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姜正成编写的《帷幄奇谋(刘基)》主要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整理编写出了刘基的传奇人生故事。
刘基如同诸葛亮一样成了一个前知过去、后晓来世的神人。正因为他能未卜先知,精通谶纬术数,所以他的故事几近家喻户晓。但在当时,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刘基一生先仕于元,后仕于明,仕宦之路颇为坎坷。至正二十年刘基出山辅佐朱元璋成就千秋大业。他擘画帐中,谋奇策胜,成为朱元璋身边诸葛亮式的人物。姜正成编写的《帷幄奇谋(刘基)》主要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整理编写出了刘基的传奇人生故事。
抱定入仕的决心后,刘基学习更加刻苦,涉猎的范围更加广泛,特别是针对当时世道渐乱,他便把兵书作为阅读的重点,为其以后投身从戎,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当时,由于元仁宗听从老师、平章政事李孟的建议,顶住答吉太后的压力,在元仁宗延祜二年恢复了科举制度,使刘基的志向得以成为现实。
元明宗至顺三年(1332年),刘基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中为江浙第十四名举人。
第二年,即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正逢大比,二十三岁的刘基,便整理行装,风尘仆仆赶至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
大都,元称“汗八里”,意即大汗的京城。当时,这里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是世界上著名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城周长八千五百多丈,开十一门,城内布局合理、庄严、整齐,壮丽而繁华。皇城在其南部中央,宫城在皇城内东部,御苑在城西北部。皇城西部,南有太后所居的隆福宫,北有太子所居的兴圣宫。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曾描绘大都景象说:“此汗八里大城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货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当时,汉人中进士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元朝的科举分为两榜:蒙古人、色目人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为一榜,称左榜。右榜、左榜不但考试次数不同,而且内容区别也很大,汉人、南人的考试内容难于蒙古人、色目人。同时,汉人人口众多,考生数目多,录取进士的名额又非常少,刘基这一科虽然录取名额较之以前多一些,在全国也仅五十名。元朝的科举制度又严于唐宋时期,考试全过程,试官也不得与外界联系,试卷答完后,封、誊、对、监层层把关。因此,作为汉人、南人,如若没有真才实学,要靠投机取巧或行贿作弊而被录取是很难做到的。可是,刘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实现进士及第的宏愿绝不罢休。
赶到京城时,离开考时间还有几日,刘基便先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这一日,刘基与几位赴考的同乡一起到街坊转悠,偶见一家书肆,便一起走了进去。
刘基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阅,竟是一本兵典,于是,爱不释手,同来者看他执著的样子,一个个都各自到别处转悠去了。
直到书肆关门,店老板看到这个像钉子钉在那里一样的年轻人那样入迷,便轻轻走过去,叫他道:“官人,若这本书合适你用,就请买了去吧,价钱好商量。”
谁知刘基正好翻完最后一页,抬头一看,天已黑了下来。
“实在对不起,耽误了你关门,这书我已记住了。”刘基匆匆忙忙把书送还到书架上。 “哦!这年轻人竞如此狂妄?”老板心中想着,买不起白看一天也就算了,何必还要吹牛说谎,便迎上前去,“年轻人若你能讲出其中一节大意,这本书老夫便送你了。”
说着,就抽出书来随便翻出一章让刘基说一说,谁知他刚一点题,刘基便一口气背了下来。
“啧啧,我干书市这么多年,还是第一个遇见先生这绝顶聪明者。好了,这本兵书,老夫就算送给先生了。”说罢,双手将书递了过来。
“不用了,这书已在我胸中了,你还是留下卖几个钱吧!”
转眼到了会考日期,赋题为《龙虎台赋》。
龙虎台,离京师百余里,北近居庸关,西接太行山,地势高平如台,背山面水,有龙盘虎踞之势,因此得名,是元朝历代帝王每年去上都(今内蒙古多伦东南)的必经之地。P12-13
常言道,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主。中国的文化传统往往旌表忠贞之士,但名留青史的明朝国师刘基(刘伯温)偏偏曾经是元末的进士、小吏。刘基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700年前那段扑朔迷离的岁月,揭开这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在民间,关于刘基的传说不胜枚举。在世人的眼中,刘基如同诸葛亮一样成了一个前知过去、后晓来世的神人。正因为他能未卜先知,精通谶纬术数,所以他的故事几近家喻户晓。但在当时,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刘基一生先仕于元,后仕于明,仕宦之路颇为坎坷。蒙古人当政时,刘基做过几任小官,然而郁郁不得志后归隐家乡:浙江青田,著述立说,以待天时。待到元气象渐微,各路群雄竞起,至正二十年(1360),刘基出山辅佐朱元璋成就千秋大业。他擘画帐中,谋奇策胜,成为朱元璋身边诸葛亮式的人物。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刘基被朱元璋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但他没有得到应有的爵位,后仅仅被封为诚意伯,俸禄和别的开国功臣相比也很微薄;而且因为刘基才能卓著,还经常受到以李善长为首的淮右集团的排挤,甚至迫害,因此,苦不堪言。其晚景凄凉,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物。
明朝廷对刘基总的评价是“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堪称“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明中叶杨文懿公杨守陈在《诚意伯文集序》中则盛赞刘基比汉代的著名谋臣张良和唐代勋业赫赫的宰相房玄龄更加杰出:“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有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 那么,为什么刘基在生前仅仅被授予伯爵,而在去世了那么多年后却突然声名昭显?为什么刘基没有能够一直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宠爱?这恐怕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刘基的籍贯是浙江青田武阳村,在元朝时虽只任过微职,但也属于遗臣。换言之,刘基在朱元璋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贰臣”。而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显然,当年跟着他起兵的一些家乡将士会更多地得到朱元璋的眷顾和倚重。于是在明初出现了一个显赫的政治集团,即淮右集团。这个集团的主要人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以及胡惟庸都是淮右人。可以说,也正因为有了朱元璋的偏袒,所以才有了明立国后李善长和胡惟庸等对刘基的迫害。 与此同时,在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的刘基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胡惟庸闻讯,派医生给刘基看病。后来实在是病入膏肓,朱元璋一纸诏书恩准刘基归老青田,并派专人护送他回家。到家不久,刘基便与世长辞了。一代风云国师就这样降下了人生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