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忆往集(第1辑)/重庆文化艺术记忆丛书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德奉主编的《文化忆往集(第1辑)/重庆文化艺术记忆丛书》收集的是近年来重庆文艺工作者所写的回忆文章。虽然篇章不长,甚至有的略欠文采,但却内容丰富,质朴无华,历史跨度长,作者涉及广。通过这些点滴回忆,可以让我们看到重庆文化的悠久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文化的艰难发展、重庆文化的丰硕成果、重庆文化人的卓越追求。

打开此书,真有一种满卷艺术扑面而来的感觉,让你在艺术的历史空间里驰骋纵横。

内容推荐

刘德奉主编的《文化忆往集(第1辑)/重庆文化艺术记忆丛书》是一部回忆重庆文化界名人轶事的作品集,全书收录文章46篇文章,涉及考古、话剧、戏曲、书法、文学、作词、舞美、雕刻艺术等文化艺术领域各个分支。书中收录的文章全部来自于重庆市文化委员会直属单位的干部职工根据自己在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如:《赴越南演出忆旧》《冰心在重庆》《屈老其人》《难忘赵锵老师的教诲》等等,既有感怀前辈教诲的作品,也有见证前辈文化创作的纪实作品,等等,读来充满温情。本书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文化的发展,和那些为重庆文化艺术作出贡献的一群人的文苑轶事,旨在感恩老一辈艺术家的引领和传帮带,和勉励青年文化艺术工作者们学习奋进。

目录

“重庆文化艺术记忆工程”总说

满卷艺术扑面来——《文化忆往集》(第一辑)序/刘德奉

第一编

 赴越南演出忆旧/马光华

 巴国王陵小田溪墓群的发现与发掘/方刚

 我经历的重庆市首届戏剧编剧培训班/毛迪

 我与重庆图书馆的五十五年情缘/邓颖

 为了抢救那些闪耀的星光/王国彦

 难忘赵锵老师的教诲/王建武

 亡村故事:发现巫山大溪遗址/白九江

 从上海出发的“西南服务团”/田广才

 2006:川剧怎样征服欧洲观众/冯甜甜

 沙汀——文学名著《红岩》的伯乐/刘达灿

 永川明代壁画墓重现记/汪伟 叶琳

 重庆《艺术报》往事/陈朝正

 我这一生都离不开杂技事业/何天宠

 忠县乌杨汉阙搬迁记/张光敏

 重庆:献给重阳节的文化厚礼/张昌达

 60年代,曲艺团这样下乡演出/张绍鹏

 重庆自然博物馆的1983—1991/周世武口述江帆记录整理

 我们在地球的另一端赢得欢呼/周昌容

 为了最真实的角色无悔一生/徐立起

 郝景盛在北碚的那些事/侯江

 当年,舞美队的大师是怎样炼成的/段振中

 震撼人心的老山三哭/凌宗魁

 往事并不如烟——我给“双枪老太婆”记录整理“革命回忆录”/傅德岷

 我与重庆图书馆的几十年/曾健戎口述许静整理

 重庆艺术创作网的创建与发展/谭竹

 从话剧迷到专业话剧演员/熊宗敏

 受教戏曲音乐理论家何为二三事/戴祖贵

第二编

 《河街茶馆》:人生中一份最好的礼物/王弋

 重庆人改编的歌剧《海岛女民兵》/陆柴

 我把《要离》搬上了舞台/陈国亮

 歌剧《红云崖》20年的台前幕后/李鸿文

 《红旗歌》为什么被收入《中国百年话剧选》/曹克冰

 九年破译被曾国藩称作“小李白”的李士棻/康清莲

 《人到长寿人长寿》三年成歌/谭克明

 《周恩来在重庆》一书出版轶事/樊家勤

第三编

 走进周顺恺的国画秘境/马振声

 站在交响乐演奏灵魂上的人/方娟

 从汉简中独创新路的书法家毛峰/王颖

 沈铁梅如何高歌“梅花三弄”/吕小容

 冰心在重庆/邢秀玲

 屈老其人/刘德奉

 黄杨木上,柯愈劫雕出蛙声一片/况贺

 传唱60年,余书成的“石堰荷叶”一飞冲天/张文龙

 八旬胡天成和他的十二个文件夹/邹俊星

 工艺美术大师高中武的蜀绣七十年/周睿

 为戏剧艺术倾注一生心血的老赵/曹明舒

试读章节

赴越南演出忆旧

1965年9月,我从农村四清工作演出队回到曲艺团,不久,我和黄吉森与市歌舞团、市歌剧院、市歌剧团、市杂技团的十二位同志一起接受了一个光荣的任务,赴越南前线。领导告诉我们,这次出国担负着国家交付给我们的使命,我们参加的是国际共产主义的伟大活动,是去援越抗美。

我们出发先去了北京,在铁道兵总政治部集中,被编进铁道兵十一师六十一团。这个师一共有五个文化工作队,是分别从四川、河北、河南、陕西、江西省抽调的。文化部当时的宣传部长周扬同志接见了我们,给我们文化工作队的十字任务是:创作、演出、锻炼、处事、战勤。

我们四川队出的节目就是我演唱的四川清音《小会计》《送公粮》,这场演出我和黄吉森同志都担负着代表四川队和重庆市曲艺团水平的责任,我俩像迎接一场大战,但却很顺利地完成了。这第一次在首都北京的亮相,我的演唱曲目很有地方特色,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黄吉森同志作为我的主乐伴奏,这是第一次单独一个人为我伴奏,他熟练的技巧、默契的配合,使我俩共同取得了这次演出的巨大成功。

从北京出发,我们到了云南和昆明,住翠湖宾馆,在昆明市昆明军区接待我们,我们观看了当时内部影片《阿诗玛》,还有云南省歌舞团的大型舞剧《南方来信》,反映越南北方和南方战争的题材,杨丽坤领舞。随后开往蒙自,在蒙自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日常越语、防空知识,还有出国的一些政策和纪律等。同时还进行了必要的军事训练,如:打靶,擦拭手枪等知识,并在那里换上了军用背包、服装、水壶、雨衣、盔式帽等,还发了防身必备的五四手枪一把,子弹三十发。

在开远登上了云南去越南的小火车,经河口渡红河的过境桥到了越南的老街省,那里的广告和标语是越南人引用的胡志明主席的话:“中越人民是同志加兄弟。”我们驻扎在老街省十公里以外的大山沟里,为了预防空袭,部队搭起了茅草房,我们三个女同志被安排在离防空洞最近的一个草屋里。接下来是去连队体验生活,部队的任务是修路,我们也去工地上推小车、挖泥土、摆弄石头块,有时也演唱几曲来给战士们鼓劲。梁上泉老师朗诵他写的诗歌,我将《送公粮》改成《推小车》为战士们演唱。有时下炊事班帮厨,或收集战士们的军装到河边洗涤。部队的女战士很少,我们很受连队战士的照顾和呵护。空袭来时,连、排长要先让我们三个女同志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身。

回到团部创作成了最艰巨的任务,当年我18岁,学习演唱四川清音不到两年,要自己创作适合连队和越南情况的节目,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一大考验。坐在小马扎上,纸笔放在凉板床上苦思冥想。怎么下笔,成了我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我12岁进曲艺团时,小学都没毕业呀!幸好,我在同学舒启容那里抄了一首诗,是写美军飞机轰炸越南北方被击落的一首讽刺诗,我将它套上清音曲牌的“银纽丝”,还很顺口,这样我和黄吉森合乐排练出了这个节目——《会飞的活棺材》。后来这个节目就成了我在越南一年多时间里的当家节目,大小型演出必上,且效果非常好。

另外我们还编写了盘子《铁道兵走四方》《胡志明送来贺年片》,清音《差不多》(黄体仁作词)、《四好连队五好花》(梁上泉作词)、《一颗钉子》(马光华作词),歌剧《友谊的路上》,歌曲《我们战斗在黄连山上》,等等。(P3-4)

序言

满卷艺术扑面来——《文化忆往集》(第一辑)序/刘德奉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读回忆性文字的人。几十年来,读过不少这样的书。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读后了解了很多作家是如何艰苦创作的,如何从门外汉走进艺术殿堂的,如何通过积累经验提升创作水平的。还有赵家璧先生的《编辑忆旧》《编辑生涯忆鲁迅》《书比人长寿》,他28岁就在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主编第一部《中国新文学大系》,其胆魄和气度让人敬佩。还有很多自传、日记、回忆录、口述史等都是这类文字。在出差、旅行、休闲的时候,它们便成了最好伴侣,知识量大,读着又轻松,如与作者面对面聊天,收获不少。几十年来还特别喜欢收藏这类的书,现在家里至少有数百本。近年《全宋笔记》正在陆续出版,只要出版一编就要买上一编,有时出版进度慢了还时常电话打听,因为其中有很多回忆类文章。

这类文字特别吸引人,因为它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所讲述的故事都是作者亲身所历,一点儿不虚假,一点儿不浮夸。虽不是篇篇妙笔生辉,却每章都生动感人;这类文章又恰恰是过后事,事后所思考的问题往往比在场时所思考的更准确更严谨。任何作者,任何事件,当时所思的东西自然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几年、几十年后回过头去再看这些问题,心中所悟,情之所触,感而发言,必是人生精华,必定更加深刻。这些有价值的思想表达,恰恰对于读者是很好的学习借鉴。从文化流传角度来讲,历史是大众的,历史文化的总结、提升、传播、推广却是精英的责任。也只有那些文化素养高,社会贡献大的“头面人物”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我们所见到的回忆性文章,即是这类“人物”作为。所以,读者通过类文章了解过去,认识事物,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认识世界。

《文化忆往集》(第一辑)便是这样的书,这本书收集的是近年来重庆文艺工作者所写的回忆文章。虽然篇章不长,甚至有的略欠文采,但却内容丰富,质朴无华,历史跨度长,作者涉及广。通过这些点滴回忆,可以让我们看到重庆文化的悠久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文化的艰难发展、重庆文化的丰硕成果、重庆文化人的卓越追求。

打开此书,真有一种满卷艺术扑面而来的感觉,让你在艺术的历史空间里驰骋纵横。这里有艺术家的经典人生,例如:曹明舒关于赵锵对重庆话剧事业的贡献,何天宠回忆自身从孤儿变成杂技艺术家的经历,马光华回忆赴越南抗美援越为战士演出的感人故事,曾健戎口述与重庆图书馆的几十年情缘,方娟关于唐福生音乐指挥、创作、教育的经历,凌宗魁回忆在老山前线慰问战士演出的激动场面,邹俊星所写胡天成八十年追求艺术研究的精神表现。这里有艺术精品的打造过程,例如:刘达灿回忆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过程,李鸿文回忆歌剧《红云崖》创作演出的30年历程,傅德岷回忆从记录陈诗联到创作长篇小说《华蓥风暴》的风风雨雨,樊家勤28年创作出版《周恩来在重庆》的曲折故事。这里有艺术追求的不绝精神,例如:陆綮回忆冲出政治压力改编歌剧《海岛女民兵》的文化勇气,曹先冰回忆为演好话剧《红旗歌》深入工厂体验生活的真切感受,吕小容所写沈铁梅追求川剧艺术的人生境界,康清莲回述完成《天瘦阁诗半校注》的刻苦精神,谭克明回忆创作《人到长寿人长寿》的认真态度。这里有文化艺术的历史再现,例如:邢秀玲对冰心在重庆创作、生活、社会交往的再现,张光敏关于乌杨汉阙发现挖掘的动人场面,白九江关于巫山大溪遗址的考古场景,方刚关于涪陵巴国王陵发掘的经过,陈朝正对《艺术报》创刊发展的再现,等等。当然,精彩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因为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出,还有很多思想性、艺术性、事故性都非常强的文章藏于书中,这就留给读者自己去寻找和欣赏吧。

《文化忆往集》(第一辑)是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根据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文化艺术记忆工程”总体方案所编辑出版的大众文化艺术读物,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重庆文化,传播重庆文化,从而积极参与到重庆文化发展中来。这里出版的是第一辑,今后还将陆续出版下去,形成一个出版系列。这本集子的编辑出版得到了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全社会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重庆出版集团的积极帮助,当然也体现了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同仁们的文化担当。

漫卷诗书正当时,艺术馨香扑面来。这本集子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能力和时间有限,难免存在不足,敬请读者指正,我们将努力改进。为此,深表感谢!

2017年1月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