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动物都必须进食,但是进食的行为远不止于猎食与被猎食。动物觅食的方法五花八门,千差万别。有的动物坐等食物主动上门;有的动物追捕或设下陷阱捕捉猎物;还有的食腐动物与分解生物靠分解其他动物剩下的食物进食。《动物的捕猎与进食》通过描述从食肉动物到能够制造工具的黑猩猩等几乎所有生物,解释了这些进食技巧,同时也阐述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重要性。读者还会了解到进食的关系如何推动生物进化的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动物的捕猎与进食(动物行为)/科学图书馆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美)纳塔利·戈德斯坦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所有的动物都必须进食,但是进食的行为远不止于猎食与被猎食。动物觅食的方法五花八门,千差万别。有的动物坐等食物主动上门;有的动物追捕或设下陷阱捕捉猎物;还有的食腐动物与分解生物靠分解其他动物剩下的食物进食。《动物的捕猎与进食》通过描述从食肉动物到能够制造工具的黑猩猩等几乎所有生物,解释了这些进食技巧,同时也阐述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重要性。读者还会了解到进食的关系如何推动生物进化的过程。 内容推荐 《动物的捕猎与进食》讲述的是动物捕猎和进食的不同方法和特性。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动物除了可以被简单地分为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之外,还可以按照进食方式的不同,分为主动摄食者和被动摄食者;按照食物类型的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为从不挑食的通食性动物和极度挑食的专食性动物;有些动物喜欢与其他动物合作捕猎,有些动物专拣别的动物吃剩或不吃的食物,还有些动物则与某种植物形成相依为命、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除此之外,书中也介绍了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构成原理和它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最后作者还生动地阐述了动物间弱肉强食的关系如何推动了生物的基因演变以及不断进化的历程。 《动物的捕猎与进食》是“动物的行为”系列丛书之一。书中详尽、细致的文字描述,再辅以大量生动、罕见的真实图片,使这本科普读物读起来引人入胜、兴味盎然。虽算不上鸿篇巨制,但本书对动物捕猎与进食方方面面的详尽介绍和全面阐述,使它无异于该领域中的一部小百科全书。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获得对动物进食习性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在手不释卷的同时怡情、博采、长才。 目录 1 一切为了食物 2 等待食物 3 分享与索取 4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5 猎食者 6 通食者与专食者 7 食腐动物与分解生物 8 变化的推动者 译者感言 试读章节 猎食者 30多亿年前,地球出现生命。最初的生命形式是漂浮在海表面的单细胞蓝绿藻类,这些有机物利用阳光中的能源自造食物,它们不用担心被吃掉。但是后来发生了变化,一些单细胞有机体丧失了自制食物的能力,它们需要去别处寻求食物,它们唯一能食用的食物就是蓝绿藻。因此,它们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方法来猎捕、消化藻类。 在这种古代的猎食者中,有一些动物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变形虫就是一种靠捕捉其他单细胞生物体而生的单细胞生物体。变形虫没有固定的身体形状,它通过流动进行移动:它生出“假脚”(伪足)向前移动,改变形状。当它碰到了另外一种单细胞生物体时,它会将其困住。身体多变的变形虫伸出伪足,将自己缠绕在猎物周围,很快,猎物就被变形虫缠住。然后,变形虫会将猎物吃掉并进行消化。 不杀生的猎食者 一些猎食者并不杀死自己赖以生存的食物。几乎每个人都曾是蚊子的猎物,蚊子寻找温血的猎物,比如人类,然后停在人身上吸血。蚊子在猎物皮肤上刺一个小孔,从里面吸血,它用血来喂饱自己和后代。 吸血蝙蝠在恐怖电影中经常被演成最恐怖的猎食者。尽管吸血蝙蝠看上去吓人,但其实它属于世界上伤害性最小的猎食者之一。与其他大部分蝙蝠一样,吸血蝙蝠也在夜晚觅食,以温血动物为目标。吸血蝙蝠用它们如刀片般锋利、空心的尖牙在猎物皮肤上划出小口,然后它会不断吸血直至饱腹。在大部分时间里,吸血蝙蝠并不会严重伤害它们的猎物,更不太可能杀死猎物。猎物只是被咬了一小口,并无大碍,但是如果咬它的蝙蝠带有易传播的疾病的话,那么猎物就可能会受到危害。 找到猎物 大部分动物必须出去寻觅食物。成功猎食的首要法则之一就是要知道到哪里去觅食,了解猎物的习性是很有帮助的。大型猎食哺乳动物知道它们的猎物需要饮水,所以,对于狮子和其他类似的猎食者来说,在水边静候猎物是一个很好的猎食策略。猎食者也了解某种猎物在何时会来饮水,所以它们会在恰当的时间守候在旁边。 一个成功的猎食者会不断观察、熟悉猎物的习性。吃毛毛虫的鸟儿知道一天的哪个时刻会在哪种树的叶子上发现猎物,当然都要在叶子新鲜的时候。这会帮助鸟儿们在恰当的时间瞄准恰当的枝干。 利用感觉 动物了解世界的方式与人类是一样的——它们利用感觉来感知周围的环境。虽然所有的动物都具有人类所拥有的5种感觉(有些动物的感觉超过5种),但是大部分捕食者都仅使用一种或者可能两种高度发达的感觉能力来找到并逮住猎物。 视力 当某人被说成有“鹰眼”时,这说明他有着非凡的视力。鹰和隼高高在上,在暖气流这种大片温暖的气流上翱翔,暖气流可以让它们停留在高处,所以它们不需要费力扇动翅膀。鹰在暖气流上飞动时,可以搜索地面的猎物。鹰和隼可以从1.6公里(1英里)以外的地方发现一个小动物,比如兔子。一旦它们发现了猎物,就会朝它俯冲下去。当鹰和隼靠近目标时,它会伸出长有力的双爪,抓起猎物,重新飞到空中。鹰和隼会把猎物带到高处,如山边的岩石或者高树顶端的巢穴。它们进食时,会用双爪固定住食物,用它们有力的喙一点点撕开动物的肉。 大部分猫科动物也有着用来捕猎的绝佳视力。狮子会偷偷躲在水潭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来饮水的动物。狮子之类的大型捕食者会用眼睛辨别不同动物群中适合捕食的猎物,在分辨一只捕食对象的弱点如年老、年幼、残疾方面,它们可是专家。任何养宠物猫的人都知道猫的视觉非常敏锐,猫可以侦查到猎物暴露其踪迹的最小的动作,一旦猫发现了老鼠或者小鸟,它就会非常警觉地监视起猎物来。 雨燕和燕子之类的鸟也会用在人们看来优雅的姿势任意地从空中向下俯冲。事实上,这些鸟的俯冲是为了猎捕昆虫,它们能够锁定在空中飞舞的昆虫,然后用翅膀改变路线来捕食它们。 可见光只是电磁波频谱中的一小部分,一些动物可以看见人们无法看见的光波。比如说,蜜蜂在紫外线区域有着非凡的视力,而这种光波比人类能见的光波要短。被蜜蜂授过花粉的花朵经常在花瓣上存在着人类看不见的紫外线“指示”,但是蜜蜂可以看到这些指示,它们沿着这些指示飞进花朵吸吮花蜜。 蝮蛇应该有资格凭借其“超凡”的视力获得奖项了。在它们的眼睛下面有两个装有热敏薄膜的小洞,这种薄膜能在夜间看到红外线(短波)图像。红外线图像会随着物体的温度改变而改变:一个凉的物体发散出的红外线要比温暖物体的少。夜晚,当蝮蛇在地上滑动寻找猎物时,它会使用远红外视力“看到”猎物散发出的热量,比如老鼠。蛇的远红外视力十分敏锐,它可以感觉到猎物体温千分之几度的变化。它一旦发现了猎物就会悄悄地爬过去将其吞食。 味觉 蝮蛇和其他蛇类还能够“品尝”空气。当响尾蛇伸出它分叉的舌头时,它实际上是在品尝周围的空气。每条蛇都在嘴里上颚位置长有一个袋状物,叫做犁鼻器,或者雅克布森器官,这种器官可以辨认周围猎物的“味道”。蛇抽动的舌头可以接触到周围空气中的小颗粒,然后它们会把小颗粒送至犁鼻器那里,里面的感觉器官可以告诉蛇周围是否有猎物。 嗅觉 许多动物用敏锐的嗅觉来捕猎。狼可以在1.6公里(1英里)以外的地方闻到猎物的气味,如麋鹿或者驼鹿,鼬鼠和其他类似的动物也凭借它们的敏锐嗅觉来觅食。 北极熊能用灵敏的嗅觉辨别从冰上洞口钻出的海豹到底有多大,即使洞口被掩埋在雪下1米(3英尺)下,它也能在4.8公里(3英里)以外的地方嗅到海豹的呼吸。一旦北极熊闻到了气味,它就会顺着气味找到海豹的洞穴,然后,北极熊会用它尖尖的长爪把海豹从海里拉出来吃掉。 深海的水域并不像是能探测到气味的最佳地点。但是鲨鱼的嗅觉异常灵敏,可以从几英里以外的地方闻到血腥味,而且几滴血的气味它都可以闻到。鲨鱼的大脑可以辨别气味,这气味可以传递给鲨鱼“食物”的信息,所以它会立刻动身寻找食物。P38-43 后记 《动物狩猎和进食》一书讲述的是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动物获得食物的不同方式。本书语言轻松、通俗易懂、寓教于乐。作者在该领域内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再佐以丰富、真切的图片,详尽地介绍了从陆地到海洋的动物、植物捕食与进食的不同习性或技巧。通过翻译这本著作,译者对自然界中的生物获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了解,也对可爱与神秘的大自然和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进化史更加尊敬和热爱。 对译者来说,翻译本身也是一个自我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在着迷于该书内容的同时,完成这部科普著作的翻译工作也并非易事。译者不仅查阅了大量相关领域的书籍、文献,也在互联网上检索、查询了大量的史实、术语和图解。译者力求在翻译精准的基础上,向读者呈现最生动的、最具趣味性的著作原貌,使读者既获得知识、走进科学,也增长兴趣、亲近自然。 《动物狩猎和进食》的翻译工作由姜莹承担。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众多好友的帮助,在这里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刘淑华、韩凤玲、姜明安、温华川、郑义和李哲承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查阅工作,温继元、丛志英、温凤媛、孙保华和张敏丽等好友也给予了我不断的支持与鼓励。在此对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所有人员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 姜莹 2010年6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