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灾中闪烁的人性(99个感人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郝振省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8年初的冰雪灾难已经过去,但灾难中涌现的许多感人故事却永远值得我们回味。本书对这场雪灾中发生的最感人的故事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提炼和荟萃,让人们从中真切感悟到一种感动我们内心的精神温暖。

本书以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而成,对今年初的冰雪灾难作全景式梳理的出版物,分为“雪灾纪事”“感人瞬间”“神圣职责”“自发救助”“雪中温情”“生死考验”“救灾智慧”“灾后反思”等8章。精心裁剪的99个小故事中,有总书记给矿工们拜早年,有温总理深情一鞠躬;有疲劳得站着入睡的武警战士,有明知危险挺身而出的电力职工;有被困在列车上相助相守的普通人;有奋不顾身、忘我战斗的子弟兵……

内容推荐

2008年初的冰雪灾难已经过去,但灾难中涌现的许多感人故事却永远值得我们回味。本书对这场雪灾中最感人的故事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提炼和荟萃,从而把冰雪灾难带来的考验变成了激荡和感动我们的精神财富。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故事角度对雪灾作全景式梳理的出版物。

目录

第一章 灾情日志

第二章 感人瞬间

 一、这样的时刻我们倍感温暖

 二、这样的场面我们永志不忘

 三、这样的声音我们深感震憾

 四、这样的感动我们发自内心

第三章 神圣职责义不容辞——岗位救助故事

 漫天风雪 遍地英雄

——全军和武警部队抗灾救灾故事

采访手记:奔漫天风雪 写遍地英雄

 我们在严寒中感受温暖

——听京珠高速公路被困司乘人员讲述解放军的爱民故事

 “赤脚大校”风雪120小时

 集结号在桥上吹响

——武警江西总队抗灾救灾故事

 亲爱的乖乖

——抗灾交警给女儿的一封信

 农电工吴鹏飞:都不要争,我上! 

 风雪中,我们依然在坚守

——一位电力职工的抢险日记

 L308列车惊心动魄80小时

 列车长“非常六日”

 每天睡一两小时老铁警晕倒广场

 六天五夜,如闯鬼门关

——一位大巴司机的口述故事

 包良敏医生冰雪中摔断肋骨仍坚持工作15天

第四章 良知觉悟义务行动——自发救助故事

 自驾车一路风雪救助13人

 老人的话让我们感到温暖

 大学老师自掏腰包给滞留旅客送饭

 唐山农民自发救灾

采访手记:13义士精神的象征意义深远

 救小孩致伤残,救人者人恒助之

 老板护送员工回乡遇车祸,冰雪祭英魂

采访手记:陈中成身上的古典主义

 为44名车祸乘客打开家门

采访手记:刘吉桂不需要过多的吹捧

 无臂艺人:自购千碗面送深圳站滞留民工

第五章危难时刻最关情——情感故事

 亲子之路如此漫长

 “我岳父病了,我要去找他!” 

 “再走一步,会找到的,坚持下去!” 

 最冷最饿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唱歌

 雪地徒步100多公里寻被困女友

 “爸爸妈妈不在,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

 “我只是想回家,不管有多么困难还是要回家。” 

 大学生步行七天的风雪回家路

 K511:一趟不该发出的列车

 辞职回家抗灾,亲情融化坚冰

第六章 生死别离恨无垠——生死故事

 永恒的雕像

采访手记:在郴州灾区过春节

 风雪中,他们用生命守护光明

——追记湖南省为抢修电网牺牲的三位农电工

采访手记:罗长明的21个未接来电

 除夕夜,他倒在抗击凝冻灾害第一线

 留下半碗饭,勇士不复返

 倒在冰天雪地中的光明使者

 武汉群众送别“雪地英雄”周又山

 一个平凡好人的不平凡死亡

——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抗冰抢险英雄陈斌

 交警孔晓岩生命最后一瞬

第七章 智慧之光消雪融冰——创造性故事

 “七种武器”

 小区短信:冰雪上空传递希望的天使

 永远不堵的温暖电波

 温情绿丝带

采访手记:有你在真好

 雪地上,雨伞围成产房

采访手记:感人新闻来自当事者的讲述

 短信新闻报道

 两场特殊的婚礼

 网络大救援

 警车为你点盏灯

 民警写歌劝留旅客

 用音乐“集结”爱心

第八章 灾后反思

 专家:拉尼娜是造成中国南方冰雪灾害的部分原因 

 “这是全球变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冰雪给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敲响警钟

 融雪剂污染韶关水源上万村民饮水告急 

 我们该如何反思南方雪灾

 读者来信:雪灾暴露出我们的抗灾水平还很落后

 读者来信:对于灾难,有人太健忘了?

 南方雪灾暴露防灾应急机制漏洞

 雪灾暴露我国信息决策支持软肋

 气候变化是我们今天早上醒来就要面对的问题

 抗击雪灾中为何难见NG0身影

 抗灾救援再现中国慈善软肋

 假如雪灾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现代战争

 建立人心的“防灾机制” 

采访手记:被挤丢的孩子、覆辙与亡羊

编者后话

试读章节

温暖冰雪中

每次自然灾害,都会有许多相似的故事。这些熟悉的故事,总是一次次地感动中国,感动我们。

1月27日,南京军区某舟桥旅接到赶赴南京长江二桥扫雪的命令。部队出发前,战士于成龙接到电话:父亲不慎摔伤,危在旦夕,让他火速回家。自古忠孝难两全,小于忍泪随军出征,就在他与冰雪搏斗正酣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

2月2日,安徽省六安市一家酒店举行了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新郎罗永江是武警铜陵市支队政治处干事,主动请缨前往救灾前线,万事俱备的婚礼照常举行。面对亲友,新娘台德翠眼含热泪拿起话筒:“灾情紧急,我的新郎在他更应该在的地方。他虽然不在我身边,但我同样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新娘!”掌声中,这对新人得到最真诚的祝福。

“党生”、“爱军”,武警安徽总队和广西灌阳县人武部官兵从冰雪中救出的两名产妇,分别给自己的孩子取了这样的名字,让他们永远记住党和子弟兵。

冷的冰雪热的血,这场灾害留给人们的记忆,除了漫天风雪,更多的是融化坚冰的真情和热血。

在河南籍司机何明高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十多张解放军官兵奋战冰雪的照片。

何明高当时已在高速路上堵了5天,为了省电,他每天只开几分钟手机,给家里报个平安。可当他猛然看到数不清的解放军在风雪中破冰开路时,顿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忍不住打开手机拍下这感人场面:“子弟兵是在用血肉之躯为我们开辟回家的路啊!”

“有个小战士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他的铁铲断了,就用铲头砍冰块,再用手掰下来,双手都被冰碴刺破了。我劝他别这么干,可他却说,我多掰一块,你们就能早一点走。听他这一说,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广州军区某集团军领导在京珠高速公路拥堵的车流和风雪中,站在了交通岗的位置上。有司机问:这是多大的官?回答是那么自豪:我是解放军!于是,众多司机不约而同用同一种方式表达敬意:长久地鸣响喇叭。

在广州火车站水泄不通的人群中,一名孕妇突然晕倒。武警广东总队二支队战士喻永华急中生智,招呼人们把孕妇举过头顶往外“传送”。人海中这样的救助成为自觉的行动,一个个陌生的臂膀,在危急关头传递着温情,成为值得信赖的依靠。

在武昌火车站,几位军人打出一面红旗:探亲休假军人志愿服务队。一声“当兵的,站出来!”聚拢了23名素不相识的战友,组成了一个临时战斗集体。

武警江西总队为防止旅客滑倒,在南昌火车站进口铺设了500条麻袋,被当地群众称为子弟兵为人民铺的“红地毯”。

每当灾害来临,总有许多平凡的人选择了高尚。

“宁可自己饿断肠,也要保住救灾粮!”成都军区某团官兵跋涉上千公里运送救灾食品,自己忍饥挨饿32个小时,有的战士饿晕了,但运送的7560箱食品却丝毫未动。

南京市血库告急,南京军区某旅800名官兵主动献血。士官朱卫东献血400毫升,还没来得及输完,出发的号声骤然响起,他二话没说,拔下针头就去追赶队伍。许多官兵由于用力过猛,刚扎过的针孔渗出鲜血,染红了作训服。

热源在这里

在严寒的冰雪灾害中,温暖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温暖让我们眼睛湿润,温暖令我们热血奔涌,温暖更让我们思考:灾害面前,究竟是什么在温暖着我们?温暖的热源是什么?  艰难的环境最能激发生命的潜能,危急的关头也常常让人的品格闪烁出耀眼的光辉。突如其来的巨大灾害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升华成为我们温暖的热源。

在停水停电多日的郴州市,生活困难的人们却在京珠高速公路设立起11个救助站,给阻塞在路上的司机乘客送上他们也所剩不多的水和饭;在南昌火车站,武警官兵捐款买的10万个饺子正热腾腾地出锅,饥寒交加的旅客却主动给自己定量——每人10个;网友“一身泥土”发出这样的邀请——“我是共产党员,请到我家来过年!”

暴雪阻断交通,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患难见真情。素昧平生的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责任、忠诚、团结、互助……这些词融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血脉,共同点燃了温暖。亲身经历了中国雪灾的俄罗斯姑娘维多利亚,对家乡的人们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团结的人!”

“断电但不缺少光明,光明是党;缺煤但不缺少动力,动力是解放军。”这是我们的一位同行在电力尚未恢复的贵州发来的短信。是的,人民子弟兵“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输送着温暖的热源。

灾害猝不及防,部队来不及进行教育和展开动员。据不完全统计,有7000多名官兵主动放弃休假奔赴抗灾救灾一线,还有已回到家的千余名官兵,主动提前返回部队或在家乡投入救灾。

全军和武警部队有300多个党员突击队始终冲锋在前;在几十个抗灾救灾现场,庄严的入党宣誓成为最有力的战场动员……

这些延续着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血脉,传承我军宗旨的数字,在冰雪寒风里让我们感到格外的温暖。

有人说,官兵的绿色身影,是最让人温暖的符号。抗灾救灾行动中,一批年轻战士展现出来的激情和追求,更让人们感到持久的温暖。特别是那些昨天还是孩子的新兵,今天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战士的责任。在受到表彰嘉奖的官兵中,有三分之一是今年入伍的新兵。武警许多部队,利用抗灾救灾间隙,在雪线上进行新兵授衔仪式,鲜红的列兵肩章与皑皑白雪相映生辉,如同点燃了温暖的火炬……

漫天风雪,遍地英雄。2008年春天的记忆不属于风雪,只属于英雄!

P40-42

序言

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同志送来了书稿,让我作序,欣然允诺。因为这是一部“赶出来”的书稿。这部书稿策划于春节期间,成稿于节后数日,出版社的同志以历史记录者的责任和使命感确定了这个选题,始而激动、再而感动、转而行动,于是动员了整个出版社几乎能够动用的力量,借助一切可能的渠道,星夜兼程,以抗击冰雪的精神“赶出来”了这么一部弘扬抗击冰雪精神的书稿,这让我也十分感动。

一说是“赶出来”的书稿,读者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快餐文化”、网上抄手,为了抢时间、赶进度而粗制滥造的出版物(其实这样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并不被市场所接受),但这部书稿,不属于这一类。相反,它避免了这种现象,从开始开展编辑工作就明确这是一本高品位、高质量的书。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把思想性寓于艺术性、文学性之中,通过文学性、艺术性来凸显思想性。他们的这个目的,应该说基本上是实现了的。在着力点上,他们甚至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思想性上,而是选取了闪烁着人性本质的这个支点;在内容取舍上,他们没有着笔于媒体上已有的宏观场面,而是见微知著、小题大做,精心裁剪了99个动人的小故事,来讴歌人性之美,弘扬抗灾精神;当然他们也没有仅仅停留于感性描述,而是作了文学性、艺术性乃至精神层面的提升,这从每个章节的编辑感言中可以得到印证。

首先是故事中涌动着的人情、人性感染了我,相信也会感染每一个阅读者。在职责篇中,我们看到在“弹尽粮绝”的情势下,军人用双手破冰开道,把留给自己最后的两个面包一古脑地奉献给饥饿的群众,军分区官兵在风雪交加中踊跃到医院为受伤司机献血;我们看到在冰雪阻隔中旅客与列车长的对峙,列车长和乘务员带着乘客下车找米求水,缓解危机,安抚情绪;我们看到路面结冰,坡陡难行,大巴车司机一次又一次高价购买铁链条,一位摔断肋骨仍坚持为妇女接生达十五天的有着高度良知的医生……谁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谁不眷恋自己的家人?谁不渴望过一个温暖、祥和的除夕夜?但是职责所在、使命神圣,在雨雪冰冻灾害的考验面前,他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在救助篇中,我们看到有人自驾车,一路风雪救活了13人;大学教师自掏腰包给滞留旅客送饭;燕赵13位义士自发解囊千里湖湘救灾;老板为护送员工,途中遭车祸,冰雪祭英魂,一个农民为44位素不相识的遭车祸乘客打开家门而待似亲人;无臂艺人自购千碗方便面送给车站滞留民工,等等。冰雪阻断了交通,人们却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中进发出人性,表现出真情。难怪亲身经历了中国雪灾的俄罗斯姑娘维多利亚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团结的人!”这里既有民族精神的延续,更有社会风尚的力量。

在情感篇中,冰雪不仅检验着人们的岗位责任、道德品位,而且也考量着生死面前的亲情。大巴受阻,困了4天5夜的父母在风雪中未进粒米,步行16小时找见儿子;女婿全副武装在雪地行走30个小时,千辛万苦地接到岳父母;舅舅独行一天一夜找外甥,以至找到外甥时,外甥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困在大巴车上八天八夜的28名儿童,在最冷、最饿的时候,一起唱“隐形的翅膀”;男生雪地徒步18,小时寻找被困女友;还有“冰雪灾难挡不住行孝的心”等等。有人说这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难免淡化了友情、亲情,或者说使友情、亲情带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然而本书所撷取的这些故事,却使我们看到了亲情在危难之中最闪光最耀眼的部分。这种人间亲情与爱国之情、爱民之情是相通相融的,是互为作用的。

还有生死篇,由于当事人的戛然牺牲,难以采集到更具体的内容,因而描述起来有的缺乏足够的生动,但是你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到生命的凝重,在悲憾中为他们肃然起敬,他们为遭受冰雪灾害的民族承担了最大的牺牲,他们的精神必将在民族历史中得到永生。智慧篇则显示人性中的乐观主义倾向与技术创造因素,这毕竟不是在原始条件下的与自然抗争,它是在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幅抗灾图,因而就有短信采编新闻,就有温情绿丝带,又有对信息孤岛的克服等,这也体现了时代性。

读着这些故事给了我们诸多启示。记得老一辈革命家常常告诫我们,革命战争是一座大熔炉,它可以熔化掉杂质,锤炼出真金;革命战争是一种高效洗涤剂,它可以荡涤掉腌腌臜臜的脏物而显露出事物潜在的精华。这场冰雪灾害就像是一把检测人性的大标尺,尽管其间也有阴暗的东西,比如借机哄抬物价,发雪难财,也有非理性的行为,如表现出的过分恐惧,野蛮抗争、盲动等等,但瑕不掩玉,闪烁着真善美的人性始终是抗击冰雪灾害的最强音符、最大亮点。正是这种道德良心,引领着我们的民族生生息息,永远攀升前行。虽然故事中没有专门地、明确地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但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这种价值体系的巨大作用,并为这种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形成提供了新的实践。

感谢新闻战线的记者和编辑朋友,正是他们的拼搏努力,才使书稿出版有了基础和底蕴,他们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奋不顾身投入到抗灾报道战役中去的,但很快他们就在冰雪中显示出自己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无畏的献身精神,正是他们把闪烁着的人性由点变成线,由线扩成面,组成一道精神的风景线照亮着抗灾救灾的战场,引导着人们前行。他们实际上是抗击冰雪灾害的又一支功绩卓著的部队。

出版业是以积累文化、传播文明为天职、为己任,而伟大的民族精神则构成了文化之魂、文明之本,抗击冰雪灾害中闪烁着的人性之光则构成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出版业界的努力,将一切伟大的民族精神凝聚下来,弘扬开去,是出版人的永恒责任。是为序。

2008年3月16日

(作者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党组书记)

后记

我们编写此书的本意是让人们记住风雪之中有那样一批人、那样一些故事温暖过我们的内心。而更为深层次的目的是求证重大灾难面前人性的实相。我们能感受到人性在雪灾面前的诸多复杂性,但人性光辉一旦闪现却能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安定我们焦虑的内心、消融眼前暴虐的冰雪。

在人类历史上天灾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未来抑或不可避免,而每一次灾害都有相似性,人性在这样灾害面前的闪光点值得铭记。所以这一本有关中国人在雪灾面前的人性报告,除了显现出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在关键时候的巨大作用外,也说明了中国人的很多优良的传统价值观在这样一个时代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大家都是回家过年,一路艰辛、一路甘苦、一路扶持。

感谢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充满感召力的序言,同时感谢总署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办公厅主任张毅君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总署报刊司朱伟风副司长和中央政策研究室的陆进副局长在此书策划和编撰过程中的积极建言与无私帮助。

(刘伟见撰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