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人在尼泊尔创造出的不可思议的感动。
当我们敞开心扉,进入彼此的世界,我便不是志愿者,我是你的朋友、亲人,你也不是孤儿,而是我最尊贵的小王子!
如果你喜爱《小王子》,那么你一定要读读这个远在尼泊尔、以“小王子”命名的孤儿院的故事《我亲爱的小王子们》。这里虽然不是B612号小行星,没有玫瑰花,也没有小狐狸,但这里是他们将梦魇埋葬、开始新生命的地方。本书由康纳·葛瑞南著,吕静薇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亲爱的小王子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康纳·葛瑞南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年轻人在尼泊尔创造出的不可思议的感动。 当我们敞开心扉,进入彼此的世界,我便不是志愿者,我是你的朋友、亲人,你也不是孤儿,而是我最尊贵的小王子! 如果你喜爱《小王子》,那么你一定要读读这个远在尼泊尔、以“小王子”命名的孤儿院的故事《我亲爱的小王子们》。这里虽然不是B612号小行星,没有玫瑰花,也没有小狐狸,但这里是他们将梦魇埋葬、开始新生命的地方。本书由康纳·葛瑞南著,吕静薇译。 内容推荐 《我亲爱的小王子们》讲述29岁的主人公康纳原本只是想利用到尼泊尔做志愿者的机会开始他的环球旅行,但当他到尼泊尔一个名叫苟达哇力的村子的一家孤儿院做志愿者之后,他的初衷慢慢地改变了。在这所名叫“小王子儿童之家”的孤儿院里,他和另外几个志愿者一起照顾着这些被遗弃的孩子,教他们学习、和他们玩耍,彼此之间建立起非常好的感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孤儿院里一个孩子的妈妈的突然来访,让主人公得知了这里的孩子原来都不是孤儿,而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受到人贩子欺骗,人贩子将他们带出来聚集到各地的。当他看到无数被人贩子拐卖出来的孩子悲惨的生存现状,尤其是其中七个孩子被再次拐卖后,他的内心深深地受到震动,他决心解救这些无辜的孩子。 他回到美国四处筹款,创办了“下一代尼泊尔”公益组织,致力于解救尼泊尔被拐卖的儿童。他联合加德满都当地政府的公益组织一起打击贩卖儿童的根源组织,并将解救出来的孩子集中安置在“小王子儿童之家”、“雨伞基金会”儿童之家和“下一代尼泊尔”下属的儿童之家。 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邮件认识了一位美国女孩——丽兹。丽兹和他有着同样的追求,经常前往一些贫困国家做志愿者,帮助那些可怜的儿童。通过几个月的邮件来往,他们互生情愫。 将所有的七个孩子全部找回之后,他仍然不满足目前的成绩,他的内心有了一个更美好的计划——找到孩子们的家人,并让他们重新团聚。于是,他请当地的几名向导协助,一同前往洪拉的山区,开始他的寻亲之旅。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之后,他们终于一个村一个村、一家一家地找到了大部分孩子的家人。 在与孩子的家人取得联系后,有些孩子很快就被接回家,有些也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家庭。而丽兹也终于答应了主人公的求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至此,包括“下一代尼泊尔”在内的各种公益组织仍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各地发挥着作用,救助着更多的被拐卖儿童,并为他们重新回到家人的怀抱做着不懈的努力。 《我亲爱的小王子们》由康纳·葛瑞南著,吕静薇译。 目录 序 关于尼泊尔危机 一 小王子儿童之家 我将在世界上最贫困的一个国家照顾那里的孤儿。这成了我为时一年的探险旅行的完美开端。 一座以“小王子”命名的孤儿院 蓝色铁门里的世界 小王子儿童之家里的惊人秘密 为了孩子们,我要回来 二 环球之旅 经过整整一年的不间断旅行,我真的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告别背包客的生活了。 我即将回到的那个地方既给不了我私人空间,也从不在意卫生状况,而且没有可口的食物。 背包旅行的一年 亲爱的小王子们,我回来了 七个孩子,七个牵挂 三 草堆里的七根针 所有我承诺过的事都没办法实现,七个孩子就这么失踪了。这就是尼泊尔的生活。 一封改变一切的电子邮件 “下一代尼泊尔”诞生 加德满都小巷中的希望 邮件结起的姻缘 陆续寻回失踪的孩子 一份没拆包装的完美礼物 四 走进大山 在过去的六周里,我一直在秘密筹备到洪拉山区的行动,去寻找他们还有“道拉吉里”那六个孩子的父母。 坎坷的寻亲之路 为了心爱的人,我要走出大山 五 丽兹 这就是那个我与之分享一切,那个长久以来在九千英里外与我同甘共苦的女人。虽是初次见面,但我们彼此早已成为知己。 见到梦寐以求的红颜知己 最后一根针 我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 再见尼泊尔——我的第二个家 后记 致谢 关于“下一代尼泊尔” 试读章节 招募志愿者去尼泊尔工作的宣传手册上写着:尼泊尔爆发了内战。身为美国人,我猜想负责撰写宣传手册的人一定是夸大了事实真相——这也是我的老毛病了。没有哪个组织会派志愿者到战区去。 即便如此,我还是把其中一行字特别指给我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到尼泊尔的一所孤儿院工作两个月。在酒吧里只要碰到女士,我都会告诉她们:“不错,那里正在打仗;不错,去那工作存在着危险性,但是已经顾不上这些了,我得考虑那些孩子的安危。”我大声喊着,并尽量表现出泪眼模糊的样子,声音穿越了酒吧里的喧闹。 如今,坐在一辆破旧的出租车里驶离加德满都机场,我发现大门口把守着一群身穿迷彩服的人。出租车缓缓经过时,他们目光紧盯着坐在车里的我,手里的机关枪距离我的车窗只有几英寸之遥。机场大门外,用沙袋堆成的掩体已经把机场包围了起来。掩体后面,一群疲惫不堪的年轻人端着重型武器对准了来往的车辆。政府大楼也被包裹在带刺的铁丝网里。加油站里有装甲车守护,加油的车辆排了一里多长,都要经过士兵的逐一盘查。 我坐在出租车的后座上,从背包里找到那本宣传手册,飞快地翻到有关尼泊尔的那段。上面依然写着:“爆发内战”,字体轻盈得像是在描述动物世界。难道他们就不能在后面打个感叹号吗?要不然就用大大的红色醒目字体标出,后面再加上一句:“绝无虚言!”或者“你绝不会喜欢!”不然我怎么会知道他们说的是真话呢? 颠簸在加德满都坑洼不平的路上,我无比向往地翻看着宣传手册里另外几个地方的招募广告。有一个是到澳大利亚某海滨乐园的六周工作机会,工作职责是安抚那里“饱受孤独困扰”的小考拉!我这辈子都要因为这件事耿耿于怀了。不过再一想,当时我确实需要这样一份志愿者工作,一份听上去让我的朋友和家人觉得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至少这个目的我是达到了:我将在世界上最贫困的一个国家照顾那里的孤儿。这成了我为时一年的探险旅行的完美开端。 尼泊尔的确仅仅是我将耗时一年的单人环球旅行中的第一站。在此之前的八年时间里,我为一个叫做“东西学院”的国际公共政策智囊团组织工作。工作地点先是布拉格,而后又被调到布鲁塞尔总部。那是我迈出大学校门后从事的唯一一份工作,我喜欢那份工作。可是八年后,我还是厌倦了,于是迫切需要某种巨大的改变。 还好,我平生第一次有了些积蓄,真正意义上的积蓄——我在一个勤俭的美籍爱尔兰人家庭里长大,又在消费不高的布拉格住了六年之久,这让我得以成功积攒下了六年间的大部分收入;再加上我孤家寡人一个,既无房贷要还,在未来的数年里也没有结婚生子的打算。于是我匆匆作出决定,要倾我所有完成一次环球旅行。我从来没这么极端过,所以我深信,当我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个计划通告给朋友们的时候,他们将会无比震惊。 但是我很快发现,这个环球旅行的计划虽然听上去很酷,却有些极端自我放纵的味道。就连我原本指望着能得到他们的支持的那些死党也委婉地告诉我:环球旅行也许不是一个最明智的人生抉择。他们使用了诸如“养老金”、“孩子的教育基金”这些我从来没从他们的嘴里听到过的词(最后一个词是我特别找出来的,因为这项花销已经成为现实)。相信更多的反对意见会铺天盖地而来。 但是,把志愿到第三世界国家救助孤儿作为环球旅行的开端,在某种程度上将给予那些可能到来的批评以有力的回击。一旦完成这件事,有谁还敢对我一年的享乐有所微词?要是还有人对我的旅行计划提出非议,我就用早已准备好了的一句话强有力地进行反驳:“坦白说妈妈,我没想到你那么不喜欢孤儿。”而且在说“孤儿”这个词的时候,我一定会放大声音,让旁边的人都听得到,让他们知道我是一个多么高尚无私的人。 我的目光移向脏兮兮的出租车窗外,透过蜂拥的摩托车群和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的缝隙,我看到一个小公园已经改作军用车基地。一些小孩子钻过铁丝网在里面踢足球。那些士兵就站在一边旁观,手不离枪。我最后看了一眼那只孤独的考拉,叹了口气,把招募宣传手册放在了一边。再过两个半月我就会远离这个地方,如果可能的话,会待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海边。 车子沿着一条拥挤不堪,凸凹不平,被叫做加德满都林路的石板路开了半小时左右,然后钻进了迷宫般的小胡同。我发觉窗外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刚刚还是乱糟糟一片贫困和污浊,到了这里竟是相对而言的一派和平景象。这边除了偶尔出现的出租车,其他来往车辆很少。路边的商店也改变了经营范围,不再卖像工具、塑料桶和大米之类的日用品,而是卖起了价格更贵的旅游商品,比如地毯、转经轮和曼荼罗(一种绘制得非常漂亮的菩萨画像,起源于印度,喇嘛们用来保持心灵清净)。出租车缓缓驶过,倚在窗前的小商贩们便向我兜售牙雕、木笛,还有摆在圆盘里眼看就要滚落的苹果。劣质的喇叭里震耳欲聋地传出鲍勃·马利的声音。 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个街区的行人以白人为主。他们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着装松松垮垮、留着连珠状卷发的嬉皮士;另一类是皮肤晒得黝黑的登山者,他们身穿“乐斯菲斯”徒步休闲裤,足蹬重得可以踢碎煤渣块的高筒靴。这里看不到荷枪实弹的士兵,我们已经到了著名的泰米尔区。 原来,这世界上有两个不同的加德满都:泰米尔的加德满都和泰米尔以外的加德满都。在这个嘈杂混乱的尼泊尔首都里,泰米尔是一个占地六条街的使馆区,是那些想喝啤酒吃比萨或者想吃肉的人去的地方,不过那里所谓的牛肉几乎可以肯定不是牦牛肉就是水牛肉。背包客和登山者们会首先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其后才去参观当地的庙宇,远足到山里进行徒步旅行或漂流。这里既安全又舒适,唯一存在的危险就是你有可能抵挡不住街头小贩的攻势而做蠢事。泰米尔看上去和迪斯尼乐园的艾波卡特中心里的尼泊尔一模一样。到了这里,我终于不那么紧张了。我在尼泊尔的最初几个钟头将在泰米尔区度过,我发誓要好好享受一下。 第二天,志愿者计划的入职培训在一个叫做“CERV尼泊尔”的公益组织办公室举行。和我坐在一起的还有另外十几个志愿者,大部分是美国人和加拿大人。主持人正缓慢而清晰地详细为我们讲解着尼泊尔的文化和历史。整个报告无聊至极。我努力听讲,却发现就算我全神贯注,甚至用指甲掐手心都没办法让自己从头到尾听完主持人的讲话。一小时以后,我只能只言片语地听到他说:“记住,这就是尼泊尔,所以无论你做什么,都尽量不要……”然后眼神捕捉到窗外飘零的落叶,注意力又飞走了。 就这么断断续续地听着主持人的介绍,一个半小时过去了。突然间听到主持人提到“马桶”这个词,所有人的眼睛都为之一亮。 凡是有过在发展中国家旅游经历的人都会很快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抽水马桶都和美国的一样。我毫不避讳自己存在着文化偏见,但对我来说,美国的抽水马桶的确可谓是马桶中的“宾利”,其生产技术和舒适程度都遥遥领先于相对原始的南亚国家的马桶。不幸的是,这种马桶每次都是在极端不合适的情况下出现在你的面前。有时候是在吃了某种不够卫生的食物,你全速冲进洗手间的门以后才发现里面是一种你根本不认识的陌生装置。什么叫“恐慌”?那就是“恐慌”!P2-6 序言 暮色降临后我才发现,我们走错了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个村子应该是在山上的某个地方。通往山顶的只有一条极为难走的小路,而以我们当时的情况看,走上去至少得花上几小时的工夫──且不说我们能不能在这漆黑的夜里找到那条小路。 我和我的两个脚夫已经马不停蹄地走了十三小时。这里地处尼泊尔西北部山区,冬天的夜里尤其寒冷,而且没有任何遮蔽之处。我们随身带的三个手电筒已经有两个电池耗尽,更糟糕的是,我们已经深入尼泊尔战乱区的腹地。一年前,我的一个同事就是在这附近被绑架的。我本该同那两个脚夫商量一下,但我只会说几句当地话,根本没办法和他们交流。 我累得瘫坐在两个脚夫的身边,把上衣拉链拉到最高,双手抱胸,期望这样能暖和点。六天前,我遣散了我的团队,让他们各自回家,回村子里去,并向他们保证我一个人肯定没有问题。向导仁金想继续陪着我,说要看到直升机来了他再走。我跟他说,一切都会顺利的,然后催着他和其他人一起离开了。其实他们回家的路同样充满艰险,也要走上几天才能到,而且,这几个人已经有差不多三周没有见到家人了。仁金最后看了一眼空荡荡的天空,无奈地摇摇头,表示对我的固执束手无策,然后紧紧握住我的手和我道别,匆匆地去追赶另外几个已经渐行渐远的同伴了。 我伸手到包里想找点吃的。首先摸到的是那个历经风雨的文件夹,里面是我的笔记和一些孩子的照片。他们都是几年前从这些交通不便、只有靠脚力才能到达的偏远山村里被带走的。现在要想找到他们的家人,我的笔记就成了唯一的线索。我把文件夹推到一边。 在被雨水泡得皱皱巴巴的地图下面,我摸到两个柑橘,这是我们仅剩的食物了。我把柑橘递给两个脚夫。 唉,要是我没受伤多好,或者,要是没和我的伙伴们分开多好,再或者,要是我没有决定在山上等那架从未出现的直升机多好。不过现在这一切都无关紧要了,目前最要命的是想办法度过这漫漫长夜。 2006年12月20日 后记 2008年秋,我接到法理德的邮件。 “我们准备带‘小王子’的孩子回洪拉。”他在邮件中说。 这是我们四年来的梦想。这次只带九个孩子回去,而且只作短暂停留,目的是尝试一下孩子们在彻底离开家人,居住在恶劣的城市环境中多年以后如何才能适应回家后的生活。不过洪拉现在已经安全了,学校也刚好放假两周。 当他们乘坐的那架小型双螺旋桨飞机降落在锡米科特的泥地跑道上时,孩子们有些焦躁不安。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在远离洪拉的地方度过了他们年轻生命中的大半光阴。但经过几小时的徒步行走,沿着卡尔纳里河南下,慢慢接近他们的村庄时,他们又变成了洪拉的孩子。吃浆果,在旁边的岩石上敲开树上落下的核桃,跑下山路,飞奔进田野里,他们异常兴奋,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一天后,瑞帕村已经遥遥在望。看到了修建在陡峭山坡上的小泥草屋,孩子们儿时的记忆一下子涌了出来。想到家里人还浑然不知几小时后就会看到他们流浪在外的孩子,想到家人看到他们时的满脸震惊,孩子们都笑翻了。 看到孩子们,瑞帕村炸开了锅。大一点的孩子看到父母和儿时的朋友都哭了,小点儿的很腼腆,都收敛了笑容,在那努力地回忆,想记起这些围着他们失声痛哭,说他们已经听不懂的方言,摩挲着他们的脸和衣服的人都是谁。他们被人带走时还几乎是蹒跚学步的孩子啊!家人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 但亲情是根深蒂固的。一天还没过完,所有的孩子,无论大小,都恢复了乡村孩子的模样。他们跟随着父母走过冬天里荒芜的田野到森林里采草药。一到春天,田野里又会种上庄稼。因为洪拉连年遭受旱灾,孩子们的小手也许比他们的兄弟姐妹要柔软些,但即便是和家里年龄最大的哥哥或者姐姐比起来,他们的个头也更高些,身体也更强壮些。当晚,他们不是睡在小王子儿童之家的床垫子上,而是躺在泥草屋的地上,裹着家里自制的被子,蜷缩在妈妈的身边。家里没有灯可关,睡前嘁嘁喳喳也没有人再来嘘他们小声些。火灭时,孩子们都睡着了。 两周结束时,没有一个“小王子”的孩子想离开洪拉。虽然现在必须先回到加德满都,但他们已经变了。他们现在生活得更加目标明确,在学校里也更刻苦了,而且不再说一些长大想成为宇航员或者足球明星之类的话,因为现在他们的梦想是成为村里的医生和教师。他们的生命之舟已经起航,那就是回到洪拉,在土地上劳作、结婚,建立自己的家庭,重建他们的村庄,将延续了几个世纪,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的尼泊尔传统传承下去。 法理德讲完后停了一会儿,让我慢慢品味。二十多分钟过去了,我没有说话。那是2009年的3月份,几个月以来我们第一次通电话。几个月前他们刚刚去过洪拉时,我已经从法理德的邮件中读到了事情的经过,但听他用我无比熟悉的法国腔英语亲口讲述,我仿佛身临其境。 “这太好了,法理德。我都被惊呆了。真希望我当时在那亲眼看到这一切。”最后我对他说。 “确实如此,要是你在那肯定会非常高兴的,康纳……哦,对了,我们必须先谈一件事。我知道我们已经开始讨论把儿童之家搬到锡米科特的事,这样孩子们就可以生活在洪拉。这件事我们一定要做。但经过这次洪拉之行,我还相信,有些孩子应该可以直接回家,和家人住在一起,”他的话音因为兴奋而高了起来,“你能想象吗,康纳?想想那些父母终于接回孩子,和自己生活在一起,那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场面?合家团聚?” 我的目光穿过客厅,落在丽兹的身上。这里是我们位于纽约的公寓,她当时正坐在一张宽大的扶手椅里,双腿搭在椅子的一个扶手上,头靠着另一侧扶手,脸上挂着疲惫的笑意看着我。我们三周大的儿子费恩趴在她的胸前,蜷着身子抵在她的肩头,那样子仿佛永远也不准备放妈妈走。 “是的,我想象得到。” 书评(媒体评论) “葛瑞南的作品富有激情,不断地鼓舞人心,同时又充满了幽默感。”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之所以美丽的部分原因是它是一本基于事实的回忆录,我敢说你一定会被这个冒险故事鼓舞或者感动。” ——《纽约日报》 “作者自愿去位于尼泊尔的孤儿院,和那些曾经被贩卖的孩子及他们的家人待在一起。这些孩子会给你带来很多欢笑,虽然他们曾经经历了很多艰辛和痛苦。” ——《旧金山日报》 “这故事很有意思,真诚感人,同时见到的作者是怎样成长成熟的,这也是一种荣幸。在这五年里,不论是个性还是风格,作者的转变都体现在这本回忆录上。” ——《西雅图邮报》 “搞笑、感人、悲剧性,康纳·葛瑞南的《小王子》一书是一本了不起的故事书,讲述的是在一片遥远的充满着腐败、贩卖儿童和内战的土地上,一个普通人的非凡的任务——帮助失散的尼泊尔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团聚的故事。” ——尼尔·怀特,《被遗弃者的避难所》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