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元号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家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弓箭制作老字号;而杨福喜是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前不久,保存完整的清代宫廷弓箭制作的北京“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正式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详细地讲述了聚元号弓箭和杨福喜的传奇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聚元号弓箭 |
分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作者 | 韩春鸣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聚元号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家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弓箭制作老字号;而杨福喜是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前不久,保存完整的清代宫廷弓箭制作的北京“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正式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详细地讲述了聚元号弓箭和杨福喜的传奇故事。 内容推荐 聚元号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家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弓箭制作老字号;而杨福喜是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 前不久,保存完整的清代宫廷弓箭制作的北京“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正式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们一致认为,“类似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这种融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品种几乎成为绝唱”。中国弓箭制作技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射艺”是传统文化社会中品位的象征,是对君子“六艺”的具体要求。 聚元号曾经辉煌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制作的弓还出口到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1957年,杨福喜的父亲还用罕见的白牛角为毛泽东做过一张弓。但在“文革”的“横扫”中,聚元号的牌匾被砸了,弓箭作坊成为“历史的垃圾”被清除,中国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已经濒临失传的危险…… 不能让民族传统技艺流失,杨福喜萌生了重振民族弓箭的念头。做一张弓要经过二百多道工序,而杨福喜年过四十才刚刚迈出学艺的第一步,这其中的故事,酸甜苦辣,让人闻之扼腕。 目录 一、引子 二、京城聚元号的来历 三、聚元号弓箭与民间弓箭的区别 四、聚元号掌柜的什么时候姓了杨? 五、聚元号老掌柜的经营之道 六、轩辕黄帝怎么成了弓箭行的祖师爷? 七、聚元号最困难的岁月 八、让人怀念的辉煌往事 九、“文化大革命”革了聚元号的命 十、割舍不得的传统手艺 十一、“老玩意”还有希望吗? 十二、父子又成师徒 十三、不能让聚元号在咱手里断了根 十四、让外界突然关注的小屋 十五、与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课题 十六、聚元号今天的价值 十七、怎么还没有带徒弟? 十八、还没有解开的一道道难题 十九、“礼射”观念的深远影响 二十、古代射艺与奥林匹克精神 二十一、尾声 附录 聚元号弓箭铺大事记 中国传统弓箭小辞典 后记 试读章节 杨福喜不是人云亦云的人,干什么都要过过脑子。他心想:老爷子这手艺是不能丢,可眼下不能当饭吃。让我把出租车的行当扔了,专门跟着老爷子学手艺,它挣不来人民币可怎么办? 杨福喜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这可不是脑子一热就招呼(干)起来的事情,一家老小要吃要喝,杨福喜不是毛头小子,他是娶妻生子、有家有业的人了。思考了大半天,杨福喜还是不愿意离开“的哥”这个工作岗位。 “这开车上街一转悠,哪天也能见着钱哪!可这制弓的手艺能养家糊口吗?谁能说得准?不过,老爷子干这个还行,反正是退休了,有退休金,待着也是待着。我呢,忙里偷闲,给老爷子搭把手,业余时间多帮帮忙。这不是两不耽误,两全其美了嘛!” 杨福喜这么一想,便决定采取出车不忘寻找弓箭的出路,回家以后以帮助老爷子制作弓箭为主,用这么个“业余作家”的方法学手艺。杨福喜把这个想法和老爷子一说,老爷子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你要真打算把咱们家祖传的手艺学到家,就不能搞业余,就得豁出去,脚踩两只船,哪头也闹不好!” 这可真让杨福喜犯了难。一头是出门就能挣钱的好行当,一头是祖传的手艺,可保不齐就混得没有饭吃。怎么办?这样的抉择真是艰难。一连几天,杨福喜茶饭不思,抱着烟袋闷头抽烟。末了,他问父亲:怎么业余学不好手艺呢? 老爷子说:“出租这行,没早没晚,一天得耽误在路上多少工夫?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干什么就得吆喝什么,你要学弓箭手艺,也必须得心里踏实,一心一意,那样才能学得精,学得透。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出类拔萃;三心二意,肯定学不好咱家祖传的手艺。当个二把刀的手艺人还不如不学。别坏了聚元号三百年的名声。” 父亲的一番话,让杨福喜顿开茅塞。哪一头重,哪一头轻,这不一目了然嘛!杨福喜一拍大腿,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豁出去了,只要家里能有碗粥喝,就得学这家传的手艺! 杨福喜是说干就干的人,主意已定,他咬了咬牙,把那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出租车本交了上去,断了自己的最后的一个去路,破釜沉舟就在家里摆“战场”,一门子心思和老爷子学手艺。 杨福喜的这一步,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他走对了。如果用一句斯文的话说,那就是在个人利益和民族利益上,他选择了以民族利益为重;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上,他看到了长远利益。 锯、刨子、锛子,铺底下的工具全翻腾出来,摆了整整一屋地。熬鳔胶,削竹子,绑丝线……卧室变成了工作间。时间一长,不用媳妇说,连自己也感觉到这么干不是个事啊!屋子本来就不大,摆得满满当当,连个下脚的地方也没有;孩子还要学习,要写作业;家里来个客人总也得有个坐的地方吧?杨福喜和父亲一商量,看上了楼下家属院的一排简易平房。这房子原来是放杂物的。没有人住,于是杨福喜趸来一间,有十几平方米。尽管用它当车间是小的可怜,但是总比在家的卧室里专业多了,把工作室设在这里,总能让一家老小能睡个踏实觉了。 P66-68 后记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完全得益于北京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的“慧眼”,是他们认识到聚元号和杨福喜在北京民间艺术的地位,本着扶植民间艺术,为民间艺术家办实事的思想而策划了这本小册子的编撰和出版。 作为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成员,当我接到于志海先生的电话,听他介绍了聚元号和杨福喜先生的情况之后,内心还是有些想法的,对这个事情和人物写出一个像样的东西来不大有把握。但是,当我到了团结湖附近的水务局宿舍,登门采访了杨福喜,耳闻目睹了聚元号的实际状况,我真的被感动了,这才激起了我编撰这本小册子的强烈欲望。 在进行材料的准备工作时,我不但查阅了众多媒体的采访文章,还对我国传统弓箭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恶补”,对于所需的历史资料本人又求助于国家档案局的朋友,中国档案报社的副总编辑郭银泉先生。郭总亲自动手,为本人查阅了十余种档案史料,并专门为此做了摘录和复印;不但如此,他还派报社编辑屈建军先生与笔者一同前往杨福喜处采访,屈建军把他的采访录音发给了我。这让本人在编撰中拥有了更为充实的资料基础。在这本小册子出版之际,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文借用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的有关著述,如仪德刚教授的论文、谢肃方先生的记载,还有彭林教授的观点以及众多媒体记者采访文章的相关内容。另外,本书所用图片由杨德喜先生提供。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2007年5月28日于七星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