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澹澹风--傅孝先作品选集
分类
作者 傅孝先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美籍华人学者傅孝先情怀别具,精选数十年来所作,展示出“文学家的散文”、“书斋杂文”:尽其在我;内心的气候;有限与无限;另一辈子的打算;枪支与人权;谈堕落;闲话杨柳;议会中的论争;中文的尊严;神龙之尾……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129篇散(杂)文,绝大多数是从作者以前出版的几本文集中选出来的。写它们的时间前后跨越了30年,有些篇章在风格或观点上也许彼此难以一致。至于编排方面,基本的原则是内容相近的文章尽可能归为一辑,次序则与发表的,时间相反——越早写的东西排在越后的位置;也有例外,譬如第一辑中的头三篇,都是将近30年前写的。而第五、第六两辑中,因题材多样,不易统一分类。  书名《澹澹风》是作者早年替台湾《中华日报》写的一个专栏的标题,来自宋人张道洽的一句诗“寂寂轩窗澹澹风”,颇能反映作者多年消磨在国外的岁月。

目录

第一辑 经历·嗜好·观点

 我为什么决定学英文?

 不薄今人厚古人

 《雏菊》之恋

 别样情怀

 意义与价值的区别——提前退休的一点杂感

 短歌赋别

 也谈咖啡和茶

 第一次吃西餐

 炉火与清茶

 灯

 孤独与寂寞

 谈邻居

 一段不凡的交谊

 一场难忘的官司

 痴人说梦

 丝路偶拾

 古迹的真实价值

 往事·《哀歌》 

 庭训

 从“生不逢辰”说起

 闲话墓志铭

 双枪记

 理发的烦恼

 尽其在我

 认识人生·了解自己——浅释叶芝的一句名言

第二辑 简论文章风格与创作

 言之无物读之有味——略谈小品文的一种特色

 虚写和实写——简析两种风格的差异

 取法乎上

 文字功夫

 删改和重写

 垃圾、草料与精神食粮——《无花的园地》代序

 电脑写作

 近游杂感

 第三辑 藏书·读书·文体·文评

 藏书杂谈——梦琴楼随笔

 文学批评之必要

 书斋戏笔

 改写文学史

 从女权谈到中国文学的缺点

 有限与无限

 读文学作品特有的乐趣

 休闲与读书

 中文的尊严

 “书误我”与“我误书”

 电脑时代还念古文?——圣陶学校引起的争议

 浅谈骈文——由《八家四六文注》说起

 漫谈《红楼梦》及其诗词

 曹雪芹如何描写林黛玉?——谈小说与电视剧之差异

 写给赵喜珠的一封信

 命运的悲剧——长平公主的真实故事

 京华旧影——简评《负喧琐话》

 简谈吴鲁芹的散文

 第四辑 四季景色·自然风物

 内心的气候

 早春漫笔

 窗景

 夏草一章

 读书可以解暑

 秋景一瞥

 秋窗随笔

 秋日三章

 镜湖秋色及其他

 雪——生活速写一则

 冬日早起

 雪天谈旅游

 节日的气氛

 由推雪机联想起的——才女婚姻多不幸

 闲话杨柳

 诗人与树

 天鹅·白雁·白燕一

第五辑 哲理话题·时代病症——也谈“我你”和“我它”等关系

 谈堕落

 另一辈子的打算

 奉献与博爱——兼论江左三大家的人品

 时代的局限

 成长的痛苦

 火山是解脱的好地方?——一位哲人身死之谜

 解脱与逃避

 本性难移

 对立的世界

 路

 好人没好报

 落日与流水

 失去的世界——从登陆月球说起

 从圣经到无神论

 衣着·思想

第六辑 人情世态·退休与死亡

 推销员时代

 职业与事业

 衣食问题——20世纪末的小感想

 何谓“幸福”? 

 一生

 性与教育——一点不合时宜的杂感

 战争、死亡及其他

 漫谈迷信——兼论天堂门教徒集体自杀

 三型退休教授

 老年与退休

 随感四则

 抉择

 闹剧的时代

 往者已矣?

 恨·讽刺·诅咒

 神龙之尾

 伊甸园何在?

 戏谈近视

 斯文扫地——见“名著字纸篓”有感

 自傲自怜

 肺病与天才

第七辑 外国文学漫谈

 漫谈伍尔夫的成就

 游瓦尔登湖——谈美国散文家梭罗及其东方色彩

 访诗人弗罗斯特的农庄

 鲸鱼·贝多芬·奥尼尔——东游杂记

 西方文学中几位女角的年龄

 最受欢迎的英诗

 人性的光辉——重读《安娜·卡列尼娜》

 一位父亲的祝祷

 改写后的恋歌——有关艾略特的一则逸事

 “淑女”与“荡妇”

 命运与人性——重读古希腊史诗及悲剧有感

 英国新任的桂冠诗人——兼论拉金与休斯二人诗风之一面1

 日记与传记——有关曼殊斐儿的一个问题

 马拉默德的《梦中情人》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

 近年来美国文坛上的几件大事

 书评、令誉和文学奖

第八辑 政教浅识

 “劣币”驱“良币”

 珍惜传统

 哀此茕独

 枪支与人权

 议会中的论争

 民主制度之利弊——从美国期中选举谈起

 罪及妻孥

附录小说·诗歌

 人兽之间

 落叶偶题

 冬窗

 魅屋

试读章节

曾在《人间》副刊“平话”栏中读到有关徐讦的一篇短评;对文中所述,我有相当深的同感。不轻易夸奖人的作家,自然朋友少,晚景难免寂寞。中国文坛虽大,对一个落落寡合、不党不群的人来说,可以展肘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徐讦的小说虽有缺点,在内容与技巧上似乎并不逊于今日被一些“权威”批评家捧红的作品;可是从没听说过(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的缘故)哪位大学者、大翻译家肯把他的小说译成英文,或作为论文题目,向洋人推介。国内读者对他的兴趣和评价当然要大打折扣了。因为一般读者往往唯英美“汉学家”的马首是瞻,即使本有相当知名度的作家,除非被权威“专家”看上眼,否则也终免不了孤独的命运。其实徐讦当年的影响力并不小,甚至在今天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些名家之上。二三十年前爱好文艺、练习写作的年轻人,直接间接受过他影响的相信不在少数。我可算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例子。

远在师大附中读初三时,我便发现了徐讦的小说《风萧萧》。它是我那时醉心的三部中国作品之一,另两部是萧乾的小说《梦之谷》与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我刚开始学习写作,觉得它们优美的风格是很好的典范,希望自己不久也能写出那般动人的句子和故事。我最初发表的几个短篇如《忧郁的村居》(1952)及《埋在绿色里了的》(1953)等在笔法上多少可看出一点上述三人的影响,虽然在《忧郁的村居》中我对《风萧萧》有过严厉的批评,那是因为高中时代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高尔基二人的作品兴趣大增,逐渐感到无法接受上述三部作品的浪漫情调。

谈到研读新文学和翻译作品,我得感谢大哥当年给我的启示与鼓励。我们生于一个旧式的家庭;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父亲同他的友人们平常谈的和写的仍然是文言文和旧诗,对新文学作品不仅了解不够,而且多少有点轻视。家中藏书虽然极多,但几乎全是线装的,可说很难找到一册新文学作品。假如不是大哥买过和借过大量的新文学和翻译作品,我极可能没有机会读到那么多白话文学中的佳作,因为不久我便随父亲到台湾(大哥没有出来,这与他不幸早逝有很大的关系),日常接触到的主要是古文及旧诗词,使我对旧文学——特别是骈文,兴起过一阵“骸骨的迷恋”。也许是由于我顽固保守成性,一旦旧文学作品读多了(我敢说与我年龄相若的人极少读过那么多的古书),我觉得它们比新文学作品美;几千年来人才创作的精华无论如何比几十年中的成果要丰硕。文言文之精粹是白话文没有(可能永远不会有)的优点;即使从实用观点来说,用文言文记笔记或写信也比白话文要简洁、得体。从附中一直到政大新研所,凡是用中文讲授的课程我记笔记时都用文言文,不仅比别的同学快,而且似乎更准确达意。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写封短简用文言文较为适当,这完全是由于父亲的影响。

在台湾那几年我们的生活很清苦:姐弟们尚未成年,而父亲年已衰迈;他为人作嫁而得的菲薄薪俸不足养家,常常得靠做序文或代人做挽联、祭文之类的东西来弥补收入。他会不会写白话文我不清楚,总之没看他写过,也没向报刊投过稿;他自己的作品如《逸庐诗存》、《逸庐文存》、《梦琴楼集》、《施州唱酬集》等因出不起钱自费印刷,所以多数没有出版。家中访客像父亲那般“博学而无所成名”的人士很多,不少是年逾花甲避乱海隅的寒士。记得其中有一位廖伯伯,国学修养极佳,也写得一手好书法,可是因人浮于事及年龄关系,想找一个糊口的工作居然都找不到,令人可叹!从父亲和他们的谈话中,我学到不少东西,影响我最大的一点却是养成我狷介的性格——一方面我敬重卖文而非卖名的人,从来不敢轻视“无名之辈”,因为我确实了解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是有修养有造诣的;另一方面我不甚推许当代大名鼎鼎之士,更无走谒或捧场的热忱,因为我相信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名实不符,因某种机缘而享令名。一旦出名,注视的便不是自己的真吾而是自己的虚名了。

从大哥那儿我读过艾芜的《文学手册》(记不清作者是否确为艾芜),鲁迅的《彷徨》、《野草》,周作人的散文、巴金和老舍的一些小说等等,还有不少文化生活出版社刊印的翻译小说,特别是屠格涅夫的作品。那时我还不大懂得鉴别作品的好坏,只是有书就读。记得在念完王亚平的诗集《中国——母亲的土地呵!》之后,我忽然“诗兴”勃发,一口气写了好几首“新诗”,大哥看后摇头直笑。和大哥分手后,我并没有中止阅读新文学书籍;甚至一直到读台大时,我仍可从图书馆中借到一些30年代的作品。在剧作方面,我很欣赏袁俊的五个剧本(《山城故事》、《小城故事》、《边城故事》、《万世师表》、《美国总统号》),认为比曹禺及李健吾等的剧作更动人。散文方面我喜欢鲁迅的苍劲和周作人的冲澹。文笔不够冶炼的作品我已不再有兴趣,这便是为何我始终不喜欢某名作家的缘故。茅盾的《子夜》给我的第一个印象还不错,后来觉得它也不耐读。我倒是对老舍、沈从文、王西彦等人带地区色彩的一些作品比较有兴趣。诗歌方面我读得不多,吸引过我的是《雨巷》的作者戴望舒及《漂泊的春天》的作者于赓余。女作家群中我一直不喜欢××,而比较欣赏庐隐及方令孺。至于翻译作品,进大学后我仍然继续读;记得译文好的和坏的都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雷马克的《凯旋门》,朱雯译,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译者的文笔非常出色,我模仿那种笔意写过两三篇东西,包括发表于《台大文摘》的一篇《高粱看守者》(1953年,写赴金门军中服务时遇见的一位老战士),虽没有引起什么人注意,但我敝帚自珍,认为笔法相当成功。

等到我的英文程度足以了解英美原著或英译欧陆作家时,我阅读的重心便从中文转为英文,因为正如约翰逊博士所说,我们读原文是由于原著之美是无法译出来的。首先令我入迷的并不是英美作家,而是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那优美而富象征气息的散文,它比散文教授指定的教材更令我感兴趣。散文是一种不易欣赏的文体,读者必须有相当的修养才能领悟。也许由于当时我的程度还不够,教授选的那些19世纪和20世纪的英美散文我能了解,但还不大能欣赏风格;直到来美后选第一门课“维多利亚时代散文”时,每夕崔读到凌晨,方逐渐揣摩到了作者们将思想融人章法和句法中的手腕.于是更增加了研读的乐趣。英诗方面是汤普森的《雏菊》第一次仗我了悟到英诗的节奏和韵律很美,这与我后来决定专攻英美现代诗不无关系。至于小说,我读的多半是18、19世纪的英国作品,因芫教小说一课的夏济安先生选的两本教材都属于19世纪前半期——上学期我们读《傲慢与偏见》(1813),下学期读《贼史》(1837一1839)。我在很多方面和夏先生观点不同,对他的教法也常有异议,但很佩服他的风度和诚恳。

我们那届同学组织了一个“翻译研究社”,出版一种名叫《译苑》的刊物。我以“本刊同仁”的名义写的发刊词,被夏先生有一天在课堂上夸奖了两句;课后他叫我有空去他那儿谈谈,所以我一度常去他温州街宿舍闲聊。不幸我们常为30年代作家、武侠小说及英国文学争辩。夏先生学养也许有余,但口才不足,很少占上风,而且几乎从来无法说服我。有时候辩得兴起,我忘了他是师长,声音提得很高,态度相当激动,可是夏先生并不对我下逐客令,这一点风度我很佩服。我既然与他意见相左,照理不该常去找他,可是那时我所接触的本系教授中,可谈文学也愿谈的只有他一人。我们住所离得又很近;每次去台大上课我都要走过他宿舍门口,有时不禁弯几步路,进去看看他。他为人很随和、很直爽,纵不以我的意见为然,也会让我说个痛快。等到他编《文学杂志》时我刚好毕业,所以没向他投过稿。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假如当时投稿的话,也多半不会被采用。听说他喜欢改文章,会把稿子改得面目全非,这一点将是我不能忍受的。我投稿的习惯是在稿端写明“文责自负,请勿删改”。那时我相当自负,写成的稿件只要我拿得出手,好歹总可找到一个刊物发表。那些刊物寿命多半很短,负责人后来有的出了事、有的改了行,没有一个可以和夏先生比。但我从不后悔当年没有向夏先生虚心讨教,因为我相信在观念上他没有什么可以教我的。遇见他时我的思想差不多已经定型,加以禀性固执,对很多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P10-13

序言

本书包括129篇散(杂)文,绝大多数是从我以前出版的几本文集中选出来的。写它们的时间前后跨越了30年,有些篇章在风格或观点上也许彼此难以一致。然而正如美国散文家爱默生指出过,我们应该今天清楚地说出今天的想法,明天说出明天的想法,即使今明两天所思所想前后矛盾。所以,即使偶有不调和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编排方面,基本的原则是内容相近的文章尽可能归为一辑,次序则与发表的时间相反——越早写的东西排在越后的位置;也有例外,譬如第一辑中的头三篇,都是将近30年前写的。而第五、第六两辑中,因题材多样,不易统一分类。

书名《澹澹风》是我早年替台湾《中华日报》写的一个专栏的标题,来自宋人张道洽的一句诗“寂寂轩窗澹澹风”,颇能反映我多年消磨在国外的岁月。学院生活虽平静,校园内外和报刊上及电视中所见所闻仍令我时感不平,甚至愤怒,于是下笔时不免带上几分讽刺的意味。用暗讽来代替漫骂或诅咒,似乎比较无伤大雅。

最后要说明两点:(一)第七辑共17篇,都和外国文学有关;它们只是漫谈式的小品文字,替报纸副刊写的,不属严谨的论述。我用中文出版的外国文学专题研究,收集在拙著《困学集》(时报文化公司,1979)或《西洋文学散论》 (友谊出版公司,1986)之内,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二)附录中的小说和诗,代表了我早期作品的几种类型,不限于散文。它们都发表于1970年前后,不能算真正的早期作品。但不幸我更早一段时期的创作(发表于离台赴美以前)留下的已经没有完整的篇章了。当年台湾文网甚密,恐怖气氛浓厚,和我有联系的几家刊物多半寿命不长,且有负责人无端被捕的。我用不同的笔名写的东西今天已经极难找到。而退一步来说,即使找到的话,我也不愿刊出,因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些作品稍嫌稚嫩,虽曾谬蒙奖赏,也不值得重刊。“悔其少作”的文人不少(如英国大诗人奥登就是其中一个有名的例子),我虽不后悔,但并不珍惜自己早年发表的诗文和小说。

傅孝先

2008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