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理路力求从微观到宏观,即从分析具体的一篇篇有玄言意味的作品出发,经综合概括后得出结论。本书的研究在具体作品的分析上多下了些功夫,求细求实。所谓“求细”,即仔细琢磨各位诗人作品在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时的特殊之处,分析其差异,于是看出了统而言之“玄言”的诗作在各位诗人身上的不同;所谓“求实”,即切切实实对作品实施条分缕析,不偏重于直觉、顿悟和对感性体验的描述,而是从分析作品的结构、主题、文体特点、抒情方式、叙写重心、人物形象、风格等入手总结出玄言诗的种种特点。
一、对玄言诗作了科学的界定和分类。二、对其发展历程作了宏观的考察,划分了阶段,简要概括了每个阶段的特点。三、由面到点,仍按时间顺序,分别对各个阶段的玄言诗代表作家、作品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四、综论。诸如: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关系:玄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应如何辩证地看待“寡情薄采”问题等。
引言
第一章 玄言诗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章 玄言诗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正始之音:时代、玄风与玄言诗的产生
第一节 汉末建安时期玄学思潮的产生及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正始时期的玄学思潮与文学
第三节 竹林清风与玄言诗
第四章 西晋的玄风与玄言诗
第五章 玄言诗的高潮:东晋的玄言诗
第一节 东晋玄言诗鼎盛的人文背景
第二节 东晋社会百年风云与玄言诗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东晋前期的玄言诗(上):郭璞
第四节 东晋前期的玄言诗(下):与郭璞相近的玄言诗人:庚阐
第五节 东晋中期的玄言诗(上):孙绰、许询、支遁等
第六节 东晋中期的玄言诗(下):王羲之与兰亭诗
第七节 东晋后期玄言诗的“新变’’与殷仲文、谢混、湛方生以及慧远等庐山隐士集团的玄言诗
第六章 陶渊明与玄学、玄言诗
第七章 玄言诗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 玄言诗“寡情薄采”辩
附录:参考书目及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