面对“胡君主宰”天下的现实。郝经《立政议》记:中原汉民族也不甘心,尽管中原汉民族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蒙古骑兵的武力征服,却无论如何再不甘心接受草原文化的征服,反而坚信凡人主中原的夷狄无一例外地都要被汉化的历史还会重演,坚信蒙元入主中原后,“今有汉唐之地而加大,有汉唐之民而加多,虽不能便如汉唐,为元魏、金源之治亦可”的奇迹还会出现,力图以夏变夷。到底谁能征服谁?是以夷变夏,还是以夏变夷,遂成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激烈冲突的焦点。

蒙古民族崛起之际,曾长期坚守自己的游牧文化,进行野蛮的征服。他们到处扩张,攻城略地,掳掠财货,屠杀一城生灵,然后又委弃而去,从不置兵戎守,更不精心治理。蒙元统治者意识不到农业文明的重要性,反而强占农田为牧场;他们不懂得“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的古老道理,不立文治,轻贱儒士,常常把他们掠为“驱口”。《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蒙古祖宗之法,史称“旧制,凡攻城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必杀之”。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二十,记元太祖成吉思汗九年(1214)蒙古攻打金朝,“凡破九十余郡,所破无不残灭,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者几尽,所有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其焚毁屋庐,而城郭亦丘墟矣”。耶律楚材《燕京大觉禅寺创建经藏记》记:直到元太宗窝阔台时期,蒙古民族已经灭亡金朝,占有淮河以北大片土地,燕京“问有儒冠率集士民,修葺宣圣之庙貌者,曾未卒功,已为有司纠劾矣,且以擅兴之罪罪之”。耶律楚材闻知而感叹:“噫!吾道衰而不振者,良以此夫。”

如此野蛮的征服,严重地破坏了中原社会的文明,使生产锐减,经济衰敝,文化毁灭,中原先进的封建文明面临着社会大倒退的危机,传承几千年的中原文化出现了长期的断裂。蒙昧落后的草原文化其实并没有能力承担统治已经有几千年传统文明之中原社会的历史重任。对于蒙元统治者来说,一味坚守其祖宗之法,是很难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巩固他们的统治的。面对已经占有中原大片土地的现实,蒙元统治者不得不重新选择以什么样的政治文化措施,来治理这个多民族的新兴王朝;中原地区大批深受几千年中原文化熏陶的儒士,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吾道衰而不振”的现实,他们不惜以投靠夷主为代价,承担起了挽救中原文化,辅佐蒙元夷主治理天下,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重任。

首先是已经完全汉化的契丹籍儒士耶律楚材,他以金源行汉法而国运长久的历史经验,向元太祖成吉思汗进言推行汉法。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六《寄用之侍郎》诗序记:耶律楚材一再向元太祖成吉思汗进言“穷理尽性莫尚佛乘,济世安民莫如孔教”。元太宗窝阔台登汗位时,耶律楚材又制定了一整套全如汉制的登基礼仪,并举办戊戌科试,选用儒士任十路征收课税使。元太宗《蒙古子弟学汉人文字诏》记,元太宗接受耶律楚材建议,在燕京设立“国子学”,诏令蒙古贵族子弟“学得汉儿每言语文书会也”,汉族贵族子弟“亦学底蒙古言语弓箭也会也”,蒙古民族开始向封建文明迈进。之后,徐世隆、刘秉忠、姚枢、许衡、郝经等儒士,先后入幕金莲川藩府,聚集在蒙元英主忽必烈身边,力谏忽必烈推行汉法,以儒治国。郝经在《立政议》中力谏元世祖:“奋扬乾纲,应天革命”,“以国朝之成法,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成一王法”。许衡在《时务五事书·立国规摹》中亦云:“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朝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郝经在《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中,进一步指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杨奂《还山遗稿》卷上《正统八例总序》中又云:“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也。”

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儒士们的建议,按中原历代封建王朝传统称为“皇帝”,依汉法建元中统,并移都大都。《元史·世祖本纪》记元世祖在建元诏书中声称要:“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惟即位体元之始,必立经陈纪为先。”蒙元统治者终于开始推行汉法,元朝正式进入封建文明。

不过,蒙古民族并非元魏、金源,陈事《三本书》认为蒙元接受中原文化而全面推行汉法,实在是“诚以时移事变,理势当然,不得不尔,期于宗社之安而已矣”。元世祖推行汉法,时人称为“草昧一革,古制寝复”。“变易旧章,作为新制”,必然要触犯蒙古旧俗,违背祖宗之法,遭到蒙元统治者内部守旧势力的反对。《元史·高智耀传》记元世祖初在开平即位时,西北藩王就曾派使节前来诘难,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他们不尊元世祖为帝,另立大汗,结果引起蒙元内部长达四年的争帝内战。这表明了蒙元统治者内部守旧势力对元世祖推行汉法的极力反对。与此同时,元世祖虽然接受了中原儒士推行汉法的建议,却又不肯完全背离祖宗之法,他采取了一个很是变通的策略,与中原儒士及蒙古自家骨肉共同确立了“祖述变通”的治国方略,即尊“祖述”而仍要继承祖宗之法,行“国朝之成法”;同时行“变通”而“实用汉法”,“援唐宋之故典”,“行中国之道”。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在元世祖身上既冲撞又融合,使之摇摆于两种文化之间,造成胡俗汉法并行治国之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一直持续到元朝末年。从表面上看,元朝的政体、礼乐、典章、职官等皆一从汉制,已经完全具备了所谓的封建文明,蒙元统治者也曾大批起用汉儒,兴复理学,恢复科举,重视农业,大规模推行汉法;但其内在的统治思想、观念形态、伦理观念,有许多依然坚守其祖宗之法,带有蒙昧落后甚至野蛮的草原文化特点,诸如实行民族歧视制度,长期中断科举,儒生地位卑贱等等。据《元史·顺帝纪》,直到元顺帝时,蒙元统治者君临天下已近百年,元廷竟然下诏“禁汉人、南人不得习学蒙古、色目文字”,其权臣伯颜同时也极力反对蒙古人读汉人书,更反对汉人参加科举进入朝廷。

可见,有元一代,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始终呈现出貌合神离的状态。蒙汉两个民族错处杂居百余年,胡汉文化交融百余年,皆未彻底解决以夷变夏或者以夏变夷的问题。尽管接受中原文化推行汉化是有元一代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蒙元统治者则常常逆潮流而行,排斥中原文化,使之既未能推动蒙古民族吸取中原文化的精髓,也未能发展草原文化中质朴、刚健、强悍、进取的民族精神,更未能找到一条既能维护蒙古民族的利益,又能在中原汉人中树立权威的两全之策,反而使草原文化中的落后性、蒙昧性,在民族特权的温床上滋长蔓延,与中原文化中的保守性、腐朽性同流合污,促使蒙元王朝入主中原仅仅百余年,便走向崩溃。胡汉文化未能水乳交融,持续冲撞的结果是,蒙古民族所希望的胡汉一体、胡君主宰、以夷变夏的奇迹没有实现,只好在中原文化的冲击下,为坚守蒙古民族和草原文化的独立性,退出中原的历史舞台;中原汉儒所希望的“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而以夏变夷的历史也没有重演,只好对蒙元王朝彻底绝望,干脆将其赶回大漠草原。不过,蒙古民族终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们从漠北进人中原,吸收先进文明的中原文化,使自己的民族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蒙昧走向文明。许衡《鲁斋遗书》卷十四《清江彭纲题》云:蒙古民族总是带着唯恐被中原文化所同化的心态,在高度文明的中原地区推行草原文化,竟然使“天下之人,驳驳然将变于夷,不复知有中国帝王圣贤之道”,造成中原文化的长期断裂。

其实,大可不必遗憾具有无限包容力、传承已经几千年的中原文化,竟然没能彻底同化蒙古民族,这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它首先造成中原文化的长期断裂,也就造就了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一度松动,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相对的解放和空前的自由;同时胡汉文化长期的冲撞融合,形成了蒙元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宽松的人文环境,多元的文化现象,无论对于中原文化还是草原文化,都是极为有利的,它为传统的中原文化补充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营养,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中原传统文人思想发生新的变化。同时,它又使蒙古民族没有像元魏、金源那样被中原文化完全同化,使得蒙古民族虽置身于中原文化的重重包围,却倔强地坚守着其祖宗之法和草原文化,维护了蒙古民族的独立性,使蒙古民族至今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假如蒙古民族被彻底汉化,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文网,蒙元社会还会形成宽松的人文环境和多元的文化奇观吗?那么窦娥还有胆略在刑场大骂官府和天地鬼神吗?秋胡妻还有勇气向丈夫高喊“也则要整顿我妻纲”吗?睢景臣还敢如此放肆地戏谑和嘲笑神圣的封建帝王吗?甚或之,元曲家们还能开创出富有时代精神的元杂剧吗?  P6-10

序言

首部元杂剧研究通论

2006年4月,我赴山西师范大学参加“中国古代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庆祝《中华戏曲》创刊二十周年大会”。会后我到太原看望胞妹,山西大学田同旭教授来访,并带着他即将写完的《元杂剧通论》书稿。他详细地向我介绍了《元杂剧通论》基本思路与体例,以及主要内容及学术观点,并希望我能在《元杂剧通论》完稿后写个序。

早就听说田同旭在写一部《元杂剧通论》,看到《元杂剧通论》十章提纲目录后,又翻阅了他整理完的前六章书稿,我很高兴,感到这是一部有诸多创新的元杂剧研究著作。我虽然学识浅薄,水平有限,年过古稀,身体多病,但对于田同旭的信任与请求,我欣然应允为他的新作写个序。

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认识田同旭的。1985年4月,河南社科院在郑州主办了“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古代戏曲学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1957年“《琵琶记》专题研讨会”之后,古代戏曲的第二次学术盛会,也是十年“文革”之后的首次古代戏曲的学术盛会,对于检阅古代戏曲的研究队伍及学术成果,培养古代戏曲研究新人,鼓励更多的学者投身古代戏曲研究,推动古代戏曲研究的深入发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古代戏曲文化,促进当代戏曲的振兴繁荣,都有着深远而重大的社会意义。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为期12天的“中国古代戏曲讲座”讲授班,王季思、张庚、徐朔方、吴小如、章培恒、邓绍基、刘世德、李修生、颜长珂、傅晓航、黄天骥、袁世硕、李悔吾、李平、吴新雷等14位著名古代戏曲的研究专家学者,几乎集中了当时古代戏曲研究领域所有的一流专家学者,分别主讲了古代戏曲系列专题,并全面深入介绍古代戏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许多专家学者还介绍了自己的治学经验与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戏曲讲座”讲授班上,我主讲了《白朴及其杂剧》。

田同旭是来听戏曲讲座的,并列席了学术会议。那时他很年轻,刚刚毕业留校做助教,如今20多年过去,他已经是个教授了,而且在古代戏曲研究方面,多有成就。我和田同旭常在一些学术会议上见面,他常常满怀深情地回忆当年河南古代戏曲讲座对他一生的影响,使他和古代戏曲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至今仍然倾心古代戏曲的研究。田同旭应该说是1985年河南“中国古代戏曲讲座”讲授班培养出来的一位古代戏曲研究者。当年参加河南“中国古代戏曲讲座”讲授班的270余位青年学者,如今还有100余人像田同旭那样,仍然致力于古代戏曲的研究,成为当今古代戏曲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很多人都成为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

2006年12月,我去哈尔滨参加黑龙江大学主办的“中国古代戏曲学术研讨会”,田同旭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带着他已经整理完的《元杂剧通论》书稿。当我看到田同旭送来的全部书稿后,真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元杂剧通论》一书竟然有厚厚的三大本,长达100余万字。我毕竟已经70多岁,要在不长的时间里读完这部巨著,还要写个序,田同旭确实给我这个已过古稀之人,出了一个难题。不过,既然已经答应过为田同旭的《元杂剧通论》写个序,也就不便推辞,只好勉为其难。《元杂剧通论》既属我的研究领域,又是我喜欢的题目,我也正好借此机会重新学习解读元杂剧。好在《元杂剧通论》并不难读,内容非常充实,论说实实在在,检索考证也扎扎实实,并不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论证,许多观点多有独到创见。我读完全书后,真是获益匪浅,感慨颇多颇深。

《元杂剧通论》是元杂剧研究方面,至今所见到的首部通论,融通史与通论为一体,这本身就是元杂剧研究的一个新成果。古代文学的其他文体,大都有通论式的学术著作行世,作为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享有盛名的元曲,理应有一部通论问世,田同旭完成了这一重任,弥补了这一学术空白,是元杂剧研究的一件好事,也理应受到肯定。之前赵义山曾有《元散曲通论》,如今又有了田同旭的《元杂剧通论》,二书合璧,便成《元曲通论》,这是件很值得肯定的事情。

《元杂剧通论》很长,倒不是完全因为它长达100余万字,主要在于它所论述的内容与问题很多。《元曲选》与《元曲选外编》,共收录有作品传世的元杂剧作家51人,收录保存至今的元杂剧作品(含明初6位作家及10部作品)162部。《元杂剧通论》论述元杂剧作家54人(包括无作品传世的钟嗣成,《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失载而将其作品《翠红乡》、《来生债》收为杨文奎、无名氏的高茂卿、刘君锡,去除杨文奎),论述元杂剧作品136部。无论作家与作品,《元杂剧通论》都逐一深入展开论述。这是至今所见论述元杂剧作家及作品最全的一部研究著作。对现存元杂剧作家及元杂剧作品逐一展开论述,田同旭不是一般性论述,他首先综合评述诸家观点,再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证,既有针对性,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的艰辛与心血,尤其是学术功力,可想而知。

《元杂剧通论》论述的问题很多,也很善于提出问题,诸如元代社会多元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元杂剧到底如何形成,元杂剧与明代小说结构艺术与人物塑造的一致性,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等等,几乎对元杂剧研究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以及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元杂剧通论》大多都作了探讨论述,而且多在传统观点基础上深入研究,重新思考,故许多问题的论述多能突破传统观点,有新的独到创见。《元杂剧通论》论述问题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一些问题的论述,解决的可能不很成熟,但它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可以给人以启示思考,甚至可能引起讨论。希望学术界能对《元杂剧通论》所提出的问题引起共鸣,引起争议,这是田同旭作《元杂剧通论》的一个愿望,相信他的这一愿望能够成为现实。

《元杂剧通论》首次在金元民族文化冲撞与融合的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元杂剧是民族文化融合之艺术结晶这一基本观点,并对元杂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重新思考,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思路。这本身是元杂剧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理论的创新,为元杂剧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1985年门岿发文《谈兄弟民族对元曲的贡献》,1991年郭英德发文《元曲与少数民族文化》,1999年许建平发文《草原民族审美理想与元剧大团圆模式的定型》,李修生1996年版《元杂剧史》一章三节专论《元杂剧与蒙元文化》。民族文化融合对元曲的影响,成为古代戏曲研究者集中关注的问题。田同旭也于1993年发文《论草原文化对元曲的影响》。之后,他选择了“民族文化融合与元杂剧”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十几年坚持不懈,先后发表的20余篇关于古代戏曲及元曲的研究论文,基本上都围绕这一专题,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优势与特点。《元杂剧通论》在民族文化融合之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元杂剧,而且辟有《少数民族曲家论》专章,这是田同旭对民族文化融合与元杂剧这一专题研究的初步总结。长期坚持一个专题的学术研究,坚持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又以多篇专题论文为支持,这是《元杂剧通论》的学术基础。有了这些学术基础,田同旭能够作出百万字的《元杂剧通论》,也就不是让人感到吃惊的事情了。

《元杂剧通论》涉及的问题很多,不是一篇短序可以概括完的。我多年研究白朴,自然对书中白朴部分较为关注。《元杂剧通论》对白朴及关汉卿等元曲家作了一个概括评价:白朴不忘故国沧桑,而关汉卿关注社会现实,王实甫追求社会理想,郑光祖怀念古代社会,乔吉追求自身价值,马致远则创造了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概括是否恰当确切,可以商榷,但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的治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白朴晚年归葬北方,他的后裔落籍安徽六合苏埠镇白家庵。2000年我曾前往六合访书,看到了白朴后裔在五百年前撰谱并续修十一次而流传至今的《白氏宗谱》。该谱的发现,解决了长期困扰学界因无资料而不能解决的关于白朴家世、生平、封赠、妻室、子嗣等问题。  《白氏宗谱》记有白朴原配戴氏逝世后,“再配氏小字秀英”。学术界多认为白朴《东墙记》是模拟《西厢记》之作,我在《白朴论考·论白朴的杂剧东墙记》中提出过质疑。田同旭则进一步论证:《东墙记》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影响,“是把东邻女窥宋改为宋玉窥东邻女”,白朴笔下的“东邻女疑有所指”,“白朴再配秀英,其与《东墙记》中董秀英同名,是否应有一定联系?很难回答,因为秀英生卒年葬地皆失载。这里仅提出问题以求证方家。”

从对白朴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元杂剧通论》有一个很科学的研究态度,即对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能解决则综合学界观点,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解决,不能解决则提出问题而存疑。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精神,是个很好的学风。书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元曲选》之外的文化损失,神道剧与隐逸剧反映道家与儒家不同的隐逸思想,马致远与郑光祖的文人剧具体反映元代游士问题,马致远《任风子》反映以夏化夷思想,乔吉爱情剧是他与李楚仪爱情的自我写真,不能以小说《西游记》为标准去评价杂剧《西游记》,本色派多斗士、文采派多浪子、清丽派多隐士,以及元明清三代对元杂剧的不同评价等等,多属富有创见性的新论,而且治学精神非常严谨也很科学。

《元杂剧通论》是本好书,是田同旭20多年元杂剧研究成果的结晶与总结,是至今我所见到的元杂剧研究专著中,论述作家最夥,评论作品最多,涉及问题最全,提出观点最新,汇集资料最为丰富的一部集当代元杂剧研究成果之大成的研究专著,既有诸多创新观点,又有独到学术特色,可以称为一部百科式的元杂剧研究专著,反映了当代元杂剧研究的最高最新水平。

《元杂剧通论》论述的问题太多,难以一文备论。我年过古稀,也只能评说至此,留下更多问题,有待同行阅后自己评价。相信《元杂剧通论》的问世,以及它提出的总体思路、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将会成为从事中国古代戏曲教学与研究者的必读参考书,得到众多元杂剧研究者的关注与争论,也将会促进元杂剧乃至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深入发展。

以上所述,是我初读《元杂剧通论》的一些感想,权为书序。

胡世厚

2007年5月31日于郑州

后记

2006年11月1日下午四时十五分,伏案整整一年,竟然写了一百余万字的《元杂剧通论》一书,终于脱稿,我长舒一气,十年重负,一日释怀,我的心情备感轻松惬意。

《元杂剧通论》的酝酿与撰写,实际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各种事务的干扰,《元杂剧通论》始终未能终卷。2005年末,我强烈意识到《元杂剧通论》已不可再行推延,遂于2005年11月12日晚八点开始,全神贯注进入《元杂剧通论》的撰写,并对旧稿重新系统整理,历时一年,完成了《元杂剧通论》全部书稿,同时完成了全书的修改和初校。

1992年我参加《全元曲》的编撰,与河北师院张月中先生相识,并在后来长期共事《全元曲》的编撰工作中,与张月中先生的君子之交日益深厚。张月中先生对《元杂剧通论》的选题给予肯定支持,并答应代我请海外某位元曲专家为《元杂剧通论》写序。如今《元杂剧通论》终于完稿,张月中先生却已于2005年5月鹤驾而去。张月中先生去世时我不知情,2005年春天开始,我多次给张月中先生打电话,家中始终无人接听。我似乎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便到网上去搜索张月中先生,方才得知噩耗。我不知情而未能给张月中先生送行,兹仅以《元杂剧通论》一书,告慰张月中先生,并寄托我的哀思。

我于198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而留校任教,读了一些元曲著作,但对元曲中许多问题疑惑不解。1993年读幺书仪《元代文人心态》,1995年读赵山林《中国戏剧通论》与张广保《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始柳岸花明,洞开思路。幺、赵、张三著,对我专治元曲影响最显,《元杂剧通论》中一些观点,颇受三著影响;包括李炳海、李修生、姚大力诸作,也给《元杂剧通论》之作成,以诸多启示。故在《元杂剧通论》作成之际,特向各位致谢!

我的电脑输入速度太慢,文字输入总是不能和文章思路协调同步。《元杂剧通论》依然采取传统的手写方式进行。几位研究生,陈海瑞、贺凡、薛爱华、吴敏、康海琴等,承担了书稿的文字输入与校对工作,同时帮我出入图书馆查找资料,为我集中精力完成《元杂剧通论》的写作,提供了极大方便。女儿田意可,从学山西大学文学院景宏业先生,就读唐宋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她在远赴英国读书之前,为《元杂剧通论》做了许多资料准备工作。外甥马艳,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山西社科院《晋阳学刊》做编辑工作,正好承担全书的校对。故《元杂剧通论》的写作、输入、修改、校对几乎是同步完成的。

《元杂剧通论》是部大书,内容太多,莨莠同生,斌瑜共存,特别需要学术界的批评。《元杂剧通论》完稿后,南开大学宁宗一先生,河南社科院胡世厚先生,不辞辛苦,阅读全书,热情地为《元杂剧通论》赐写书序。非常感谢宁宗一、胡世厚二位先生对《元杂剧通论》的批评或肯定,特别感激宁宗一、胡世厚二位先生对一位后学所作《元杂剧通论》的支持。

山西教育出版社接受了《元杂剧通论》一书的出版。山西教育出版社多年来出版了一系列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专著,诸如廖奔、刘彦君的《中国戏曲发展史》、杨镰的《元代文学编年史》、孙崇涛的《戏曲文献学》、韩军的《山西戏曲唱腔体式研究》、顾铁铭的《京剧人晋考述》以及《蒲州梆子志》等等,都是高品位的学术专著,其中许多专著在学术界深有影响。《元杂剧通论》一书能够顺利出版,得益于山西教育出版社领导的学术眼光和出版胸怀。责任编辑薛海斌为《元杂剧通论》的出版,竭尽了心血。非常感谢山西教育出版社各位领导对《元杂剧通论》一书的关注与支持,并向责编及有关工作人员,深表谢意。

田同旭

2007年5月1日于山西大学书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