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编著的《鲁迅杂文精选》内容介绍:杂文这一文体在中国古已有之,在国外也早就有了文艺性随笔这种类型的杂文。然而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杂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没有被接受为文学艺术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杂文寓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短小精悍,以说理和议论为主,非常有利于针砭时弊。在中国,可以说是鲁迅开创了杂文的新局面,提高了杂文的历史地位。因为鲁迅的杂文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新锐的创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杂文精选/新课标必读彩绘系列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编著的《鲁迅杂文精选》内容介绍:杂文这一文体在中国古已有之,在国外也早就有了文艺性随笔这种类型的杂文。然而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杂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没有被接受为文学艺术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杂文寓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短小精悍,以说理和议论为主,非常有利于针砭时弊。在中国,可以说是鲁迅开创了杂文的新局面,提高了杂文的历史地位。因为鲁迅的杂文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新锐的创造。 内容推荐 鲁迅编著的《鲁迅杂文精选》精选了鲁迅先生的部分杂文,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坚韧人格和鲜明个性。鲁迅先生曾说自己的杂文里讲的“并名优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用笔墨写了下泉。说的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名副其实‘杂感’而已”。《鲁迅杂文精选》把鲁迅先生的杂文介绍给读者,其意义也正在与此。 目录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育感 随感录三十五 随感录四十一 随感录四十三 随感录卉十一不满 随感录卉十二恨恨而死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题记 战士和苍蝇 牺牲谟——“鬼画符”失敬失敬章第十三 夏三虫 杂敷 导师 记念刘和殄君 言书与白话 一点比喻 读书杂谈——七月十卉目在广州知用中学讲 略论中国人的脸 扁 书藉和财色 习惯与改革 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好 恐吓和辱骂绝不是战斗——致《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 自选集自序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 推定孔夫子育胃病——“学匪”派考言学之一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经验 小品艾的危机 关于妇女解枚 世故三眯 作文秘诀 捣鬼心传 文学上的折扣 中国人的生命圈 推 二丑艺术 “吃匀相饭” 智识过剩 爬和撞 各种捐班 批评家的批评家 运命 洋服的没落 朋友 推己及人 偶感 论秦理斋夫人事 水性 试读章节 “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这一类话,本是中国历来的叹声。不过时代不同,则所谓“日下”的事情,也有迁变:从前指的是甲事,现在叹的或是乙事。除了“进呈御览”的东西不敢妄说外,其余的文章议论里,一向就带这口吻。因为如此叹息,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对慨叹,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也都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道,“他们人心日下了。” 世风人心这件事,不但鼓吹坏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观,只是赏玩,只是叹息,也可以叫他“日下”。所以近一年来,居然也有几个不肯徒托空言的人,叹息一番之后,还要想法子来挽救。第一个是康有为,指手画脚的说“虚君共和”才好,陈独秀便斥他不兴;其次是一班灵学派的人,不知何以起了极古奥的思想,要请“孟圣矣乎”的鬼来画策;陈百年钱玄同刘半农又道他胡说。 这几篇驳论,都是《新青年》里最可寒心的文章。时候已是二十世纪了;人类眼前,早已闪出曙光。假如《新青年》里,有一篇和别人辩地球方圆的文字,读者见了,怕一定要发怔。然而现今所辩,正和说地体不方相差无几。将时代和事实,对照起来,怎能不教人寒心而且害怕? 近来虚君共和是不提了,灵学似乎还在那里捣鬼,此时却又有一群人,不能满足;仍然摇头说道,“人心日下”了。于是又想出一种挽救的方法;他们叫作“表彰节烈”! 这类妙法,自从君政复古时代以来,上上下下,已经提倡多年;此刻不过是竖起旗帜的时候。文章议论里,也照例时常出现,都嚷道“表彰节烈”!要不说这件事,也不能将自己提拔,出于“人心日下”之中。 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竞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可是文人学士,已经不甚愿意替他作传;就令勉强动笔,临了也不免加上几个“惜夫惜夫”了。 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 康有为借重皇帝的虚名,灵学家全靠着鬼话。这表彰节烈,却是全权都在人民,大有渐进自力之意了。然而我仍有几个疑问,须得提出。还要据我的意见,给他解答。我又认定这节烈救世说,是多数国民的意思;主张的人,只是喉舌。虽然是他发声,却和四支五官神经内脏,都有关系。所以我这疑问和解答,便是提出于这群多数国民之前。 首先的疑问是:不节烈(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照现在的情形,“国将不国”,自不消说:丧尽良心的事故,层出不穷;刀兵盗贼水旱饥荒,又接连而起。但此等现象,只是不讲新道德新学问的缘故,行为思想,全钞旧帐;所以种种黑暗,竟和古代的乱世仿佛,况且政界军界学界商界等等里面,全是男人,并无不节烈的女子夹杂在内。也未必是有权力的男子,因为受了他们蛊惑,这才丧了良心,放手作恶。至于水旱饥荒,便是专拜龙神,迎大王,滥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祸祟,没有新知识的结果;更与女子无关。只有刀兵盗贼,往往造出许多不节烈的妇女。但也是兵盗在先,不节烈在后,并非因为他们不节烈了,才将刀兵盗贼招来。 其次的疑问是: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照着旧派说起来,女子是“阴类”,是主内的,是男子的附属品。然则治世救国,正须责成阳类,全仗外子,偏劳主体。决不能将一个绝大题目,都阁在阴类肩上。倘依新说,则男女平等,义务略同。纵令该担责任,也只得分担。其余的一半男子,都该各尽义务。不特须除去强暴,还应发挥他自己的美德。不能专靠惩劝女子,便算尽了天职。P1-3 序言 鲁迅的小说、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熟悉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无不深刻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鲁迅的作品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悲剧中有喜感,喜剧中蕴藏哀伤。他的历史故事和散文诗也是如此。然而,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还是革命家、思想家,最能表现鲁迅作为一名抗争者的斗争精神的,则非他的杂文莫属。并且,鲁迅创作数量最多的也是杂文。鲁迅自己曾经说过:“杂文这东西,我却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而他也正是不断地披荆斩棘、辛勤耕耘在杂文这一块有待人们继续发掘的土地上。先生爱杂文,因为它言之有物,确实如此。 杂文这一文体在中国古已有之,在国外也早就有了文艺性随笔这种类型的杂文。然而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杂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没有被接受为文学艺术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杂文寓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短小精悍,以说理和议论为主,非常有利于针砭时弊。在中国,可以说是鲁迅开创了杂文的新局面,提高了杂文的历史地位。因为鲁迅的杂文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新锐的创造。正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所言:“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为文艺性论文的代名词。”那么,鲁迅的杂文有哪些艺术上的特点呢?首先,鲁迅的杂文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与形象相结合。如《论“费尔泼赖”应该缓刑》中的“叭儿狗”、《一点比喻》中的“山羊”。鲁迅自称:“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时不留面子,贬痼弊常取类型。”换句话说,鲁迅杂文展示了活的人间相。他在社会上某种人的丑相充分暴露的关键时刻给他照下一张相,在对这些类型进行明枪暗箭地讽刺之后,让读者看清楚社会中假丑恶的真实嘴脸,尤其可以使我们在看到这一类型的形象时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所见的各种丑恶形状,从而引发心灵上的共鸣。这对于提高我们青少年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鲁迅的杂文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鲁迅致力于提倡白话文的事业,自然,他在创作的时候对于运用白话文来表达也是下了不少工夫的。比如《牺牲谟》这一类的文章,鲁迅不仅大胆有条理地推理,而且语言亦庄亦谐,像一把涂满蜜糖的利剑,令读者在阅读时一边因为有趣而发笑,一边为先生逻辑的严整性所折服。但鲁迅先生并不是想借用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来取悦众人,我们在阅读之后不免掩卷沉思,笑过之后不免凝神蹙眉。相信正处于语言积累最丰富时期的青少年可以在鲁迅的杂文中窥见语言的力量,从而学到一些驾驭语言的功夫。 再次,鲁迅的杂文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例如《论雷峰塔的倒掉》《经验》。鲁迅将古今联系起来,有时借古讽今,有时干脆古今不良现象一并否决枪毙。不仅添加了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也更深刻地揭露出现实的丑态。对于有天马行空般想象的青少年朋友来说,无疑在“如何恰到好处地发挥想象力”方面有很大的益处。 最后,鲁迅的杂文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但又将情和理结合得天衣无缝。封建思想的余孽,封建势力的顽固,国民的劣根性以及社会痼疾,都在杂文里被批判得体无完肤,而且不至于长篇大论。鲁迅杂文更为突出的是,先生在文章里所蕴含的感情力量,是深沉隐忍的,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因此我们能够畅快地跟着鲁迅在杂文这片“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砂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着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未必不及跟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趣。” 鲁迅的杂文中语言的使用大部分是早期的现代汉语,与当代汉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而且鲁迅颇喜欢使用修辞手法,很多地方说得隐晦曲折,令人难以推测其意;再者,杂文中涉及的具体事件、人物、缘由因为时代相距较远,或者较为隐晦,我们无法清楚地做出判断,因而造成了阅读的困难。还有一个原因是,作为阅读对象的青少年读者由于阅历尚浅,可能无法明白鲁迅在杂文中想表达的感情,这也使得鲁迅的杂文的艺术性没法完整地被解读出来。因之,我们在选编时,特别留意选择文章篇幅较短的,文字障碍较小的,与当时具体政治事件相对不挂钩的,并且偏重于突显作者的个性的以及多些文化批评的杂文,尽量避免阅读上的困难,甚至是误读。在此,概括介绍一下所选文章主要包含的内容。 第一,对旧中国各种丑恶、腐朽、落后现象的剖析和鞭挞以及对各种旧思想、旧习惯的透视和批判。鲁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国粹都是好的,应该勇于抛弃祖宗留下来的糟粕,才能有所改革,有所进步。这也同样在告诫我们的青少年,如何坚持不懈地对抗顽固的旧思想旧习惯。像《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都是鲁迅杂文中的批判旧思想的典型作品。逐渐根除落后的思想,才能放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而这也能从现在开始树立我们青少年对未来一代的教育观念。鲁迅是革命家,他致力于社会的改革,在对待国粹问题上,他提出“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随感录三十五》)观点。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二,正确对待外来事物,一味排外不是明智的。对于引进来的事物也要正确使用,在态度上,鲁迅认为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盲目照搬洋人的东西,要对我们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这对于我们这一群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朋友来说,是最为贴近和最感亲切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但鲁迅也曾经有这样的担忧:“可怜的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入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随感录四十三》)因此应该使得新事物保持它们原来的优点。 第三,致力于纠正错误的文学观念,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鲁迅怀着对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的希望,在文中又讽又劝,可谓用心良苦。相信青少年朋友阅读之后,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评论和如何提高文学创作能力方面,必定受益匪浅。鲁迅认为批评是自由的,但批评前“尤希望先调查一点他的行实,真看过几本他做的书”。(《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批评家都有一定的评论的圈,但鲁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评文的圈,就是量人的绳吗?论文的合不合,就是量人的长短吗?”毫无疑问,这“是诬陷,更不是什么批评”。(《批评家的批评家》)鲁迅在谈到写作文时,故意讲了做骗人的古文的秘诀,从而告诉我们,写好文章,不过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的秘诀》)类似的文章还有《答北斗社问》。鲁迅极为关注青少年的读书教育,如何读书,在当时怎样促进中国语文的新生,这一类问题在《读书杂谈》《中国语文的新生》等篇目里面都说得有趣而不失深意。 编者以为,即使在排除一些障碍后阅读仍有困难也是不打紧的,只要能从中找到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哪怕只是一段话,一句话,甚至只是体会到阅读的趣味性,这些都是我们编这本选集的初衷,即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能够得到若干启发和教育。正如鲁迅所说:“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 书评(媒体评论) “新课标必读彩绘系列丛书”契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把握当下语文教学的脉搏,译文精到,导读精准,设计精美,是中小学生应用课堂教学、运用课外知识的最佳读本。——孙绍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