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当翻开这本书时,会发现它和您的期待非常不一样:既不传授具体的育儿知识,也不讲解详细的亲子技巧。当然,它和您读过的众多的书籍也完全不同。但它能从根本上让你和孩子做出改变,其方法并非书中所言,但简单而直接:只要您能像书中的8位爸妈那样坚持每天记录90天——而先不要管写了些什么,也不要管到底写得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这就是《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课题的设计思想。
这个课题的设计与指导者,是由我和几位心理医生组成的团队。我们既不是教育工作者,也不是亲子关系专家。我们这些心理医生,每天所面对的,主要是那些在心理或行为上出现了问题的求助者,如果用专业术语来描述这个群体,他们的心理虽属“正常”,但是已经“不健康”了。
尽管我毕业于医学院的儿科系,但我并没有做过儿科医生,更没有任何想做针对孩子的心理咨询的打算。因此,在2003年正式注册做心理医生之初,对于孩子问题的处理,并非我之所长,也不是我之所愿。完全是被众多父母的需求所裹挟,我的关注点开始在孩子问题上聚焦,但在心理学的视野下,我很快就发现,在所谓的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亲子关系问题。于是,我把工作重心倾向于亲子关系——当然是那些不健康甚至是病态的亲子关系,以便更有效地满足于临床咨询之需。
问题在于,前来心理门诊的父母们,至今对此都鲜有认识。在他们看来,孩子的问题根源于孩子,需要治疗的也只能是孩子。做父母的,都是为寻求解决孩子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来——
“到底该怎么办啊?”
◇心理医生提供的方法不是教育助人,而是心理助人
面对前来求助的父母,心理医生不是老师,我们肩负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重任,也就不直接回答诸如“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Question),而是对求助者“从旁协助”,发现并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Problem),进而达到“助人自助”、自我成长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克服阻碍其成长的因素,实现双方商定好的目标。
必须把求助者带到问题的起点上,促使其看清问题的本质。就像那个叫《咕咚来了》的童话故事所喻示的:那只拼命奔跑不止,而且还在传播恐惧信息的小兔子,得首先止住步伐,然后回到发出声响的地点去看看,它就会明白,可怕的“咕咚”不过源自于树上掉落到水中的果子!
◇父母是亲子问题的源头
我们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让求助者止住惊慌的步伐,实现对问题本身的回归。
在这个世界上,孩子不可能独立存在,因为孩子不可能离开父母(或其抚养人)而独立生存。看到孩子也就找到了父母,看到什么样的孩子,也就看到了什么样的父母。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的背景和底色,孩子的一生可能会因父母的作为而改变,甚至被决定。也就是说,课题所要研究的不是孩子,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父母。因为父母是教育的主体,为了孩子,父母须做出改变。
要解决亲子问题,先要找到问题的源头——父母,要先解决父母的问题。
◇写观察日记能解决亲子问题
最后比较发现,效果最好且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是坚持每天写观察日记。一开始,是要求求助者把日记本定期拿给我们看,后来电子邮件实现了当天的传输,再后来的短信或微信就近乎与对话同步了——“即时性”这一维度的加入,大大提升了观察的客观性。
近10年来,我读过的日记逾万篇!作为认知-行为学派的推崇与实践者,我认可理性在维护和修复心理健康中的力量,并坚信理性的表达方式之一是语言,而能最高级别表达理性的则是文字!
由于和这些求助者都有过不少于50分钟的深层次交流,每次复习这些日记,面谈时的场景总能在脑海里清晰浮现:他们对我毕恭毕敬,他们对写观察日记的建议言听计从,他们对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一笑置之,他们信誓旦旦,好像热血已经沸腾……每当此时,我都会反复而委婉地提醒他们:别被自己的热情蒙蔽,从而低估了这个过程的困难。因为我知道,热情不能替代认知,短暂的热情和持久的坚信是两回事;热情可以启动行为,但坚持恰恰在热情消退后才能体现出来。
很多人,很多父母,就这样在我面前展示了他的惊鸿艳影之后杳如黄鹤而去,从此与我相忘于江湖。而很多人则坚持了下来,结果就是,他们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当然程度有所不同。
既然写观察日记可以有效地帮助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同样的方法能否给那些心理健康或还没有发现问题的人助一臂之力呢?通过一项人数近百,时间跨度为半年的“试验”,我们发现,所有坚持下来的都成就感满满、收益多多:有人声称改变了自己,有人坦言磨炼了意志,有人说改善了各种关系……那些坚持不下来的,除了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予以搪塞外,他们都不愿意接受我们的跟踪和随访,因此更深入的研究无法继续。
P14-16
当下有关亲子教育和心理指导的书籍——谈理论的讲方法的、简洁明快的纷繁复杂的,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但是,有必要首先声明,《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与这类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动机和目的。
作为一名在和求助者面对面的临床心理医生,根据近年来的统计,前来我们门诊寻求帮助的,2/3以上是因为孩子,包括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满意、网络迷恋、品行不良、意志力缺乏等诸多问题。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认为孩子有问题的家长,和那些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或“被认为有问题”的孩子,相较于那些没有求助的“好家长”和“好孩子”,他们所读过的书籍,所秉持的养育或教育理念、他们每天对孩子的耳提面命……一点都不欠缺,甚至还高出一些,这就意味着,对各种各样的道理他们不是不明白。再仔细询问或观察,也会发现,因为觉得自己或孩子存在问题而需要教育,家长们会通过各种渠道网罗与此相关的至真至理;孩子也正因为自己的问题或被问题化,自然少不了来自各方面的道理灌输。
可是,为什么懂得如此多的道理,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是道理错了?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或其他方面出现了问题?
“医生,我到底该怎么办啊?”这是寻求心理咨询者最关心的和最普遍的问题,有人更直截了当:“医生,你就直接告诉我答案,千万别让我想!这事儿,我一想就头疼。”无疑,他们是为寻求能解决其自身或孩子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来。他们以为这样的灵丹妙药就存在于心理医生的锦囊之中,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用钱就可以买到。
可是我们没有,真的没有。
心理帮助的原则是“助人自助”或“助自助之人”。心理医生坚信,求助者所迫切需要并孜孜以求的锦囊妙计,其实就蕴藏于求助者自身!当求助者开始开发或挖掘这些宝藏时,心理医生不过是在旁协助而已。
协助的方法有很多种,当然也包括讲道理。由于始终信奉“有效比正确更重要”,我们认定所有方法的有效性必须经过尝试才能确定。但心理医生指导下的尝试,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首先得弄清楚求助者所提出的问题(Question)背后那个存在已久的问题(Problem)——只有实现了对问题本身的回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为此,我们致力于对那个基本前提的有效技术的寻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期间之甘苦如鱼吞水。经过筛检和比较,效果最好且最具可操作性的,就是在我们的指导下让求助者坚持写观察日记——心理医生和求助者协同作战,一起来直面问题、看清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发现让我们惊喜!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种在临床上可操纵并可控制的方法:用我们的努力和意志——只要每天对日记进行回馈,就可以提升对方的意志力,并进而达到双方商定的目的。
10年的时间跨度,无数次验证,我们已经对这种方法确定无疑。
《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所呈现的,就是又一次的验证。8位妈爸记录了90天,我们紧跟其后给出了90天的回馈。成熟的经验告诉我们,就像我们期待着每位妈妈都能坚持完成每一天的日记一样,这些妈妈们每天也同样都期待着我们及时的回馈,他们不在乎我们说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在一起完成一件事儿;妈妈们也坦言,如果没有每日回馈的引导或“引诱”,她们很可能坚持不下来。正如读者所见,我们的回馈更多的是对妈妈们毅力的喝彩,而非对日记中所描述现象的点评——这当然也是一种心理技术,但不是具体的指导。我们的目的是,除了让妈妈们坚持记录外,还要把口头的教育落实到行动中,以便更好地体验“教子的过程”。
相较于注重结果,注重过程的体验是一种更务实的心态。身处这个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重构、人格重塑的浮躁时代,很多人已经忘记了“百年树人”的古训,受当下凡事都追求短平快的影响,常常只给孩子讲大道理,而自身却置身事外,不想也不愿做出任何改变。孩子的成长绝非一朝一夕,只有注重过程,才能活在当下、关注当下;也只有注重过程,才是真正地关注那个活生生的儿女,也才能为他们美好的未来奠基。
孩子的成长是个过程,自有其规律,养育必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道理是统一的、普遍的,孩子和父母则千差万别。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可大一统的道理怎么才能落实到千差万别的父母和孩子身上呢?
这是个问题!如果回答不了,最终自身就会形成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就是为回答这个问题而设计的;我们和8位妈妈爸爸90天的互动,也给出了“如何避免出现问题或有效解决问题”的答案。
作为本项目的设计和指导者,我用两个字来形容此时的心情:欣慰。除了每两周一次的见面交流之外,在这90天的时间内,我和两位助手徐少波和李德鲜,每天都用超过3个小时的时间,仔细阅读8位妈妈爸爸的日记并予以回复,以期通过文字内容和叙述方式来加深对她们的了解,并引诱着她们坚持下去。
路是人走的,能走什么样的路,取决于是个什么样的人。
希望本书所呈现的理念能够给更多的父母带来帮助。
感谢青岛出版集团科技出版中心母婴部的编辑们能策划这个课题,感谢给予课题帮助的所有人员。
李克富
2014年10月
李克富编著的《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是一本适合在水中阅读的游泳教材:与其说是在教你学游泳,倒不如说是“引诱”着你先下到水中。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身体力行像这8位妈妈一样开始去做,你就会反复地翻动这本书:不是补充欠缺的知识,而是寻找体验层面的共鸣。
书中呈现的只是8位妈妈在漫漫时空中留下的片刻缩影,但这片刻的缩影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每位妈妈爱的见证,更是孩子幸福成长的足迹。
青岛出版社与心理专家李克富老师从2014年6月20日开始,联合开展《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的家庭教育心理课题研究,从40位妈妈中筛选出8位妈妈,8位妈妈坚持三个月每天记录孩子的阳光日记,每天的日记都交由心理专家李克富老师点评,三个月便让8位妈妈变得内心强大和阳光积极,同时也感染着9位宝贝,让宝贝也阳光坚强,积极乐观伴随终生。
这本书收录了课题组8位妈妈三个月共计736篇日记,每篇日记都有李老师的精彩点评和睿智点拨,8位妈妈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难忘宝贵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