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清明节》(作者黄景春)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传说的知识,主要包括民间传说的定义、民间传说的产生途径、民间传说的种类、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民间传说的艺术特征、民间传说的文化价值等内容。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
《民间传说》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传说的知识,主要包括民间传说的定义、民间传说的产生途径、民间传说的种类、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民间传说的艺术特征、民间传说的文化价值等内容。
《民间传说》作者是黄景春。
民间传说,简称传说(1egend),是民间文学百花丛中的一枝奇葩。它是老百姓用口头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自己的历史、表述自己的愿望的一种文学样式。我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并与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民间传说娱乐了一代又一代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把我们民族的文化习俗一代代传承了下去。
什么是民间传说?简单地说,民间传说就是在民众中间世代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某物的口述性故事。传说是民众口头讲述的散文体故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同时,传说又有超现实的一面,往往会有神仙人物出现在其中,带有明显的传奇性。传说对应的英语单词是“legend”,英语的意思是“传奇”、“传奇文学”等,也指那些古来流传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我国传说中的人物命运多变、情节曲折、故事优美,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传说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具有一般民间文学所共有的四大特征: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
口头性,即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特性,是民间文学的最显著特征,也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基本特点,所以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为“口头文学”。传说也是依靠民众口头传承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被文人用文字记录下来之前,它一直存在于讲述者的口述和听讲者的耳闻之间,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学。讲述者凭借自己的记忆力,根据现场情景来讲述传说。同一个传说由不同的人来讲述,在情节和人物上可能会有某些出入。即便是同一个人讲述同一个传说,这一次的讲述跟上一次或者下一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正常的。这一点也显示了口头文学跟作家用纸和笔(今天大多是用电脑)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很大不同。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一旦发表出来,文本就比较固定,读者任何时候拿出来阅读都是同样的一篇文字。作者对这篇作品有著作权,别人传抄或印刷这篇作品都必须尽可能依照它的原貌,不能擅自篡改或修订。如果要改动作品,只能由作者本人进行修改;如果作者已经去世,那么他的作品就定型了。屈原的诗歌创作于两千多年以前,今天我们读到的《离骚》跟两千多年以前楚国人读到的《离骚》没有什么两样(除了历史上辗转传抄造成的个别讹误之外)。但是,屈原时代的民间传说流传到今天,发生的变化就很大了。如孟姜女的传说,在战国时期还保持杞梁妻拒绝齐侯在郊外吊唁她丈夫的原始形态,不但没有送寒衣和哭倒长城的情节,连秦始皇这个人物也没有。孟姜女的传说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加工、创作,被附会上了各个时代的内容,于是才出现丈夫修长城、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滴血认亲、智斗秦始皇这样的情节。传说的口头性,就意味着传说存在于口述过程,传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有一定的可变性。
集体性,相对于作家创作是个人的写作而言,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播都是“群众”口头完成的。传说也是一样。一个传说。最初可能只是一个人在讲述,由于情节和人物有趣,其他人受到影响,也开始讲这个传说。在讲述的时候,人们往往根据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传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做某些合理化的改动,使传说更加符合众人的口味。在流传的过程中,任何一个讲述者都可以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在大家的集体参与下,最终传说被加工成民众感情与愿望的结晶,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是民众所熟悉和喜爱的。传说没有一个明确的作者,也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声称自己是某个传说的作者。历史上,有些传说被文人整理、记录下来了,譬如干宝的《搜神记》,大都是他搜集记录的民间传说故事,但是他只是这些故事的搜集者、整理者和记录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者。记录下来的传说只是它被民众反复讲述的某一瞬间的定格,不代表这个传说总是保留这样的形态。在民众一如既往地反复讲述状态下,传说不断被翻新改造,生发出新的情节。有时还会加入新的人物。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有“白水素女”一篇,讲述仙女受天帝派遣,变作田螺姑娘来到一个名叫谢端的青年男子家,为他守家烧饭。后来谢端偷窥,看到田螺姑娘的真身,犯了仙家禁忌,仙女离开他回归天上。这是一个优美的仙女下凡帮助勤劳穷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早在西晋束皙的《发蒙记》中就有记载;东晋陶潜以后,南朝祖冲之的《述异记》中也有载录,故事情节都是大同小异。到唐朝,皇甫氏的《原化记》中也载有这个传说,但男主人公不叫谢端,而叫吴堪。这个传说改变了田螺姑娘辞行归天的结局,让她嫁给了吴堪。接着,县官贪图田螺姑娘的美色企图霸占她,吴堪在妻子帮助下火烧县衙,烧死了县官,吴堪夫妇则不知所往。在五六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这个传说在保留基本故事的同时,也在不断衍生和变化,生发出新的情节。文人记录的文本是“流”,而传说的民间流传才是“源”。文人记录传说的文本,并没有束缚传说在民间的流传;反倒是传说在流传中不断变异,决定了文人记录的文本也有所不同。P1-4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