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立体的、全彩的世界通史。本书以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历史。书中近2000幅精美图片与文字互为解释与补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的世界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历史,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它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其中的相关链接、关注、世界大事记和中国大事记等多个知识版块,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学习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通史(彩图版共4册)(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彭钟麟//冯国超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立体的、全彩的世界通史。本书以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历史。书中近2000幅精美图片与文字互为解释与补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的世界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历史,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它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其中的相关链接、关注、世界大事记和中国大事记等多个知识版块,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学习历史。 内容推荐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加以演绎,结合流畅的插画,详尽描绘了中华五千年中各个时代的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假如你不是专业史学工作者,那么,读懂中国历史,读此书,足矣!你将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真切地了解到中华民族波澜壮丽的历史长卷。 目录 前言 远古 第一章 远古人类 一、华夏源头 最早发现的元谋人 完全直立的蓝田人 举世闻名的北京人 金牛山人、马坝人和丁村人 聪明的山顶洞人 二、华夏文明的雏形 仰韶文化 原始农业 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齐家文化 远古的制陶技术 三、炎黄春秋 炎黄二帝 黄帝战蚩尤 三让禅位 大禹治水 第二章 夏朝风云 一、王位世袭 夏朝建立 古夏遗址 夏启治国 二、日趋微弱 羿、浞乱夏 少康中兴 夏桀亡国 第三章 殷商时代 一、商朝盛象 成汤建商 名臣囚王 甲骨文 盘庚迁都 青铜艺术 武丁中兴 二、商朝覆灭 纣王昏淫 武王伐纣 奴隶殉葬 第四章 西周时期 一、封邦建国 武王建周 周公辅政 武王制乐 二、创建周礼 礼备仪成 建宗立庙 三、王权衰败 国人暴动 青铜工业 烽火戏诸侯 春秋战国 第一章 春秋图霸 一、礼崩乐坏 平王东迁 编纂《春秋》 郑庄小霸 曹刿论战 二、诸侯兴起 桓公图霸 庆父乱鲁 为鹤亡国 秦霸西戎 三、中原争霸 葵丘之会 宋襄公学霸不成 晋文公成霸业 楚庄王一鸣惊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神医”扁鹊 四、吴越相争 吴国威震诸侯 卧薪尝胆 孙武著成《孙子兵法》 一代宗师孔子 第二章 战国争雄 一、列国兴盛 三家分晋 《国语》记史 李悝改革 西门豹治邺 吴起事魏侯 墨家学派产生 二、争雄图强 威王治齐 商鞅变法 《尚书》编成 马陵之战 张仪“连横” 诗人屈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庄子写成《逍遥游》 苏秦“合纵” 第三章 扫平六合 一、列国图强 乐毅伐齐 蔺相如渑池戏秦王 廉颇负荆请罪 长平之战 苟子著书立说 二、一统天下 李冰兴建水利 《吕氏春秋》编成 韩非子入秦 荆轲刺秦王 秦灭六国 秦 西汉 第一章 大秦帝国 一、千古第一帝 开创帝制 统一文字 二、暴政虐行 徐福东渡 蒙恬北伐匈奴 修建阿房宫 修建万里长城 焚书坑儒 煌煌帝陵 三、短命王朝 大泽乡起义 赵高指鹿为马 巨鹿之战 约法三章 第二章 西汉兴衰 一、西汉初兴 刘邦创汉 封王赐地 长安城建成 白登之围 吕后专权 诸吕之乱 二、汉朝盛世 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 飞将军李广 “黄老之学”昌盛 三、汉武雄风 武帝治汉 道学大成《淮南子》 漠北之战 司马迁撰《史记》 四、民族融合 霍光辅政 霍光立宣帝 冯夫人定乌孙 昭君出塞 《山海经》成书 五、西汉灭亡 王莽篡位 绿林、赤眉军起义 新朝覆灭 东汉三国 第一章 东汉王朝 一、光武兴汉 东汉建立 击破匈奴 云台二十八将 班固撰《汉书》 西域归汉 二、宦戚专权 汉和帝诛窦宪 蔡伦造纸 张衡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 梁冀专权 党锢之祸 三、大汉挽歌 黄巾起义 董卓窃国 郑玄注经书 大兴田庄 张仲景著《伤寒论》 官渡之战 三顾茅庐 火烧赤壁 第二章 三国鼎立 一、三国鼎立 曹丕代汉 刘备建蜀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孙权称帝 建安风骨 二、司马氏崛起 玄学产生 司马昭杀魏帝 竹林七贤 两晋南北朝 第一章 西晋政权之乱 一、三国归晋 司马炎建西晋 陈寿撰成《三国志》 王恺与石崇斗富 二、分崩离析 八王之乱 刘渊建汉 刘聪灭西晋 第二章 东晋偏安 一、重建晋室 司马睿建东晋 石勒建后赵 二、政局动荡 苻健建前秦 桓温北伐 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 桓温废晋帝 三、南北对峙 苻坚统治北方 淝水之战 四、东晋覆灭 北魏兴起 孙恩起义 桓玄篡位 陶淋明寄情山水 第三章 南北朝并立 一、政权更迭 刘裕称帝 北凉灭西凉 魏讨伐柔然 吐谷浑灭夏 北魏太武帝灭佛 云冈石窟 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科学家祖冲之 二、争霸图业 萧灭宋建齐 北魏推行均田制 萧衍建梁 两魏割据 侯景之乱 高洋篡东魏建北齐 陈霸先建陈 北方统 隋唐 第一章 隋朝兴衰 一、统一大业 杨坚建隋 三省六部制建立 文帝灭陈 二、土崩瓦解 杨广杀父 修建赵州桥 三大义军形成 炀帝亡隋 第二章 大唐盛世 一、大唐初兴 李渊建唐 玄武门兵变 玄奘取经 诤臣魏征 二、贞观之治 太宗治国 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病逝 初唐四杰 唐定百济 三、一代女皇 武则天称帝 狄仁杰为相 四、开元盛世 韦后摄政 始置节度使 玄宗即位 开元盛世 唐三彩 第三章 由盛而衰 一、安史之乱 李林甫口蜜腹剑 金银器工业 鉴真东渡 安禄山叛乱 马嵬坡之变 唐肃宗收复长安 张巡守城 二、专势争权 唐代宗即位 “诗仙”李白 元载专权 宦官鱼朝恩 “诗圣”杜甫 三、力挽颓势 唐德宗继位 名将郭子仪 颜氏书法 永贞改革 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四、党争派斗 宦官废皇帝 牛、李党争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甘露之变 武宗即位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五、唐政权衰亡 唐懿宗迎佛骨 王仙芝、黄巢起义 唐王朝灭亡 五代两宋 第一章 五代十国 一、群雄混战 朱全忠建梁 王建建蜀 钱锣建吴越 李存勖建后唐 二、兼并统一 石敬瑭建后晋 刘知远建汉 郭威建周 柴荣即位 诗才风流的南唐二帝 顾闳中作《韩熙载夜宴图》 第二章 北宋大业 一、天下归 赵匡胤建宋 杯酒释兵权 太祖之死 二、南征北战 宋太宗即位 北宋修订“四大部书” 杨业雁门关大捷 王小波、李顺起义 三,鼎盛时期 宋真宗即位 设置市舶司 仁宗新政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第三章 改革和灭亡 一、变法整顿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编纂成《资治通鉴》 二、朝政衰落 哲宗亲政 一代文学大师苏轼 宋徽宗起用蔡京 三、靖康之变 赵佶创瘦金体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宋江、方腊起义 北宋灭亡 第四章 南宋哀歌 一、局势动荡 赵构建南宋 宗泽守卫东京 二、抗金斗争 钟相、杨么起义 黄天荡大捷 岳飞北伐 孝宗图兴 三、朝政昏暗 “绍熙内禅” 理学大师朱熹 爱国诗人陆游 四、南宋覆灭 贾似道专权 民族英雄文天祥 南宋灭亡 辽夏金元 第一章 大辽兴衰 一、辽国兴起 阿保机称帝 创造契丹文字 辽太宗北归 巩固皇权 二、太后治国 皇族内乱 女政治家萧太后 修建独乐寺 三、侵略扩张 辽侵高丽 刻造房山石经 辽宫变乱 宋辽划分边界 四、崩溃覆灭 囚禁耶律乙辛 佛教名刹华严寺 辽朝灭亡 耶律大石建西辽 西辽灭亡 第二章 西夏王朝 一、西夏崛起 元吴建西夏 参依宋制 西夏文字 宋夏三川口大战 二、西夏覆灭 宋、夏达成和议 西夏灭亡 第三章 金国沧桑 一、金国崛起 阿骨打建金 逐渐汉化 金攻陷开封 二、改革和政变 金熙宗实行汉宫制 女真文字颁行 完颜亮发动政变 金世宗去世 金章宗即位 三、金朝灭亡 蒙金交恶 金迁都开封 宋蒙联军灭金 元好问编成《中州集》 第四章 蒙古帝国 一、一代天骄 铁木真初建蒙古国 远征西域 窝阔台拓宽疆土 长子西征 二、纵横天下 蒙哥继汗位 征服大理 第三次西征 蒙哥之死 三、大元帝国 元世祖建元 创建帝师制 八思巴创制文字 元曲大家关汉卿 忽必烈去世 郭守敬主持大都天文台 文学瑰宝元代杂剧 第五章 元朝分崩离析 一、日趋衰落 成宗继位 大都政变 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 锦绣之作《西厢记》 仁宗尊儒 画坛领袖赵孟頫 二、帝国覆灭 顺帝无为 红巾军大起义 名流千古“元四家” 明 第一章 明朝兴替 一、洪武大帝 朱元璋建明 立校兴学 建立锦衣卫 施耐庵完成《水浒传》 营建南京城 二、永乐盛世 建文改制 朱棣篡皇位 迁都北京 郑和下西洋 《永乐大典》修成 罗贯中写成《三国演义》 三、仁宣之治 永乐大帝去世 永乐大钟 仁宣之治 明宣宗作《纪农》 第二章 由盛转衰 一、宦官专政 明英宗即位 土木堡之变 于谦保卫北京 夺门之变 二、力挽颓势 明宪宗即位 设置西厂 弘治中兴 吴中三大家 三、日趋腐朽 武宗乱政 宁王谋反 世宗淫乱 四、边防松弛 庚戌之变 “戚家军”建成 严嵩遭贬 荡平倭寇 明穆宗即位 第三章 王朝末日 一、改革朝政 明神宗即位 张居正改革 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 吴承恩写成《西游记》 一代名臣海瑞 东林党肇始 中日战争 二、朝政昏暗 红丸案 移宫之争 《金瓶梅》流行于世 魏忠贤提督东厂 宁远大捷 三、明朝灭亡 朱由检铲除魏党 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 李自成起义 崇祯帝自缢煤山 清 第一章 康乾盛世 一、王朝建立 清兵入关 郑成功起兵 顺治亲政 册封达赖 二、民殷国富 康熙即位 “开国儒师”顾炎武 三藩叛乱 康熙大帝 三、空前繁荣 雍正治国 大败噶尔丹策零 乾隆盛世 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 曹雪芹呕心沥血著《红楼梦》 第二章 日趋衰败 一、颓象丛生 回民起义 寄情笔墨的“扬州八怪” 颁布金奔巴瓶制 巨贪和珅 嘉庆渐衰 癸酉之变 二、鸦片战争 道光无为 诗人龚自珍 虎门销烟 咸丰图存 三、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起义 火烧圆明园 同治中兴 第三章 帝国斜阳 一、变法革新 垂帘听政 洋务运动 光绪变法 中日甲午海战 戊戌变法 二、日薄西山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孙中山成立同盟会 末代皇帝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 第一章 民主革命 一、帝制崩溃 中华民国成立 袁世凯复辟 蔡元培办教育 “五四”运动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二、局势混乱 军阀混战 中国共产党成立 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 孙中山去世 国民革命军北伐 第二章 抗日战争 一、革命运动 南昌起义 中山陵建成 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二、抗战胜利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抗战 京剧四大名旦 长征 鲁迅去世 西安事变 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日本投降 三、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大战役 开国大典 试读章节 第三章 帝国斜阳 一、变法革新 垂帘听政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九月三十曰,叶赫那拉氏发动政变,将清政府的统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咸丰帝生前曾口授遗诏,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继承帝位,并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朝政,主持国家大事。载淳即位后,以祺祥为年号。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就是慈禧太后,权力欲非常强,她一心想得到最高统治权,与肃顺等辅佐朝政的八大臣产生了矛盾。慈禧与咸丰帝异母弟恭亲王奕訢相互勾结,密谋政变。政变从九月二十三日咸丰帝灵柩自承德运回京城开始酝酿。三十日,那拉氏发动政变。十月初一,奕沂被封为议政王。初五,改年号祺祥为同治。初六,赐载垣、端华自尽,将肃顺斩首示众,景寿等5人有的革职有的遣戍。十一月初一,叶赫那拉氏与纽祜禄氏正式在养心殿垂帘听政。从此,叶赫那拉氏便掌握了清王朝的政权,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慈禧去世,清朝40年的命运全部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慈禧太后掌握实权后,重用汉族官员曾国藩、李鸿章,清王朝出现了暂时的安定局面。到了清朝后期,慈禧太后对外国势力极力妥协,而且还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之类的话。她的这种态度,加快了清朝的灭亡。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几十年中,清政府一些洋务派官僚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及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辱国的《北京条约》签订后,国门又一次被打开,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联名奏请设立总理衙门,以适应强列对华外交的需要。清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奕訢和文祥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后,清政府又设立了管理南北各通商口岸的商务和处理各类对外事务的南、北洋通商大臣,洋务派地方大臣的代表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及张之洞。 洋务运动开始时,以“自强”活动为中心,开始在天津、上海、广州、福州、武昌等地聘用外国教官、购买枪炮、训练洋枪队。洋务派官僚同时在各地创办兵工厂,制造枪炮和船舰。最早的是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的内军械所。他还在苏州设立洋炮局。公元1865年,李鸿章创立江南制造总局,专门制造枪炮和轮船。同年,李鸿章又把苏州的洋炮局迁至南京,扩充为金陵制造局。公元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设专造轮船的福州船政局,公元1867年,崇厚在天津设立机器局,后由李鸿章接办。70年代后,西安、兰州、福州、广州,北京等地都相继设立了中小型军火工厂。设立兵工厂对改造清军的军事装备和促进中国军事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元1875年,清政府又委派李鸿章、沈葆桢分別筹建北洋、南洋海军。洋务派在建立大批军事工业以后,出现了资金缺少、材料、燃料和运输等方面的困难。这时候,他们又提出了“求富”的口号。这样,全国掀起厂开办洋务运动的高潮。 洋务运动的开展使中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取得一定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开始具体地进入到一场学习西方文明的运动中,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封闭的格局打破,并将它推到世界文明的大潮中,但它没触动社会制度的根本。 光绪变法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同治帝因病去世,慈禧太后指定醇亲王奕譞之子4岁的载湉即位,即为光绪帝。 同治帝十八岁时开始亲政,但这只是个虚名而已,所有军政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一开始,两宫皇太后为同治帝择后,东宫看上了户部尚书崇绮女阿鲁特氏,西宫却对凤秀之女富察氏满意,而同治帝挑选了东宫所拟定的,慈禧太后十分生气。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慈禧太后告诫同治帝不要与皇后多接近,而要移爱于慧妃,并派内监进行监视。同治帝对慈禧太后的限制非常不满,独居乾清官,成天与小太监游戏打闹,有时在内侍的引导下逛酒馆妓院。这样,他不仅学业荒废而且身体也垮下来了。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底,病逝于养心殿,时年十九岁。同治帝之死,有许多种说法,最为流行的有两种:一说为天花致死,一说为染梅毒不治而亡。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因慈禧太后待之甚虐,很快亦吞金而亡。 光绪帝名叫爱新觉罗·载湉,是清醇亲王奕譞的儿子,慈禧太后的外甥、内侄。他当皇帝时只有4岁,政权仍由东、西太后把持。虽然在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亲政,但实权依然操于西太后慈禧手中。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光绪帝极力主战,但战争以清军战败告终。这一结果让光绪帝悲愤万分。中日甲午战争后,面临列强瓜分,光绪帝不甘成为亡国之君,励志变法,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6月进行了戊戌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很快就失败,他自己也被慈禧囚于瀛台。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十一月,联军入侵北京,他随太后逃往西安。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绪帝病逝,在位34年。 中日甲午海战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八月十三日,招商局用轮船五艘运兵12营,在李鸿章的命令下前往增援平壤清军,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定远号”等16艘北洋舰艇护航。于十八日上午返航途中,被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率领的“松岛号”等12艘日舰袭击。丁汝昌果断地下令迎战。 在战斗中,日舰利用航速快、炮位多的优势,在新式战舰“吉野号”的带领下,避开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主力舰,绕到后侧攻击两翼小舰,以首炮狂轰定、镇两舰背面,将北洋舰队的战略队形打乱,使其陷于被动。丁汝昌负伤后,依旧坚持指挥旗舰“定远号”炮击敌船;“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看见军舰重创,失去战斗力,下令开足马力向“吉野号”撞去,要与之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沉,全舰官兵250多人壮烈牺牲。 这场战斗共持续约5个小时。北洋舰队战舰损失5艘,死伤官兵1000余人,日舰损失战舰数艘,死伤600余人。(摘自第四卷P88-91) 序言 中华民族素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著称于世。就历史领域而言,具有五千年不绝的文明传承,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是中国历史区别于世界各国历史的两个显著特点。不绝的文明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浩如烟海的史籍,从史学鸿篇巨著《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栋的各类野史、笔记、演义,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重视和珍爱,中华民族也因此在世界上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记录了我们祖先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历程,记录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记录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也记录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其中蕴藏的成败之道、历史规律,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江泽民同志曾有科学的总结:“现实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从历史文化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因此,要做一个名符其实的中国人,尤其是要做一个成功的中国人,就不能不了解中国的历史。 那么,怎样去了解中国历史呢?中国的历史漫长悠久,其问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普通读者很难找到入门之径。针对这种状况,有学昔创建了“通史”这种体例,即在一定历史观的指导下,用通俗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诠释。迄今为止,已有多部此类通史问世,它们对于普及中国历史的知识,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毋庸讳言的足,其中有下少通史不是篇幅冗长、文字艰涩,就是体例陈旧、观点过时,有的甚至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带来很大困难。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写这部彩图版《中国通史》,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并确定编写该书的基本理念为:通过文字、图片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客观、立体地再现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在配图时,采用了这样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配图全面、丰富,在注重配图准确的基础上,努力把与某一事件或人物有关的各类风格不同的绘画、背景图片、实物资料配入其中,使该事件和人物显得更立体、丰满,并充满场景感;二是以文带图,即根据文字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历史特点,展示图片本身的丰富性和系统性,如根据既定的体例特点,本书没有设专门的建筑史、服饰史、艺术史等章节,但从自成体系的建筑、服饰、美术等配图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门类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由于采用这种图文之间均衡配置、有机结合的编纂方式,该图文版《中国通史》突破了以往历史书编纂的旧模式,它通过生动、全面而又精炼的文字,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觉元素,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中华历史演进的全过程。因此,该《中国通史》将是全息的、立体的、具象的,是真正集知识性、可读性、观赏性于一身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之作。 《中国通史》编委会 二○○二年八月于京华·雅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