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宋)陈敬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纂香谱》,又称《陈氏香谱》,四卷,南宋陈敬撰,翔实记载了香品产地、宋代及以前社会用香概况、香药与熏香料配方、香料的收藏方法,收录了与香有关的文人创作。

本书约请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并配有精美图片,通过此书,读者会对中国古代香文化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本书由严小青编著。

内容推荐

《新纂香谱》以浩博见长,荟萃沈立、洪刍等十一家香谱精华为一书,集宋代以及宋代以前香料文献之大成。

《新纂香谱》的整理点校遵循以下原则:

一、本书以清乾隆时期官方编辑《四库全书》收入《陈氏香谱》为底本,适园丛书本之《新纂香谱》为辅,参考周嘉胄《香乘》整理校点之。

二、本书分四卷,内容编排按原文、注释、译文、点评排列,对资料甚少的条目不强行臆测点评,对原文卷二、卷三、卷四中的一部分意义重要的条目进行了节选。

三、本书部分注释内容参考了《汉语大字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本书由严小青编著。

目录

前言

原序

卷一

 香品

 龙脑香

 婆律香

 沉水香

 生沉香

 蕃香

 青桂香

 栈香

 黄熟香

 叶子香

 鸡骨香

 水盘香

 白眼香

 檀香

 木香

 降真香

 生熟速香

 暂香

 鹧鸪斑香

 乌里香

 生香

 交趾香

 乳香

 熏陆香

 安息香

 笃耨香

 瓢香

 金颜香

 詹糖香

 苏合香

 亚湿香

 涂肌、拂手香

 鸡舌香

 丁香

 郁金香

 迷迭香

 木密香

 藕车香

 必粟香

 艾蒴香

 兜娄香

 白茅香

 茅香花

 兜纳香

 耕香

 雀头香

 芸香

 零陵香

 都梁香

 白胶香

 芳草

 龙涎香

 甲香

 麝香

 麝香木

 麝香草

 麝香檀

 栀子香

 野悉密香

 蔷薇水

 甘松香

 兰香

 木犀香

 马蹄香

 穰香

 蕙香

 蘼芜香

 荔枝香

 木兰香

 玄台香

 颤风香

 伽阑木

 排香

 大食水

 孩儿香

 紫茸香

 珠子散香

 熏华香

 榄子香

 南方花

 花熏香诀

 香草名释

香异

 都夷香

 荼芜香

 辟寒香

 月支香

 振灵香

 神精香

 兜末香

 沉榆香

 沉光香

 威香

 返魂香

 菌墀香

 五香

 石叶香

 祗精香

 雄麝香

 蘅芜香

 文石香

 百和香

 金殚香

 百濯香

 芸辉香

 凤脑香

 一木五香

 升霄灵香

 区拨香

 兜娄婆香

 法华诸香

 牛头旃檀香

 怀梦草

 一国香

 羯布罗香

 玉蕤香

修制诸香

 飞樟脑

 笃耨

 乳香

 麝香

 龙脑

 檀香

 沉香

 藿香

 茅香

 甲香

 炼蜜

 煅炭

 合香

 捣香

 收香

 窨香

 焚香

 熏香

卷二

 百刻篆图

 定州公库印香

 和州公库印香

 资善堂印香

 丁公美香篆沈谱

 汉建宁宫中香

 唐开元宫中方

 江南李主帐中香

 赵清献公香

 后蜀孟主衙香

 苏内翰贫衙香

 延安郡公蕊香

 宣和贵妃黄氏金香

 僧惠深温香

卷三

 凝和诸香

韩魏公浓梅香又名返魂梅

洪驹父荔支香

 涂傅诸香

傅身香粉

梅真香

香发木犀油

香饼

香煤

香灰

 香品器

香炉

香盛

香盘

香匙

香箸

香壶

香罂

卷四

 香药

丁沉煎圆

木香饼子

 香茶

经进龙麝香茶

 事类

香尉

香户

香市

香洲

香童

栈槎

沉香亭

香阁

兰亭

兰室

兰台

啖香

分香

熏香

三班吃香

 天香传

 和香序

试读章节

香是五臭之一,人们喜爱佩带它。只有博闻的世代官宦之人或有航海经历的人才能撰写《香谱》。河南《陈氏香谱》自陈敬到他儿子陈浩卿之时才成稿,洪刍、颜持约、沈立、叶庭珪等人的《香谱》都被收录其中,是集大成之作。《诗》、《书》言香不过黍、稷、萧、脂,所以香字从黍作甘,表示谷物之香。古代除了黍稷之外,可以焚烧的是萧,可佩戴的是兰香,可以酿酒的是郁金,名为香草的几乎没有,此时无《香谱》可作。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所录名物渐多,仍然没有边远之地的名物。汉唐以来,提到“香”,就想到香是南海之产,所以不可无谱。

陈浩卿过彭蠡湖,请钓者熊朋来为《香谱》作序,熊朋来惊讶道:“怎么会找到我作序呢?父亲写的东西由儿子刊印成谱,着实不易。适宜写序的人,怎能没有住在蓬莱仙境中怀香握兰的仙人、贵族世家用香成癖的皇亲贵胄,以及穿岛民之衣、操蛮夷之言、炫香耀宝的海关官吏、因为进贡香料而受封晋爵的官员、拥有美玉装饰屋宇的物外高人,还有佩带美玉、穿着丝织衣服、抹着香泽的女士?凡是懂香的人,都可以作序。就像我,眼看已到晚年,早已断了熏香的习惯,只是空有一顶香炉,偶尔点香,也被您一并收入了谱中。”

每想起西晋镇南将军刘季和有香癖,因喜爱用香炉熏香身体,他的主簿张坦说他是个俗人。张坦可以算得上是个直言之人,季和能笑领其言,也差不多是个善于补过的人。汉魏时的荀令君也是这样的人,他到人家去,坐过的席位,香味三日不散。宋代的梅学士,每天早晨焚香,以公服罩之,再抓撮住两袖出门办公,坐定后撒开两袖放香,这是富贵者所为,从来没有听说过圣贤之人会这么做,可惜他没有遇到张坦这样能直言的人。按:《礼经》所言:“香囊应是小孩、术士所佩带,苣兰之香应是妇辈所采,大丈夫不用香也自会流芳百世。”所以魏武帝下令家中禁止熏香,谢玄佩带香囊,他的叔叔谢安担心他会玩物丧志。但是琴书之室中若没有此香谱,就没有整理香炉的办法。至于我熏香的见解,或许其他人也知道,于是拱手行礼准备划桨离去,但陈浩卿追来要我为香谱作序,我就在至治壬戌七月为此谱作序。

【点评】

熊朋来(1246—1323),字与可,自号彭蠡钓徒,又号天慵,豫章(今江西丰城)人,为《陈氏香谱》作序之人。熊朋来为宋咸淳甲戌(1274)登进士第四人,授从事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不及仕而国运终。元世祖初得江南,尽求宋之遗士用之,尤重进士,但朋来不肯入朝做官,隐处州里授生徒,往来士子求教受业不绝,受学者常百数十人,取朱子小学书提要领以示之,学者家传其书几遍天下,为东南大儒。从《陈氏香谱》原序可知,陈敬、陈浩卿父子与熊朋来并无深交。陈浩卿以其父所辑《香谱》求见熊朋来,朋来以成谱不易、琴窗书室不得此谱则无以治熏的立场为之作序。

番沉香、檀香、龙脑香、乳香等香料中国不产,古时主要通过朝贡贸易的方式传入,属于昂贵的奢侈物,主要为皇亲贵族所用,用香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魏武帝曹操尽管生前禁止家中用香,但在临终前还是吩咐把香料分给诸位夫人。西晋镇南将军刘季和用香成癖,上完厕所也要熏香,他的主簿张坦说,人家都说你是俗人,果然不假。他辩解说,我远不及汉魏时“坐处三日香”的苟或,为何要责备我呢?后世以“苟令香”或“令君香”形容男子风流倜傥。南朝张正见《艳歌行》:“满酌胡姬酒,多烧苟令香”;王维诗:“遥闻待中佩,暗识令君香”,说的就是此香。

宋时经济倚重东南,海上香料贸易繁荣,大量域外香料传入,从宫廷到民间用香成风。除了饮食、熏香之外,还出现了许多主要以香料配伍的药方。当时宰相丁谓、学士梅询、转运使叶庭珪、名士洪刍等人都嗜好香料,并著书立说。丁谓《天香传》、洪刍《香谱》、叶庭珪《香录》、陈敬《香谱》等香料文献专著在此时大量涌现,中国传统芳香文化在宋时逐渐定型。P6-8

序言

“香之为用从上古”,香料被人类利用的历史已超过三千年。从商周时期开始,就有关于古人采集、利用与栽培香料的记载。当时人们采集使用的芳香植物品种还不多,主要有泽兰、蕙、蒿、小蒜、芗、艾、香蒲、椒、桂、萧、郁金、白芷、香茅等,都是一些中国原生芳香植物。《诗经》收集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共载有植物178种,其中芳香植物30种左右,是古人采集、利用香料较全面的早期记载。

战国以后,人们逐渐将芳香植物从野生状态移种到园圃中栽培,方便了对香料的利用。屈原《离骚》中有很多关于香料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兮”,“滋兰之九畹”,“树蕙之百晦”,“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檄又欲充夫佩帏”……这些不仅说明了当时香料的种类与利用方式,而且从“滋兰”、“树蕙”、“畦留夷与揭车”可知战国时期人们已将芳香植物移植栽种到园圃中。

亘古以来,香料在饮食调味、医药保健、熏衣化妆、香化环境、宗教祭祀等过程中一直充当重要的角色,衣中趣、酒中乐、茶中情、菜中味都离不开香味。从美食调味的大蒜、芫荽、胡椒、胡葱、辣椒、孜然、茴香、莳萝,到熏香观赏各唱主角的茉莉花、熏衣草、迷迭香、晚香玉、紫茉莉、夜来香;从救死扶伤的安息香、没药、乳香、砂仁、豆蔻、诃黎勒、番红花,到崇道礼佛的檀香、沉香、龙脑香、郁金香、栀子、丁香、肉豆蔻,它们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滋味,提供了不少帮助。

关于“香”,中国文字中约有三十种称呼:“香之远闻曰馨,香之美曰驶,香之气曰谦”,它们表达了香的不同气息与特征。从文字对香的认可与包含程度,我们也可觉察出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古人_般都爱用香比喻美好事物,例如,称呼从纯洁无瑕的女孩身上散发出的味道是“女儿香”,形容五谷粮食是“黍稷馨香”。

王十朋有“十八香词”比喻君子或大丈夫:“异香牡丹称国士,温香芍药称冶士,国香兰称芳士,天香桂称名士,暗香梅称高士,冷香菊称傲士,韵香荼蘼称逸士,妙香蓓卜称开士,雪香梨称爽士,细香竹称旷士,嘉香海棠称俊士,清香莲称洁士,梵香茉莉称贞士,和香含笑称粲士,奇香腊梅称异士,寒香水仙称奇士,柔香丁香称佳士,阐香瑞香称胜士。”以香喻人,不仅作了比喻,还将芳香花草的特征与习性作了贴切的描述。  文人与“香”素有不解之缘。从洪刍、陈敬、叶庭珪、周嘉胄,到苏东坡、钱谦益、冒辟疆等文人,再到李师师、李清照、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名嫒,他(她)们的诗词歌赋、笔记小说将香料与日常起居生活紧密联系。李香君、柳如是等名媛还曾用香引领了一时的社会风尚,许多文人与名媛更是因“香”结缘。从他(她)们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古代才子夜读必有红袖添香;养在深闺的佳人整日与香花、香炉、香粉、香脂、香露、书画、琴棋为伴;香花盛开的季节,香农歌叫于街头巷尾;钟鸣鼎食之家,必备香食、香药、香露;晨钟暮鼓之地,香烟缭绕,香火兴旺。用香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显得普通而平常。

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香”在社会生活中已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我们称之为“香文化”。香文化是文化之翘楚,渗透在其他文化之中,例如:芳香茶文化、宗教香文化。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围绕各种香品制作、加工、调配与利用而逐渐形成的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美学、价值观念的一系列方法、习惯与制度,是汉民族世俗文化绚丽多彩的一部分。茶有“茶道”,香也有“香道”。“香道”是一门生活美学,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为一体,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和谐的文化,通过“香”这个载体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全人类的财富,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具有不可再生性与脆弱性。

遗憾的是,香文化只属于安逸富足的生活。随着近代国力的衰弱,贵族阶层的消亡,香文化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几乎处于灭绝的边缘。香文化这一纯粹而典雅的古老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逐渐留意起老祖宗传下的文化财富,开始拾起那些诸如“茶道”、“花道”、“刺绣”、“木雕”、“曲艺”之类古老的文化精华,尽管有时表现得有点急功近利,甚至给人一种复古表演的感觉,但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过程来沉淀,没有意识、没有开始,就不会有结果。

香文化在近些年来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发现许多香料含有避虫、杀虫成分,对今天香化居住环境、进行植物保护具有借鉴价值。同时,中华食香文化源远流长。3600年前,商代宰相伊尹已总结出五味调和之事……《礼记》曾经论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口味也”。追求“出味、入味、提味、补味、矫味、赋味”的境界,力求饮食具有和谐的鲜美滋味,就是烹饪饮食的灵魂。“天礼之物,始于饮食”,可见烹饪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之初,饮食中的香味文化也含于其中。饮食加工过程中利用古老的食品加香技术生产出的食物不仅口味好,可以防腐,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说郛》提及:“盖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日燕脂,涂之作桃红妆。”春秋战国时期美容在民间已经比较普遍。《楚辞》中有“粉白黛黑,唇施芳泽”,说明战国时期的女性已用黛修饰眉毛,用芳香光亮的香油来美化嘴唇。战国时期才子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曾经勾画出一个理想中的美女形象:“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想来又有多少女子能有如此完美的形象,大多数的女子还是需要借助香妆品的修饰与遮掩才有可能达到这一标准。中国古代口脂、面脂、胭脂、香粉、藻豆、香泽(头油)、香露(香水)和眉黛等各种香妆品的使用、制作令今人关注。现代香料工业中一些加工技术就是对传统香料加工技术的继承。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展示了古代宫廷贵族、侯门富户芳香生活的一面。古人使用的熏香料包括篆香、香露浸香、线香、熏香煤、熏香饼、熏香球等。这些熏香料的使用又离不开辅助料炭墼、香灰以及香炉等辅助熏香具的利用。香炉的质料包括铜器、陶器、瓷器、鎏金银器、掐丝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竹木器以及玉石等器;其外形有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兽形、三足形等;从功能来说,有随身携带的手炉。有置于香几的博山香炉、禽兽香炉、香筒、卧炉,有熏衣被的香球、香囊。与香炉配套使用的辅助熏香用具,有熏笼、香匕、香箸、香盛、香盒、香铲、香插、香夹、香盘、香壶、香几等。

香料属于气味芳香的药材。多数本草类书籍根据功能常将其分归于芳香化湿、活血行气、醒神开窍等类药物中。香料难以用四气五味理论解释药性、说明作用机理,因而又有芳香药性之说。归纳香药之功有:(1)气香入脾,悦脾,醒脾;(2)气香开胃,行胃气;(3)气香透心;(4)气香透骨,透膜;(5)气香入络,透络,清络;(6)气香利窍,宣窍,开窍;(7)芳香燥湿化浊,开郁。(8)芳香辟秽,逐秽,透邪;(9)气香主散,能散邪,能泄气;(10)气香上行,增进饮食,开发胸肺之气而宽畅胸膈,能引清阳之气而止痛;(11)气香能和五脏,温养脏腑,调和卫气,宣通气机。可见古老香疗法博大精深,数百种中药方剂都是用香料配伍沿用至今,现代香疗技术是其延伸与扩大,且催生出一个新兴的香疗行业。

香料因其独特的魅力,人们始终没有停止过对香料的研究。丁谓《天香传》、洪刍《香谱》、陈敬《新纂香谱》、叶庭蛙《名香谱》、周嘉胄《香乘》等古代文献都是对香料的专门研究,现代文献也多有涉及对香料的探讨,足以说明香料在古今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

《新纂香谱》,又称《陈氏香谱》,四卷,南宋陈敬撰,翔实记载了香品产地、宋代及以前社会用香概况、香药与熏香料配方、香料的收藏方法,收录了与香有关的文人创作。陈敬,史无传,仕履不详。四库本《新纂香谱》卷首有:“河南陈敬子中编次”,知陈敬为河南人,字子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此云:“敬字子中,河南人,其仕履未详,首有至治壬戌熊朋来序,亦不载敬之本末。”《陈氏香谱》成书于陈敬之子浩卿。浩卿过彭蠡湖,以其谱一请钓者熊朋来作序。为序之至治壬戌(1322)时陈敬已卒,可推测陈敬活动时间约在南宋末至元之时。

《陈氏香谱》自元代刊刻以来,历经传抄与重雕,有四卷本与二卷残本流传,今传各本均有优劣与缺失,主要有四库本之《陈氏香谱》四卷与适园丛书、铁琴铜剑楼收藏之《新纂香谱》二卷抄本。《新纂香谱》之名,初见于钱曾《读书敏求记》,云:“《陈氏香谱》四卷。《新纂香谱》,河南陈敬子中编次,内府元人钞本。”《陈氏香谱》在流传过程中,为何另有《新纂香谱》之名?从内容可以发现,元至治年初刻之后,在传抄过程有补入、删除的现象。《新纂香谱》诸多香方有“补”、“新增”、“新”等小字注文,又改题“新纂”两字,说明此谱经后人有所增益。

《新纂香谱》以浩博见长,荟萃沈立、洪刍等十一家香谱精华为一书,集宋代以及宋代以前香料文献之大成。熊朋来序云:“河南《陈氏香谱》自子中至浩卿再世乃脱稿,凡采洪、颜、沈、叶诸谱具在,此编集其大成矣……”洪、颜、沈、叶即洪刍、颜持约、沈立、叶庭硅。凡古今香品、香异、修制、印篆、凝和、佩熏、涂傅等香,及饼、煤、珠、药、茶,以至事类、传、序、铭、说、颂、赋、诗,《新纂香谱》一一具载,第一次提到蒸“末利、阉提、佛桑、渠那香花、大小含笑花、素馨花、麝香花、梅花、瑞香、酴醵、密友、栀子、木犀及橙橘花”之类南方香花,提取出的“香精”都可用来与其他香料合香。范哗《和香方》、颜持约《香史》、丁谓《天香传》、洪刍《香谱》、沈立《香谱》、叶庭硅《香录》等香文献专著都能在《新纂香谱》中找到其部分或全部的内容。

《新纂香谱》可补充《陈氏香谱》之阙漏,一有他书未见的洪刍香谱序、颜氏香史序、叶氏香谱序;二有“集会诸家香谱目录”,记录宋代十一家与香有关之专书,囊括官方编辑的武冈公库《香谱》、类书、医方与文人杂抄笔记,三有香方出处之注文,注明香方原始出处,可供辑佚。四有印篆香之插图,说明宋代分节气以香计时。另外,周嘉胄《香乘》成书于明崇祯十四年,因广辑《陈氏香谱》,故《新纂香谱》所缺三、四卷,可藉《香乘》佐校。

本书的整理点校遵循以下原则:

一、本书以清乾隆时期官方编辑《四库全书》收入《陈氏香谱》为底本,适园丛书本之《新纂香谱》为辅,参考周嘉胄《香乘》整理校点之。

二、本书分四卷,内容编排按原文、注释、译文、点评排列,对资料甚少的条目不强行臆测点评,对原文卷二、卷三、卷四中的一部分意义重要的条目进行了节选。

三、本书部分注释内容参考了《汉语大字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

由于笔者知识水平有限,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特请方家指正赐教!

在书稿付梓之际,感谢恩师惠富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以及所有为本书编写付出过努力的老师、亲人和朋友!

严小青

2011年9月于南京邮电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