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论谐趣
说漫画是谐趣性的,势必要讲讲什么是谐趣。从字面看,不过是诙谐有趣的意思,即说话诙谐,有趣可笑。可是怎么才算诙谐,怎样才可笑,人人都感觉出来,只是讲道理不容易说得清楚。世界上的学者们曾经作了许多研究工作,写过许多论文,出版过许多这方面的著作,探求笑的心理活动、逗笑的原因和方法。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从研究喜剧艺术中,摸索出引人发笑的滑稽的意义和一些规律性。我国一些文艺理论家从研究相声中,也曾归纳出来逗笑的法则。这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里面列出许多诙谐和逗笑的实例,看了就会明白。
我读过这些著作。同时还凭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和学习体会,讲了我自己的看法,也曾经写过9本论幽默的书。因为书店订得很少,一出版很快卖光,哪里也买不到了。图书馆里估计也不会容易找到。在这里只好简略地讲些。
前面曾提到,谐趣性也就是滑稽、幽默和讽刺性。滑稽、幽默和讽刺都有逗笑因素,所以我首先从笑讲起。笑可分两种:朋友请吃饭,、一高兴就笑了,或者听到别人夸奖,也高兴地笑了。在人的腰部用手指抓挠(俗称胳肢一下),同样会笑起来,这是一种。这种笑与谐趣没什么关系。另一种是有意无意逗出的笑,例如看什么觉得滑稽,听谁说话、表演觉得有趣便笑起来。学者们研究的是这种具有社会意义的笑,也是文学艺术作品令人感动欣赏的笑。所谓“笑的文学”、“笑的艺术”里的“笑”,就是这一种。这是谐趣造成的笑。
以前许多学者研究归纳出一些道理,其中一条是,不协调会产生滑稽。人们在社会里共同生活,日久天长,便有了共同或大体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观念等等,有着一般常情、常理和常态。如果有较大的差异,违反了常情常理常态,尤其是相反时,见了、听了就觉得奇怪,很不协调,似乎不应该,是错的,那就会笑起来。比如人穿衣裳都有一定格式,还讲究好看。假使在背上画了个丑王八,那多不合适啊!可那人还在一本正经地走他的路。这样违背常情,更使人忍俊不禁。这笑之中,便带有自觉比人家高明之意。见人做错了什么事,出了“洋相”,就得意地笑起来,感到自己比别人高一筹而自得其乐。
不协调是一种矛盾现象。矛盾造成不协调。看到有违常规常理的矛盾现象,会使人发笑。
一般人吆喝卖减肥茶,按理就显示减肥效应,招引顾客来买,人们不会笑起来。但换成大胖子卖减肥茶,恰好相反,无意中表明这种茶根本减不了肥,岂不可笑?大胖子和卖减肥茶的意图是矛盾的,这是自相矛盾,更觉滑稽。
两位相声演员上台,一个大胖子,一个干瘦,也是造成滑稽感的一对矛盾。美国著名的滑稽明星劳莱和哈台就是这么有意组成的一对。
做事失误也会造成不协调的滑稽。看见桌上一个苹果,拿起来就吃,咬一口,才发觉是蜡制的观赏品,旁人见了准会发笑。
事与愿违也会造成矛盾的、不协调的滑稽效果。用捕鼠的夹子想抓老鼠,结果夹住的却是捕鼠的猫,别人见了,总会发笑的。《钓鱼》(图6)这幅漫画恐怕谁看了也会对这种巧事哑然失笑的。
与自己无害,也不会引起反感或引起同情的矛盾现象才会引人发笑。如果那捕鼠夹子夹住的是一位老人,老人眼花,被老鼠夹子夹得很狼狈,看了只会感到同情,不容易笑起来。如果夹住的是个小偷,就可笑了。
无意中的巧合、机智和巧计也会引人发笑。楼上掉下一条鱼,恰巧落在过路老太太的菜篮子里,见了总会令人发笑的。高大的胖子敲门访友,开门的恰好是个又瘦又矮的家人,如此相反的巧遇也有滑稽效果。用机智和施小计出入意料地脱出困境,会引入发笑。听人讲小偷如何智取剃头担子的故事,就是个逗乐的笑话。
总之,偶然发生的不协调或矛盾的现象,常会产生滑稽感。运用这些引人发笑的规律,有意识地引人发笑,也属滑稽,表演得好,就有美感。杂技演出时小丑滑稽的装扮,还有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那身特殊的服装、鞋子和表演动作,都是引入发笑的滑稽艺术手法。
运用引人发笑的规律(法则)来说话,或做什么动作,以表达见解、思想,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这就不仅是滑稽逗笑,而是有一定含义的滑稽,这叫做“幽默”。这样的表达方法是曲折的、含蓄的艺术方法。听了会使人想一下而领悟其中的含义,感到诙谐有趣。如有人说,他买的这辆自行车“除了铃不响,它哪儿都响”,一想就明白,该响的不响,不该响的地方全响,这辆车破旧的程度可想而知。这就比说“这辆车实在太破太旧了”更动人,因为这种矛盾造成不协调的说法,就很滑稽,说得又具体、实在,有引起人们种种联想和回忆的形象,推想它破旧的程度和骑上去的感受,自然形容得既生动又有趣得多,这里就有出入意料的巧妙构思,会使人享受到一种艺术美感。比如戒烟,老舍就不说“我死也不戒烟”!却说“先上吊,后戒烟”。人们听了不仅明白他的意思,又觉得他说得那么轻松而又坚定,庄重中有诙谐。话说得不合理(亦即费解),而意思又很明确,听了就理解——就是说,有合情理合逻辑的地方。那意思表明:“你想要我戒烟吗?好,我先上吊,然后再谈戒烟的事呢!”否则听了不会理解的。这就是既矛盾,又有协调之处,听了觉得奇妙生趣。“我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乍一听觉得不合理,一个人吃饱了,怎么全家的人都不饿呢?再一想就明白,原来他是个单身汉。谈得既有矛盾,但也合理、协调。
这就是滑稽和幽默的区别。
讽刺,实际多含滑稽,用的也是曲折含蓄的技法,是运用使人发笑的规律来表达批评、贬斥,持反对态度的说法。所以讽刺也带幽默感,有的确实很幽默。讽刺和幽默不同的是,话里明显带剌,反对态度明确,这种方法通称“寓庄于谐”。漫画就讲究以“寓庄于谐”的方法取得很有力的艺术效果。讽刺有善意的,有恶意的,有轻蔑的嘲弄,也有的就是开开玩笑,仅使人略觉难堪而并无恶意的。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幽默会逗人笑,而讽刺虽多能逗笑,却未必都有使人发笑的效果,但在讲究曲折、含蓄方面则是和幽默一样的。
说笑,讲滑稽、幽默的话而不看场合、对象,尤其是讲些幽默中之陈词,多次重复就会适得其反,会令人生厌,把肉麻当有趣,自以为滑稽,更不受人欢迎,显得更加贫乏。
滑稽的事物,偶然发生者极多,时常可见;也有故意做出,有意识作表演的。幽默则出自聪慧机智,都是创造性的,没有现成的、偶然产生的幽默。滑稽可模仿,然而是别人创造的。讽刺也出于智能,是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化的语言。和幽默还有不同的是,有的偶然现象也会含讽刺性。
幽默讽刺的语言,用画或用画与文字配合来表现,这就是漫画了。看到滑稽现象,别人还不大注意,有幽默感的画家发现了,用艺术手法把它画了下来,也就成了漫画。有些滑稽现象反映出某些问题。例如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身上佩戴着笑容可掬的照片和姓名的服务人员证,但他本人却冷若冰霜,相形之下,便觉滑稽。这滑稽现象就不仅止于滑稽,还含有讽刺意味了。有人运用滑稽法则凭想象画出可笑的情景,画得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逗人笑的画在报刊上常见,即可称为幽默画。
漫画家富于幽默感,对滑稽事物比一般人敏感,也容易发现矛盾,发现问题,成为创作题材。李滨声的漫画《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图7),是古人说现代语言,形成不协调的滑稽,看了能使人忍俊不禁,顿感可笑。
本来,京戏演的是古代发生的事,怎么说起现代常用的语言呢?看样子又很像现在开会的场合一元帅讲话,帐下的军官们还正经八百地拿出笔记本记录,左边的将官听到“我们大家团结起来”时,顿时傻了眼,笔也停在那儿不知如何记了。画家正是用这种不协调的滑稽,来批评现今舞台上发生的这类现象。艺术构思也是夸张的,为的是使矛盾突出。夸张的方法,也就是画中人物这样活动的情节,是画家想出来的。漫画家用两句话点了题:“有的新编历史剧,不注意语言的时代性。”这就是这件作品的艺术构思。构思奇巧,看来生动有趣,主题又鲜明,才会产生好的艺术效果。这里又提出一个问题:何谓“幽默感”?
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