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书是一本提倡和种植自主创新的书,是种植新思维、新观念的书,是传播新管理方法和新经营方法的书。通过看《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引发读者在踏雪无痕、润物无声中实现思维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看启示,自觉不自觉地转变思维和观念,学会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经营方式;通过看《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学知识,长智慧,提高文化和道德修养,实现自我超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王超逸//马树林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书是一本提倡和种植自主创新的书,是种植新思维、新观念的书,是传播新管理方法和新经营方法的书。通过看《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引发读者在踏雪无痕、润物无声中实现思维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看启示,自觉不自觉地转变思维和观念,学会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经营方式;通过看《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学知识,长智慧,提高文化和道德修养,实现自我超越。 内容推荐 《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共十五篇。通过采明珠、拾翠羽,自编自著形成了120个故事,在每一篇中,既有中国故事,也有外国故事;在每一个故事中,既有故事,也有启示,内中具体收录了:《董事长邓颖忠笑对成功与失败的故事》、《中国慈善家之首—余彭年的故事》、《健康伊利责任为先的故事》等故事。 目录 一、愿景篇 1.“海尔—中国造”的故事 2.“中关村人”自主创新实现“强国梦”的故事 3.宝钢—国际化钢铁巨人“蓝图”的故事 4.以“中国心”创造“中国芯”的故事 5.比尔·盖茨圆“让每一张桌子上有一台电脑”梦的故事 二、经营篇 6.联想“做企业要学会看海图”的故事 7.青岛双星集团“双星猫”的故事 8.麦当劳坚持QSCV标准化原则管理的故事 9.费孝通与“温州模式”的故事 10.“蒙牛给我第二次生命”的故事 11.一个公司发年终奖引发的故事 12.瑞士埃尔德集团总裁请小鞋匠“上课”的故事 13.“大象何以向蚂蚁伸出橄榄枝”的故事 14.基辛格“芬克斯”酒吧要求遭拒的故事 15.“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的故事 三、战略篇 16.联想把美国“兰色巨人”打造成中国“红色巨人”的故事 17.万向集团与国有企业竞争“生存权”的故事 18.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的故事 19.华安集团实行“铸魂突围”战略的故事 20.北京住六公司经理王宝申“盖房人时刻想着住房人”的故事 21.三星笔记本电脑实行“个性化”战略的故事 四、创新篇 22.成功的创新实为理智的冒险—“胶老大”创新历程的故事 23.挫折就是企业财富—攻克逃逸救生系统难关的故事 24.融通四海汇兑天下—第一家汇兑票号诞生的故事 25.“通用”基业精神长寿秘诀的故事 26.香港“米业革命”的故事 27.“中国移动”突破传统张扬个性的故事 28.“奇瑞”—“中国新一代民族汽车旗帜”的故事 29.可口可乐诞生的故事 30.“大象与木桩”的故事 五、精神篇 31.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故事 32.“吉利”老板李书福的传奇式故事 33.北京金隅集团厂长冯运生二次创业的故事 34.新时代的中国工人代表—许振超的故事 35.大庆铁人王进喜的故事 36.秦山人—“核电之光、国之光荣”的故事 37.“把军需处长叫来”的故事 38.牛根生“中国捐股第一人”的故事 39.北京同仁堂“父亲节”礼物的故事 40.巨人集团史玉柱不怕挫折重新崛起的故事 41.“生命的价值在于自身”的故事 42.著名画家徐悲鸿“为祖国争光而学”的故事 六、管理篇 43.降低一分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一分利润—省钱妙招的故事 44.充分授权事业乃大—戴尔身边钥匙的故事 45.薄利多销—卖鸭蛋的追求的故事 46.男人的世界—金利来的故事 47.开放—快乐的“愚人节”的故事 48.“美”的效益—泛美术管理的故事 49.张瑞敏借村里钱给员工发工资的故事 50.日本松下理念管理的故事 七、用人篇 51.不待扬鞭自奋蹄—妙用“鲶鱼效应”的故事 52.人才就在你我中,天才就在员工中—员工楷模的故事 53.润有根之草 渡有缘之人—两个财务人员的故事 54.重情重义 以义制利—绝不忽视“小人物”的故事 55.戒、定、慧—未录用推销员之死的故事 56.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四顾茅庐”得大才的故事 57.海信用人“以能力为标准”的故事 58.龙永图选秘书的故事 59.当代毕升王选启用年轻人的故事 60.北京住总集团“9.19”知识分子节的故事 61.一个大头针和一个法国银行大王的故事 八、道德诚信篇 62.实事求是友好合作—退还上千万的“利润”的故事 63.顾客至上—援助意大利飞机的故事 64.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诚”度危难的故事 65.老实做人,诚实做事—贵宾室之二三事的故事 66.诚信至上—信誉的力量的故事 67.诚信品德—五粮根的故事 68.信用为本诚信天下—两次提前还货的故事 69.梦窗国师宽恕将军的故事 70.靠“诚实”被聘用的故事 71.华安人“不发工资也要还银行贷款”的故事 九、质量品牌篇 72.严规苛矩舍利保优—严格要求自己,对用户负责的故事 73.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求发展—著名的“推倒重来”的故事 74.在其位谋其政—不交任务就交乌纱帽的故事 75.维护产品质量就是维护企业生命一追踪一袋未喷码尿素的故事 76. 质量就是生命一接轨“神五”的故事 77. 高标准 零缺陷—电视机旁的“大问号”的故事 78.“火烧温州鞋雕塑”的故事 79.“中铁电化”在青藏铁路挑战生命极限的故事 十、服务篇 80.重商品更重人品—发现一个断螺钉的故事 81.一票到底一站到位—“神探”驾驶员的故事 82.换位亲情—40个小时的微笑的故事 83.情满旅途—盲童的热泪的故事 84.微笑服务—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的故事 85.客户满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紫禁之巅的故事 86.黄电人,信得过的故事 87.青岛“温馨巴士,我为你骄傲”的故事 88.泰国东方饭店最佳标准服务的故事 89.海尔冰箱“坐轿子”的故事 十一、团队篇 90.唐山机务段“家”文化的故事 91.“车祸无情,新华有爱”的故事 92.温元凯美国归来话“期权”的故事 93.“大海无情,海信有情”的故事 94.“一人在布料堆上睡觉,外商取消签约”的故事 十二、学习篇 95.爱若和布若成功与失败的故事 96.工程师和逻辑学家买“玩具猫”的故事 97.“慧聪国际”与美国IDG结成战略联盟“笑和哭”的故事 98.摩托罗拉靠学习重新夺回市场的故事 99.高级工程师孙厚利自我充电、自主创新的故事 100.柳工吴春梅夺得“维修电工女状元”的故事 十三、竞争篇 101.董事长邓颖忠笑对成功与失败的故事 102.印度IT巨头阿齐姆·普莱姆吉所向披靡的故事 103.巨蟒和豹子争斗的故事 104.羚羊和狮子赛跑的故事 105.“老虎”理念的故事 106.关于“狼”与自然保护区的故事 107.秘鲁国家森林公园一只美洲虎的故事 十四、安全篇 108.生命只有一次,让平安伴你一生—车床伤人事故 109.安全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矿难的奇迹的故事 110.责任与使命—国家安监局长的深度疲劳的故事 111.责任心安全心—血的教训的故事 112.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为自己做点事—安全卫士的故事 113.安全在心中幸福在手中—舍身忘我的徐浦德的故事 114.唐山机务段“一次火车相撞事故”后的故事 十五、社会责任篇 115.中国慈善家之首—余彭年的故事 116.“当代愚公”李双良把“渣山”变“花园”的故事 117.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180万袋板兰根的故事 118.孙大午的“大午城梦”的故事 119.本田宗一郎与“本田环保车”的故事 120.健康伊利责任为先的故事 后记 试读章节 海尔,中国的海,世界的海。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20多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今天,“海尔——中国造”已经成为一面色彩鲜艳的旗帜飘扬在世界各地。“海尔——中国造”,不仅打出了海尔的形象,也打出了中国的形象。然而,在“海尔——中国造”的背后,有着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 1984年,还是张瑞敏第一次出国的时候,一位德国的朋友恭维地对他说:“在德国市场上,最畅销的中国货是烟花爆竹。” 这句话对一般中国人来说是句恭维的话,但张瑞敏听了以后感到受到的刺激特别大。外国朋友的话非但没有使张瑞敏高兴起来,反而使他心里有一种似乎在流血的感觉。他为自己,也联想到每一个现在的中国人,应该为还在吃几千年老祖宗“四大发明”的饭感到羞愧。这也使他想起邓小平说的话:,“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已的名牌,只有自己的加工能力,就会永远受别人的制约,受别人的剥削,就永远在世界上抬不起头来,’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以后,针对当时还没有一个世界级的中国产品,响亮地提出了“海尔——中国造”的理念。用张瑞敏的话说:我们打出“海尔——中国造”的理念,就是要使我们的产品与“德国造”、“美国造”比高低,就是不服气,就是为了要长“中国造”的志气。 这一理念一提出,立即遭到一些人的非议。有人甚至直接对张瑞敏说:“‘中国造’意味着什么?意味的是质量差、价格低,这样做不行。”但张瑞敏硬是坚持这么做。 1995年,在国内火爆非常的海尔就开始把目光盯上了一片混沌的海外,把冰箱拿到德国市场上去销售。当时德国20多个经销商,根本就不相信和看不起刚学会造冰箱还没有几年的海尔产品能够打进德国市场。根据当时德国经销商不认海尔冰箱的状况,张瑞敏就向经销商建议:把运过去的4台海尔冰箱的商标揭去,和其他德国冰箱放在一起,然后让经销商去辨认。,结果这样一来,哪是德国生产的,哪是海尔生产的,谁都辨认不出来。海尔赢得了抽检第一,德国人一下子就服气了。从此,才开始纷纷订货,这是两年以后的事。但是,由于当时海尔的品牌缺乏国际知名度,虽然冰箱质量不比德国的差,但价格要比德国冰箱的价格低得多,只能和意大利冰箱的价格差不多。为此,张瑞敏决定采取先难后易的战略,先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打市场,只要打进美国市场,再打人世界上其他市场也就容易了。于是,海尔在美国建厂,由美国人生产,美国人销售,彻底融入当地文化。从此,在国际市场上也正式拉开了“海尔——中国造”的序幕。 采取先难后易的战略又谈何容易!有的专家认为:去美国办厂,会使海尔失去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短时期内这无疑是大把“烧钱”。但张瑞敏坚定地认为:“海尔想不想做世界品牌?想做就必须去美国。先难后易,要创世界名牌就必须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经过大胆地探索,实践证明,海尔成功了。 现在,海尔已经成为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和知名度的大型国际化的企业集团。产品已经由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全球营业额已经实现了1075亿元。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ID BRAND LAD)独家编制的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海尔再次入围世界品牌百强89位,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世界名牌。2005年8月5日,全球权威的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了一项对中国的调查结果,在这项由《金融时报》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联合进行的“中国10大世界级品牌”的调查中,海尔在包括质量、信任度、创新、管理和品牌运作的得票数上都排在首位。现在,海尔的品牌价值。702亿元,列全国品牌价值之首。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居第26位;2004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选出“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张瑞敏排名第6位,是入选的大陆企业家排名最靠前的;2005年4月出版的美国《财富》中文版推出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中,张瑞敏荣居榜首。 世界设计组织会长荣久庵宪司先生说:“世界设计组织有一个方针,在设计上要考虑到环保问题、公害问题、健康问题等。而海尔的产品设计这些方面都考虑到了,这也是当今世界设计的方向。我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和企业,也看过很多设计,我看过海尔设计后,认为海尔的设计水平在世界上的排名应该在前几位。”用一句话来概括:“海尔是中国工业设计的摇篮。”P2-3 序言 一个人如果从小生活在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度,是很容易产生国粹主义的,并把这种情结当作爱国主义。我们不赞成国粹主义,但是,也不赞成跟在洋人的屁股后面瞎起哄。前几年有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很把国人给涮了一把。其实,孟子的教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东坡居士的“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的名训早就将道理说透了。这里软实力的情结亦然。中华民族是很重视软实力的,说来也源远流长,举其大端如下: 老子说,天下唯至柔者至刚;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孟子说,勇者无惧,智者无惑,诚者有信,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孙子说,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古代圣贤都指出了软实力的存在和意义,可惜他们生也早,那时还没有发明出“软实力”这么个词儿。 据说,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是与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文化、精神力量,包括文化、制度、价值体系、思想、思维、想象力等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知识、信息、价值、思维、伦理等构成的软实力成了全球公共资源和财产。从古代的柏拉图、释迦牟尼、孔子到近现代的华盛顿、孙中山、曼德拉,他们的思想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我们说它是民族的,是就其思想的原创,其诞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使命而言,表现了软实力中思维和价值元素的差异性,使其保持了个性、特色和生命力。 我们说它是世界的,是就其超越时空的意义和影响,其中思维和价值元素的共同性而言,保持了真理性和普世伦理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里的世界文学可以理解为世界软实力,是世界公共的财产。可见,世界哲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作为公共精神财产——软实力的共相与殊相。 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于2005年9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启动了“搜碑工程”。中国原常驻联合国代表、民族英雄林则徐之后人凌青先生在会上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光看硬实力,还要看软实力。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林氏家族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共命运。作为林氏后人,凌青先生通览自鸦片战争后160多年来的民族沉浮荣辱,其对国家软实力的地位、作用、意义当有着更深切的理解。 一位大经济学家曾说:“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深化的方向是自主,自主经营的依靠是文化”。再向下推理的结论是文化的意义在软实力。可以说,企业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有鉴于此,我们编辑了《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软实力与企业文化力》一一书,将中外企业家的故事、逸事、花絮采集于此,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与博爱、胆识与艰辛。在商场中,昔日的他们或纵横捭合,或连横合纵,或十面埋伏,或月满西楼。当沙场息鼓、尘埃落定时,静静地留在这里的只是一位位饱经沧桑的产业人在向后人讲述他们的IJong Stoly。 我们所做的,只是让孔子讲给柏拉图听,让松下说给邓小平闻。这里秦琼与关公对饮,风马牛相与闻。这里没有形式上的逻辑,只有心与心的对流,气与气的相通,声与声的相和。让中国告诉世界,让历史拥抱未来。一条红线贯通古今中外、古j主今来,这条红线就是企业的Soft:Power。 编著者 2008.1.1 后记 《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软实力与企业文化力》的编著历经数年,森林折枝,文海拾贝,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书稿最初于2007年春节前完成,得400多个故事。我们从中精选出120个故事汇编成此书,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又从中捡出90多个心爱的宝贝,请著名漫画家孙元先生配画。孙元先生尽管公务繁忙,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慨然答应下了。不料春节后孙先生不幸发生了严重的车祸。我们一边安慰孙先生,一边祈盼孙先生赶快好起来。果然,孙先生恢复的还算快,在病床上老兄也并未停止其构思,终于还是完成了所请。我们至今也未听到其一句豪言壮语,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完成了。平凡人做了平凡的事,为一部平凡的书增加了一个不平凡故事。这也是《故事》里的故事吧。辛酸中拌着喜悦,日子就这样淡淡的流过。太阳还是每天从西边落下,月亮又从东边出来。 著作管理学家、我国企业文化学的重要奠基人,八十岁高龄的孙耀君老先生也在病床上通览此书,语重心长,欣然为《故事》题辞。师者谆谆,儒骨仁心。郁郁诗人意,悠悠赤子情。是对后学的褒奖,亦是对中国、世界和未来的嘱托。 《故事》的付梓,得到了中国经济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张路中先生的倾心关怀和大力支持。张路中先生对该书的主题定位、书名的敲定、故事的甄选,对封面的设计精益求精,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依然还有勤恳的劳动者在做事。 《故事》还得到了红旗出版社傅国瑞总编辑、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王莉萍教授、北京二轻党校齐明山副教授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助手陈亚男、李芳二位同志在校对和编辑上亦付出了辛勤的智慧和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忱。 两位编著者相识于2000年秋季的山西大同,那是在一次全国企业文化社团会长联席会议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犹如一群教徒,为了心中的使命,背负十字架,奔走在朝圣路上。屈指算来,已近十年矣!世事浮云,白驹过隙。教徒们的忘年交,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北方的三九寒风凛冽,窗外朔风呼啸,楼下几枝寒竹随风瑟瑟,但是,松柏依然葱郁。我们的心中泛起了暖意,我们晓得——冬后还是春——俗气!这不还是西方的诗人们的预言吗? 编著者 2008年元月22日夜 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光看硬实力,还要看软实力。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一个民族的魂魄。 ——民族英雄林则徐后代、中国原常驻联合国代表凌青 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深化的方向是自主,自主经营的依靠是文化。 ——著名经济学家、理论家于光远 文化力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国学大师 文怀沙 21世纪将是文化争雄的世纪,是文化力凸显的世纪,是形成“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共识的世纪,也是文化力与物质力相互交融推动社会蓬勃发展的新世纪。 ——著名文化学家高占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