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编著的《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誉为“万经之王”,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书互赠的《弟子规》从居家、外出、待人、接物、学习五个方面教育儿童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
哲学家从中洞悉天道,军事家从中参透兵机,政治家从中安邦定国;大志者从中建功垂名,淡泊者从中养生延年……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道德经》全书共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章,讲道及其化生万物的根本作用;下篇《德经》44篇,讲道德之表现及修身、齐家、治国等方略。
《道德经(附赠弟子规)》每章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心得和前人校注名句、经典故事六个板块,集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是国学爱好者必备读本,是物超所值的经典珍藏版本。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道德经(附赠弟子规)》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并翻译原文,并针对每章内容分别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三大方向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体会和感悟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道德经(附赠弟子规)》结构清晰,提纲挈领,一目了然;版式大方干净,条块明晰;封面典雅大气,意蕴深厚,与老子的《道德经》原文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希望给读者提供一本尊重原著的,集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有历史感、人文感,又不失指导性和时代感的全新版的《道德经》。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
名可名,非常名。
无④,名天地之始。
有⑤,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⑥。
常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⑧。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名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
②道:动词,说出。
③道:名词,万物遵循的规律,即老子所说的“道”。
④无:天地万物没形成时的混沌状态。
⑤有:天地万物形成并产生名物之状态。
⑥妙:微妙、奥妙。
⑦徼(jiào):边际、边界,这里引申为端倪。
⑧玄:深奥的、不可预知的。
【译文】
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道,不是非常之道。
能形容说出来的名,不是非常之名。
无影无形的混沌状态,乃天地万物之始。
天地形成时的本源状态,乃孕育万物之源。
所以要常从“无”中领悟“道”的玄妙。
要常从“有”中领悟万物产生的端倪。
“妙”和“徼”本源相同名称相异,但都体现了“道”的玄妙变化。
变来变去,这就是宇宙天地万物玄妙之所在。
【解读心得】
1.开篇第一章,老子即提出了“道”之存在,以及它的无形、无名、玄妙。老子认为,是“道”使宇宙万物“无”中生“有”,化生有名之万物。所以,“道”为“众妙之门”。他的这种思想,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2.“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它存在于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无”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万物。这个“道”,实际上就是对天地万物的规律性认识,即自然大道。
3.“道”是规律,是真理,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只有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是背道而驰,必然走向灭亡。
4.“名”,是概念,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多带有主观色彩。自然,它是有局限性的。而“道”是无影无形的,所谓“大道无形”;“道”也不是概念和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所谓“言不尽意”。
【前人校注名句】
“常道无道,常名无名。”——王夫之
“可道之道,可名这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关系密切,不可名也。”——王弼
“老氏悯夫世人逐末忘本,浸失真源,不得已而应机垂训,又恐人溺于言辞,弗能内观,故复示人以深意,必使反求诸己,欲其自得之,而入众妙之门以复其初,又能体是而行,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同归于一也。宜深味之。”——范应元
【经典故事】
孔子问道于老子而得道
老聘,就是老了。老子的大智慧,孔子早有耳闻,心向往之。孔子当时虽然也是名闻天下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但他自觉,自己的思想和学问远不及老子,于是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能向老子问学问道。
一天,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正披着发待干。老子凝神定立,形直身僵,像个木偶人。
孔子见老子在静思练功,就知趣地退出来等。
过了一会,待老子练完功,孔子进去。说:“我看见刚才先生形体直立不动,犹如枯木,又好像超然物外而遗世独立的样子。”
老子说:“我心回归到生命的最初状态,游于万物的初元了。”
孔子说:“怎么讲?”
老子说:“心困而不能明理,闭嘴而不能说话,给你说个大略吧。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阴阳相交,万物化生,这是万物产生发展的规律,但你看不到。生死兴衰,时隐时现,日迁月移,道无时不在此中起着作用,但你却不见他的形迹。生有所始,死有所归,生死循环,无有穷尽。这就是万物生死之根本。”
孔子说:“请问游心于此的情境是怎样的?”
老子说:“这种境界,是至美至乐的境界,能够达到的,可称为圣人了。”
老子所说的,正是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孔子由此得知,大道无形无迹、玄奥无穷,为天地之母之根,更领悟到老子静心功夫的关键,在于让内心回归淳朴真我的状态,而这,正是一个人超凡入圣的修养功夫之所在。
又有一次,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自以为很久了,熟悉其中的道理了,但凭此进见72个君主,讲解先生您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可是没有一个君主采纳。太难了!是这些人难以说服?还是道理难以发扬呢?”
老子说:“幸好你没遇到治世的君主啊!所谓六经只是先王陈旧知识,怎么是真正的道呢?你的所谓知识和道理,就像是足迹,是先人的足迹,足迹又不是鞋呀,怎么有用?白鸟雌雄相视但可生育;而虫类则是雄在上,雌在下,上下相交应和才生育。有种叫“类”的动物,身兼雌雄两性,能自身自育。本性不可改,命不可变,时间不可留,道不可闭塞。得到道就能成功,失道必定失败。”
孔子听得去里雾里,然后,他三个月没出门,在家静坐自修,然后,他再去见老子。
孔子说:“我懂了。乌鸦喜鹊孵化而生,鱼儿濡沫而生,蜂类则是化生。弟弟出生,哥哥失爱而啼哭。我离开自然造化已经很久了,所以怎能到道,怎能去教化人呢?”
老子说:“很好。孔丘得道了!”
老子告诫孔子,他所学的所谓六经不过是陈旧的知识,远远不是道。道需要与法天效地,与自然天地合一,观察天下万物,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得到道;得到道,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学以致用,教化天下。孔子最终认识到此,所以老子说他得道了。
P2-5
《道德经》原名《老子》,汉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为《道经》37章,《德经》44章,故有《道德经》之名。
《道德经》作者为老子(又名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同属一个时代,但年龄长于孔子。老子曾任周王室藏书管理者。相传,《道德经》一书写于他归隐时,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于是老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是老子对自然万物,对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道德经》一书的核心思想是“道”。这个“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它化生主宰着天地万物。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无形无声、无迹可循,老子为了说明这个无形的存在,故名之以“道”。这个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子本人并不主张多言、立言,但为了说明这个“道”,他著了简约的五千言,以示其真诚求“道”之心,以证“道”的存在。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在“无”中化生万物,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而万物生,可见,“道”是天地万物之根、之母、之本元、之初始。而道的特点是无、低、谷、柔、弱、和,所以老子认为,人作为“道”之产物,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顺道而行,法天效地,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柔弱中和,和光同尘。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本性,这样才能不失根本。这就是顺道,从而获得大道。
这个“道”由无中生有,并统领万物,贯穿始终。所谓殊途同归,大道归一,无论做人做事,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道”都在起着作用。所以说《道德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早已超出了哲学范畴,而有广泛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它不只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想和智慧,更成为一种指导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道德经》一经问世,就以其丰富的内涵引起世人关注。两千多年以来,《道德经》不断地被人们阅读、研究、流传,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上的诸多学派,都深受其影响。不必说它直接产生我国的本土宗教——道家学派,就是其他各种“显学”,也可以说直接由它催生而出。其中玄德观,为儒家始祖孔子所用,成为中国几千年德治的宗旨;其中用兵之道,为兵家的孙武所用,形成中国变化莫测的兵家思想;其中的天地观,经过庄子的阐发,为魏晋玄学所用,形成自然旷达的人生观,进而发展为宋明时“存天理,减人欲”的宋明理学……所有这些,都得益于老子的《道德经》,所以说它是“万经之王”一点不为过,说它是形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典藏,一点不为过。
不只在中国,《道德经》在世界上,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唐朝贞观年间,《道德经》就被玄奘翻译成梵文,流传到印度。16世纪初,《道德经》又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流向欧美各地,其思想影响到黑格尔、罗素等西方的大批哲学家。至今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道德经》典籍已有1000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甚至将《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
一部仅有五千言的奇书《道德经》,视角独特,思想深邃,文约意远,令人爱不释手,一代代人对它研读没有穷尽。两千多年来,人们对《道德经》的解读多种多样,形成的文字卷帙浩繁,汗牛充栋。道家的、儒家的、兵家的、法家的、墨家的、佛家的,等等,各有自己解读的角度,都成为我们解读《道德经》的宝贵文化遗产。
今天,世界文化交流日趋一体化,科技和物质发展迅猛,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竞争日渐激烈,我们能够重新阅读《道德经》,显得更有现实的意义。或许,其中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和智慧,会为迷茫的我们提供某种借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人的困惑,往往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困惑。而《道德经》的普世价值,正在于此——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所需。《道德经》的涵养万人,正如其中所说的“道”之化养万物,不分亲疏,不分贵贱,普济天下。《道德经》本身,即是一种滋养人类的道。
目前,市场上多种《道德经》版本皆大同小异,质量良莠不齐,要么互相传抄,内容混乱,要么内容繁杂不清,要么太专业艰涩令普通读者不能卒读。为了让读者对《道德经》形成全新的了解,我们编写了本书。全书遵循原书结构体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有37章,下篇为《德经》,有44章,共81章。
《道经》讲述宇宙根本,指出“道”的存在。《德经》讲述由“道”而生的道德精神,以及与之相应的修身齐家治国等方略。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心得、校注名句和经典故事六个版块,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力图为读者打造全新的阅读感觉——其中的标题,是我们从原文中提炼而出的,最能代表该章核心或重点思想;其中的校注名句,为读者提供更多前人解读《道德经》的智慧点评(选取自汉代到清代,河上公、苏辙、司马光、王弼、纯阳真人、王夫之等人的精典注释),以辅助读者从多角度解读;其中的解读心得,是本书译注者的解读理解心得体会,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原著;其中的经典故事,选取的都是历史上的经典事例,生动形象。所有这些,都是本书的个性和独特性之所在。
本书结构清晰,提纲挈领,一目了然;版式大方干净,条块明晰;封面典雅大气,意蕴深厚,与老子的《道德经》原文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希望给读者提供一本尊重原著的,集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有历史感、人文感,又不失指导性和时代感的全新版的《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