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着
风住了
我找不到我的心
那颗慌乱的心呢
下雨了
我找不到我的雨伞
那把心爱的雨伞呢
雨停了
我找不到自己
是雨下得太久么?(摘自杨莹小诗《每当风起,每当雨飘》)
不知怎的,不经意间,今日内我竞几次将过去写的这首小诗一句句想起。也许,在潜意识里,自己一直在寻找着什么。
女友华清从北京回来,想找过去的老友坐坐,一时找不到联络的号码,她站那里纳闷道:“我找不着我过去的朋友了。”
我问:“你都想起谁了,我帮你找。”她说出几个人名来:陈忠实、孙见喜、方英文、何丹萌、刘卫平、安黎、狄马……
我翻出通讯录来一一帮她寻找。望着一串串数字,我想:这些人我也很久未见了,不知这些电话号码可曾被换掉。其实在同一个城市里的人,未必就常见的。别说华清了,即便是从未离开老城的我,有时也有找不到朋友的感觉,会一遍遍地问:我的朋友都到哪里去了?
还好,朋友们的电话号码所变不多,大家很快聚集在一家酒店里,华清终于找回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老熟人面前看到了真实的笑容,大家围坐一起,品味着何丹萌带来的纯正法国红酒,彼此渐渐找着昨日温情。此时,我暗自想着,在当下功利心如酒气弥漫的日子里,大家的情感彼此封存得可好?即便瓶子曾被打开,可是在当年寄存的那个酒吧里仍原汁原味地一直存放得么?当然,对有些人来说,连瓶口也未曾被人动过,那清醇的味道丝毫也未曾跑掉,只等着独知它醇香的人去再次打开。
从酒店出来,华清说,她没找着馒头香甜的味道。我说,我一直都找不着童年吃的西瓜那种香甜味。如今,时常找不着食欲倒是真的。
临回北京那天,她很想到汤峪镇探访一下叶广芩大姐,我把号码给她,电话倒是打通了,不过真应了那句“贵人多忘事”的话,叶大姐一时并未想起她是谁来。华清并不甘心,她耐心地再次拨通叶大姐电话,坚持要帮她回想起自己是谁来。这次叶大姐终于想了起来,说:“快来吧!”尽管这天叶大姐正与家人给女儿过生日。
华清想让我带路陪她一起去,我便抓我家先生做“临时司机”,想他是走过那条道儿的,总能把我们带到目的地。他倒是答应了,可是,如今只坐车很少开车的老公,显然很久未走过那条道儿了,他把车开到南郊入口时,发现周围环境十分陌生,眼前的路被堵。原来这里在修地铁。一时找不着路,新的路线还未导人汽车导航仪,我们不知已到了哪里,便开始在周围绕,别说找路找叶大姐的家,我连方向都找不着了。
途中,我曾打过两次电话给叶大姐,确定我们所走的路线和方向是否正确。在叶大姐的电话“遥控”导引下,又绕了一大圈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汤峪镇。当时我家先生看我问不清楚,抓过电话问叶大姐具体是在哪个区。叶大姐竞想不起、说不清自己住的那个社区究竟是哪几个字。老公笑着嘟哝着:“看看你们这些文人呵……”车内的人再次把焦点对向我,一时又喊起我“杨迷糊”来。
接下来我再不好意思给叶大姐打电话了,自己带着几位朋友在周围摸索,走下车来,向当地人打听,问可曾在周围见过较特殊的别墅模样的房子。被问到的人皆摇头。我想,这下彻底找不着了。
P2-3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买,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风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已未月戊寅日子时
第一辑 找不着
找不着
人间四月天
休憩南山
老城记
美丽的勿忘我花,盛开在地震之后——给TT的说到地震的信
第二辑 在路上
雪花赋
乾坤湾记
烟花
兰草花
看莲要趁早
庐山七日
第三辑 台历边
台历边语
女儿暑假在家打工
花与酒
等候灵魂跟上来
走近王家卫的2046房间
说幸福
第四辑 忆故人
童年记忆
美丽的夕阳
守望母亲
怅然沈园
朋友,非诚勿扰
第五辑 好风景
去老爷山上看漫花儿
社火
小巷深处
美丽的野山
编后
鲁院何以成为“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
(代序)
白描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拨。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一切都可以加速,一切都可以添加。然而,在…系列的“加速度”之后,一些失去的东西注定再也找不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一切的“找不着”都将成为一种必然。每个人都苦于寻找个体价值唯一体现的地方,人与人的空间也拉大了,一种巨大的空虚感从我们的身后扑来,越来越强烈的虚无感,渐渐吞没着温暖的感觉。很多事情发生着,却找不着它发生的原因或理由,总是心神不定。世界在天天繁荣着,也正在一天天坏下去,有些东西就是找不着。即使找不着那些好东西,我们也得怀着找到它的希望。只有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才找得着强大的内心。一方面,我们仍找不着内心的需要;一方面,我们仍在寻找着。《台历边语》是诗人杨莹的一本散文集,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找不着和寻找。作者愿和读者一起继续寻找。
每个人都苦于寻找个体价值唯一体现的地方,人与人的空间也拉大了,一种巨大的空虚感从我们的身后扑来,越来越强烈的虚无感,渐渐吞没着温暖的感觉。
《台历边语》是诗人杨莹的散文集,收入了《找不着》《人间四月天》《休憩南山》《老城记》《美丽的勿忘我花,盛开在地震之后——给TT的说到地震的信》《雪花赋》《乾坤湾记》《烟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