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中国的脊梁,对中国社会、人性、文化有着深刻的洞悉与体察,其写的文章每每力透纸背,敢于揭露病灶,带着悲悯之情对旧礼教和国民性进行深刻批判,希冀唤醒大众麻木的神经,他的观点,在现在依然有警醒世人的力量。
鲁迅所著的《鲁迅杂文精选(青少年彩绘版)》精选了鲁迅先生多篇语言犀利的杂文。这些杂文内容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清新独创,能够给予读者隽永的艺术享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杂文精选(青少年彩绘版)/春雨经典中外文学精品廊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先生是中国的脊梁,对中国社会、人性、文化有着深刻的洞悉与体察,其写的文章每每力透纸背,敢于揭露病灶,带着悲悯之情对旧礼教和国民性进行深刻批判,希冀唤醒大众麻木的神经,他的观点,在现在依然有警醒世人的力量。 鲁迅所著的《鲁迅杂文精选(青少年彩绘版)》精选了鲁迅先生多篇语言犀利的杂文。这些杂文内容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清新独创,能够给予读者隽永的艺术享受。 内容推荐 在鲁迅的全部创作生涯中,杂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杂文也是我们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可靠、生动深刻的文本。 《鲁迅杂文精选(青少年彩绘版)》收录了鲁迅《未有天才之前》《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记念刘和珍君》《无声的中国》《拿来主义》等。 目录 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雨拂面洒江天——走进鲁迅的杂文世界 中外名家眼中的鲁迅和鲁迅杂文 我之节烈观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随感录三十八 随感录四十八 无题 夏三虫 北京通信 补白 十四年的“读经” 这个与那个 学界的三魂 谈皇帝 记念刘和珍君 黄花节的杂感 略论中国人的脸 读书杂谈 无声的中国 习惯与改革 “友邦惊诧”论 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 经验 谚语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儿童 捣鬼心传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观斗 电的利弊 推 二丑艺术 礼 运命 骂杀与捧杀 拿来主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说“面子”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论“人言可畏” 从帮忙到扯淡 名言大观 试读章节 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可是文人学士,已经不甚愿意替他作传;就令勉强动笔,临了也不免加上几个“惜夫惜夫”了。 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 康有为借重皇帝的虚名,灵学家全靠着鬼话。这表彰节烈,却是全权都在人民,大有渐进自力之意了。然而我仍有几个疑问,须得提出。还要据我的意见,给他解答。我又认定这节烈救世说,是多数国民的意思;主张的人,只是喉舌。虽然是他发声,却和四支五官神经内脏,都有关系。所以我这疑问和解答,便是提出于这群多数国民之前。 首先的疑问是:不节烈(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照现在的情形,“国将不国”,自不消说:丧尽良心的事故,层出不穷;刀兵盗贼水旱饥荒,又接连而起。但此等现象,只是不讲新道德新学问的缘故,行为思想,全钞旧帐;所以种种黑暗,竟和古代的乱世仿佛,况且政界军界学界商界等等里面,全是男人,并无不节烈的女子夹杂在内。也未必是有权力的男子,因为受了他们蛊惑,这才丧了良心,放手作恶。至于水旱饥荒,便是专拜龙神,迎大王,滥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祸祟,没有新知识的结果;更与女子无关。只有刀兵盗贼,往往造出许多不节烈的妇女。但也是兵盗在先,不节烈在后,并非因为他们不节烈了,才将刀兵盗贼招来。 其次的疑问是: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照着旧派说起来,女子是“阴类”,是主内的,是男子的附属品。然则治世救国,正须责成阳类,全仗外子,偏劳主体。决不能将一个绝大题目,都阁在阴类肩上。倘依新说,则男女平等,义务略同。纵令该担责任,也只得分担。其余的一半男子,都该各尽义务。不特须除去强暴,还应发挥他自己的美德。不能专靠惩劝女子,便算尽了天职。 其次的疑问是:表彰之后,有何效果?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出);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女子做事一错,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也不值得说了。最要紧的,只在第三种,现在一经感化,他们便都打定主意道:“倘若将来丈夫死了,决不再嫁;遇着强暴,赶紧自裁!”试问如此立意,与中国男子做主的世道人心,有何关系?这个缘故,已在上文说明。更有附带的疑问是:节烈的人,既经表彰,自是品格最高。但圣贤虽人人可学,此事却有所不能。假如第三种的人,虽然立志极高,万一丈夫长寿,天下太平,他便只好饮恨吞声,做一世次等的人物。 P3-5 序言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当风云涤荡,历史再度步入改革的风口浪尖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鲁迅呢? 1935年,亲赴上海万国殡仪馆悼念鲁迅的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毛泽东一生对鲁迅先生充满着敬意,称颂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如果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那么鲁迅则就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到了《新民主主义论》中,他不但称鲁迅是五四以来文化新军的“最伟大的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而且一口气写下了五个“最”的话:“(他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曾几何时,鲁迅是一种文化,是时代的圣人,是民族之魂。 可是,鲁迅自己却说过,他并不追求“不朽”,相反追求“速朽”,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思想过时。而他源于对中国的爱之深,对当时社会文化及现象的批判精神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精神。 当今,我们需要这种深沉的爱,需要犀利敏锐的眼光,需要清醒睿智的头腩。深读鲁迅先生写的杂文,我们能够借古鉴今,深刻反省自身思维的缺陷,反思当下发生的社会现象,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立场。这是当下我们需要的。 细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发现他有一种特殊的眼光,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问题的地方,他能一眼看出内情,揭示出问题的本质,让人大吃一惊。 比如千古奇文《论“他妈的!”》。“他妈的”堪称国骂,每个中国人都会骂,即使不存公共场合骂,私下也会暗骂。文章里就讲到一个农村趣闻:父子一同吃午饭,儿子指着一碗菜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父亲说:“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这里“妈的”就变成“亲爱的”的意思了。 读到这里,一般人可能都会哈哈一笑:“妈的,真有趣!”可是鲁迅不是,他溯源国骂来自晋代,那时是门阀社会,凡事讲究门第和出身,寒门子弟很难出人头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难上位,所以人们就走上“曲线反抗”的道路:你不是靠着父母吃祖宗饭吗?那我就骂“他妈的”,好像这一骂就出气了,心理就平衡了。这是典型的阿Q心理。 偶尔从网上百度“鲁迅”词条,欣喜地看到,信息显示超过1亿条!也就是说,存一个世纪之后,鲁迅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 当然,我们在对鲁迅表达崇敬的同时,也应看到,他一生批判封建思想和意识,提倡独立的人格,尤其是维护女性的人格;不过,他在对待父母之命的第一次婚姻时,一再犹豫不决,这让我们看到了他平凡人的一面。 茅盾最早说过“不要神化鲁迅”,这话回到了本质,因为鲁迅本来是人,不是神。 那么,客观的鲁迅在哪里?当然在他的作品里。鲁迅的思想在哪里?也在他的作品里!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字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他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并在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之后,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也应运而生。五四运动前后,他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他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之一,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他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等近1000万字,可谓著作等身,其中杂文集共有16本:《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46)等。 毫无疑问,杂文是鲁迅先生一生运用得最多的文学形式,他一共创作了六百多篇杂文。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泼辣犀利,或锋芒毕露,或意味深长。 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鲁迅的杂文呢? 首先,学习鲁迅的思想。 鲁迅对旧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旧的思想道德作过深刻分析和批判。他把几千年封建压迫概括为“吃人”。他以笔为枪,投向1日道德和“国民劣根性”。 在他的呐喊之下,无数国民从沉睡中觉醒,继而踏上革命的道路。很多知识分子从国统区源源不断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仅一个艾思奇,就“一卷书雄百万兵”。所以毛泽东评价鲁迅,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 同时,鲁迅思想在当代也有其重要意义。鲁迅以“精神界之战士”的身份,致力于“改造国民性”,这和当下反腐的要求相契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作为改革者敢于牺牲的座右铭;鲁迅敢于斗争,永不变节,是改革者最需要的榜样力量;鲁迅先生又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也是实现“中国梦”所应该具备的精神内核。 其次,学习他的人格精神。 他对自由的那份向往,对人的独立性的追求,对人的尊严的维护,都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开文化思想兼容并包之风,并在上任的第二年就请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而由鲁迅设计的、以“立人”为核心理念的北大校徽,一亘沿用至今。 同时在鲁迅的杂文中,人格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树人”则是他一生执着的追求。“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思想中的人,是“新”的人,“新”在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不做奴隶,尤其绝不做奴才;并怀抱着“我们自己想活,也希望别人都活”“自他两利”的人道和大爱的人。 鲁迅所抨击和反抗的,是扭曲了人性的封建纲常礼教,是否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封建伦理道德。在《我之节烈观》《灯下漫笔》等文章中,鲁迅猛烈地抨击着腐朽的道德礼教;在为女师大学潮等事件而写的杂文中,极力抨击反动势力。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正是这样坚持着走自己的路,并且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最后,学习他的文字之美。 鲁迅的杂文短小精悍,语言精炼,经常与形象描绘、反语、比喻、幽默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使之反映具有高度的思想内容,表达深刻的道理。 比如《拿来主义》一文中,从全文来看,基本上是一个比喻,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来的东西。从局部说,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拒绝借鉴、害怕污染、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比作“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 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简简单单的描写,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反动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笔锋犀利、深入骨髓! 总之,鲁迅的杂文已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其讽刺艺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为大师,鲁迅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文中时不时溢出几分幽默的气氛,使读者有一种即使喝鸠酒也不畏死的凄厉风味。 他有时冷,目光冷峻,深透“千夫所指”的骨髓;他有时热,拨云见日,让魑魅无处遁形。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部。当我们热衷于把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所以,要扫除雾霾看清国人之血脉,除了读《鲁迅杂文》以外,别无他径。 昌献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