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纪念《孙子兵法》汉简出土三十四周年暨《孙子兵法珍藏本》绝版发行四周年而编写的,作者致力于孙子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本书是适合于普及的版本,作者本着在普及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思路,把自己的关注点投向中华文化传承链条中最为重要的群体——青少年。全书共分十三篇,每篇都有原文及注释、译文、案例及点评三部风组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孙子兵法少年普及版 |
分类 | |
作者 | 王茂权 |
出版社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为纪念《孙子兵法》汉简出土三十四周年暨《孙子兵法珍藏本》绝版发行四周年而编写的,作者致力于孙子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本书是适合于普及的版本,作者本着在普及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思路,把自己的关注点投向中华文化传承链条中最为重要的群体——青少年。全书共分十三篇,每篇都有原文及注释、译文、案例及点评三部风组成。 内容推荐 重视历史,从历史智慧中汲取营养,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最重要是使史学走出独尊,成为大众学问。该书本着在普及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思路,作者把自己的关注点投向中华文化传承链条中最为重要的群体:青少年。全书共分十三篇,每篇都有原文及注释、译文、案例及点评三部风组成。 目录 序言 一、计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二、作战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三、谋攻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四、形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五、势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六、虚实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七、军争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八、九变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九、行军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十、地形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十一、九地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十二、火攻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十三、用间篇 1.原文及注释 2.译文 3.案例及点评 附录 1.孙子与《孙子兵法》 2.《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书影 3.宋版白文本《孙子》书影 4.1772年法文《中国军事艺术(孙子)》书影 5.当代《孙子》研究专著《<孙子兵法>教本》书影 6.2002年绝版发行线装《孙子兵法珍藏本》书影 7.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书影 后记 试读章节 孙子说,战争的指导法则大凡是,使敌人举国屈服者为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者就略次一等;不通过交战便使敌人全军降服为上策,以武力击破敌人全军,就略次一等;不通过交战便使敌人全“旅”降服为上策,以武力击破敌人全“旅”就略次一等;不通过交战使敌人全“卒”降服为上策,通过武力击破敌人全“卒”,就略次一等;不通过交战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以武力击破敌人全“伍”,就略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的将领,还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者,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的,才算得上是用兵高明的将领中的最高明者。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扰乱敌方外交行动,再次是打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不得已时,才采取攻城的办法。制造攻城的大盾和贛辊车,准备攻城的器械,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也要几个月才能竣工。将领控制不住自己愤怒的情绪,会驱使士卒像蚂蚁似的去爬梯攻城,士卒伤亡达三分之一,而城池依旧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是靠死打硬拼使敌军屈服,不是用强攻占领敌人的城堡,也不是用拖得很久的战争毁灭敌人的国家,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自己的军队就不会因疲惫而招致损伤,却可以圆满地获得胜利。这就是用智谋克敌制胜的方法。 通常用兵的原则是:兵力达到敌人的十倍时就包围它,兵力达到敌人的五倍时就攻击它,兵力是敌人的两倍时就努力战胜它,兵力与敌人相当时就努力分散它,兵力少于敌人时就得想方设法坚守,兵力比敌人弱时就要尽量避免与敌人接战。所以,兵力很少的军队,即使有战斗力,一味死拼硬攻也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好比是支撑国家建筑的梁木,他们辅佐国君时严密周详尽职尽责,国家一定强盛;如果未能尽职,产生疏漏缺陷,国家就会衰弱。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进攻而硬让军队进攻,不了解军队不能退却而非要军队撤退,这就是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内部的行政,使将士迷惑不解;不通晓军事上的权宜机变,却要去发号施令指挥作战,使将士疑虑重重。军队感到迷惑不解和疑虑重重,那么诸侯各国乘机进犯的灾难自然就会临头。这就是所谓自乱其军,自取灭亡。 判断并预测将会获胜的情况有五种: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与敌人打仗,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与敌人打仗的,能获胜;懂得能依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作战方法的,能获胜;全军上下同心协力、意愿一致的,能获胜;事先有准备来对付无准备的敌人的,能获胜;将帅有高超指挥才能而君主不予干预牵制的,就能获胜。这五条,是预测战争获胜的重要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经历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打起仗来可能获得胜利,也可能失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失败。 案例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不战而屈人之兵 平津战役 人民解放军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第二、第三兵团共100余万人,于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31日,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联合发动了平滓战役,这是解放战争中的又一次战略决战。 当时,华北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除有5万余人驻扎在归绥和大同外,还有兵力50余万人,布置在山海关、张家口约5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并以天津塘沽为出海口。在这部分军队中,属傅作义系统的部队有17个师(旅),属蒋介石系统的有25个师(旅)。在此之前,蒋介石已要求傅作义南撤,加强长江防线,但傅作义对蒋介石的排斥异己深怀戒心,不愿南撤。这时,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对傅作义的部队已造成严重威胁。傅作义原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需要有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时间,到第二年春天才能人关作战,便采取暂守平津、坚守塘沽出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不断收缩兵力,先后放弃了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准备随时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如果傅作义集团撤走,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国民党长江防线将得到加强或拥有较多作战兵力,这对今后的战局是不利的。因此,稳住华北敌军扩使它无法南逃或西窜,就成为能否实现就地歼敌的关键。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从1948年11月23日起,就提前结束休整,取隐蔽捷径,挥师人关。人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并派兵直抵塘沽外围,切断了天津与塘沽之间敌军的联系。 这时,傅作义发现自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北平已是兵临城下,而且各条退路都已被切断。为了摆脱困境,他使出缓兵之计,派人出城与解放军接触,要求谈判。我军看破了他和谈并无诚意,只企图拖延时间以等待外援,便不与他谈判。在后来的几天里,事态的发展对傅作义更为不利,傅作义又连续接到两份紧急军情报告:第一份是他的主力35军已在新保安全部被歼,军长郭景云自杀;第二份是张家口守军也全部被歼,守军司令孙兰峰逃走。两份败讯令傅作义进退两难,甚感绝望。但他又不那么甘心,认为自己是在直奉战争中因孤军坚守涿州三个月而闻名于世的“守城名将”,素以骁勇善战著称。想当年率军参加长城抗战、绥远抗战,何等威风!难道今天率领几十万大军镇守北平竟要败在解放军手下?特别是他还心怀重重顾虑:多年来与解放军作战,与人民为敌,罪行累累,已被列为战犯,现在接受和谈,是否真能获得中共方面的谅解和宽恕?他终因成见过深,依然不能作出最后的决断。 天津解放后,北平国民党守军25万人完全陷入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中共中央军委为保护这一文化古都,决定争取用和平方式接管北平,前方部队派出代表同傅作义接触,通过各种渠道作大量分化瓦解和教育说服工作,同时积极做好攻城的准备。 傅作义原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他几十年的从军生涯中,也曾屡受排挤,若是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为他卖命,日后有何前途?傅作义这个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立过战功的将领,面对眼前的败局,既感到绝望,又进退维谷,时至今日,似乎只有和谈才有出路。1月14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南京东国民党政府及任何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傅作义在大势已去、形势所逼的情况下,作出了最后抉择,1949年1月31日,他终于接受了人民解放军提出的和谈条件,命令所属部队开出城外听候改编。人民解放军随即进入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终于胜利结束。P21-28 序言 山东省临沂市孙子兵法研究院的王茂权先生,决心致力于孙子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虽说出道不久,但凭着一份执着业已赢得方家称道。21世纪伊始,他组织编撰的,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签的《孙子兵法珍藏本》,受到军委首长的称赞,成为今版《孙子》中的善本。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出土32周年之际,他首次创造的石英管封装保存《孙子兵法》竹简技术,解决了竹简兵法收藏、传播中的难题,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告诉我准备编一本适合少年阅读的孙子兵法普及本,并邀我为之作序。由于当今《孙子兵法》的版本实在是太多太滥,再多一个版本也未尝不可,至于作序之事,自感学力不足,并没有往心里去。 春花夏禾,当散发着阵阵油墨香味、由我国著名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题签书名的《孙子兵法少年普及版》校样置于我的案头时,使我眼前为之一亮,看着任继老那苍劲浑厚的字迹,一件往事油然浮现在我的脑际。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教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有几位美籍华人曾给他提意见,说中国的教育有问题,派来的留学生,ABC很好,XYZ很好,懂得美元、英镑,就是有点可惜,不太懂得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对《四书》、《史记》、《资治通鉴》等连书名都不知道,这样的学生培养出来能为中国、中华民族服务吗?从这段往事的记忆中,我似乎掂出了任继老题签书名中“普及”二字的分量。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失去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少年是我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来者和生力军,如何使他们从单纯的“ABC”和“XYZ”中解脱出来,改变他们“只懂美元、英镑,不懂长城、黄河”的状况,惟一的途径就是在历史文化的“普及”上下功夫。这本即将出版的《孙子兵法少年普及版》,作者的初衷和创意也正在于此。 其实,中华民族历来有读史的光荣传统。曾几何时,青年学子以熟读史书为要务,饱学之士以博古通今为荣耀;能打仗又兼通史书的被雅称儒将,善经商又读经诵史的被冠名儒商;舞文弄墨的重视史笔,“若是杜陵无史笔,姓名恐亦少人知”,没有史笔就没有一代诗圣的盛名。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琳琅满目的信息,在拓宽人们眼界的同时,关注的热点出现了多元化,致使一些人对史书的兴趣有所淡化;新学科的层出不穷,使历史的显学地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面对改革开放和世界军事变革的新形势,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视从历史智慧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多样的历史知识,满足人们多姿多彩的人生追求,是新时期新阶段改革开放和新军事变革提出的新要求。 重视历史,从历史智慧中汲取营养,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最重要是使史学走出独尊,成为大众学问。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高级顾问李殿仁中将曾经说过,“如果一门学问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和应用,这门学问也就失去了生命。”二千多年来,在《孙子兵法》研究领域,可谓名家辈出,新著纷呈。然而,针对少年特点,适合于普及的版本却寥若晨星,《孙子兵法少年普及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本着在普及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思路,作者把自己的关注点投向中华文化传承链条中最为重要的群体,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工作,也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孙子》词如珠玑,文如行云,是上古文献中的佳品力作,少年朋友通过读它,不仅可以领略兵学大师的文采风范,也可作为提高青少年古汉语水平的范本;《孙子》“兼具老子的幽玄性和孔子的现实性,其内容全而不偏,从易学到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所涉领域甚广,深富哲理”,少年朋友通过读它,不仅可以领略古代的百科知识,也能够提高思维方法;《孙子》是古代兵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少年朋友通过读它,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也能够在他们年轻的心中升起一盏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普及”这两个字的分量永远是沉甸甸的,它体现的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需要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茂权在这方面所做的开创性的工作,令人佩服,也为之感动。有感而发,说了这一大堆话,权以为序。 国防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春志少将 后记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根与魂。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研究整理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兵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兵书圣典的《孙子兵法》是中华兵学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享誉世界、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就要普及,普及必须从少年抓起,让少年尽早地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尽早地受到传统兵学文化的熏陶和启迪,这是本书出版的初衷和目的。 1972年4月,《孙子兵法》竹简在临沂出土,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它导正了孙子学研究的方向,澄清了孙子兵法非孙膑兵法、孙武非孙膑等疑问。现在很多人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谈到《孙子兵法》时竟问哪一部分是哪一计,显然是把《孙子兵法》和后人根据古代兵书整理的三十六计混在了一起。作为《孙子兵法》出土之地的研究者,如何让人们去正确认识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孙子兵法》,从而使人们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就成为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于是想到了对《孙子兵法》的普及。正巧我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我的想法得到访学导师岳庆平教授及师门同窗的肯定,岳先生在百忙之中又亲自为书中的案例点评,使我很受鼓舞。当我请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题写书名时,任先生告知:《孙子兵法》的普及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普及就是要从青少年抓起,要让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少年学习它、了解它。 该书在我访问北京大学结束前夕出版,是对我导师的一个回报,也是对亲朋好友的一个交待,同时也是自己心灵的一种安慰。由于该书出版时间紧,在探索中选题,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敬请诸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军事科学院院长郑申侠上将、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葛东昇中将、著名艺术家乔羽先生、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姚有志少将、军事科学出版社李鹏青社长、麻光武总编辑、王显臣编审以及王智先生、聂奎亮先生、李明耀先生等领导、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本书的译文请古斯涌先生改编,插图请周永生先生作画。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茂权 丙戌初夏于未名湖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