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4 卸下面具,做真实的自我
关键词:目光短浅·见利忘义·背弃忠诚·
适用情境:辎珠必较、目光短浅者需学习运用此方式。
在现代社会林林总总的游戏规则中,愈来愈聪明的现代人,常常在不经意中忽视一条最根本的规则——忠诚原则。他们或是辎珠必较,目光短浅;或是见利忘义,因小失大;或是戴着面具,游戏人生……演出了一幕幕违背良心、令人抱憾的悲剧。
其实,忠诚在社会文化中的定义,是灵魂性的。许多外国老板在用人之道中的首选标准,便是对忠诚的考验。来自马来西亚的一位老板就曾不无遗憾地坦言:“在中国,有些员工似乎更乐于把企业当作是一个福利机构,或是自己另谋高就之前的跳板、垫脚石。”他们没有责任感,谈不上与企业荣辱与共,更谈不上忠诚。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人类的道德取向上,总还有相通之处。在西方文化中,最鄙夷说谎者。一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说几次谎,父母就会惊恐失色,严斥有加。如果说,对一个幼稚儿童的撒谎,上帝尚会原谅的话,那么到了成年仍在撒谎,那就成了害人的人格瑕疵,周围人会弃之不齿。在东方文化中,更把忠诚誉为美德,视其为最有价值的人格标准。为人忠义至仁,成为江湖中的不变主题。
在办公室,不管“假面舞会”是否流行,做一个真正的聪明人,就应该卸下面具,亮出你的脸,让上司认识你是海水还是火焰。
忠诚常常有以下雷区,需要你小心走过。
最低级的背弃忠诚的游戏,往往从贪小开始。任何一家正规、资深的公司,再严密的制度,总会有漏洞。如果你是一个人品俱佳的人,切不可贪小越货。趁人不备时悄悄挂个私人长途,或趁上司不在意时,悄悄塞上一张因私打的票,让其签字报销;上班时,明明迟到,卡上却填上因公外出;更有甚者,当客户来访时,给你悄悄带来一份礼物,以答谢你在业务往来中曾经给过他的帮助,而这一帮助,恰恰是以牺牲本公司的利益为代价的。细雨无声,倘若让这种“酸雨”淋了你的心,你就会慢慢地被蚀化。今天的贪小就是明天的贪婪。老板绝对厌恶贪小的人。他会把它看作是品质问题,产生这种印象就会失去对你的信任。
都说商场如战场,做生意说到底是在赌博利益。忠诚原则的第二个雷区,是你的利益为谁而搏?这需要时时警惕,切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能见利忘义。不要忘记你的打工角色,你需要为公司争取利益,而不是你自己。只有公司“发达”了,你才会跟着“发达”,万万不可越位。有时,公司与你个人在利益上也会发生冲突,这时你千万不能把公司利益置之度外,使自己浑沌一时。
商界有过一个经典例子。
有家公司因一家对手公司业务的红火而焚心,但想不出制服对手的良策。终于,对策有了!他们想方设法寻找关系,接近对手公司的一名仓库主管,让其暗中出卖商业机密。这个主管在利益的驱使下,利令智昏,把自己公司的库存数量、货品结构、价格策略一一泄露。几经交手,商界风向大变,原先生意红火的公司,节节败退,最后元气大伤而倒闭。另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却起死回生,反败为胜。一个不忠诚的蛀虫,股掌之间就将一个公司搞垮了。而反败为胜的这家公司也再没有向这位主管伸出邀请之手。
这种隐性的不忠诚,可以说是办公室的定时炸弹。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心里要有一条准则:可为与不可为。需要坚守的信条是:决不选择良心的堕落。
诚信是一种最简单的处世智慧,心怀坦荡,才能使我们自重、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果一旦违背了类似于以下的一些忠诚原则,很快就要吞咽自酿的苦果了:
1.有了一句谎言之后,你需要用好几条谎言来维护它,因顾此失彼而穿帮的可能随时存在。
2.当你做了不齿于人的事儿之后,即使不被人觉察,自己的内心也不会安定,做什么事都放不开手脚。
3.一旦与同盟者闹翻之后,他就是握住你把柄的人,从此你就会生活在阴影之中。
4.一次的不小心会带来终身的恶果,以后你再付出多大的努力,都难以洗刷别人眼中的这个污点。
5.如果你在背叛中获益,同样不是好事,这会使你越陷越深,最后失去恢复正常生活的勇气。
P10-12
我们做事要掌握“恰到好处”这四个字,任何事恰到好处就是最好的,过与不及都不好。因为不及就是悭,超过就是浪费,能以智慧来分辨如何做是刚好,就能做到恰到好处。
——圣严大师
第一章 恰到好处地坚守原则 办事要把握原则,不可破了规矩
办事不违背良心,不破坏规矩
坚持自己的方向与计划
该让则让,不该让则寸土必争
卸下面具,做真实的自我
做事不越位、不越权
做好事也要有分寸
劝谏他人时,说话要站在对方的立场
第二章 恰到好处地投入感情 只要真情在,办事一路畅
融入人群中
把赞美之言挂在嘴边
把话说到对方心窝里
留下别人喜欢的,摒弃别人厌恶的
在对方脆弱的时候送去真情
给对方传递期望
多说几个“我们”
适当地赞美对方
受到恩惠就要表示感谢
针对对方的心理去收拢人心
礼要送得巧,不可乱送
求人办事不要强人所难
第三章 恰到好处地控制情绪 遇事要冷静,不可感情用事
不要带着成见去做事
不要被直观感觉所误导
让心情平静下来,遇事三思而后行
束手无策时也要保持镇定从容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临危不惧,遇事不慌
不要以激动去应对激动
不要把喜怒哀乐挂在自己的脸上
别人犯错时,不要去急躁地责备
在暗淡的时光里要沉得住气
第四章 恰到好处地运用技巧 做事要“巧”,不可“蛮”干
故意制造一些紧张气氛给对方压力
不要踩着别人的脚印走
显示自己的强大,以提高震慑力
巧妙构思,制造一个共同的“假想敌”
沿着通往目标的捷径走
因势利导,以小的付出换取大的回报
制造神秘感,不要让人轻易看透
先抑制对方的欲望,然后再给他一个惊喜
给人好处时,不轻给、不滥给、不吝给
关键时刻暂时低下头
第五章 恰到好处地随机应变 做事要“活”,不可钻死胡同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屡屡碰壁之后要知道转弯
不要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
条件不利时要改弦易辙
逐渐提高要求,循序渐进办事
退一步,进三步
灵活控制事态的发展方向
做事要因人而异,视人而变
关键时刻要舍卒保车
即使再有实力,也要乘势而动
不要为一时的恩怨而堵住自己的后路
第六章 恰到好处地察颜观色 遇事先“看”,不要急着去做
遇事多思考,言行要谨慎
一言一行要经大脑思考
察识事态的轻重缓急,做出迅速灵巧的反应
制造些小意外,快速看透对方的内心
第七章 恰到好处地把握机遇 掂量好自己,该出手时再出手
不要与机遇擦肩而过
时刻做好捕捉机遇的准备
机遇来临,要及时出手紧紧抓住
机遇面前需谨慎
多用点心思,多走几步路,就会钓到大鱼
不要躺在“欲速则不达”的温床里睡大觉
第八章 恰到好处地落实行动 做事要“动”,没有“动”,再高远的志向都等于零
落实行动要谨慎,不可冒失
落实行动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放下清高,走自己认为值得走的路
把小事做好,才能成就大事
一切从小事做起
做好别人不愿做的小事
认真去做每一件事
第九章 恰到好处地大智若愚 大事认真做,小事糊涂解
在小是小非面前装糊涂
把握大局,小事能忍则忍
该糊涂时不要太“认真”
让别人觉得自己是糊涂人
该低头时就低头
人人都想当强者,我们不妨当当弱者
第十章 恰到好处地使用人脉 人脉网不但要大,而且要结实
广交朋友,多拉关系
培养好“人脉关系”的圈子
用共同爱好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少挑毛病多赞美
经营好自己的关系网
靠别人壮大自己的人脉网
提高自己“被利用”的价值,让别人来“用”你
把自己变成他人的“自己人”
平时存人情,日后好办事
第十一章 恰到好处地借势借力 借他人之力办自己之事
顺水行舟更易行
化“势”为利,为己所用
看清大局,借势生风
把“窝边草”变为“后备军”
善借各种外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善借“人言”这把软刀来办事
借他人之手,干自己之事
多方巧借自己欠缺的东西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十二章 恰到好处地拿捏分寸 留一点城府,三思而后行
学会保守秘密,别让人轻易把握你的动向
即使刚做了露脸的事儿,也不必口出狂言
计划没有变化快,遇事不要轻易拍胸脯
冲动不成熟的表现,最让合作者担忧
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想出人头地?谁不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可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也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人与人不一样,事与事有区别,不可能人人都合我们的心思,事事都如我们的意愿。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矛盾呢?唯一的途径就是掌握恰到好处的做事方式,只要做事方法恰到好处,你就会做事有成,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最大的成就。
当今社会,仅靠苦干来提高效率已经远远不够,要恰到好处地做事就应该带着思考去做,理性地处理问题。不仅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还要能够在难于突破的问题上积极创新、不墨守成规。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区别并不只在于他们做了没有,而在于他们是否知道应该怎样做。只有掌握了恰到好处的做事方式,每件事做起来才能如鱼得水,也才能一帆风顺。
做事的方式恰到好处,就有成功的机会;做事的方式不恰当,失败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成败之间,在于如何恰到好处地掌握做事的方式与分寸。
任何伟大的品格、超人的才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靠平时一心一意做事的结果。人,能一心一意地做事,世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成功不是天上掉馅饼,“芝麻开门”也只是阿拉伯世界的神话。成功有一定的规则,做事有一定的准则。
恰到好处的做事就是要坚守原则、控制情绪、运用技巧、随机应变、把握机遇……尽管世界千变万化,但只要人性不变,做事就有脉络可寻。
本书告诉你什么样的做事方式是恰到好处的,希望读后能有所启迪或收获。
人与人不一样,事与事有区别,不可能人人都合我们的心思,事事都如我们的意愿。如何解决这些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矛盾呢?唯一的途径就是掌握恰到好处的做事方式,只要做事方法恰到好处,你就会做事有成,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最大的成就。本书告诉你什么样的做事方式是恰到好处的,希望读后能有所启迪或收获。
恰到好处的做事就是要坚守原则、控制情绪、运用技巧、随机应变、把握机遇……尽管世界千变万化,但只要人性不变,做事就有脉络可寻。本书告诉你什么样的做事方式是恰到好处的,希望读后能有所启迪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