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歌德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威廉·迈斯特》二部曲(《威廉·迈斯特的求学年代》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在歌德的全部作品中具有与《浮士德》相似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像创作《浮士德》那样,对这个长篇小说二部曲歌德也几乎构思、撰写了一生,直到自己临终前不久才得以完成。两部作品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浮士德原型》、《浮士德第一部》和《浮士德第二部》,与之相对应的是《迈斯特原型》、《求学年代》和《漫游年代》。本书是《威廉·迈斯特》的第二部。威廉与娜塔莉结婚后,带着自己的儿子费利克斯出去漫游,以实现“塔社”拯救人类的理想。小说由许多独立成篇的故事组成,涉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一系列广泛的社会问题,反映了作者晚年的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具有明显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内容推荐

本书是《威廉·迈斯特》的第二部。威廉与娜塔莉结婚后,带着自己的儿子费利克斯出去漫游,以实现“塔社”拯救人类的理想。小说由许多独立成篇的故事组成,涉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一系列广泛的社会问题,反映了作者晚年的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具有明显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目录

漫游与断念/1

第一部

第一章/3

第二章/8

第三章/19

第四章/25

第五章/36

第六章/49

第七章/60

第八章/65

第九章/76

第十章/87

第十一章/97

第十二章/108

第二部

第一章/113

第二章/120

第三章/127

第四章/142

第五章/153

第六章/169

第七章/17l

第八章/184

第九章/195

第十章/199

第十一章/202

第三部

第一章/237

第二章/244

第三章/247

第四章/256

第五章/259

第六章/269

第七章/285

第八章/287

第九章/292

第十章/299

第十一章/308

第十二章/312

第十三章/317

第十四章/333

第十五章/342

第十六章/345

第十七章/347

第十八章/349

名家评论/373

歌德生平和创作年表/375

试读章节

然而,当孩子们把他领进他们称作厅的房间里时,威廉感到多么惊奇。从院子里跨进一扇大门立即就进去了,于是我们的漫游者来到一间十分整洁、保存完好的小礼拜堂里,但正如他看到的那样,这间小礼拜堂已按照日常家用的需要重新做了布置。一侧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扶手椅、几把椅子和几张凳子,另一侧放着一张雕刻精美的条桌,上而摆着五光十色的陶器、罐子和玻璃杯。此外还有几只箱子,而且一切摆放得井然有序,透着一股宜人的日常家庭生活的气息。光线从一侧高大的窗户射进来。但是最最引起漫游者注意的,却是画在墙壁上的彩色图像,这些图像在窗户下、在相当于壁毯的高度上沿着小礼拜堂的三面墙壁伸展开去,往下则一直盖住了直到地面的墙壁其余部分的护壁板。这些绘画画的是圣·约瑟的故事。在这里,人们看到他在干木工活儿;在这里,他遇到了马利亚,一朵百合花在两人之间破土而出,几个天使一边倾听一边绕着他们浮荡。在这里,人们为他举行婚礼,随后接受一天使的祝福。在这里,他惆怅满怀地放下手里的活儿坐着,撂下斧子,盘算着要离开他的妻子,但是天使出现在他的梦境中,于是他的情形变了。他虔诚地端详在伯利恒的一个厩栏里的新生婴儿并礼拜这个婴儿。随后是一幅奇美无比的画。人们看见某些加工好的木料;他正要把它们搭接起来,不料几块木料竟组成了一个十字架。婴儿在十字架上睡着了,母亲坐在旁边,无限慈爱地望着孩子,养父生怕惊扰孩子的睡眠,停下了手中的活儿。紧接着就是逃往埃及,这个画面在这位观看的漫游人脸上激起一丝笑意,因为他看到昨天那幅活生生的情景在这里的墙上再现出来了。

他沉浸在沉思中不久,主人便走了进来,他立刻认出这位主人正是那支神圣商队的领队。他们互相热情问候,然后寒暄了一阵,然而威廉的注意力依然在那些画上。主人看出了客人的兴趣所在,微笑着说:“没错,您是在惊叹这座房屋同您昨天结识的这房屋的居住者们是多么协调。可是这种协调性也许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奇妙:其实是这座建筑物造就了它的居住者。因为如果这座无生命的房屋是生气勃勃的,那么它也一定能产生出活生生的人来。”

“哦,是的!”威廉说,“我会感到惊奇的,假如这圣灵,它几百年前在这片荒山秃岭上辛勤耕耘并修建起一大批房屋、开垦出一大片良田、制定出一整套制度并且因此在这一带广泛传播各种文化知识,我会感到惊奇的,假如这圣灵并不从这一堆废墟中汲取其生命力并将它灌输给活生生的人的话。不过我们不要海阔天空闲谈了,您给我介绍介绍您的经历吧,也好让我知道,这过去的事怎么会不带戏耍和僭越地在你们身上再现出来,这已经消逝的怎么会再次走近。”

恰恰就在威廉准备聆听主人开口赐教的当儿,一个亲切的声音在院子里喊约瑟的名字。主人听到喊声,便向房门走去。

“原来他也叫约瑟!”威廉自言自语说,“这真是够奇怪的了,可是说怪也不怪,他无非是在活生生表现他的圣者嘛。”他同时朝门那边望去,看见昨天的圣母正在跟那男人说话。他们终于分开:妇人向对面的寓所走去。

“马利亚!”他朝她的背影喊,“还有一句话!”

原来她也叫马利亚!威廉暗自思忖,差一点儿就要觉得自己被拉回到一千八百年以前去了。他想着自己置身其间的这个严格封闭的山谷,想着这断垣残壁和这寂静,一种奇异的古朴心绪涌上他的心头,恰在此刻,主人和孩子们走了进来。孩子们邀请威廉去散步,而主人则还要料理一些事务。他们穿过廊柱林立的教堂建筑遗址,那高耸的山墙和房屋的四壁经风吹日晒似乎固定住了,而粗壮的古树则已经在墙脊上扎下了根,在花草苔藓的陪伴下俨然展现出空中花园的景象。草地小径顺着一条潺潺的小溪缓缓而上,如今这位漫游者可以从几个山冈上兴致勃勃地俯瞰这座建筑及其周围的风光,而这座建筑的居住者则越来越引起他的注目,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引起了他的极大好奇心。

他们归来时看到那间肃穆的厅堂里有一张桌子已经铺上了桌布。上端放着一把靠背软椅,主妇在这把软椅上落座。她身边放着高篮子,里面躺着那个婴儿;主人坐在她的左侧,威廉坐在她的右侧。三个孩子占据着桌子的下端。一个老女仆端来精心烹制的饭菜。餐具、饮具也同样显出古朴风貌。孩子们成了餐桌上的谈资,威廉不知餍足地观看他的圣洁的女主人的身段和举止。

饭后大家各自散去。主人把他的客人领到那片废墟的一个背阴地点,人们从这儿的一块高地上可以把顺山谷而下的这一片美景尽收眼底,可以看到层峦起伏的群山、肥沃的山坡和林木茂密的山脊。

“这是理所当然的,”主人说,“我应该满足您的好奇心,尤其是因为我从您身上感觉得到,您有能力对奇特的事物加以认真看待,如果它是以严肃的根据为依据的话。这座教会建筑,您现在还可以看到它的遗址,它是献给神圣家庭的,从前作为朝圣地因出现过某些奇迹而著名。这座教堂供献给了母亲和儿子。它几百年前就倒塌了。这小礼拜堂是献给圣养父的,它保存下来了,修道院的部分有用建筑也这样保存下来了。多年来就一直是一位世俗的王公收取收入,他在这儿委派了一个执事,这个执事就是我——前任执事的儿子。我父亲同样也是接替了他父亲的这个职位。

“虽然各种教会的敬奉仪式在这山上久已停止了,圣·约瑟却对我们家庭十分慈善,所以人们对他怀有特殊的好感,这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因此在行洗礼时人们便给我取了约瑟这个名字并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的生活方式。我一天天长大,如果说我喜欢跟在父亲身边看他料理财务的话,那么,我同样也喜欢、甚至更喜欢围在母亲身边,她尽自己所能地周济别人,因心地善良和乐善好施而在整个山区为人知晓、受人爱戴。她时而派我去这儿,时而去那儿,时而送什么物件,时而传什么口信,时而料理一件什么事,我很容易就使自己适应于这种虔诚的活儿。

“山区的生活压根儿就比平原上的生活更具人情味儿。居民们相互更亲近,要是你愿意,也可以疏远;需求更低,但更迫切。人们更需要靠自己过日子,他们必须学会信赖自己的双手双脚。工人、信差、脚夫,全部职能都集于一个人身上;每一个职能也与另一个职能关系更近,更经常相遇,并且一起生活在一种共同的活动之中。

P9-11

序言

一八○七年歌德着手写《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直到一八二九年年近八旬时才将此书写完,二部曲从动笔到完成,整整延续了五十二年之久,从《求学年代》的完成至《漫游年代》的完成,中间隔了三十多年。

读者在这部小说里也遇见了《求学年代》最后两部里的一部分人物:威廉·迈斯特,费利克斯,蒙坦一雅诺,洛塔里奥,阿贝,弗里德里希,菲利娜和吕迪娅。这些人物的名字还是原来的名字,人还是原来的人,然而如今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却受着另外的新原则的支配,他们在小说情节结构内部所处的地位同样也有了变化。

随着这些变化,小说的总体基本格局也同时起了变化。如果说《求学年代》是描写单个人故事的小说的话,那么《漫游年代》刻画的则是一个由各种不同形式的人类团体所组成的世界。法国大革命发生在这两部长篇小说之间。君主立宪时代结束了,随之而消失的是宫廷侍从和封建王公式的人物:雅诺变成蒙坦,《求学年代》里的伯爵变成完全效忠于团体的贵族。法国大革命的那些社会革命思想在《求学年代》末尾才初露端倪,如今,在《漫游年代》中,它们不带丝毫革命激情的色彩,体现在诗人所描绘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多种形式里了:教育省的教育者团体,玛卡丽娅周围人物的工作和生活团体,手艺人的工作团体,乡村居民的几乎带社会主义色彩的“生产团体”以及漫游者团体。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漫游年代》完全可以被看做《求学年代》的继续。《求学年代》里的塔楼会社着眼于教育单个的人;而现在它却要合理规划和领导大大小小的群体的活动。

在《求学年代》里,威廉·迈斯特是各种事件的无可争议的中心;在《漫游年代》里,威廉·迈斯特压根儿就不再以主角儿的身份出现,他只是在忙着完成别人交托给他的某些任务。作者自己承担起了报告和编撰的工作,仅仅是为了保证叙述的流畅才需要威廉来扮演那样一个旅行者的角色。

现在个人品格修养本身不再是核心问题,占第一位的是在这期间社会生活向人们提出的种种紧迫的要求。“谁献身于这最必要的事业,”雷纳多在他的演说中这样说道,“谁就处处通过最可靠的途径走向目的地”,“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如果我现在说:愿每一个人都要处处力求做到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别人!那么,这既不是教训也不是劝诫,这是生活本身所作出的判断”。(第三部第九章)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人们才能对付新出现的社会危机:人口过密,对劳动技能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道德面临瓦解危险。办法就是:移民,移居海外,开发;办法就是:引进机器,用新的、维护人道的生活观教育青年一代。

歌德描绘出一幅幅这样的理想景象,以此来解决种种紧迫的社会问题。歌德毕竟不能明确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现实的历史性途径,从这个意义来说,漫游年代停留在乌托邦的范畴。然而,歌德从基于其对人道精神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新世纪面临的种种问题,却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两句口号,它们就包含在这部长篇小说的标题和副标题中:漫游和断念。漫游,这就是说不再从自我这个中心出发去看世界,而是从多方位观察、参与并顺应世事;换句话说就是不墨守传统和成规,而共同参与新的生活秩序的营造。断念则意味着不是把自身,而是把整体看做最高价值;各人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就是说,满足眼前的迫切要求。这样一种断念既不是退隐避世,也不是悲观失望,而是一种为公众服务的举措。

我们不妨可以说,歌德用这些倾向将十八世纪的古典的教育理想,将这种自文艺复兴时期便已存在的教育理想作了一番改造,将教育从单个人的教育改造成为公共人的教育,他从一个传统的教育理想中创造出了一个未来的教育理想的模式。  这一新型教育模式的道义上的基础是通过教育确保包括费利克斯在内的下一代人的安全。这种教育不再在家庭内部,而是在一个教育省里实施,人们在教育省里共同接受手工劳作和艺术教育,为实现所追求的人道的生活方式做准备。三种敬畏方式应该被看做这一教育的核心,歌德显然借此传导出了他自己内心的信仰。他用譬喻的手法把玛卡丽娅描绘成最有可能实现这一宗教的象征性人物。

人们必须看到,在处理所有这些问题和倾向时歌德已经不再能保持《求学年代》的那种整体一致的叙事形式了。《求学年代》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它显现出“多样性和特定性”,这就是说,它涉及的是特殊问题,而《漫游年代》则是歌德的晚年作品,它寻求、探索的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所以这第二部小说“并不是用整块料子做成”,然而它却是“用一个思想创作的”。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歌德插入了八个中篇故事。长篇小说的框架故事表现主题,各个中篇故事则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烘托这个主题,而且手法十分巧妙,致使读者读罢全书细细一回味才恍然醒悟到各中篇故事与长篇小说框架故事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

《漫游年代》一开始就曾被设想为一个中篇小说系列,各插入的中篇也是先单独完成并在刊物上发表的。这些插入的中篇小说都有一种示范的性质,它们用个人的生活,通常通过作为原始力的爱情显示矛盾冲突危及社会秩序。这些围绕着断念这个中心思想而插入长篇小说的中篇故事,不是烘托便是反衬出这个断念主题。除了《不要太过分》以外,这些故事一般来说都不带悲剧性,这就使得一些故事显出某种乌托邦色彩,而这种色彩在长篇小说里则时常有所显露。在《浪迹天涯的痴女》和《是谁泄露了秘密?》中,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从表面上看与长篇小说的框架情节丝毫也没有联系。有几个中篇故事,如《新美露茜娜》、《危险的打赌》和《不要太过分》,通过叙述者这个人物而与长篇小说框架保持松散联系:它们是自叙体小说,叙述者本人已经成为断念者。《褐姑娘》和《五十岁的男人》与框架交织在一起并渗入框架内部。《圣·约瑟第二》则以与威廉的一次相会的形式穿插进长篇小说并描写了有别于框架情节中悟解断念的直觉断念。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框架的这种内在联系在书中从未述说出来,相反的,外表的、往往是无关紧要的提示反而掩盖了这种内在联系性。

从中篇小说所描绘的生活中引发出了在长篇小说里所提出的要求,它们尤其明显地表现为团体和断念思想。《圣·约瑟第二》勾画了一幅直觉秩序和克制的原像。在《浪迹天涯的痴女》里,主人公固执到了僵硬的态度使断念达到了荒谬的地步。《是谁泄露了秘密?》用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两对男女间的双重爱情纠葛和作为自然力的爱情对社会的威胁。《五十岁的男人》刻画了道德责任式断念,《褐姑娘》则描绘劳动责任式断念。另有几个中篇则从反面反衬出长篇小说的主题:《新美露茜娜》表现主人公因性格懦弱而缺乏断念精神,与雷纳多的情操恰成对照。《危险的打赌》为理想的和谐的团体生活提供了一个反面例证。《不要太过分》描写一门不幸的婚姻,带有悲剧性色彩。

歌德的同时代人中多数均对《漫游年代》表示不理解;歌德正在认真思索着的那些十分严肃的时代问题,他的许多同时代人还根本没有意识到。即便他们有时也有所领悟,然而对歌德所使用的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仍然很难理解。一八二一年一月二十二日,歌德与友人谈话,谈到这部小说时他自己就认为“整个这部小说都带有象征性在小说各个人物的后面都蕴藏着某种更带普遍性的、更崇高的意境”。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他深信后世将会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这样的杰作,我认为,年迈的大师还从来没有写过。艺术如此精湛、深刻,感情如此热烈、真挚,信仰如此神圣、宁静!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倾心于他。

——【德】福凯

在这部书中,歌德把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人生的观察思考全都写了下来。

——【德】亨利·胡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5: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