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一个诗人(精)》(作者拉尔夫·弗里德曼)援引大量里尔克的书信、友人的回忆录和日记等,在资料的详实方面远超目前所有里尔克传记。
《里尔克--一个诗人(精)》以深邃优美的文笔对里尔克作品展开深度溯源与阐释,力图将里尔克的人生线索、作品评析合二为一,全方位呈现诗人的生活面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里尔克--一个诗人(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拉尔夫·弗里德曼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里尔克--一个诗人(精)》(作者拉尔夫·弗里德曼)援引大量里尔克的书信、友人的回忆录和日记等,在资料的详实方面远超目前所有里尔克传记。 《里尔克--一个诗人(精)》以深邃优美的文笔对里尔克作品展开深度溯源与阐释,力图将里尔克的人生线索、作品评析合二为一,全方位呈现诗人的生活面貌。 内容推荐 里尔克,作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传记或许来得有些迟了;幸好,诗人的价值是永恒的,对他和他的诗歌的关注与解读,早些或晚些,对整个人类生存史而言,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 《里尔克--一个诗人(精)》以丰富详实的史料、深邃优美的文笔,对里尔克的人生线索和作品里程展开深度溯源与细腻描写,呈现了诗人在“生活的古老敌意”中逆水而行、孤独地辨认生命本质的坎坷一生,凸显了作为诗人的里尔克对生与死乃至整个宇宙秩序的思考与呼告。 在里尔克的诸多传记中,身为德语文学研究者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拉尔夫弗里德曼的这本《里尔克--一个诗人(精)》,态度谨严、冷静公允,精确切入里尔克诗作与小说的思想内核,将里尔克生平与著作紧密结合,其准确性与可读性兼而有之,对里尔克的理解与诠释更是令人叹服。 目录 “真实的和扮演的感情”:《里尔克:一个诗人》序 致谢 上编 年轻的诗人 第一部分 诗人的诞生 第1章 缘起 第2章 早年的履历 第3章 年轻的作家 第二部分 诗人的觉醒 第4章 慕尼黑的新天地 第5章 情人的学徒 第6章 变化:来自俄国的经验 第三部分 突破 第7章 离开:两位白衣女子 第8章 穿过伊甸园 第9章 悲哀之争:雕像中的痛楚 第四部分 寻找和更新 第10章 重获缪斯 第11章 写完组诗 第12章 返回以及被逐 下编 大师 第五部分 彻底的修订 第13章 朝向一种新风格 第14章 死亡和浪子 第15章 马尔特:通向天国之路 第16章 天使和情人:早期《哀歌》 第六部分 内心图景 第17章 诗人皈依 第18章 梦想心灵之约 第19章 欧洲牢笼 第20章 从流离到混乱 第七部分 俄尔甫斯的魔力 第21章 优遇中的逃亡 第22章 爱的狂想和诗的语言 第23章 俄尔甫斯再生:后期《哀歌》 第24章 成为另一个人:打开法国的窗口 第25章 最后的哀歌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诗人有回忆还不够,”赖纳玛丽亚里尔克笔下的主人公,年轻诗人马尔特劳里斯布里格(此君亦可视作里尔克的化身)有言。“你还得能忘掉它们。”他的创造者遵循的正是这一信条:记下、储存住一则则生命体验,然后在冷酷的献祭中将之一笔勾销。 不难想象此番评论所适用的背景:巴黎左岸一间昏暗小屋里,煤油灯摇曳不定,桌上椅上文件堆积如山,从中抽出的某张纸片上,诗人之笔正刮擦而过;或者,是那么多次在国家图书馆里:寂静无声中清清嗓子、沉吟踱步;或者是数年后罗马一间小屋里,或再迟些,残夏瑞典的一棵山毛榉树下。 直到人生尽头,诗人终于悟出,真正的生命必然仅在内心潜藏,随时准备破茧成蝶。《悲歌之七》有言: 世界别无它在,吾爱,只在我们内心。我们的 生命变化而流逝。外界 日益萎缩 这些诗句写于他短暂一生的最后阶段。瑞士,群山环绕的一座高塔中,一个比实际年龄看起来更为苍老的人,在一张站立式书桌前奋笔疾书。而回忆,一经涌现,旋即被挪用,被他技巧高超地加以重新塑形。 2. 诗人的一生始于布拉格。 他在19世纪最后15年间度过年少时光,那时伏尔塔瓦河沿岸伫立的建筑依旧辉煌如昨。河面映射着众多咖啡馆和剧院的煌煌灯火,古砖上的灰泥尚未剥落。布拉格城堡俯瞰城市,高墙威严高耸,一派帝王气概。 瓦茨拉夫广场,或者按照这个双语城市的德语叫法,“温策尔广场”,巨大无比,绿树环绕,一条繁忙大道从国家博物馆宽大的台阶一路通往市中心。里尔克的童年时代便围绕着这片地域展开。如今车轮隆隆的货车和马车早已被汽车和卡车取而代之,古老的格局却鲜有改变,令人恍然觉得时光冻结、当下永恒。今天的访问者如果从博物馆附近的地铁站走出,踏上年轻的里尔克生活过的那些街道,他会看到一幕即便在今天也足以令他梦回遥远的1870年代的景象。里尔克出生的街道——琴德里斯卡路,又名“海因里希路”——蜿蜒穿过模样疲惫的建筑物群,古旧的大楼尽管前面都开了新型店铺,却仍洋溢着19世纪风貌。 海因里希路19号就是儿时里尔克同父母住过的出租公寓(该建筑已遭拆除,原址上建了一所银行),几码开外,大街拓展为一片广场,其上伫立着一扇大门,后头有一座教堂,与保存完好的神父寓所比邻而立,这就是所谓的琴德里斯卡大教堂,也叫圣海因里希大教堂。教堂大而宽敞,有圆形中庭,以及一个粗短尖塔,塔和大门同为黄色砂岩质地。这里就是里尔克受洗的地方,也是他幼年时,母亲做祈祷之处。 小里尔克的周遭环境在许多重要意义上,影响了诗人日后的思想构造。海因里希路19号对面是赫伦路——又名潘斯卡路——里尔克母亲的娘家曾在此拥有一幢大宅,母亲就成长于斯。这幢建筑也已拆毁,原址上建了银行,不过从周边的装饰结构上,我们仍可以辨识出它昔日的惊人雅致。里尔克从父母的公寓窗口往外看去,必然会惊愕于自己的小家与街角这幢大宅之间的强烈反差,想必也会忧心自己或许并不怎么属于后者。因此,还在孩提时代,里尔克就已生活在两个近在咫尺却天差地别的世界:普通人的海因里希路和“贵族之街”赫伦路,或者说琴德里斯卡路和潘斯卡路。它们决定了他的生活,乃至他的作品的脉络格局。 布拉格是奥匈帝国重镇,各阶层、语言和种族云集:捷克人、德国人、犹太人。德语是奥地利统治精英、军官和专业人士的语言。也是大量德国人和说德语的犹太人的母语,这些人共同构建了此地活跃而不乏矛盾的文化。 布拉格和波西米亚在奥匈帝国的复杂历史导致了颇多冲突,与那种德国少数派统管社会和经济生活,捷克多数派遭歧视并被频频打发到较低社会地位的殖民城市里的情景类似。不过,在里尔克的童年时代,捷克知识分子的声音已经日益强大,在卡尔-斐迪南大学成立了一个捷克自治部之后尤其如此,它促进了本土专业人士阶层的进一步发展。当时的优秀艺术家们更是培植出一种丰厚的文学和文化传统。P5-7 序言 15年前的冬天,我在柏林写博士论文。某晚与友人约晚餐,到餐馆后不料他父亲也在。我这朋友虽是柏林人,却是我耶鲁的同学,那时他刚自古典系毕业,得了博士学位归国,已供职于南德一家报社。其父是位大学教授。我同这父子二人谈话,前辈问起我的论文题目,我如实奉告说在写里尔克。不料他很严肃地质问我:“你怎么不做德国文学?” 这质问恐怕要惊倒不少中国的西方文学读者。在很多人那里,同用德语写作的德国文学和奥地利文学根本就是同一个民族语言文学,籍贯布拉格的里尔克就是个德国诗人,做里尔克难道不就是做德国文学? ……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里尔克的作品被大量翻译到中国,里尔克成为最受中国的外国文学读者喜爱的作家。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详尽的诗人传记的中译。对于一位其诗歌与其生平有着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的作家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失。而今,弗里德曼的这部里尔克传翻译为中文出版,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空白。弗里德曼上个世纪60年代早期以所谓抒情小说研究获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抒情小说:黑塞、纪德与伍尔夫研究》曾对我写作博士论文很有启发。弗里德曼从他的博士论文合乎情理地扩展到里尔克研究,其成果便是这部诗人传记。与同时出版的德语世界比较权威的诗人传记相比,他的这一部要更为详尽,对诗人的人性中的问题并不刻意回避,它的翻译出版,无疑将对广大的里尔克作品的读者有极大的裨益。 后记 这是一部诗人里尔克的传记。 作为《杜伊诺哀歌》等不朽名篇的创造者,里尔克被公认为德语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现代诗人之一。然而,中国国内迄今为止,似乎都没有一部像样的里尔克传记出版。纵观现有关于里尔克的中文图书,要么聚焦于其作品,比如冯至、绿原译的里尔克的诗集,要么关注诗人的人生历程,比如张海燕的《漫游者的超越——里尔克的心灵史》,或者里尔克的女友卢一安德烈亚斯·莎乐美——这位特立独行的女士似乎更受中国出版界青睐——的几种传记中论及里尔克的章节。与上述图书相比,我们手中这部里尔克传记的最大特点,在于将里尔克的人生历程介绍,与里尔克的重要作品评析合二为一,力图在夹叙夹议之间,全方位呈现诗人的风貌。这应当是目前国内关于里尔克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传记,填补了中文世界里尔克研究的相关空缺。对于如此重要的一位诗人,这部传记来得或许有点迟了,幸好诗人的价值是永恒的,对他的关注与重视,早些或晚些,对整个人类生存史跨度而言,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因为 看哪,我们爱起来,不是像那些花卉,只有 仅仅一年①。 里尔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与莎乐美的相爱与同游,与罗丹的一见如故与意外抵牾,与塞尚和梅特林克等大家的神交,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富裕而品味高雅的欧洲最后几代贵族的唱和……以这些元素打底,诗人的传记注定不乏奇光异彩,引人瞩目。可贵的是,面对这些本身即已饱含戏剧性的素材,本书作者抗拒了轻浮演绎笔法之诱惑,而是采纳科学严谨的立传态度,不畏艰苦,阅遍里尔克与他周围人士的书信集、日记、回忆录等内容,以及与所涉年代、人物相关的众多出版物,力图精确无误地绘制出里尔克1875年12月4日在布拉格小城出生之后,由稚嫩的诗歌爱好者兼追慕诗人虚名的少年起步,历经父母离异、严酷的军校训练,与莎乐美的相爱与失恋,新婚不久的妻离子散,病痛缠身、穷困潦倒等等人生考验,逐渐步入严峻成熟的中年,在“生活的古老敌意”中逆水而行、挣扎着辨认生命本质的坎坷一生。全书关注细节、考证严谨,文笔深邃优美,堪称一部经典的传记作品。 不过,除了拥有颇富传奇性的人生,里尔克更是,而且首先是,一位诗人。如果仅仅涉及对其生平的追溯,态度再严谨、文笔再流畅,也难免流于市井八卦层面。幸运的是,凭借针对里尔克生平众多作品的精到点评,本书完全避免了这一危险。身为德语文学研究者的作者,从篇首论述《马尔特手记》中的诗人形象开始,似乎就决意将此书呈现为一部将里尔克生平与著作紧密结合的作品,通篇对生平经历的详尽考证,并非仅仅就事论事,而是意在进一步对里尔克作品展开深度溯源与阐释。比如,对于里尔克与其笔下的诗人自我之化身马尔特的关系,本书多处展开对比评析,富有匠心地阐释了里尔克本人那些玄妙美学思想与看似普通的现实表象之间的关联,带领读者追踪里尔克的思维过程,深入其恢弘的宇宙观、生命观。诚如作者自序所言,“本传记以赖纳·玛丽亚·里尔克的艺术为镜,追溯诗人的一生及其在作品中的折射与变形。”事后看来,里尔克一生之坎坷煎熬,似乎正是为了催生《杜伊诺哀歌》等不朽名篇。正如大多数形而上思考一样,里尔克穷尽各种可能性对人性、对生命的反思,或许均由最平凡的人生一瞬所激发点燃,而庸常人间的分分秒秒之难捱,才成就了诗人对于美与宇宙秩序之冥想。里尔克尝试对人与物进行“折射与变形”来达成理解,而他的一生也通过“折射与变形”,呈现在他的作品中——这或许就是本书作者借助里尔克生平来阐释其作品的理论依据。这类由现实着笔,寻找契机精确切入里尔克的诗作与小说的思想内核的手法,在本传记中频频出现,每每事半功倍地解决了里尔克诗作中的晦涩难点,堪称里尔克作品评析中不可多得的精彩篇章。此外,本书作者对里尔克作品的点评,也做到了相对全面。里尔克青涩期的诗作,一般评论都以里尔克“甚悔少作”而一笔带过,本书却选取里尔克早期几首优秀诗作加以分析,从稍显稚嫩的笔法中总结出日后成熟期的一些元素之雏形,从而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里尔克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完整过程。 在里尔克生前死后涌现的诸多传记中,本书准确性与可读性兼而有之,对里尔克的理解与诠释更是相对精准、令人叹服。之所以如此,与本书作者拉尔夫·弗里德曼本人的资历不无关系。此君1920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二战前夕因为犹太人身份逃亡英国,后移民美国,当过翻译,服过兵役,写过小说,研习过哲学,也算是一位因异类身份而尝到迫害之苦、历经坎坷的人士,想必更能领略里尔克一生的种种痛楚。由于母语为德语,他对里尔克的作品可以达至相当程度的准确领悟,而写作本书的语言采用英语,又让他得以占据一个外在于德语世界、相对冷静公允的评判立场。他本人对文学写作同里尔克一样兴趣盎然,克服语言障碍之后创作的英语小说还得过奖项,这或许也是本传记文笔精到流畅的原因所在。以上这一切保证了本书对里尔克作为凡人踌躇彷徨的一生,以及他对于生死和整个宇宙秩序的思考与呼告,都做出了相当到位的记述与点评,全书语言流畅、节奏拿捏得当,对于哪怕不熟悉里尔克的读者,都极具可读性。 当然,世间完美之物极少,这部传记也并非毫无瑕疵。比如,作者在阐释里尔克其人、其作品时,大多数时候采纳的还是相对主流的观点。论及里尔克的雌雄同体意象时,作者与大多数里尔克评析者一样,将这一诗歌思路与里尔克幼年时母亲菲亚将其妆扮成女孩联系起来,认为是其母在性别妆扮上的误导,而给里尔克一生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根据近年哈佛大学德语文学教授朱迪斯·瑞安的研究,里尔克幼年之男扮女装,其实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流行时尚。瑞安教授指出,根据照片,19世纪很多男童都穿女装,王尔德、普鲁斯特和普鲁士的威廉王子等等均如此,因为当时的时尚和卫生理念提倡用“女性化的伦理”来减少男孩子天性中可能出现的野性。因此,即便里尔克幼年穿的裙子确实是日后“雌雄同体”诗歌意象的最初来源,也不能完全归因于菲亚一人,时尚使然,换了别个女人做里尔克的母亲,结果或许也是一样。不过,这毕竟已属相当精微的研究范畴,对于里尔克的一般研究很难细致到这种旁枝末节的地步,似乎也不应在类似方面过多苛求弗里德曼先生了。作为扛起评析里尔克生平与著作之重任的一项浩大工程,本传记洋洋洒洒50余万字,总体上方向明确,论述详尽;条分缕析、大气磅礴,已属难能可贵。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篇首到第14章,周晓阳译;第15章到第25章,杨建国译。杨建国君是我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就读英美文学硕士时的同学,后师从周宪先生攻读美学博士,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青年学者。能与他合作译书,我感到非常荣幸。书中所涉里尔克诗歌片段,基本上根据原文译出,也参考了绿原、林克等人的译文,篇幅所限,恕不能一一列举我们所参考的诸多译本,在此谨向多年来致力于里尔克译介推广的译者前辈与同仁们致敬!本书收尾阶段,得到刘皓明老师的慷慨指点,几处疑难迎刃而解。刘老师还欣然同意为此书作序,大大增加了这部中文版里尔克传记的分量,在此谨表示感谢! 借此机会,还要感谢我们的家人长期以来对我们的翻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也对出版本书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倪为国老师和编辑表示感谢! 译者周晓阳 2013年6月2日于南京朝天宫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