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在山水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象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山奇水胜,两相交融,当然更吸引游客,书中多篇写到这种感触。如写世界闻名的美国大峡谷,同时写到美加边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两相映衬,启人深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游记中还穿插风情习俗,历史掌故,饶有情趣。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个农村问题的专家,足迹遍布全国,东抵东海之滨,西到西陲边哨,南达天涯海角,北至边境漠河。

本书是作者见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游记散文、短诗。

目录

第一篇 故乡山水

1 太平湖之春

2 忆屯溪

3 齐云山小记

4 玉屏雪凇

5 黄山白岳 毓秀钟灵

6 祝《黄山》创刊十周年

7 小孤山记胜

8 太白楼?李白墓

9 重游新安江

10 登始信峰

11 游蓬莱洞

12 西海排云亭所见

13 黄山情侣太平湖

14 游巢湖

15 古城岩徽园

16 登光明顶

17 咏万粹楼

18 黟县行

第二篇 北国风光

19 山西的岛上人家

20 梨乡同川

21 木兰围场之夏

22 秦皇岛与燕塞湖

23 沧州铁狮

24 群星灿烂耀太行

25 重阳节登长城

26 登五台山东台顶

27 黎城石坂村访旧

28 佛子山林场

29 咏陵辉公路

30 重登绵山

31 咏水涛沟

32 西安三日

33 重访延安诗三首

34 回蒋村访旧

35 壶口瀑布

36 嶂石岩顶过春节

37 回太行诗四首

第三篇 海南岭南

38 海南散记

39 重访兴隆农场

40 白藤湖农民度假村

41 记金海滩

42 阳春风景

43 山水英德一种可能的前景

44 三亚行诗两首

45 重访英德诗六首

46 三访英德诗七首

第四篇 巴山蜀水

47 七曲山?翠云廊?剑门关

48 峨嵋之游

49 大飞水及其他

50 蒲江泛舟

51 恐龙化石?古盐井?西秦会馆

52 初访黄龙、九寨

53 大足石刻

54 三峡散记

55 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母系家庭

第五篇 天山南北

56 新疆的召唤

57 乌鲁木齐巡礼

58 雪山脚下稻米香

59 阿尔泰山抒怀

60 从魔鬼城到石油城

61 博尔塔拉——银灰色的草原

62 “绿色宝库”——伊犁河谷

63 古老强健、勤劳勇敢的锡伯族

64 伊犁卫士戍西陲

65 阿克苏一日

66 和田的崛起

67 祖国的西极——喀什

68 金色的吐鲁番

69 乌鲁木齐登机返京有感

70 新疆三湖

第六篇 桂滇黔行

71 珠江源记

72 起飞的孔雀

73 黔中行诗七首

74 黔桂边行诗五首

75 丽江行诗四首

第七篇 域外留踪

76 忆拉斯维加斯

77 堪培拉印象

78 都拉斯和发罗那

79 法兰克福与科隆忆旧

80 阿姆斯特丹见闻

81 欧洲的小国和袖珍国

82 巴黎三日

83 瑞士风光及“中立国”问题

84 意大利的历史文化名城

85 黑山总统巨石

86 黄石公园野趣

87 大峡谷与大瀑布

88 海上桂林

第八篇 即兴杂咏

89 初见青海湖

90 漠河见闻

91 灵渠

92 金鞭溪即景

93 宝峰湖

94 闽北行诗三首

95 闽南行诗三首

96 天水行诗四首

97 游长岛

98 游济南市郊红叶谷

99 “必”上梁山小记

100 淅江水诗两首

101 东京寻梦

后记

试读章节

请别怀疑这题目多了一个字。不,这里说的不是太湖,而是黄山北麓太平县的太平湖。

如果说太湖是镶嵌在锦绣江南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那么,太平湖则是深藏万山丛中的一块尚未雕琢的翡翠。它是皖南山区青弋江上游的一座水库,1972年建成蓄水,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它的湖光水色,堪与黄山媲美,足使黄山增辉。

1979年深秋,我从安庆经青阳去黄山,在湖上坐过一次轮渡。同行的同志指点着远处群山的一个峰巅说,那就是黄山的光明顶。还告诉我,这个水库坝址在泾县、太平交界处的陈村,原来叫陈村水库。淹没区主要在太平,东西两头各跨泾县、石台的一小部分。为便于管理,全部划归太平县管辖,改名太平湖。它是安徽省最大的水库,水面达13万亩,水深平均40多米,可蓄水28亿立方米以上。湖中部宽广,上下游是弯弯曲曲、宽窄不等的峡谷,风光秀丽。黄山脚下增添了一大片湖水,真是“好水好山看不足”啊!可惜那次匆匆一过,来不及领略太平湖的风光。

1980春,终于得到一个畅游太平湖的机会。

早饭后汽车从县城出发,沿着凄溪河向北,穿过丛林中山区公路,约24公里,便来到湖边的共幸码头,这正是去年经过的地方。在苍翠群山的环抱中,突然出现这一大片清澈碧绿的湖水,一种静谧之感油然而生。离岸登艇,经龙门、黄荆等地转向西南,沿麻川河上溯到新民公社的三门,折回小河口再向东北到陈村水坝,然后循原路而归。回到共幸已是黄昏,天下着小雨,湖面风起浪涌,烟水迷漫,苍茫一片。领略了一天的湖光水色,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的是一个“绿”字,绿是太平湖之春最使人陶醉的颜色。船从宽广处到了峡谷地带,两岸的青山紧挨着湖水,一片葱翠,密密丛丛,好像进人了一个和谐透明的翡翠般的绿色世界。山是绿的,树是绿的,澄澈如镜的湖水也是绿的。盛开的杜鹃花,深红大紫,夹杂着白色的油桐,还有那岸边村庄里的青瓦白墙,从竹林中伸展到湖边的石板小路,点缀在这无边无际的绿色世界之中,越显得春光明媚,生机盎然。远处杜鹃满山遍野,从山脚跟一直盛开到山顶,成簇成丛,阵阵幽香扑鼻而来。远山、白云、蓝天,倒影入水,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班轮、渡轮和机帆船不多,但富有江南特色的乌篷船、小木船、独人渔舟和竹筏不少,船只划破碧绿透明的湖水漾起一层层轻柔的细浪,像绿色的绸缎向两边铺开,正如古人所描绘的那样:微风靴纹细……

黄山北麓的泉水和溪涧,汇集为青溪河、舒溪河、麻川河、凄溪河,均注入太平湖,即青弋江上游,又汇合乌溪、漕溪诸水,经径县、南陵、繁昌在芜湖汇入长江。黄山南麓的水则汇集为新安江由皖入浙经杭州从钱塘江入海。这两条江,上游许多支流都发源于黄山,风光旖旎,不相上下,可是知道新安江并赞美它的人不少,而具有东南山水之胜的青弋江却几乎默默无闻。但这也有个好处,使它保持着朴素的自然风貌,至今没有任何污染。太平湖控制的流域面积达2800平方公里,全部有森林覆盖,没有泥沙淤积之虞。山青则水秀,太平湖如此清澈幽美,不是没有原因的,也是值得珍惜的。船在峡谷中前进,不时转换方向,一下子似乎到了尽头,拐一个弯,又出现了新的天地。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太平湖两岸的山,气势形态各自不同,引人人胜。到了荆阳附近,湖中出现十几个高矮不等的岛屿,有长的、有圆的,被湖水相隔,似断似续,错落有致。如果在这一带开辟天然养鹿场、养兔场,设立湖心饭店、岛上宾馆,一定很受欢迎。游过黄山的人,没有不为这座名山的雄伟、秀丽所倾倒的。在黄山之巅观看云海,更是气象万千,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虚无缥缈,有如仙境。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当代一位著名人士说:“不上黄山就不懂得我们祖国的伟大,山河的壮丽。”这些话都很中肯。但是爬黄山确实费劲,要出很多的汗,即使乐在其中,也还是比较吃力,年老体弱的人只好望山兴叹。太平湖则另有风光,而且老少咸宜。它没有黄山那样宏伟的气魄,那么神奇的变化,但它的曲折幽深,秀丽中显出恬静、温柔,这种诗情画意同样能使人依依眷恋,流连忘返。爬了黄山,再来游湖,既是最好的憩息,又可领略另一种自然美,好山好水互相辉映。湖北岸广阳,距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到100公里。如果从后山另辟公路,只有20公里。从事黄山规划的同志,主张把黄山、太平湖、九华山联结起来,建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区,这是很理想的。

P3-5

序言

吴象小我4岁,抗战初期去延安,不久即到太行敌后,也做过新闻工作,但过去无缘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平经历近似,共同语言较多,相识以后就谈得来了。90年代后,大家先后离休,时间比较充裕,于是我们这些要好的耄耋老人,常一月或隔月就有机会聚晤,漫谈所思所见,难免感时忧国。

吴象曾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研究,是这方面的专家。1980年秋,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长文《阳光道与独木桥》,论述包产到户的由来、现状、性质与前景,在全国产生过很大影响(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常下农村调查,晚年仍笔耕不辍,出版了多本有关农村工作的专著。全国几乎没有哪一个省他没有去过,曾如此自夸:足迹所至,东抵东海之滨,西到西陲边哨,南过天涯海角,北至边境漠河。记得2001年春,吴象、朱厚泽和我三人,被邀请到四川,一起畅游九寨沟和泸沽湖,我都是初次去,他却在几年或十几年前就去过了。

有一次见面漫谈后,吴象交给我一包书稿,让我看看,写篇序言。回来一打开,竟是一卷山水游记诗文。其中只有四篇早期作品,其他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下去研究“三农”问题的“余兴”之作。虽属忙中偷闲,字里行间仍旧是对世情民瘼的关怀,也有别具一格的,如《山水英德一种可能的前景》,不属游记体例,却抒发了对山水的种种见解。

自古以来,喜爱山水自然风光,乃人之常情,尤其文士更是如此;但喜爱同欣赏似有差异,能欣赏又以文字记述,就是有心人了。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流传不绝,记得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自幼就能背诵。但我不从事文学,不能从这方面对本书作评论;我只能说,书中各篇,文字清新朴实,如叙家常,娓娓动人。作者到过许多名胜之地,这些写得不多,写得多的是不知名的或当时尚不为世人注目的地方。他是皖南黄山人,大半辈子生活在山西,全省表里山河,崇山峻岭,黄土高坡,难见江南水乡,书中却有四周环水的岛上人家及其秀丽风光和历史故事。珠江源头在何处?虽非长江、黄河之源难以到达,但到过的也寥寥可数,作者去了,还写了一篇诗情画意的游记。黄山脚下的太平湖,如今已成著名的旅游胜地,我也去过,原来叫陈村水库,除当地居民,几无人知晓。作者初到此处,就感到其风景应同黄山媲美,为黄山增辉。于是写了一篇《太平湖之春》(湖的名称始于1980年初),这是第一篇在全国性报刊《光明日报》上宣传这个水库的文字,且被收入《八十年代散文大系》。文章起首说:“如果说太湖是镶嵌在锦绣江南的一颗璀灿耀眼的明珠,那么,太平湖则是深藏在万山丛中的一块尚未雕凿的翡翠。”山奇水胜,两相交融,当然更吸引游客,书中多篇写到这种感触。如写世界闻名的美国大峡谷,同时写到美加边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两相映衬,启人深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游记中还穿插风情习俗,历史掌故,饶有情趣。

书中近一半是旧体诗。作者说,这只是自幼爱好,兴趣来了就瞎诌几句,并不懂平仄格律,聊以自娱而已。这倒是实情。我们不少老同志都有这方面的嗜好。只要是真正的抒情言志,稍有格律不合,也无大碍。作者见景生情,或有感而发,如实写来,常得佳句。如《过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日穿云雾射山腰,翠竹含羞烟未消。

又如《登丽江玉龙雪山》,似脱口而出:

玉龙雪山高五千,缆车送客上云天。

忽然红日破重雾,脚下群峰我似仙。

作者曾经找我改过诗,这首“玉龙雪山”的第一句,如果改为“海拔玉龙高五千”,就合平仄了。

八十老翁仍旧东跑西颠,且诗兴不减,真是人生大幸、大乐之事。祝愿作者健康长寿,继续跑下去,写下去。

2004年1月25日

后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并非仁者或智者的普通人也都喜爱山水自然风光,不过因为穷因为忙不能欣赏、享受罢了。我1922年出生于皖南休宁县商山村,村后的山属黄山余脉,门前的溪二三里就流入新安江,正是明代汤显祖的诗“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所说的那个山水明丽的地方。童年身受水光山色的浸润、熏陶,心中藏着徽州山水浓浓的影子。七岁那年,全家迁居上海,后来又在苏州、南京读中学,这个影子仍挥之不去。小时候生性贪玩,功课时好时坏,却一直爱读小说,做着文学的梦。稍大还悄悄写点什么,不外是对山水和亲情的眷恋,当然没有发表,也早已片纸无留。

抗日战争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我从江南跑到遥远的陕北,进了抗大。不久又到太行山敌后根据地,开始了军旅生涯。曾在八路军总部警卫团、129师385旅工作过,日本投降后转业当新华社记者,又在刘、邓(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总部记者团随军采访一年。我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多少都有点自命不凡,读了几本理论书,记了几个新名词,便自以为非常革命,动不动就要“同传统观念决裂”,对亲情、山水之类,一概斥之为小资产阶级情调,不屑一顾。而且在我看来,秦晋黄土高原尽皆童山秃岭,几乎没有风景可言。当时战火硝烟弥漫,专走荒僻小径,急于赶路无暇顾及其他。即使撇开这些因素,我的观点也明显是偏激、无知、可笑的。东渡黄河,这条被誉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母亲河,波涛汹涌,气魄宏伟,一泻千里,一去不回,我身临其境曾受震撼。八百里巍巍太行,奇峰兀立,直插云天,东方日出,霞光万丈,乍见此一景观,不能不独自在心里欢呼璀璨辉煌,徒增对光明的向往。但“左”派幼稚病竟使我沉默无语,多次面对江南山水所罕见、所不可比拟的北国风光,我情不自禁而不愿细细欣赏,领悟那粗犷的美、恢宏的美、壮阔的美、气吞山河的美。更遗憾的是竟没有想到要记下几个字,等到想写的时候却写不出来了。

中国人常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勉,我书读得不多,路倒走得不少。战争岁月,行军、作战、转移、背粮、反扫荡,往往在一个村子住不了几天,就要背起背包赶路,走遍了太行山区,什么深沟、山庄、窝铺几乎都走到了。刘伯承将军当年常常引用苏渥涅夫一句名言教育我们:“脚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手不过是争取胜利的工具。”凡是当过八路军的,包括后方机关干部,都会有些脚上的功夫,计算一下万里绰绰有余。入城以后,背背包走路的事是过去了,但有了汽车、火车,走得更快、更远,到的地方也更多了。我在《山西日报》工作了20年,到过全省的每一个县,多数县不只到县城,还跑过不少村镇。根据地时期成天在农村之中,其实对农村社会并不真正了解。到省报工作以后,接触面逐渐扩展,做了几次农村问题的调查研究,情况才有所改善。这个时期写东西不算少,也见到一些令人怦然心动的景色,但游记仍无一篇,原因恐怕还是思想、观念的束缚。1960年春,应邀到《南方日报》参加一个会,会后主人又邀请北方去的同志游了海南岛。现在人们到海南简直不当回事,那时候却没有多少外地人去过,真可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大开眼界,大长知识。自己感到新奇、兴奋,也想让山西读者知道知道,便和同去的张春旬合写了一篇游记,算是零的突破。此后的1962年、1965年各写一篇:《梨乡同川》和《山西的岛上人家》,都是山西罕见的景色。50年代末我还受邀去了趟阿尔巴尼亚,并在莫斯科住了7天。回来写过个小册子,还应太行时期的老朋友章容之约,为《工人日报》副刊写了一篇散文,就是书中第七辑的都拉斯和发罗那。从参加工作到“文革”,20多年跑了那么多路,回忆起来所见有特色的景物实在不少,可惜只写了寥寥四篇,有些在日记上曾记过三言两语,连日记本也在“文革”抄家时不知去向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一个思想解放、生机勃勃的新时期。我到了中央农口工作,专业从事农村问题的调查研究,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去跑,除了西藏、台湾,每个省都到过不少地方。东至东海之滨、西到西陲边哨、南临天涯海角、北到靠近北极圈的漠河,一一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一位四川的同行赵文欣说,农村工作者不存在游山玩水的问题,什么山什么水都在农村,都可以去,应该去,必须去。此话似有为公费旅游打掩护之嫌,但我是赞成的,理由不必明说了。和前二十多年相比,交通工具更加进步,汽车、火车之外加了飞机,不用脚走的路同用脚走的路不成比例,总数成倍增加。这对专业的调查研究应该说还是助益很大的。思想放开了,便于就近观光的名山大川、胜景古迹,不再轻易放弃。兴之所至也写点散文、游记。有时报刊约稿,就再写一篇两篇。如此日积月累,竟达六七十篇之多,其中近半是旧体诗。我完全不懂平仄音韵,只是自幼爱好,随意瞎诌,曾多次向善于此道的同志请教。这方面给我帮助最大的是鲁兮,他是我的老战友、老同事、老兄长,出过好几本诗集。我瞎诌的东西,大部分请他斟酌、润色过,才不至于太不像样。这些业余作品数量要比前期多出10倍以上。但如果按可写、想写的来说,仍然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偶尔也有例外。如第五辑天山南北一组散文,均属1983年第一次到新疆一个多月调查研究任务外的副产品。当时与赵蔚结伴同行,大部分由他执笔,否则很难写得这么多、这么快。我们都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他任我的助手,年龄差距虽大,相处却极融洽,他是位毕业未久的研究生,风华正茂,思想活跃,出版过一本关于长征的小说,一本人物传记,都颇有价值。后者曾引起不应有的麻烦,使他一度沉寂。我期望他仍有佳作问世。而自己今年八十又五,虽然古话“老当益壮”,其实年纪大了,“好犯糊涂”,专业研究很难再有多少长进。如果健康状况允许,散文游记这类消闲之作、随意之作,也许还可以再写几篇。信笔至此,旧病复发,不禁又打油四句:读书无多行万里,耄耋方知天下奇。无限风光山水情,人生代代无穷期。

好几年前就想出一本山水游记的书。专业方面的书陆陆续续出过八九本,总的说还算顺利,而这本非专业的书,却遇到了困难。自知浅陋之作,无关宏旨,又离文学甚远,出不出都不必在意。

作者

2006年3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