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厦门古代建筑/厦门文史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陈文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厦门地区现存的民居古建筑,是我国古代优秀建筑中的重要代表,是我国诸多人居文化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学者称之为红砖民居。本书对现存厦门地区的主要古建筑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介绍,分成民居、书院、学堂、庙堂、寺院、塔、桥、牌坊、城寨、炮台、墓上建筑、著名建筑等几个部分,阐明闽南传统民居源自中原,经闽南传入台湾。同时就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内涵、科技与工艺成就、建筑所反映的社会及经济现象以及闽南台湾式传统建筑进行抢救保护于创新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

内容推荐

厦门古建筑是厦门古代人们建造的,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科学、艺术以及人们生活等方面的建筑物。它包括古代民居、庙堂、城寨、炮台、宫寺、书院、拱桥、牌坊、塔、亭、墓上建筑等众多种类,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优秀代表,是反映古代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体量最大、最直观的人工制造物,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古代历史、科学文化方面的信息和艺术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其中的闽南台湾型传统建筑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书对现存厦门地区的主要古建筑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介绍。希望本书能揭示厦门古建筑的价值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促进厦门古建筑的抢救、保护和研究。

目录

序言

前言

绪论

厦门的古代历史与闽南台湾文化区

厦门的古代历史

闽南台湾文化区

厦门古建筑的类型

民居

庙堂

城寨

炮台

宫寺

书院

桥梁

牌坊

墓上建筑

其他建筑

已消失的著名古建筑

建筑断代与分期

断代

分期

建筑科技与艺术成就

建筑技术

科技成就

建筑艺术及其成就

建筑与社会经济现象

聚族而居

讲究尊卑秩序

重视防盗

贫富差异

宗祠族产

出洋致富

建筑与文化内涵

重祖敬宗的精神

兴学重教与发达的科举文化

丰富的联语佳句

祈福的吉祥动植物和图案

雕刻与书画艺术

浓厚的礼教习俗

风水观与迷信思想

多重信仰的神祗

驱邪祈福的见证物

外来文化因素

抢救保护与创新

古建筑的价值与保护

保护措施

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厦门市,居我国东南沿海九龙江出海口,扼台湾海峡要冲,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和改革开放前沿,属副省级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之一,也是一座风景优美、山海相拥的著名海滨旅游城市。今天的厦门市是以厦门岛为中心,管辖范围包括原来同安县区域,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六个行政区,面积1640.2平方公里,人口296.78万(含流动人口129万)。因古代厦门岛上有很多的白鹭,因而这里又有“鹭岛”、“鹭门”的别称。

厦门的古代历史

厦门是一座开放的现代化都市,但它又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大约石器时代,厦门的先民就在这里辛勤劳动,繁衍生息。1997年,一些文物工作者在海沧调查发现了打制的刮削器、尖状器和石核。随后在海沧的很多地方以及厦门岛调查采集了大量的标本,根据以往相同时期的考古发现推测,被认为是距今9000~13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人类遗物。但由于这些遗物仅在地表上采集所得,没有经过科学的发掘,没有得到层位学的确证,而且历史时期又有人常常使用同类的燧石作打火石,也曾打出了大量的燧石片及石核。因而目前这一结论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这些是否是石器时代的人类遗物还有待今后考古的进一步工作。但从周边考古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存情况看,石器时代厦门地区肯定已有了人类的活动。

青铜时代,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这里的经济文化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共发现青铜时代的遗址(包括遗物点)已达40处,几乎遍布厦门各区镇,这是目前厦门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的能够确证的史前时期遗存。

这类遗存的主要遗址有同安区大同镇过溪村过溪小学后山的寨仔山、田洋村桐屿山、新民镇溪林村林窑、灌口深青村临石寨山、新民镇大埔村西的寨仔许,海沧镇海沧农场下窟村后山、灌口镇田中央村东200米虎空山、灌口镇林尾村东北约200米的荷山、灌口镇田头村西面仙棋灵山东麓西坪山、灌口镇324国道北侧杨厝村、变电站东北的李林、后溪镇墩上村西约400米的狗肚山、汀溪镇埔尾村同安八中北面山坡路岭、大同镇上田村东南250米的小山仑、大同镇六落村、大同镇东庄村的北山、汀溪镇溪东村东20米法主宫后仑、汀溪镇许坑村后山、莲花镇埔尾村东北200米的面前山、莲花镇坪边村西牵连寺、莲花镇澳溪北王爷壁山、新圩镇乌山村钟山、海沧镇石塘村石草山、海沧镇鳌冠村东面蚶仔壳山、海沧镇钟山村、海沧镇困瑶村井里社网山,此外在慈济东宫后山涧溪上游,即文圃山南坡山腰龙须坑、海沧镇大东山、南普陀寺西南山坡蜂巢山、高崎村海堤堤头、思明区曾厝士安、西山村东一里许西牯岭、湖里区象屿、高崎、集美区灌口、同安区莲花乡云埔村等地也曾捡拾到这时期的陶片、石锛、石矛等遗物。其中经考古发掘的寨仔山遗址,发掘172平方米,发现了沟、柱洞等遗迹,肯定与房子密切相关,这可以说是厦门地区迄今所见最早的古建筑遗迹。出土锛、凿、镞、网坠、凹石、砺石、小石片等石器以及大量的陶片,陶器以夹砂褐陶、黄陶为主,也有泥质的灰、红、白陶和高质量的釉陶等。主要器形有有领罐(尊、壶)、小罐、釜、盆、圈足器、器座、支脚等,此外还见多种陶纺轮。从出土物看,可定为商周时期,距今约3500~4000年前后,大约稍早或相当于浮滨文化早期。当时人们留下了与房子有关的柱洞和排水沟,说明当时厦门的先民住在房子里,过着定居生活。有了建筑,说明至迟这时期已明确告别了“上古穴居野处”的原始状态;使用网坠、凹石,说明当时有相当的渔猎经济存在;使用陶纺轮,可以说明厦门的先民们已懂得了纺纱织布。

在新塘乡乌山村曾发现过4件石戈和壶等3件陶器,从广东、福建以往的考古发现来看,应是出自一墓葬内的随葬物。此外在莲花乡云浦采集到的穿孔石戈等。这些器物都与浮滨文化同类器一致,可确证这些遗存属于浮滨文化。浮滨文化是商周时期我国闽南、粤东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主要使用凹刃石锛、戈、矛等石器和尊、釜、罐、豆、杯等陶器及戈、矛等青铜器。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情况看,这种遗存已相当发达,出现了次生文明。虎林山墓地位于漳州龙文区朝阳镇后店行政村樟山自然村的南面虎林山上,报告者认为是遗址。2001年我应邀参加了其中最主要的发掘,该墓地的西南区高于东北区,最早在这里发现一大型的带腰坑的竖穴土坑墓,可见分层的随葬品,东北区则无这样丰富随葬品的墓葬。据当时详细观察和比较分析,可以认为这两区被破坏的墓葬在形制、规模和随葬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该墓地明显可分两区,西南区墓葬规模较大,有腰坑,随葬品较多,出土珍贵的石璋、青铜器等,应是规格较高的社会上层墓葬;而东北区的墓葬较多,大多形制较小,绝大多数没有腰坑,随葬品不多,应是社会较下层的墓葬,说明闽南、粤东在青铜时代已出现社会分层的现象。此外,厦门市博物馆在南安征集了一组12件浮滨文化石锛,为大小依次成序列的一组石锛,最小的一件长16厘米、宽6~6.8厘米、厚1.4~2厘米,最大一件长32.5厘米、宽10.8~12厘米、厚1.8~2.4厘米。石锛大都通体磨光,规整美观,可见当时已有十分出色的石器制作技术,并反映出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浮滨文化是中原商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影响渗透下而出现的次生文明。漳州和厦门山水相连,同属一个考古学文化一一浮滨文化,由此可以证明商周时期厦门地区已进入了文明时代。

秦代,厦门为闽中郡属地,西汉前期属闽越国,汉武帝平定闽越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为会稽郡冶县地。据清代《同安县志》记载,早在汉代,厦门地区就有驻军,说是许升驻军同安。尽管这是后代的文献,但估计是依据民间传说或别的已经佚失的古代文献。汉代是否在同安有驻军?我认为目前还不能确证,因为迄今为止,在厦门地区还没有汉代遗存发现,当然这方面的考古工作确实还没有开展起来,无论是调查还是发掘都没有做过。

大约秦汉以来,汉人就开始南迁闽南地区,其中晋代,中原发生“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战乱不断,汉人大量入居晋江流域及邻近地区,这是北方汉人南迁闽南的第一个高峰期。由于人口的增加,晋太康三年(282年),今厦门管辖的同安开始设县,不久县废,并入南安县。P4-P6

序言

厦门古建筑是厦门古代人们建造的,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科学、艺术以及人们生活等方面的建筑物。它包括古代民居、庙堂、城寨、炮台、宫寺、书院、拱桥、牌坊、塔、亭、墓上建筑等众多种类,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优秀代表,是反映古代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体量最大、最直观的人工制造物,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古代历史、科学文化方面的信息和艺术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其中的闽南台湾型传统建筑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们布局和谐协调,装饰手法多样,建造精致而美丽,并富有文化韵味,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很有特色的优秀之作。由于这些优秀的古建筑的价值巨大,因此,应当很好地保护和利用起来。

然而,迄今为止,社会各界还没有足够重视这些古建筑,既没有对它们进行广泛的宣传,又没有科学利用它们,推出厦门的闽南台湾型古建筑旅游线路,没有一个全面而又突出重点的保护方案,更没有一部保护法规,而且迄今也没有专门的关于古建筑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报告发表,只是个别学者对其中的民居进行了一些收集和探索,如龚洁先生的《到厦门看红砖厝》、戴志坚先生的《闽南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曹春平先生的《闽南传统建筑》。同时,厦门迄今也无专业的古建筑维修人员。这些珍贵古建筑在今天面临着多重毁灭的危险,即在城市化的进程和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被拆毁、偷盗和自然损毁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由于基本上是自发维修而缺乏专业性的维修技术支持,很多古建筑在维修和翻建中逐步丧失它的原真性,不少变成了现代建筑。由于这些原因,厦门的古建筑消失得很快。在不久的将来,厦门很可能再也不存古建筑了,因而当前抢救和保护古建筑已到了十分紧要的关头。

目前,很需要唤起全社会各界人士都来重视和关心古建筑的抢救和保护,千方百计地让厦门能够留下多一点古代的“记忆”。我们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加到热爱古建筑、保护古建筑的队伍中来,从而揭示厦门古建筑的价值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促进厦门古建筑的抢救、保护和研究。

编者

2008年1月30日

后记

我生于广西,曾到成都、长春求学,后在广西、厦门工作。由于喜欢自由的去来,喜欢在万水千山中从容走过,喜欢领略中国古建筑迷人的风采,庞大的中国古建筑体系中的主要建筑我都曾有机会浏览过。就我看来,还有一道让人特别难忘的靓丽风景,就在开放和现代化的厦门,它不是闻名于世的鼓浪屿,也不是观赏厦门的最佳地点——日光岩,而是由众多建筑个体组成的整体——默默无闻的厦门古建筑。走近它们,就会让人感受到中华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走近它们,仿佛就让人走进古代的世界!它们也是中国古建筑的杰出代表。

在厦门工作几年来,由于接触到较多的厦门古建筑,所以我就有意识地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想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而当《厦门文史丛书》主编洪卜仁老先生向我组稿,要我写一本雅俗共赏的《厦门古代建筑》我马上就答应下来。自写作真正开始后,才感到任务艰巨。最主要的问题是时间非常紧。由于厦门博物馆需要搬迁新馆,而我主要负责旧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又要负责新馆《厦门历史陈列》的展览工作,加上还要过问新馆的文物库房、特别是文物柜制作和安装情况。此外,厦门大学历史系还要我给2005级考古本科生上一门课,需要备课写讲义。这个时候真恨不得分身有术呀!所以基本上都是晚上才能轻敲电脑按键,专习写作。

另一个难题是完整性的资料太少。没有专门的厦门古建筑调查报告,也没有描述详细的古建筑资料,就是有资料而涉及到古建筑方面的内容也仅是聊聊数语,况且有不少在方向、具体尺寸乃至装饰内容等方面还相互矛盾。尽管困难重重,幸好有洪卜仁先生的再三叮嘱和催促鼓励了我,使我克服困难一路前行。在此特对他老人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要感谢好朋友白桦和邱大昕先生,是白桦先生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照片,是邱大昕先生带我们参观新垵古建筑并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知识。另外我要感谢我馆同事靳维柏、郑东等同志。2004年我和他们等许多同志共同进行了翔安考古调查,发现了不少的古建筑,这次经他们同意,我引用了其中的一些资料。我要感谢我馆原馆长龚洁先生,是他2006年为了《厦门历史陈列》领我们参观过海沧新垵的古建筑。我要感谢郑宪、邹振冈先生,是他们也为本书提供了照片。我还要感谢本书编辑薛鹏志先生和鼎蛊时代设计公司,是他们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费了不少的心血!

由于写作时间仓促和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识者不吝赐教。如果此书能够唤起人们一点保护古建筑的热情,唤起学者对厦门古建筑的注意,那么我会非常高兴和感动的,就让我们在书中相逢吧。那里有我们梦一样的家园;就让我们走到一起来吧,因为保护优秀古建筑正需要我们!

陈文

2007年1 2月28日

于厦门前埔逐昏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