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100个细节/第一线
分类
作者 吴文奇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因为它的自然性、真实性而透析出教育行为自觉的思考、教育机智和教育理论。

要关注细节,更要灵活处理细节,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离精彩越来越近。本书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对于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非常好的指导、帮助和参考作用。

内容推荐

编者们不但要关注细节,更要灵活处理细节。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离精彩越来越近。本书组织了各地优秀中青年教师,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教学问题而编写。书中从“凸显尊重生本”、“珍视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学情”、“正视预设与生成”、“体现平等对话”、“进行恰当价值引领”、“追寻真情感悟”、“回归语文本位”以及“拓宽习作平台”等着眼点入手,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对于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非常好的指导、帮助和参考作用。

目录

第一章 怎样凸显尊重生本

案例一 尊重学生,从“心”开始

案例二 无需举手,自由发言

案例三 学会静心等待,课堂会更有魅力

案例四 课堂上的猫叫风波

案例五 让孩子们唱响课堂的主旋律

案例六 尊重,于细节中流出

案例七 尊重绽放精彩

案例八 窗外的阳光更加灿烂

案例九 蹲下来,风光无限

案例十 请再试一次好吗?

案例十一 来自于试一试的声音

第二章 怎样珍视独特体验

案例一 原来可以这样精彩

案例二 北京有一口“王府井”

案例三 品一杯茶,忆一节课

案例四 放飞童心

案例五 诗从何处寻

案例六 质疑演绎精彩

案例七 看似砸锅味正浓

案例八 “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

案例九 “钻牛角尖”之我见

案例十 不要为孩子虚掩另一扇门

案例十一 更赢的“赢”是什么意思

第三章 怎样关注学生学情

案例一 “喂,周总理”带来的启示

案例二 一份意外的收获

案例三 涂鸦让灵性尽情发挥

案例四 将“听”的革命进行到底

案例五 故事——课堂中的“空气清新剂”

案例六 改“写日记”为“说日记”

案例七 换个角度,走向语文教学的精彩

案例八 武松是怎么死的

案例九 一次“意外”带来的思考

案例十 课堂上的“不速之客”

案例十一 难忘那羞红的小脸

第四章 怎样看预设与生成

案例一 精彩,缘于预约

案例二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案例三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案例四 跳入那片海

案例五 感受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案例六 公开课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案例七 是毅然还是犹豫?

案例八 顺水推舟,推出别样精彩

案例九 好一堂“三十六计”大荟萃

案例十 喷发的力量

案例十一 “蜜蜂也不是自愿的”

案例十二 一个精彩的提问

案例十三 我该怎么办?

案例十四 冲破《月球之谜》

第五章 怎样体现平等对话

案例一 “周总理为什么不穿鞋子?”

案例二 巧扣心门

案例三 那次,我“牵”着学生走

案例四 孩子,谢谢你的节外生枝

案例五 “蜘蛛为何不换个地方?”

案例六 棉帽子耳巴带来的惊喜

案例七 树画得太高了?

案例八 醉出来的课堂

案例九 我庆幸,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案例十 插图之美,想象之妙

第六章 怎样恰当价值引领

案例一 好马也吃回头草

案例二 出轨的课堂,别样的收获

案例三 假如你是养羊人

案例四 给予“学生文化”应有的宽容

案例五 “王二小”让孩子们哭成一片

案例六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案例七 帮助小松鼠,和他交朋友

案例八 “划去爸爸,我很痛快”

案例九 “我想有只大熊猫”

案例十 害虫能消灭吗?

第七章 怎样追寻真情感悟

案例一 让“真实”和“感动”绽放生命色彩

案例二 走出尴尬,演绎精彩

案例三 欲留清香满课堂

案例四 瞬间的感动

案例五 擦亮慧眼,挖掘精彩

案例六 让情感浸润我们的作文课堂

案例七 让语文课堂少留遗憾

案例八 想说爱你不容易

案例九 这也是心的呼唤

案例十 丑的也是美的

第八章 怎样回归语文本位

案例一 由一堂课引起的对词语教学的思考

案例二 个性化朗读也须“求同”

案例三 换种方式会很美

案例四 构建完美的阅读世界

案例五 语言生命化

案例六 放飞童心,快乐写字

案例七 “爱玩”与“贪玩”

案例八 “老师,我也吃过映山红”

案例九 “一只‘自以为是’的猫头鹰”

案例十 想起了那位“不会教”的老师

案例十一 换位体验,生成感悟

案例十二 托起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

第九章 怎样拓宽习作平台

案例一 妙笔生花

案例二 我与孩子一起写作文

案例三 校园里的一次秋游

案例四 集体破案

案例五 一堂意外的仿写课

案例六 意外的惊喜

案例七 抓住教学契机,获得文道双赢

案例八“快要下雨了”

案例九 “灵光一现”的魅力所在

案例十 悟得真章“写我口、表我心”

案例十一 让生活的音符在习作中流淌

试读章节

这是我继区教坛新秀评比后第二次上《美丽的公鸡》一课。

课上,我通过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体会了公鸡的得意洋洋、骄傲自大;了解了啄木鸟、蜜蜂、青蛙一心为人们做好事的优秀品质。四十分钟的课程即将结束,我开始为教学效果窃喜。然而最后环节的处理,却成了本课难以抹去的败笔。记得最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公鸡和啄木鸟、蜜蜂、青蛙比,谁美?为什么?”我等待着学生“顺理成章”的答案:啄木鸟、蜜蜂、青蛙比公鸡美,因为它们懂得为人们服务。这时,一位男生举起了他的小手,我迫不及待地请他起立回答。但他大声地说道:“我认为公鸡美。”怎么会呢?我大吃一惊,追问:“为什么?‘因为它长得非常漂亮——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羽毛金黄脚——比啄木鸟、蜜蜂、青蛙漂亮多了。”“是吗?请坐!谁还有不同意见?”听到这个“背道而驰”的答案,我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心里却已阴云密布:哎!这课白上了,居然到现在还认为公鸡漂亮!此时,另一位男生举手了。我谨慎地看了他一眼,示意他起立作答。“我认为啄木鸟、蜜蜂、青蛙比公鸡美丽。”“为什么?”“因为啄木鸟、蜜蜂、青蛙它们能帮助人们做事,所以我认为它们比公鸡美。”“你说得真好。”我夸奖道。

情形峰回路转,我岂能错失“良机”。于是,我灵机一动,说道:“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呢?现在我们来举手表决一下。认为公鸡比较美的,请举手!”只有刚才发言的那位同学举手。“那么,认为啄木鸟、蜜蜂、青蛙比较美的,请举手!”其他同学都齐刷刷地举起手来。只见刚才那位男生环顾了一下四周,也犹豫地举手了。看到这一场面,我欣慰极了,低下头对他说:“现在,你也认为啄木鸟、蜜蜂、青蛙比公鸡美了?”他诺诺地点点头。“是呀!啄木鸟、蜜蜂、青蛙能帮人们做那么多事,它们当然比公鸡更美丽!那么后来公鸡又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我长长地吁了口气。我庆幸,我“巧妙”地控制了这迷航的“扁舟”,我“圆满”地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

紧接着是课后点评。教研员张老师的一句话——“你还不知道自己失误在哪儿吧!”让我从“梦境”中清醒过来。随着张老师的深入剖析,这个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再一次清晰地在我脑海中上演。然而与刚才不同的是:我不再为此感到庆幸,我为自己的举动感到无地自容。我犯了一个多么可笑的错误啊——将学生的独特体验“扼杀”在“摇篮”之中,还“自编自导”了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表决”。

探究此次“意外”的原因,是我未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学生的回答估计不到位,想当然地以自己的理解取代学生的感受。因而当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时,我直接的反应就是“孺子不可教也!”这一切说到底,是我未树立“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备课时未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想法,上课时则一味主观地牵引学生的感受。

我们天天喊着“尊重学生”,我们可以潇洒地把课堂拱手相让给学生,我们可以大度地允许学生自选作业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多少人对此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又有多少人一不做,二不休,将其无情地“扼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句话我能倒背如流,但是“知道”并不意味着“做到”。看来尊重学生,我还应从“心”开始。

尊重学生,需要贯穿在备课之中。如果我心系学生,那么备课时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学生应该怎样学,就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去精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以学生作为自己实地教学的基本点。如果我心系学生,就会更多地从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面对我预设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回答?当学生这样回答时,我应该如何反应?学生的哪些回答是符合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文本的价值观时,我应该怎样引导?如果对这些问题我都了如指掌了,那么课堂上,我才能大“权”在握,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才能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我的课堂上才能火花闪耀,高潮迭起。

前苏联教育家巴拉诺夫曾说过:“儿童教学与教育的成绩,决定于教师对他们的估计程度。”而“估计程度”的高低,则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用“心”程度。只有用“心”尊重学生,教师才会处处从学生出发,时时为学生考虑,课前才会有充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有平等的对话,师生间才会有激情的碰撞。尊重学生,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从“心”开始吧,带领学生畅游妙不可言的语文海洋!

P2-3

序言

当你看到我这本书的书名时,也许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细节决定成败”的字眼。汪中求先生在他的力作《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用极为详尽的事例和令人心惊的数据证明了细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谈了这些,再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上来。我想借此方寸薄纸问问诸位:“你认为时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需要关注细节呢?关注细节意义大吗?”不知诸君意下如何,我的回答是肯定而有力的:“我们不但要关注细节,更要灵活处理这些细节。这样,你的课堂离精彩才在咫尺之间。”为什么呢?我的理由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空前的教育革命,在教育界掀起了新的风暴。贯彻新理念、执行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变革,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成果让人刮目。但在几年的课改中,我们仍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尤其是不少教师无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挂着新理念的幌子,在教学中不停地“作秀”,譬如:

一、“情境秀”

现象1:设有情境,但无助教学。我就亲眼看见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教学《语文园地》时,将自己打扮成“导游”模样——手持导游旗、扩音器,头戴导游帽,胸挂导游证;学生也人人头戴旅游帽;将教学内容融合于各景点之中。整节课中,教师时而热情洋溢地解说,时而领着学生欢歌笑语,学生也时不时被摆弄得天南地北。试问:平时的课堂可能如此大动干戈吗?再问:如此情境中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汲取是强于还是弱于作为游客的信息摄人?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

现象2:有助教学,但太过冗繁。《草原》是一篇优美的讲读课文,一位教师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播放一段《草原之歌》的音乐,然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想象草原的景象。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我看到了蓝天上飘着白云。”“我还看到了白白的羊群。…‘还有放牧的姑娘。”‘“以前我看过电视,草原上有大雕。”……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想法越来越多。为了准确理解课文,教师又播放了一段反映课文内容的草原风光的录像。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下,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草原中,此时教师才真正开始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令人遗憾的是,此时一节课已近尾声。

二、“合作秀”

眼下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小鹿没有看见玫瑰花的样子?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4~8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小动物们都是怎样夸小鹿种的玫瑰花的?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

三、“多媒体秀”

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我曾看到一个《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重难点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四、“表演秀”

表演法常常见诸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文本教学中。但是,有的教师却对之盲目使用。他们不看文体,不看课文内容,也不看学生的年龄层次,只管让学生表演,结果弄巧成拙。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是教师自己落下肤浅做作、华而不实之嫌,更主要的是害了学生,宝贵的45分钟在学生的哄笑声中流逝,而他们的所得却很少。更有甚者,在课堂上,不听学生对文章的诵读,没有对好词佳句的积累,也没有对文章内容的领会,有的只是几组学生轮流上阵,以及全班学生的捧腹大笑。这样的课当然会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可轻松是轻松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又有多少呢?

五、“生成秀”

现象1:学生质疑,漫无边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世界上还有个卖火柴的小男孩,他叫小珊迪,命运也很悲惨,这小男孩与小女孩有没有关系?”还有一位同学说:“小女孩生活痛苦,却带着微笑离开了人间,这幸福是真的还是假的?”显然,这些问题已经偏离了课文内容,教师若不能很好地加以调控和引导,就会使课堂教学陷入“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境地,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

现象2:面对生成,不加考虑。一位教师在执教《狼和小羊》一文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时有位学生问道:“难道这只小羊就这么可怜吗?这时候就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吗?”这位教师马上“因势利导”,没过多久,善于想象的学生小手如林,“这时候,来了一位勇敢的猎人……”“谁也没想到,这只狼一头撞到了一块大石头上,结果一命呜呼了……”不难看出,这位教师面对学生的生成,不加考虑地引导,使寓言的主题黯然失色了。

以上列举的只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反映了部分教师的错误取向。在他们看来,语文课上得越热闹越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越花哨越能体现创新思维,越奇特越能博得听者的喝彩。殊不知,这些虚伪的美丽,既削弱了语文学科本应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作用,又流失了语文教学本应该具有的丰厚的人文精神。长此以往,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语文教学的质量,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

也是基于上述考虑,自接到宁波出版社吴波先生相邀,编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100个细节》一书以来,脑海中就一直在考虑对策,一直在思考新理念贯彻、实施以后,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关注自己教学中的细节行为呢?窃以为:“凸显尊重生本,珍视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学情,正视预设与生成,体现平等对话,进行恰当价值引领,追寻真情感悟,回归语文本位以及拓宽习作平台”等方面应是我们关注细节的着眼点。教学中,如若很好地把握了这些方面的细节问题,我们的课堂必定高效、精彩!

最后,我还想唠叨的是:“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土一如来。”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细节就是透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教学是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细节的,关注细节,将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我们不一定非要奢求做一个伟大的教师,但我们应该努力把细节做到伟大!

吴文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