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看到了华尔街的真实面目,以及它在世界金融领域所起的中枢作用,在轻松的阅读中,我们得到了这方面的许多知识,文笔生动,别开生面,娓娓道来,带领读者走过一道道风景线,阅人见情,睹物明理,洞察深奥,胜似身历其境。
本书不是标本性的金融教科书,它有戏剧性的情节、跌宕的故事;还有来自世界各地,命运不同、肤色各异、文化心理差别突出的各色人;更有个人在融入华尔街的艰难过程中,让人感同身受的喜怒哀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独闯华尔街--从留学生到投行副总裁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思进//雪城小玲 |
出版社 | 现代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作者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看到了华尔街的真实面目,以及它在世界金融领域所起的中枢作用,在轻松的阅读中,我们得到了这方面的许多知识,文笔生动,别开生面,娓娓道来,带领读者走过一道道风景线,阅人见情,睹物明理,洞察深奥,胜似身历其境。 本书不是标本性的金融教科书,它有戏剧性的情节、跌宕的故事;还有来自世界各地,命运不同、肤色各异、文化心理差别突出的各色人;更有个人在融入华尔街的艰难过程中,让人感同身受的喜怒哀乐。 内容推荐 本书不仅介绍了代表当代金融业精髓的华尔街的丰富知识,更有个人在融入华尔街的艰难过程中,让人感同身受的喜怒哀乐。全书渗透着作者对新世纪的审视和思考,追索着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在华尔街求知和打拼的过程中、在精英人物的睿智中、在大成与大败的案例中、在友好人士诚挚的告诫中,作者深深理解了这是一个最需要头脑,必须把精力与财富投入到头脑建设的时代。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闯入华尔街 走近华尔街 1.在华尔街闯荡的三类中国人/6 2.华尔街头衔的背后/9 3.过五关斩六将,“撞”进Banker’s Trust(“银行家信托”)/12 华尔街的最初印象 1.华尔街的“地中海”/20 2.买长还是卖短/23 3.不怕牛市,不怕熊市,就怕猪市/26 4.犹太人的财商——华尔街的大脑/28 5.土地和房价/31 第二章 在华尔街的头三年 游泳中学游泳 1.衍生证券之options(期权)/40 2.“‘麻筋’Call”(补仓通知)不是期权的“Call”/42 3.衍生证券之Futures(期货)/45 4.“名模”蒙特卡罗/48 5.真有固若金汤的模型吗?/53 投资不一定赚,但不投资肯定亏58 1.神奇的Compound Interest/60 2-华尔街“傻瓜投资法”/62 E]Living and Learning(活到老,学到老) 身份,身份,还是身份! 第三章 加拿大的华尔街 海湾街(Bay Street) 1.INEA的第三个先锋/74 2.“你公司要上市了吗?”——股权的魅力/77 租房vs.买房 公共交通vs.私人汽车 两地分居 沉思 教育背景与个人前程 税收和利率——“劫富济贫”的利器 股市泡沫与发财梦的破灭 第四章 重返纽约华尔街 再发掘金梦 1.让交易员下课的ECN/126 2.9·11——与死神擦肩而过/128 残酷无情的华尔街 1.“我是中国人!”/139 2.没有过不去的坎儿/141 游戏的规则 1.肮脏的内线交易/145 2.证券的分析/149 3.华尔街的“精髓”/152 4.浅谈美国证券交易法/156 第五章 华尔街的“AVP”和“VP” 我在瑞信的岁月 1.NYSE(纽约证交所)里的八个月/161 2.参与Google(@@)~中国人寿的上市/164 郎“财”女貌? 我在关银的日子 1.最复杂的证券交易SWAP/180 2.富人的游戏/184 第六章 华尔街随想 海龟vs.海鳖 投“智”而非投资环境 单打独斗的中国人vs.团队合作的印度人 华尔街的“中国梦” 我的外公外婆 下篇 雪城小玲的感悟 1.什么是幸福?/231 2.E—club/235 3.罗斯福岛/241 4.过大年/248 5.护照的联想/253 朋友的话 《独闯华尔街》读后感 张瑜/257 附录 华尔街十大投资银行/265 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机构/268 美国各类投资工具/269 其他华尔街常用术语/273 结束语 试读章节 犹太人的财商——华尔街的大脑 老板“黄”是对我财商训练的启蒙老师。他几乎每天都抽空教我几招,使我对金融逐渐有了感觉,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是几个月过后,我开始觉得有些东西越听越糊涂。“黄”也看了出来,一天他对我说:“知道吗?The Brairl of the Wall Street?”(“华尔街的大脑?”) 我疑惑地看着他,心想:“华尔街的大脑?什么意思?” 他解释道:“华尔街的大脑就是犹太人。华尔街80%以上的投资产品,是犹太人发明的,要论财商,谁都比不了他们。你想真正明白金融的本质,就要拜犹太人为师。” 我不解地问道:“难道连你都不如他们?” “黄”摇头说道:“我不行,和他们相比,我最多只是三段,离高手还差得远呢。”随后,他将我们部门的一个犹太人同事尤尼(Yoni)介绍给了我,并拜托他对我多加关照。说到犹太人,由于第二次大战中国接纳了许多犹太人,单上海就有十多万。中国不但使他们有了避难之所,更有好些犹太人还在上海发财致了富。犹太人心存感激,将中国人在“二战”时帮助他们的一点一滴全写进了教科书,让他们的子子孙孙永远记住中国人的恩情。我在华尔街所碰到的犹太人,对中国人都非常友善,他们有着特殊的“中国情结”,喜欢娶中国女孩为妻。我的三个皇后学院的女同学嫁的都是犹太人(有点扯远了)。认识了尤尼之后,我时常和他一起共进午餐。第一次“上课”时,他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令我终身难忘! 说有一个亿万富翁(犹太人),全家要出去度假一周。在出去前,他去银行贷款500()美元。银行的业务员问他准备拿什么做抵押。他说他有一辆劳斯莱斯,不知行吗。劳斯莱斯?“当然行啦!”那个业务员脱口而出。于是,当场拍板成交。听到这儿,我不禁问道:“他那么有钱,为何还要借5000美元呢?借钱是要付利息的呀。”尤尼笑着说道:“Got you!(‘卡住你了吧!’)你再想想。”我算了一笔账,当时贷款的短期利率是每年18%,5000美元借一周只有不到20美元的利息。而如果将劳斯莱斯交给保险公司的话,一周至少要付50美元。他借5000,不就等于只花了20美元的保费吗?而银行的车库比一般保险公司的车库还保险呢,呵呵。Got it? (“明白了?”) 有时候中午没事我一个人在公司周围遛遛,发现就像“地中海”一样,犹太人也是华尔街的一大景观。在纽约证交所周围,他们一群一群地戴着黑色的高帽,两耳边上各垂一根小辫,身着黑大褂子,黑眼睛,黑头发,皮肤白皙,尤尼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他第一天讲的故事听得我目瞪口呆。第二天和他一起去吃午饭,我像去学校上课那样,带了笔记本和录音机,想将他的金融秘诀记下来。 见我“全副武装”,尤尼警惕地问我:“What’s for?”(“这是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是联邦调查局的人了,在美国怎么可以随便录别人的谈话呢。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是因为偷录窃听电话而被弹劾,导致了著名的“水门事件”。我赶紧将崇拜他、向他讨教秘诀的原委告知。 没想到他听后大笑,道:“‘秘诀’?哪有什么秘诀呀,其实金融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只需要基本常识就可以分析了。真要说有秘诀吧,告诉你,这秘诀就是我们这些华尔街的‘高手们’,擅长于将非常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故意把本来用’75%的加减法,加上24%的乘除法,外带1%的积分微分便能说清楚的事情,刻意地加以包装。你可千万别泄漏出去,要不然哪儿会有这么多人进场呢,呵呵。”他说着,还故意用食指在嘴上嘘了一下。 听了他的话,我露出了不解和不信的神情,不会吧!犹太人就是聪明,一看我这表情,他又说道:“实话告诉你。金融归根到底是一种Supply(供)和Demand(求)的关系。任何东西的价格都是由它们而定,供为分母,求为分子。你一定知道华尔街就是靠交易量而存在的。那怎样才能产生和增加交易量呢?华尔街的‘供’是什么,是各种股票和债券。而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我们就是要设法将他们的贪婪转化为需求。于是你时常会听到些令人垂涎欲滴的好消息,比如哪支股票一年涨了多少多少啦,哪个行业有大大的利好啦,诸如此类的。这样一来‘求’自然就会增大,在‘供’不变的情况下,股市不就上了吗?而一直上也不行呀,上得太高,只有买没有卖了,量不就下来了吗? ‘幸好’人类还有胆怯的一面,一旦利好出尽,跟着自然就是利空,大伙儿一怕, ‘求’不就下降了吗?你自己想吧,会是什么结果呢?” “求和供之比下降,股市下跌。”我答道。 “Bingo!”(“中奖了!”)尤尼笑道。 他接着往下说道:“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是那些不可再生、同时又很难取代的东西。比如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吧,但它的价格你说会一直上涨吗?不会的!因为人类早晚会找到替代品,像太阳能、核能,一旦替代品的价格低于它,对石油的‘求’就会减少,它的价格就会下降。再举个例子,刚有火车时,所有与火车有关的股票曾一度疯长,可后来汽车普及了,飞机也民用了,你看看现在那些和铁路火车相关的公司的股票吧,好些年都不动了。”听到这儿我问道:“那房地产呢,肯定是最有价值的吧?”尤尼又微笑道:“我就知道你会提到它,明天再聊吧。” P28-30 序言 一个靠头脑生存的时代 沈敏特 之前,陈思进出版他的处女作《闯荡北美》,是请我写的序言,他和小玲合作的《闯荡北美》的修订版换了一家出版社出版时,由于内容和形式显著提升,我也为此写了评论。应该说,这一序一评的对象与我的思想和知识的领域很近。写起来虽不敢说“驾轻就熟”,但确实比较顺当。如今,他和小玲的新著《独闯华尔街》即将出版,又请我作序。我在电脑上阅读传来的稿本,读着读着,两种感觉同时产生,一是因新鲜而兴趣盎然,一是因陌生而颇费心机。 这书大大超出了我的知识领域。金融——我接触金融仅仅因为我是一个存户,我每个月的工资由我所在的工作单位转到我的账户上,再加上我不炒股票,不买债券,我的金融知识仅限于存钱取钱,如此而已。甚至利率多少,我也从不过问。因为,我只是个小存户,没有千万上亿的资金存在银行里,利率的涨落和我或得或失的关系微乎其微。这本书却把金融。特别是离我千万里的华尔街的金融摆在了我的面前,那些把多少亿美金放在手心里玩着的世界级的富豪们,对我来说太遥远了,要我对此说三道四。能不费心机吗! 然而,读着想着,我的感觉和念头发生了游移。我想书的本质功能就是我们提升认知的阶梯,就是我们走向新知的通道。就是扩大我们视野、打开我们胸怀的窗口。我首先不必端着评论家指手画脚、说长论短的架势,来个居高临下的判说,而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去阅读、去感受、去思索,然后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像和朋友促膝谈心一样,交流交流“读后感”,就不会有“从何谈起”的为难。而唯其陌生,才更有从陌生到有所感有所知,到逐渐深感深知而大有所获。读书,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华尔街似乎离我们很远很远,但在21世纪的今天,却离我们愈来愈近。且不说发生在纽约的9·11事件,标志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怎样认识和对待恐怖主义,是每个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的地球村村民必须面对的人类共同的问题。就说这华尔街的金融,我们应该知道,它是世界金钱的集散地,全世界80%的金钱在这里流动、分解、组合,再扩散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世界和华尔街、华尔街和世界双向互动的经济格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中国,需要进一步和国际接轨,这不仅是世界范围产品的生产销售问题,更重要的是世界范围的资本的运作整合问题。华尔街是干什么的?华尔街的游戏规则是怎么样的?华尔街正在如何地起伏变化?这是当代任何一个身居中国市场经济的人不应,也不能绕过的问题。 于是,一个人和他的夫人小玲合写的一本书,应运而生。这个人,陈思进。这本书,《独闯华尔街》。 应运而生的“运”,当然不只是个人之运,更重要的是世道之运。需要两者相加,才能产出一个可喜的结果。 20世纪末,在北关跌跌撞撞的陈思进,先是学机械工程。是信息,也是敏感,他转向了电脑软件。而电脑软件需要进入一个行业领域,才能实现它的功能价值。而又是信息和敏感,陈思进选择了他自己当时也不熟悉的金融,于是学学闯闯、闯闯学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练就一身在华尔街安身立命的功夫,融入了华尔街。 这是风险很大的选择,结果却证明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这恰是一个机遇,使他有幸成为华尔街的一员。此时,也就是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华尔街的金融业正面,临着信息科学最新潮流的冲击,整个金融业只有信息科学化。才能进入新世纪的新天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陈思进搭上了这班进入华尔街的列车。在美国,“最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在金融界,而不是官场和公务员队伍中”。他踏入了世界精英人才荟萃的殿堂,领略了最前卫的精英文化。 于是,一本品质特异的书《独闯华尔街》摆在了读者面前。我们说“品质特异”是因为它交织了多重元素: 它具有当代意义的知识性。我这里说的知识性,是指代表当代金融业精髓的华尔街的知识,并且是经过信息科学最新潮流洗礼的华尔街的知识。无论你在世界何地何处,一个当代经济人能漠然于这样的知识吗! 它具有艺术的观赏性。因为它不是标本性的金融教科书,所有这些知识,都附着在陈思进独闯华尔街起起伏伏的命运中。有戏剧性的情节,跌宕的故事,还有来自世界各地、命运不同、肤色各异、文化心理差别突出的各色人等,更有个人在融入华尔街艰难过程中的、让你感同身受的喜怒哀乐。 它具有前卫意义的思想性。全书渗透着对新世纪的审视和思考,追索着对于时代特征的把握,在华尔街求知和运作的过程中,在精英人物的睿智中,在大成与大败的案例中,在友好人物诚挚的告诫中,作者深深理解了这是一个最需要头脑,必须把精力与财富投入头脑建设的时代。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也如此。有这么一个象征性的细节,值得玩味儿:作者对华尔街的最初印象之一是,这里的一大景观叫做“地中海”。那是指这里的人有太多的是谢顸的,头的顶部光光的,再细察,这里“头发的多少则和级别高低、工作压力的大小成反比”,级别愈高、压力愈大,头发就愈少。这种头顶光秃、四周留发的头型被称为“地中海”。这景观象征着华尔街宏大业绩靠的是头脑。在华尔街80%的投资产品是犹太人发明的,犹太人被称为“华尔街的大脑”。一个犹太人告诉他,“最有价值的财产是无形的”,这就是人脑。今天的华尔街的发展,离不开电脑,而不断更新换代的电脑,只能是人脑的外化。 是的,他的思考与求索不能止于个人,个人的定位与时代、与生养他的民族息息相关。全书贯串着一条红线,就是“中国情结”。独闯华尔街的命运,最终落脚在:我们这一代闯荡在华尔街的中国留学生,学有所成、事有所成后,能为祖国做些什么?能为祖国的现代化贡献什么?此时此刻的回答是: 把经过中西文化交流,重新取舍、梳理、整合的大脑,献给祖国。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华尔街的“中国梦”! (2007年8月的暑热中) 后记 在1994年之前,华尔街里几乎很少看到美国少数族裔的身影,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留学生背景的就更少了。我当时是第一个进入银行家信托风险管理部的中国留学生。直到1997年,电脑网络的兴起之后,带动了华尔街电脑技术更新换代的需要,中国留学生在华尔街才渐渐多了起来,这也只是近十年来的事情。 2006年10月,《北京青年报》“理财时代周刊”主编牛金荣女士邀请我开设一个“走进华尔街”的专栏,介绍一下华尔街的方方面面,通过我在华尔街十多年的经历来揭开华尔街神秘的面纱,每周二刊登一篇。因版面有限,每篇的字数限定在千字以内。专栏连续刊登了几周后,牛女士来信说读者的反响很大,就是觉得篇幅太短,读得还不过瘾,让我将每篇字数增加到1400。 可两个月后的一天,牛女士很遗憾地告诉我,“理财时代周刊”将改版进入日报,篇幅缩小不说,几个专栏只能停下来。不过,她已将我的专栏介绍给了国内最大的财经网站“金融界”。没过几天,“金融界”的王炜副总给我来了个电邮,邀请我在他们的读书频道上开设专栏,并同时会在其网站的首页上作介绍,我欣然接受。 于是我的专栏以“独闯华尔街”的名字、以章回的形式上了“金融界”连载,每周更新两回。专栏开始至今,除了每星期、每个月都上了该网站的“书籍人气榜”前十名,许多读者还来信建议我将专栏写成书,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正好,我和小玲的《闯荡北美》(传记篇)于2007年初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李济平副社长看了专栏后来信说, 《独闯华尔街》可作为《闯荡北美》的姊妹篇出版。由于我工作繁忙,专栏的文笔内容离成书又有很大的距离,便由我太太小玲(雪城小玲)来修改、补充和加工,变成了读者眼前的《独闯华尔街》。 在这儿特别感谢牛金荣女士的赏识,感谢王炜先生提供了我介绍华尔街的平台,感谢广大“金融界”读者、网友的支持,也感谢李济平副社长再一次的赏识,使这本《独闯华尔街》得以与更多的读者见面。 在写作的同时,我不断将写完的章节发给周围的亲友,让他们先睹为快,也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绝大多数的反馈说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我提及的好些交易内容还不够充实,特别是我在瑞信和美银时所做的那些交易。很抱歉,因为我当时是签了保密协议的,任何有关的交易内容在一定时间(五年之内)是不能公开的,我们那时甚至在公开场合都不能谈论我们所做的交易,所以只能在书中简单地介绍一点儿。等过了协议年限之后,再等我详谈,在这儿就先卖个关子吧。 在写《独闯华尔街》的同时,我反思了我们这些年的所为,梳理出了《独闯华尔街》的主题: 尽管不少中国留学生在北美奋力拼搏,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毕竟是单打独斗,作为群体来说,成不了气候。‘由此便联想到我们该如何学习印度人和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并怎样与母国的发展结合起来,以留学生桥梁作用的最大优势,将华尔街的资金、最新金融科技项目引进中国(像印度那样);并将国内的企业带出来发展(像日本那样),参与并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这应是我们留学生的理想和作为。华尔街早已不是地理概念了,哪儿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哪儿就是华尔街! 坐而论,不如起而行,最近我和几位华尔街精英及国内金融界好友组建了一家从事金融投资及金融技术服务的跨国公司“新马国际”,目的是将华尔街的资金、最新金融科技项目引进中国,协助中国的公司来北美上市,参与并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些贡献。 最后用我的那个梦作为结束吧。我有一个梦,在我的梦里:“有一天,华尔街不再由白人们主宰着,全世界各个族裔的人都可以在其中任意翱翔,并享受着同等的待遇;有一天,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的企业家,他们在交谈时常会说, ‘我的公司明天将在上海证交所上市了,在那儿可以筹集到最多的资金’:有一天,全世界的股市都随着上海股市都的波动而上下起伏……” 陈思进 2007年12月22日 书评(媒体评论) 陈思进的力作《独闯华尔街》大不同于一般相当枯燥的金融知识读物,其文笔生动,别开生面,娓娓道来,带领读者走过一道道风景线,阅人见情,睹物明理,洞察深奥,胜似身历其境。 ——摩根斯坦利执行董事 庞亨 它不是标本性的金融教科书,它有戏剧性的情节、跌宕的故事;还有来自世界各地,命运不同、肤色各异、文化心理差别突出的各色人;更有个人在融入华尔街的艰难过程中,让人感同身受的喜怒哀乐。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制作中心创作室主任 沈敏特 陈思进在《独闯华尔街》中,以他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看到了华尔街的真实面目,以及它在世界金融领域所起的中枢作用,在轻松的阅读中,我们得到了这方面的许多知识,这是本书的魅力之一。 ——著名电影演员 张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