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诗四品
分类
作者 陈遵灵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书虽不是一部中国古诗选本,但一篇篇文笔轻松的品诗随笔编缀成面目清新的鉴赏文萃,几乎囊括了中国古诗从诗经到唐诗的全部精华;虽不是一部中国古诗史,但其宛若“演义”又绝非“戏说”的娓娓而叙,描绘出了中国诗歌从萌芽到极盛期的完整脉络;虽不是专门的中国古诗评论集,却常有神妙的点评和精到的把握,俨然一部亦庄亦谐、形谐而神庄的古诗评论集。作者视角独特,文笔轻松雅致,许多篇什都可以当美文来读。全书介绍诗人一百多名,诗歌近千首,却几乎没有重复的结构与文字。作者的机智和审慎还表现在,虽侧重寓庄于谐的文风,却注意提防媚俗的倾向,避免犯下剑走偏锋、行文流于尖刻的通病。

内容推荐

《古诗四品》妙在四品,即评诗及人、及史、及事,甚而及己。全书以周朝至唐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为经,以诗作、诗人为纬,穿插与诗人、诗歌有关的轶闻趣事,又不时地跳跃到古诗及诗人与当代人生活的关联和影响,再加上作者以自己的身心体验,对古代诗人的人生得失进行睿智而精彩的评论。通过如此相借互错的品评,感受古诗中的华夏文化,感受诗化的中国历史,感受数千年的人文递衍,以及在这种嬗变中诗的神妙作用,从而使古诗及古代诗人与现代人生活间的时空距离顿然消失,使古诗及诗史的阅读变得具象灵动,妙趣横生。

目录

引子 泱泱华夏三千年。九州无时不歌诗

 中国的诗文化传统

 孔子诗教与华夏传统教育

 通往功名利禄的捷径

 中国人身边的诗化氛围

第一章 高山仰止读诗经,景行行止说文明

 《诗经》的影响

 《诗经》的四首代表作

 古诗的创作秘诀

 史诗英雄

 《诗经》中的天文气象

 上古时期的男女爱情

第二章 漫道正声何微茫。恰有哀怨起骚人

 抒发家国忧愤的长篇巨著

 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杰作

 展示爱国情怀的华采乐章

 神灵的颂歌

 最早的散文诗

第三章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谣辞赋并纷华

 诗中见史的汉之楚歌

 美人、宝马与歌诗

 从乐府民歌到文人诗

 汉赋小史

第四章 慷慨悲凉铸风骨。曹刘坐啸虎生风

 政治家中的杰出诗人曹操

 能容天下不能容兄弟的曹丕

 才高八斗的曹植

 一时俱逝的建安七子

 纵酒任诞的竹林七贤

第五章 邺下风流多在晋,铅华散尽是真谆

 东吴二陆

 美男子潘岳

 洛阳纸贵的左思

 闻鸡起舞的刘琨

 玄言诗人孙绰与游仙诗人郭璞一

 田园诗第一人陶渊明

 山水诗第一人谢灵运

 颜延之与鲍照

 文章清丽说谢胱

 十六国北朝民歌与庾信

第六章 满园诗色关不住,初唐红杏出墙来

 初唐四杰

 文章四友

 无行的宋之问、沈俭期

 相国诗人

 前追古人、后待来者的陈子昂

第七章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旗亭画壁三诗人

 投笔请缨的岑参和厌战的李颀、王翰

 诗画禅合璧的王维

 隐逸诗人孟浩然

 吴中四士与长寿诗人丘为

第八章 李杜文章千古在。比肩日月论光芒

 笔惊风雨的诗仙

 怀才不遇的狂士

 醉饮狂歌的酒仙

 仗剑游仙的侠客

 读书破万卷的精神追求者

 苦被微官缚的官场失意者

 老病孤舟的生活漂泊者

 以诗为笔的历史见证者

 人民心中永远的诗圣

 千古佳话的李杜之交

第九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言长城刘长卿和中唐名士顾况

 轻酬浅唱的大历诗人

 澄淡古朴的韦应物、柳宗元

 骨傲诗健的刘禹锡

 以文为诗的一代文宗韩愈

 “诗囚”孟郊和“诗奴”贾岛

 天才不寿的“诗鬼”李贺

第十章 是谁但歌生民病。我心愿得天子知

 情场变心、官场变节的元稹

 “诗魔”白居易

 元稹与白居易的诗文友情

 新乐府诗派干将

第十一章 一曲夕阳无限好,唱红晚唐近黄昏

 第一迷情诗人李商隐

 兵家诗人兼风月诗人杜牧

 诗轻万户侯的张祜及李群玉

 黑暗现实的批判者

 乱世中的吟咏者

 韩促与香奁诗案

 词的开拓者温庭筠及花间词人

后记

试读章节

诗歌之兴,不但早于散文,而且远在文字以前。远古人类的蒙昧时期,就有伏羲制琴、神农作瑟的传说。乐以和歌,由此见之,那时就已经有口头传唱的诗歌了。

《吕氏春秋》中记载,远古时期的葛天氏部落中,就有“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乐歌。

东汉赵哗所著的《吴越春秋》中记:精通射猎之术的陈音向越王勾践谈论射猎的原理时,引用了一首远古时期的诗歌《弹歌》,全诗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诗歌前两句是讲狩猎前制作弓箭,后两句是写狩猎过程中,追逐走兽、尘土飞扬的场面。

《群书治要》中的《帝王世纪》说,唐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安乐,有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击壤歌》所咏唱的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与魏晋以后的田园诗的意境,颇为相似。

西汉伏生所著的《尚书大传》中记,舜帝将帝位禅让给治水有了成绩的大禹,君臣们一起唱起一首《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歌辞中描绘了祥云瑞蔼中的日月交替,用以象征着舜禹的和平禅让。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帝位交替之中最让人感动的一幕,这种温馨和浪漫,当然是经过诗人的润色和粉饰。因为在这之后的几千年中,人们看到的所谓禅让,无不充满了阴谋和血腥。有意思的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复辟称帝,竟以这首《卿云歌》作为复辟后的国歌,想来不无讽刺的意味。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舜帝命夔为乐官,教化子民,又在庆典上演奏“《箫韵》九成,凤凰来仪”,舜帝和臣僚们歌诗唱和。同一卷中,还记载了夏禹的孙子太康因荒淫失国,太康的五个兄弟在流落中,作了一首题为《五子之歌》的诗。《尚书》中记载着另外一首《夏民谣》,则记述了夏商之际的百姓对夏禹的末代继承人夏桀的怨恨:“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首歌谣中,百姓指着天上的太阳骂道:太阳怎么不掉下来呢?干脆把我们一起灭了吧!可见,百姓的愤怒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

夏代持续了约四百七十二年,商代持续了约四百九十六年(按《竹书纪年》之说),长达近千年的夏商时期虽然缺少文字记载,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散见于各书的诗歌。如见于《周易》的《夏人歌》、《女承筐》等,见于《列子》的《康衡谣》,见于《礼记。大学》的《汤盘铭》,见于《史记》的箕子《麦秀诗》和伯夷《采薇歌》,见于《韩诗外传》的商桀的《酒池歌》,记于《艺文类聚》的《夏人饮酒歌》等等。这些逸诗,尽管有的虚实难证,有的只鳞片爪。但足以说明,在远古和上古时期,我国人民就以诗歌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感情,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如《淮南子·精神训》所言,“今夫穷鄙之社,叩盆而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

周朝从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取得天下,到孔子的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是奴隶制走向全盛的时期,到了西周的盛世之时,朝廷为了观风察俗、了解民意,也为了歌颂太平和朝廷庙堂祭祀的需要,建立了官员贵族献诗和民间采诗制度。民间的孤贫老人,由国家赡养,到乡间采集诗歌,从乡送到邑,再送给国君,由国君进献给周天子。天子有专管音律的官员叫太师,负责对章句、音乐进行修订、分类、编纂和整理。据《史记》等史志记载,到了春秋初期,曾经采集了上自商代的始祖契、周代的始祖后稷,经历商、周两代的盛衰之世的各类诗歌三千多篇,经孔子删节整理,得其精华三百零五篇,汇编成卷,称之为《诗》或《诗三百》。《史记》说,这三百零五篇古诗,“孔子皆弦歌之”,也就是配上音乐,使之既能吟诵,又能演唱。宋代大儒闽人郑樵在《通志乐略》中也说:“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仲尼编诗,为燕、享、祀之时用以歌。古之诗,今之词曲也。”说的就是孔子编诗配乐,用于朝廷礼仪的事。这段话还告诉我们,春秋时期的《诗》,是包含了词和曲两个部分。

孔子在《诗》的编辑整理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界存有争议。《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厉王时期的诗,就有雅、颂之分,可见周代乐官对《诗》的编辑整理,开始得比孔子时期要早得多。孔子在周朝乐官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按照儒家的取舍要求,选其中精华,辑为《诗三百》,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诗三百》经孔子编成后,列国卿大夫在朝会往来中赋诗言志,王室贵族借以教育弟子,加上孔子的私人教育在民间的推介传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贵族学习的主要教材,也成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喜欢引用的典籍。而周朝的乐官们收集的其他诗,大都散佚不存。两相比较,更可以看出孔子对《诗》和诗教的卓越贡献。

《诗经》的影响

《诗经》,历来被看作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但仅仅这样理解《诗经》,是远远不够的。

《诗经》这个书名就很有意思。诗,本来是愉悦人的精神的美文,是一种很情绪化的东西。汉儒托名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著的《毛诗序》,是最早将《诗经》政治化的一部专论。但即使是《毛诗序》也承认:诗,是用语言表达心志,用歌咏兴叹表达情感,在激动之余,甚至能够让你手舞足蹈起来的文学形式。经,却是一个神圣得近乎刻板的字眼。古代称作经的书,往往被看作安邦定国的金科玉律,看成一言九鼎的圣人之教,是用于规范日常生活乃至人的思想的典籍。《诗经》,从孔子时代编辑成书,到汉文帝时被尊之为经,从来就没有被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文学形式。我们的先人,给《诗经》这样一个有着双重含义的名称,其寓意就是想为自己的后人树立起一种彪炳千古、卓立万代的民族精神。

不是吗?我们说中华文明是古老的文明,但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上,还有和中华文明同样古老,甚至更加古老的文明。曾经有过巴比伦帝国的辉煌,留下了世界第一部完整的法律——汉谟拉比法典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前;留下了大金字塔奇迹的埃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lOO年前;留下了著名的荷马史诗的爱琴海克里特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前。这些古老的文明,在时间长河的洗刷下,在被他们视作野蛮民族的游牧民族人侵的冲击下,消亡了,断裂了,湮灭在断壁残垣之中,湮灭在茫茫的荒漠中。

较早走进农耕社会的华夏民族也曾经处在类似的生存环境中,但是,华夏民族在所谓的“野蛮”民族的包围、入侵中,没有灭绝,而是倔强地发展壮大起来。公元前771年,位于周朝西北部的犬戎,勾结周朝的申侯,攻破丰、镐两京,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灭了西周;两汉持续了四百二十六年,几乎没有一年不在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匈奴进行争斗绞杀;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长江以北的政权,几乎全部被北方五个最大的游牧部落所占领。要不是滚滚长江挡住了他们的铁骑,司马氏费尽心机建立起来的天下,就只有五十二年的短命生涯。后来,这些先后侵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却不见了踪影;两宋期间,先是辽兵,再是金兵,后面是元兵,滚滚铁骑涌人中原。但是,辽人也好,金人也好,元人也罢,后来都不同程度地汉化了;崇祯十七年,清兵人关,过了黄河,又过了长江,汉人不割发则割头,但时至今日,我们却看到了满汉一家的景象。从犬戎、匈奴、五胡到金、辽,再到蒙、满,这些原先中原汉人的敌人,这些曾被称为异族的民族,其实都没有从中国的土地中蒸发掉,而是融合到华夏民族的族群之中,成为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华夏人群的一部分,组成了全世界人口数量最庞大的族群和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从夷夏分野、泾渭分明,到万邦和睦、中华一统,中华民族的这种强大而神奇的凝聚力,正是来自独特的中华文化的力量。而《诗经》,正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最古老的精神支柱。

P23-25

序言

穆如清风

——读陈遵灵先生《古诗四品》有感

陈章汉

诗不能当饭吃,但也没人认为它只配解决温饱。诗属于精神盛宴上的一道贡品,未能果腹,却可救饥;不愿梦死,正好醉生。一首好诗,会引领你进入灵魂的飞翔状态,忘乎身置何处、今夕何夕。中国是诗的国度,流传于今的诗词歌赋,比秦砖汉瓦的残片还多。人的寿算有限,诗却可能长生。这是诗人的不幸之幸。长生的诗作,从古风而至近体,自庙堂及于江湖,涣涣泱泱,林林总总,形成中华文化一道特别瑰丽的风景。这让人联想到故乡沃土上的千百龄榕树,天上是绿叶的掩映,地下是根系的奔流,壮硕而葱茏的生命大厦,正可作诗国长青的标识,立定于文学圣殿的埕头。

使古诗长生不老的,不惟创作的长盛不衰,还在鉴赏的乐此不疲。说悲愤出诗人,那只是极而言之。品诗论道者,必得耐着性子学做软功,超然物外又人得个中。天地无常:时过境迁,要重掂成诗的前因后果,体味诗人的百结愁肠,需要一种心灵的到达。这谈何容易。诗人的行吟歌哭,不吐不快,吐而后快,不平的心境得以舒坦,郁结的块垒得以放松,看似一己之私、一隙之隐,其实在在关乎人的终极关怀,其人文的高度,非庸常者所可企及。这就对品诗者提出了沉潜、思辩乃至表达上的更高要求。

出席全国文代会期间,先后读到两部有关品诗论道的书,让我眼前一亮。一是王充间的,一是陈遵灵的。其共同特点是:不掉书袋,拒绝就诗论诗;逮住诗眼,究及其余,鞭人所莫及,道人所未语。这需要学养,同时需要笔力,书家所谓功夫在字外。两人对心仪诗篇的赏读文字,皆能纵横以捭阖,言远而旨新,着意在文化层面上做足别样文章,令人兴味盎然。拙著《说字写文》曾有类似的用心和追求,因而读之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散文大家王充闾对古诗解读的机锋,笔笔夺人眼目,自不消说。陈遵灵先生却一时未见于经传。他说是读了拙作“闽都三赋”,而慕名将其《古诗四品》初稿送到舍下,谦称此番笔耕纯属客串,让我给掂掂斤两。正是这个“客串”引发我捧读的冲动,将稿子带在身边随时浏览。岂知一读之下,发现是一部好书。敲边鼓敲出了绝活,与无心插柳柳成荫,同样地可喜可贺!

《古诗四品》妙在四品,即评诗及人、及史、及事,甚而及己。全书以周朝至唐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为经,以诗作、诗人为纬,穿插与诗人、诗歌有关的轶闻趣事,又不时地跳跃到古诗及诗人与当代人生活的关联和影响,再加上作者以自己的身心体验,对古代诗人的人生得失进行睿智而精彩的评论。通过如此相借互错的品评,感受古诗中的华夏文化,感受诗化的中国历史,感受数千年的人文递衍,以及在这种嬗变中诗的神妙作用,从而使古诗及古代诗人与现代人生活间的时空距离顿然消失,使古诗及诗史的阅读变得具象灵动,妙趣横生。

躬耕于母语诗坛的虔心人不在少数,古诗及诗史的读本可谓汗牛充栋,要让人耳目一新,必得别出心裁,娱人身心。我常常在想,古诗是前人性情的寄托,本属于文学范畴,其功能应是休闲和愉悦人生的,为何阅读古诗时不能像赏读性情文学那样轻松愉悦?陈遵灵的《古诗四品》,正是我所期待的那种属于性情文学的古诗读本。

让我称奇的是,这部书虽不是一部中国古诗选本,但一篇篇文笔轻松的品诗随笔编缀成面目清新的鉴赏文萃,几乎囊括了中国古诗从诗经到唐诗的全部精华;虽不是一部中国古诗史,但其宛若“演义”又绝非“戏说”的娓娓而叙,描绘出了中国诗歌从萌芽到极盛期的完整脉络;虽不是专门的中国古诗评论集,却常有神妙的点评和精到的把握,俨然一部亦庄亦谐、形谐而神庄的古诗评论集。作者视角独特,文笔轻松雅致,许多篇什都可以当美文来读。全书介绍诗人一百多名,诗歌近千首,却几乎没有重复的结构与文字。也许正因为作者不是专业学者,少些程式化的囿限,便于从容地游弋于古诗及诗史的海洋,而不受门派和流俗的影响。作者的机智和审慎还表现在,虽侧重寓庄于谐的文风,却注意提防媚俗的倾向,避免犯下剑走偏锋、行文流于尖刻的通病。

如此的举重若轻,绝非常人所可为之。作者陈遵灵偏就是一介凡夫。他务过工、任过教,当过技术员、工程师,按他自己的谦词所说:他不是一个职业的文史工作者,怕是不具备对国粹品头论足的资格,更何况著书立说!然而《古诗四品》有模有样地摆在那儿,由不得你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下中国古诗发展史,从先秦到晚唐,从屈原到陶渊明、李白、孟浩然,有哪些个是所谓的专业诗人?又有哪些个是专靠诗文养家糊口的?他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正表明文学原就是大众的文学,并不只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利。

结合作者的非常身份,考察其《古诗四品》经典的出招与斩获,隐隐中会有一种为之捏汗的豪迈。而当所有的担心一次次为会心一笑所释然,你对本书的认同与赞叹就是全真的了。读书读到这种份上,恰是一种至乐的境界。未知本书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后记

读诗,偶尔吟作几首,是我的毕生喜好。但读诗之余,写出一本稍稍系统些的品诗专著,却是我不敢妄想的。毕竟自己不是专攻古典文学的学者,几十年来所从事的工作,与古典诗歌,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2005年晚冬,我有了一次工作调动,身心从工作的长年重压下得以释放。业余时间,可以读一点自己喜欢的书,写一点自己喜欢的文字。不久后,写了几篇品读古诗的随笔,发给性情相近的林青、万千诸兄。他们读了后对我说:过去看到的诗集诗话,不是见诗不见人,就是见人不见诗。偶有论诗及人,也为鸿爪雪泥,不成体系。你的写法,由人及诗及史及事,可读性强,有独到之处。他们都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我虽已不年轻,得到友人褒奖,仍有欣欣然的快感。于是乎,每晚灯下用功不辍,从诗的滥觞时期先秦,直到诗的盛世唐代,一路品去,到了次年底,竟成厚厚的一册文稿,名日《赏心悦目读古诗》。

厚度不代表份量,书的份量是要行家才能掂量出来的。其时,我刚刚拜读了福州文联主席陈章汉先生的《闽都三赋》,先生之赋大气磅礴,令我顿生仰慕之心。在林青兄的介绍下,我冒昧登门请教。那几天,章汉先生要参加全国文代会,又筹办闽都文化研究院,参与福州三坊七巷的文化论证,忙得不亦乐乎,但他欣然收下书稿,说要在文代会期间看看。十几天后,我接到电话,话筒那边传来了章汉先生爽朗的笑声:想不到你敲边鼓敲出了绝活,真是可喜可贺呀。章汉先生建议书名改为《古诗四品》,既名实相符,又雅俗共赏,并愿意向出版社推荐。后来在百忙中,章汉先生还为我写了一篇题为《穆如清风》的书序。

品诗如同品茶,有甘甜之味。从一摞厚厚的书稿变成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籍,却如同采茶、制茶,过程并不轻松。海峡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茅林立先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审读了整部书稿,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批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责任编辑郑咏枫先生对书稿进行了严谨的订正,他的敬业精神让我肃然起敬;美术编辑吴昌钦先生匠心独运,让《古诗四品》有了古意盎然的面目;我的老朋友、书法家陈林青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作家万千先生从读者的角度,撰写了《多媒体时代古典诗人的前世今生》,作为序二;还有许多老朋友在这本书的编著过程中,给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古诗四品》。在此谨表谢意!

陈遵灵

二○○七年十二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