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十个部分。在国外的城市中,以罗马、佛罗伦萨和巴黎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这几个城市几乎是西方(除希腊外)所有重要的建筑风格的起源地和代表地——罗马风格(其后的罗曼式亦是这一风格的延续和仿效)、文艺复兴风格、哥特风格、新古典风格、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既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也在形式上继承发展。探讨这些建筑风格之所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原因,不仅可以从这些城市的建筑形式以及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形式中发现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还需对其人文精神和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作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各时期不同风格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和建筑形式发展的历史渊源。
本书附有意大利、法国等外国实地拍摄的近千幅照片,仔细地对他们的建筑风格、形式特点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中所呈现出的各种规律作出了归纳和研究,并进一步探求了这些规律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文化甚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寻找巴别塔之钥(代序)
引言
一、欧洲的皇后——巴黎
1.辉煌法兰西
2.巴黎城的历史与发展
3.巴黎城市的古建筑分布规律
4.巴黎城市各时期建筑风格的特点
5.巴黎城市的规划布局形式及特点
二、教皇的城堡——阿维农
1.印象尼斯和戛纳
2.阿维农掠影
三、永恒的历史——罗马
1.罗马城的历史与发展
2.古罗马的英雄皇帝
3.古罗马时期建筑的分布
4.古罗马时期主要的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
5.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建筑的分布
6.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的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
四、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1.佛罗伦萨的历史
2.佛罗伦萨的城市布局
3.佛罗伦萨古建筑的分布
4.佛罗伦萨各时期建筑风格的特点
五、历史的舞台——那波里
1.那波里城的历史
2.那波里城古建筑的分布规律
3.那波里城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
六、凝固的历史——庞贝
1.写意庞贝
2.庞贝的建筑
七、海边的珍珠——比萨
1.比萨掠影
2.主教堂
3.洗礼堂
4.斜塔
八、山上的明珠——锡耶纳
1.锡耶纳一瞥
2.扇形广场
3.圣玛利亚教堂
4.洗礼堂
九、大唐魅影——西安
1.西安的城市布局和古建筑格局
2.西安古建筑的形式特点
3.盾长安城印象和住宅格局
4.唐长安城的建筑形式和布局
附录:遗址保护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十、心灵的顿悟-——关中古塔
1.关中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
2.关中地区遗存古塔概论
3.关中地区遗存唐塔的地域特征及其研究价值
4.关中地区遗存宋金时期古塔的地域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2.阿维农掠影
阿维农是一个由保护得很好的老城墙围起来的建在山坡上的小城(图2—4)。城外公路旁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上横亘着一座断桥。断桥修建于12世纪后期,桥上还有一座年代更早的桥梁和罗曼式教堂的遗迹。城内的街道狭窄曲折,走在城中,好像每条蜿蜒的小街都能通向高处的教皇城堡(图2-5~6)。1305年6月,波尔多大主教(当时属英国,今为法国)贝特朗·德戴戈特被选为教皇,称克莱蒙特五世。克莱蒙特的加冕未按惯例在意大利举行而改在了法国的里昂,其教廷的驻跸地也未选在罗马而建在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阿维农。阿维农城原属法国安茹家族(安茹家族是法国的皇族。之前的安茹公爵查理是法王路易九世的兄弟,后被教皇封为西西里王)的地产,后来在作为教廷的宗座驻地后,又卖给了教皇。至此,教廷在阿维农驻留了约70年,其间只在教皇乌尔班五世时曾短期回过罗马。在教廷驻跸阿维农期间,教皇和红衣主教大多为法国人所担任(这与教廷在罗马时教皇多由意大利人担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法王对教廷政策的影响也就可见一斑了。阿维农城(在教皇驻跸前)从1177年始,就陆续建起了桥梁、医院等。至1226年以后,又大规模地修复了之前被破坏的大量建筑物和各种设施。继克莱蒙特五世后,阿维农先后经历了简十二世、贝诺特七世、克莱蒙特六世、英诺森六世、乌尔班五世和乔治六世等教皇的统治,终于在乔治六世时回到了罗马。
阿维农城的教皇城堡是一座哥特式的城堡,其布局形式从东向西依次是,带有钟楼的立面和后部的第一进院落,由贝诺特七世教堂(钟塔和凯旋塔分别竖立在教堂两边)、住宅群和议事大厅(该大厅外墙亦有图书馆塔楼和礼拜塔东西分立)等围合而成的封闭式第二进院落;其后的第三进院落是由议事厅、大教堂、厨事厅和集会厅以及数座围绕着院落的塔等围合起来的建筑群(图2—7)。整个城堡就像代达罗斯为米诺斯王建造的迷宫那样,各层之间的房屋高低错落、回环相通。房间内多以木板或砖石铺地,内部装饰朴素,不事奢华,且大部分房间的采光都不很充足。现在城堡中的一些房间已被辟为博物馆,展出当时留存下来的各类文物。博物馆中有一个城堡群的建筑模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模型旁边的面板上有标明一个个房间名称的按钮,按下相关的按钮,则对应的那个房间的灯就会亮起来,具有非常直观的效果。令人难忘的还有那座展出着各届教皇的石棺和丝绸画像的陈列室。教皇们的石棺上均雕有教皇的卧姿像,雕刻极为写实,有一种摄人的气魄。相比而言,教皇们的画像则多了一些人气。不知是经过了美化还是确实如此,画中的教皇们各个英俊潇洒,气度不凡。遗憾的是城堡内禁止照相,所以未能将这些标准相拍下来。
教皇回到罗马后,阿维农也并没有沉寂下来。1413年,老城堡的东翼被大火烧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阿维农的城堡甚至变成了一个大兵营。直至1910年以后,残存的阿维农城堡才不断地被陆续修复。如在1921年,修复完成了建于克莱蒙特六世时期的城堡部分(俗称“新宫”)。1983年,修复完成了建于贝诺特七世时期的城堡部分(俗称“老宫”)。1997年,修复了圣劳伦斯塔等。
永恒的历史罗马
罗马人永远生活在历史中。走在罗马街头,触目所见的到处都是凝固的历史——那些古罗马时期的断柱残壁,中世纪时期简朴的建筑,具有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特点的贵族庄园,以及其后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的各式喷泉、广场和纪念碑。地中海明媚的阳光永恒地照耀着这片从古罗马时期以来就极为辉煌的土地,从海面上吹来的微风在如盖的地中海松和橄榄林中欢唱。罗马,这个神庙、喷泉和广场之城,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罗马对西方文明的贡献,主要应归结为下述几类。首先是拉丁文文字,这种文字在西方文化上处于支配地位长达千年之久;其次是法律,罗马法奠定了西方世界法律的重要基础;P68-73
两年前的一个仲夏的傍晚,我与朋友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漫步,话题四处游走,不知不觉间就谈到了意大利。我说做一个意大利人真是非常幸福,朋友问为什么。 “意大利人的历史不仅有各类史书为凭,也有各个时代的建筑来证明。当一个意大利人说到恺撒、奥古斯都、哈德良和图拉真时,你肯定就会想到罗马的恺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万神殿、蒂沃里别墅以及图拉真纪念柱呀,”我十分羡慕地说。
一个没有凝固的历史存留下来的民族是非常可悲的,而建筑就是这种凝固的历史。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想要了解某段历史,只能从一些泛黄的书页中,或从因特网的文字和图片中寻觅到有关历史的一鳞半爪时,我们民族具象与厚重的历史便变成了轻薄与抽象的记载。
记得那天晚霞如锦,我们谈着意大利。路边的银杏树、龙爪槐、丁香、紫藤和蔷薇点缀着我们的话题。恍惚间,我觉得自己好像是走在了古罗马的大街上,那里有着青石铺砌的大道,各式各代雄伟的古建筑,伞盖状的地中海松遍布全城,高鼻深目、黑发、穿着斯巴达克式服装的古罗马人在大街小巷中攒动。我以为自己穿过了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古罗马,一时间,竞不知是真是幻。也许诚能通灵,那么,我与古罗马那永恒的辉煌和不朽的传说真的是彼此相通的吗?
2005年12月,我终于踏上了我的寻梦之旅,来到了意大利(其后又去了法国)——这个处处都充满了历史与传说的梦幻之邦。在意大利和法国,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飞走在这些永恒之城的各个建筑物间,忘记了吃饭和休息。我在努力地寻觅着那些古老的密码。我相信,以我无限热爱和充满虔诚的膜拜之心摄取到的永恒不灭的灵息,会使我在精神上获得永生。
本书共分为十个部分。在国外的城市中,以罗马、佛罗伦萨和巴黎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这几个城市几乎是西方(除希腊外)所有重要的建筑风格的起源地和代表地——罗马风格(其后的罗曼式亦是这一风格的延续和仿效)、文艺复兴风格、哥特风格、新古典风格、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既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也在形式上继承发展。探讨这些建筑风格之所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原因,不仅可以从这些城市的建筑形式以及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形式中发现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还需对其人文精神和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作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各时期不同风格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和建筑形式发展的历史渊源。
在国内的城市中,选取了西安作为研究的对象,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唐代的长安城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在世界上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此外,它的城市规划严整、布局有序,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直接的反映。②唐代的长安城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极盛时期,各种建筑形式精华毕现的集大成式的城市。中国古建筑发展到了唐代,不仅建筑的各种形式都已具备,而且迄后均无大的发展。因此,对于唐代长安城部分建筑形式规律的探讨,可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建筑形式与发展水平提供切实、具体的借鉴与参考。此外,唐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还是中国古塔较为集中的地区。从唐代直至明清,各种类型、各个时期的古塔(共有124座)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遗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古塔遗迹尚存,相对于早已毁坏殆尽的唐代长安城的地面建筑来说,在研究上可将其作为重要的补充。因此,特将我的学生卞建宁对于关中地区古塔的研究论文作为相关章节的一部分,以资参考。
在键盘上敲下了最后一个句号后,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个痛苦与狂喜的体验,已使我心力交瘁到了极限状态。在此期间,我拿着在意大利、法国实地拍摄的近千幅照片,仔细地对他们的建筑风格、形式特点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中所呈现出的各种规律作出了归纳和研究,并进一步探求了这些规律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文化甚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这是一个艰辛、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白天埋首在一堆堆的资料和照片中,经常是寝食俱废,不知身在何处。夜晚进入梦乡后,还常常延续白天的思绪。梦境往往是不连续且模糊不清的。在梦中,我看到过恺撒和安东尼那隐约可见的身影;我说着流利的英语与罗马市长讨论过罗马的城市布局与巴黎的区别;我甚至还有幸成为了强大的罗马军团的一名战士而到了希腊的科林斯城。在此期间,我的内心和灵魂早已不属于自己,只为了追慕那永恒与不朽的辉煌。
然而,我又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既有探索和发现所带来的狂喜和成就感,也有身处其中独自沉浸、品味的快感和巨大的幸福感。
现在,那些昔日的辉煌已经永恒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我一时竞无语凝咽。如果这些珍宝能通过我而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它、仰慕它、追随它、效仿它,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我的学生姜小军不仅对书中大量的插图作了许多技术上的处理,还对本书的编排和最后的定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她的帮助,这本书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脱稿。我的学生卞建宁将他研究关中地区古塔的硕士论文作为此书的补充,亦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商务印书馆的颜廷真博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量的帮助,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特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唐亦功
2007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