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俗语趣解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李林杰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俗语趣解》乃李林杰先生前作《汉字别解》的姊妹篇。本书,妙想迭出,似信手拈来;奇思频见,若涌泉不绝;揭示哲理之绝,令人意想不到;阐发世间之道,致人回味无穷;叙事行文之巧,有春风拂柳之韵。细细品味,若渴者饮甘泉,如酒客品琼浆。

内容推荐

俗语,也叫俗话。它是一种通俗并广泛流传的定型语句,包括带有方言性的俚语、谚语以及口头和书面文字中常用的成语等。它将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中的诸多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用简练而形象化的浅白语言,让人们口口相传,从而给人以正告与劝诫,使人有所感悟和省察。

俗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如何对俗语进行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新颖独特的解释,是不同时代、不同层次、不同知识、不同经历的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由此,俗语既有它深厚的思想生活根源,又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的俗文化其实是农耕文化的分支,俗文化的缔造者多半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如落魄书生、不第秀才之流。其作品瑕瑜并见。表现在话本、戏曲之上,其庸俗者即为“三元”式内容结构(小姐赠金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充满着自我安慰或“酸葡萄”心理。而流传至今的俗语,大多更是等而下之的乡学究们所创造或提炼出来的。乍一看似乎有理,深而究之则往往是部分人或部分事实的总结,当不得真的。《俗语趣解》一书,从广为流传的俗语中,筛选、收录了极富时代意义的一些词条,站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眼光对其含义进行了新颖别致的诠释和点评,其观点与人们的惯性思维虽不一定一致,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其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多能“自圆其说”。至于说得是否在理、是否到位,那就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读者的评断了。

目录

1.爱富不嫌贫

2.白了少年头,不定空悲切

3.莫轻叹怀才不遇

4.适时还得出风头

5.好汉少提当年勇

6.顺耳忠言更利行

7.不必望子均成龙

8.罚酒不吃吃敬酒

9.可疑天下父母心

10.礼尚少往来

11.亲密还须有间

12.三个臭皮匠,难顶诸葛亮

13.三人行,全是我师

14.自古美女爱英雄

15.幸福莫■耳朵

16.善于尊老,学会爱幼

17.多栽花,不栽刺

18.胜败乃兵家大事

19.生命终会息,奋斗适时止

20.说者即使有意,听者亦可有心

21.好汉做事很难当

22.树挪未必死,人挪未必活

23.万般有上品,读书未必高

24.无度肯定不是大丈夫

25.学而优不必都入仕

26.狭路相逢智者胜

27.不换药就不必换汤

28.不要自视父母官

29.教会徒弟增大饭碗

30.仅一日为师,何称终身为父

31.账多当愁,蚤多定痒

32.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33.榜样的力量是有穷的

34.不在半夜吃桃子

35.娃儿并非只有自己的好

36.对病根下药

37.何以好中不溜秋

38.钱财非粪土

39.瞎子点灯不费蜡

40.班门多弄斧

41.妻子一定胜妾

42.人到中年事不休

43.人往多处走

44.伤了身体,必伤感情

45.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46.谎言重复一千遍还是谎言

47.吹牛要犯死罪

48.再难也得做人

49.前不怕狼,后要怕虎

50.父母在,多远游

51.干一行,爱一行

52.人不为人,天诛地灭

53.嘴上再多毛,办事也未必牢

5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55.出门找友不靠友

56.树大不一定自直

57.小河有水大河满

58.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59.笑到最后未必最好

60.人心应当不古

61.来说是非者,也有是非人

62.朋友多了路好走

后记

试读章节

“嫌贫爱富”,一个在中国,可能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贬义词。这个词的意思很好理解,大意当是,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与贫富有关。比如,对有钱的人,喜欢他、靠近他、尊重他的人一定很多。遇到有个什么棘手的问题,出面帮助他、支持他的人也肯定不少。特别让人闹不懂的是,那许多貌似富豪,实则欠着一屁股烂账的人,那些掌握着“芝麻开门”一类咒语的各银行、钱庄的负责人,反越喜欢将大把的钞票借给他们花。因而,越有钱的人,也就越容易找到更多的钱。而穷人,所有的待遇也许就完全相反。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世界上也就有了许多这样的人,见着富人,则点头哈腰,即使当时再没有心情,脸上也会挤出些许笑容;而见着穷人,则横眉冷对,有时干脆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嫌贫爱富这个词的发明者是谁?有不少的人估计当是贫穷的人。因为自身贫穷,也就很容易发现,这个世界上虽然有许多人,但却很少有人喜欢自己。《增广贤文》中讲,“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很透彻。也许,正是出于这方面的妒忌心理,穷人们也就把这个词用来对富人进行讥讽、诅咒。也有人讲,发明这个词的是男子或是站在“男性立场”上说的,其主要依据是,在过去,这个词常常被加在女孩子身上,指责某些女子喜欢嫁富人、傍“大款”。本来,男人的男是由“田”和“力”构成的,意思是要做一个男人,当是有“田”又有“力”的,但偏巧世界就是不公平,同时有田又有力的男人毕竟是少数。也许,在许多无田无力的男人看来,自己本该是有美女相伴的,只因女子都是嫌贫爱富者。具体发明者的身份,恐怕就是一个“屡试”不“及第”的穷酸秀才,痴迷某富家千金,想凭着一点能凑四言八句的本事,赚得人家“以身相许”,却不料在想象中的“卓文君”或岳父那里碰了一鼻子的灰。愤然中一句“嫌贫爱富”的话就说出来了。那时候的女子又没有话语权,说这句话的男人多了,也就成了共识。那其义,肯定也就变成贬义的了。因此,倘此两种说法都不谬,那么,有嫌贫爱富心理和行为的人,则肯定非富人、非女子莫属了。

本来,就总体而言,嫌贫爱富应受鼓励才好。但在中国,倘某君被周围人指为“嫌贫爱富”者,多为人所不齿,有时就真有点难做人。这无论从一般的思维模式上讲,以严格正统的逻辑思维推理,都是不正常的。

何也?其一,富不错,爱富当然也就不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乃至具体到某一个人,富总比穷好。一个人倘能出生在一个虽不一定富裕但至少不愁吃穿的家庭那是再好不过的。一个人倘能“做大”到如比尔·盖茨那样富可敌国(据媒体称,倘将这位先生的个人财富按一个国家单位来排,竞居世界第27位),那绝对是碰上了“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一个人富了,一家人兴许就富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多数的家庭都富了,一个地区、一个社会也就自然富了。富裕带来安定,富裕带来健康,富裕当然也会提高人们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乃至当下最时兴的说法“幸福指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国家、置身于一个有钱或会赚钱的民族(如用袋子帮美国人揣钱的犹太人),有什么不好?倘没有这种好运气,作为一种愿望,一生努力去追求哪年哪月哪天能通过买彩票中大奖,通过挖地挖出个“金娃娃”从而使家庭及自身富裕,也不为过。所以,嫌贫爱富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话实说”论,都应该是中外古今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今天的人们大都知道,“钱”不能“通神”,“金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肯定是万万不能的”。

其二,贫既然不行,嫌贫也就无可非议。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看,随着人类文明不断朝前的步伐,人类的各种财富总是在不断增加。按社会发展阶段论讲,贫是原始社会,食物多取自大自然的天然赐予,无须加工的水果野菜,用石头砸死的野猫野羊以至不幸撞上大树的野兔;贫是奴隶社会、是封建社会。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条件下,不管以游牧渔猎为主,还是以农业为主,那产出的物质都是匮乏的。中国历史上在清初前人口从来超不过亿,应当说与农产品不充足直接相关。道理很简单,巴掌大的那块地就打放在柜子中的那么多点粮,人不仅有两只手,还有那么一张口。吃粮食的这张口多了,就不够分,就打架,就打仗。打上十年八年,许多地方人烟稀少了,“白骨露于野”了,战争也就停下来了。贫似乎不是“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人类以往的一切时代还要多,还要大”。当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因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而共产主义,财富早已如涌泉一样“涌流”。今天的世界,有资本主义,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各国的财富拥有量,比起昨天或者前天,没有哪一个地区、国家不是在不断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那个把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财富搞得越来越少的总统或诸侯,肯定是不符合时代进步潮流,也就不会受民众欢迎的。从个体讲,对富翁标准的恒定也是如此。对待这个问题应如何看?就具体而言,应区别情况对待。

其三,贫穷不是耻辱,富贵不是罪恶。人生是短暂的,人生下来时是置身于贫穷还是富裕的家庭环境中,是偶然的。在纷纭复杂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具体的社会活动中,从贫到富或由富返贫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对待贫富?对穷者,应因此变压力为动力,穷思富。“穷则思变”,变往哪里变?当然应寻思往富变,总不能“以烂为烂”,做出一副“我是穿草鞋的”,连穿皮鞋的我都不怕,我还怕谁的样子。对富者,应努力做到居富不“嫌贫”反“爱贫”——爱贫穷的人,常常向穷人献上一份爱心。富扶贫帮贫,贫助贫不恨富,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富如何帮穷?比如,危难时直接帮助,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般情况下,帮助其提高致富的能力、水平,为其创造致富的条件。对政府而言,则可用政策杠杆予以调节。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就许多地区来讲,就许多政策而言,这种调节都还不到位,则是应当努力去奋斗的。因此,倘自己为贫者,不是耻辱;反之,倘为富者,也不是罪恶。贫者、富者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携手并进,共谋发展,这才是走向民族崛起的唯一正确之路。P3-6

序言

《俗语趣解》乃李林杰先生前作《汉字别解》的姊妹篇。《汉字别解》文风飘逸,如行云流水;思虑机巧,有神来之笔。故颇受文学家之赞叹,思想家之推崇,理论家之称道。余乃学界凡夫,无妄加评说之能。但由喜好于斯,亦曾为《别解》叹服不已。然最令余所折服者,则在对前书惊叹未尽之际,李林杰先生又将其《俗语趣解》赐于案前。余略一翻阅,不禁高声叹曰:“李林杰先生真大才子也!”前书方才面市,本书又已作成,其运笔神速,不仅余所未见,想必世上亦殊难有之。

俗语言,慢工出细活。其内蕴之反意,则快速无精品。然余读完李林杰先生之《俗语趣解》,却禁不住击掌曰:“又一部好书诞生了!”此说殊非溢美之词,诚属情所触发。俗语乃国人世代相传,入皆随口可出之含蕴生活哲理之言。由于人人熟之能详,随时脱口而出,故世人皆认同其义,且深信不疑。余亦与众一般,信奉古人,从未置疑俗语之义。未曾想到李林杰先生思维独特,不随俗套,对千古俗语提出了全新解释,令人耳目一新。《俗语趣解》一书,妙想迭出,似信手拈来;奇思频见,若涌泉不绝;揭示哲理之绝,令人意想不到;阐发世间之道,致人回味无穷;叙事行文之巧,有春风拂柳之韵。细细品味,若渴者饮甘泉,如酒客品琼浆。

凡著书立说,或求渊博授人,或求高深传世。是类著述,藏之名山,传诸后世,不求时人甚解。李林杰先生之作则另具一格,不求深奥以示玄妙,但求明理以醒当世;不求博大以显宏富,但求机巧以悦众心。击一点以绽放光华,说一道以喻众理;浅显明了而不乏深意;信口道来而不减韵美。堪为好书,值得一读。

是为序。

陈廷湘

2007年7月

后记

在许多朋友看来,似乎并没有用多少时间,也没花太大的力气,在前一本小书——《汉字别解》出版后不久,与其风格、样式大体一致,基本能做到“相映成趣”的姊妹篇——《俗语趣解》,很快又将摆放在喜欢这类内容的读者的桌案前,或是床头上了。

其实,就好比世人常说的,“只看见小偷吃酒吃肉,没看见小偷挨打挨揍”一样,事情的真相,远不如周围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与《汉字别解》一样,这本书的创意亦应当说是由来已久。记得还是小孩的时候,父母曾给了我一次单独外出、探访在那时的自己看来是很遥远的异地的一个亲戚的机会。此行除了先要走几十里山路外,还要坐一次火车,转几次汽车。作为一个还未进入小学、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的小孩子,在充满兴奋、喜悦、好奇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紧张和恐惧。老实巴交的父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们用那个时代特有的观念,先是给我讲了一番“祖国处处有亲人”的大道理,接着又对每一个具体的细节(诸如转车的车次,转车地点的路标,向哪种年龄、哪种模样的人问路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临行前,在千叮咛、万嘱咐的同时,父亲还让我要特别记住三句话:第一句是“客不离货”;第二句是“财不露白”;第三句是“逢人只说三分话”。小小年纪的我,远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深谙这几句话的含义以及其中蕴涵着的人生哲理,但正是靠着这简单的三句话,我虽孤身一人,却圆满顺利地完成了自生下来后第一次跨出大山之旅。自然,通过这几句话,我对只不过是“粗通文墨”的父亲有了更多的敬重;更对父亲告之的那几句俗语所表达出的人生智慧,感到震撼。也许,就从那一刻起,我心里便滋生了写一本介绍这些俗语的书的灵感。

及至年龄渐长,我从父母那里、老师那里、同学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浩如烟海的各种反映传统文化的书籍里,学习了解并掌握到了许许多多的俗语。我喜欢这些俗语,并且时常向周围的朋友传诵、解释、宣传这些俗语。总之,我对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俗语,都喜欢照抄、照传、照搬、照用,并一直深信不疑。我深以为,这是民族的智慧,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先进文明的表征。接受并传承这些俗语,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仅是到世上来走一遭的必要之举,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有的职责和义务。但是,某一天我又在无意中忽然发现,这些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俗语有不少问题。比如,有的语义含混,“说也说不清楚”;有的前言不搭后语,经不起推敲;还有的甚至前后矛盾。如果都要照俗语中阐释的含义去理解,不仅很难操作,可能在不少时候,还会使人“糊里又糊涂”,如坠烟雾之中。我想,如果我们每个入对待老祖宗们留传下来的这些俗语都尽信之而不疑之、释之,对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古老民族来讲,或许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于是,我想到了一定要写一本过去一直没定下名来、今天才正式叫《俗语趣解》的小书。在书中,我想告诉读者这样一些信息和理念: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究竟“善者”是我师,还是“不善者”是我师,或者说“二者”全是我师;又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些“苦中苦”吃不得,不必非要做“人上人”,何必为了做“人上人”去吃“苦中苦”。我想,写这些文字的目的,无非是想提醒世人眼光放远一些,心胸开阔一些,思维宽广一些。祖先们的话,有的有道理,有的只是有点道理,而还有的甚至一点道理都没有。

做人做事,当常存感恩之心。在这本小书即将面世之际,我应该向很多很多的人表达我诚挚的感谢。首先,我要感谢本书编委会的顾问、成员。如果没有他们的指导、支持、鼓励以及各方面的帮助,我便没有静下心来写作这本书的决心和信心。其次,我要感谢我周围的朋友,特别是喜欢我的前一本书——《汉字别解》的朋友,如果没有他们的“捧场”,我将失去“页复一页”继续写下去的思想源泉和动力。再次,我要感谢为了这本书的出版替我奔前跑后、劳碌奔波,却没有多得一分报酬的编辑、设计、插图、排版以及印制、包装、运输等各方面的同志,如果没有他们的一丝不苟、严格把关,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和真诚奉献,这本书当然不会在交稿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出版。当然,我也应该感谢我的小家庭——我的“另一半”和我们的儿子,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件事可能也压根儿做不成。

有哲人讲,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鉴于此,故在这里附带说明:此书是好是坏,个中道理是正是误,自有读者评说,作者亦愿就正大方。我之本意,从不敢图“放之四海皆准”,但求“自圆其说”而已。文责自负,不涉他人,望批评者口下手下、棒下刀下留情,本人将不胜感激之至。

李林杰

2007年7月·成都

书评(媒体评论)

千古俗语,别样解释;

百家杂说,尽在其中。

——张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笑谈中道出生活哲理

戏言间挑明世事玄机。

——李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乍一读,不过是非常普通的实在话;

细心想,原来有十分深奥的大道理。

——安理(首都博物馆副馆长)

批判陈说,启迪新思;

超凡脱俗,妙语连珠。

——梁平(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通过俗语观察社会;

结合古今解析人生。

——罗新本(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理在趣中,趣在理中;

理趣同寓,智慧并生。

——戴善奎(四川日报首席记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