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民间工艺美术》(作者王海霞)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工艺美术概说、岁时节令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人生礼仪中的民间工艺美术、宗教与信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生活空间与建筑装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品类介绍等等。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
《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工艺美术概说、岁时节令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人生礼仪中的民间工艺美术、宗教与信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生活空间与建筑装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品类介绍等等。
《民间工艺美术》作者是王海霞。
宫廷艺术好尚细腻雅致和威严庄重的审美趣味势必也会对民间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民间画工和工匠这一媒介作用于艺术作品。下层文化存在着对上层文化的天然性的模仿倾向,一方面是自身向上层文化的靠近,另一方面也是本阶层人员有这样的心理需求。人们对皇室的嘉奖和册封抱着羡慕的态度,这也使得下层文化和艺术更容易接受来自上层的教化和强迫性指令,这类的事例历史上大量存在,尤以门神、钟馗画和明代以来吉祥画为典型。门神首先出现于惠王宫殿之门,后传人民间。唐代钟馗画由皇室走向民间也确是有史可考的事实。唐明皇梦钟馗打鬼后,病愈,“乃召画工吴道子试为朕如梦写之”,后又批复日:“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以祛邪魅。”以后皇帝总在除夕日前,给子臣皇族赐赠钟馗像。史实也证明,南宋京都临安年节市场大量出售各种“画张”中,其中便有钟馗像。一方面市井文化的兴起、市民力量的壮大为绘画艺术走出象牙之塔铺设了道路,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宫廷习俗和艺术对民间文化的影响。钟馗这个由唐明皇梦中所得的形象,成为黎民百姓之家的镇宅守门的家神就是很好的证明。
至于吉祥画,如庆寿题材和“三星”画的兴起,更是因为受到了官宦世家和宫廷的倡导而兴盛起来的。明代以来,皇帝和朱门大户之家大兴庆寿之风,促进了吉庆祥瑞画的发展,并且题材较前几代大为拓宽。进贡礼品和庆贺礼物中,吉祥画和带有吉祥题材、图案的工艺品必不可少。民间艺术中的迎祥纳吉观念的长期存在和传统民间艺术中古已有之的吉祥图案,都为民间效仿上层社会风尚和艺术式样做了心理和习俗的铺垫。这种对来自宫廷艺术的接受是自觉的。可以说,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之间一直存在着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士大夫艺术即文人艺术的兴起主要是宋代以后的事,它从宫廷与民间艺术中分离出去,主要是借助了绘画题材上新的开拓。北宋以来,山水墨竹成为士大夫画家抒发胸臆的绘画题材,他们为追求笔法和笔意,放弃了人物道释、屋木舟车、楼台界画等在此前为画家和画工共同采用的题材。北宋画家邓椿的《画继》一书,虽无贬损民间画工之意,但所载画家画作已按社会地位和艺术品位做了等级排列。宋徽宗赵佶被冠为“圣艺”列入书首,“王侯贵戚”赵会□、驸马王洗等居次,“轩冕才贤”和“绍绅韦布”一级则是文人专业画家中的苏轼、晁补之、文勋、李世南等人。入上层品级之作很少见画工常用题材。愈到后来,题材上的分化趋势越鲜明。民间画工的作品越发被贬,不但不能人品级,而且成为具有贬义的“画工之流”、匠气之作。然而,自古以来文人画家与民间画工之间的艺术沟通并没有因史家的偏见而废止。
如在年画创作方面,民间画工积极吸收文人画的长处,弥补缺憾.甚至有经济实力的画店出资请名画家出样稿,这就为民间年画向文人画风格的靠拢提供了最便捷的道路。这点上高桐轩最为典型。他将传真像的写生方法运用于年画的人物刻画,文人画中的四时点景纳入年画构图,不仅提高了绘画的格词,也丰富了年画的风格,为民间年画的雅俗共赏作出了贡献。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文人画趣昧是与高桐轩等画家的努力分不开的。
光绪年间,以“设色淡匀,高古俊逸”著称的著名人物画家钱惠安为杨柳青绘制了大批清淡儒雅的风俗节令画、仕女娃娃画和戏出画,成为几大年画产地最受瞩目的样式。他本人的创作也从民间年画中吸收了营养。他的《独占鳌头》画中两童子举灯场面和《和气生财》的场景都属于民间年画的表现手法。由此可见民间年画和文人画的相互推动与交流。 文人画家、士大夫画家和民间刻版艺人在中国版画的创作中的合作是值得一提的事。清代初年,江苏著名民间木刻家朱圭被宫廷调征人宫,所刻《耕织图》、《万寿盛典图》都堪称我国版画史中的珍品,画样皆来自著名画家,如《耕织图》这一“足以代表清初宫廷制作风格技巧与艺术水平”的绘画就是出自著名画家焦秉贞之手。在绘画理论和画理、画法中,民间画工所用民间画诀和文人、士大夫画家遵循的画论原则也常有共同参用之处。此外,文人画的题画诗、榜书、题款等形式被民间年画、灯方(屏)画艺术所吸收。
从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看,统治者一直对民间艺术漠视贬损,而奉文人士大夫书画为正宗,造成了艺术史片面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在人们的认识中,民间艺术品总是与“物”和“器”连在一起,这与上层文化所主张的“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有着渊源关系。统治者对于以实用为主的美用合一的工艺品,其中包括民间工艺品的态度,一向是“载道”和“比德”,而视“物”本身为“挫志”、“害己”。
中国历史上,上层文化阶层忽视或有意贬低民间手工业、手工艺品的行为,使民间艺术品在被利用、把玩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进人了上层文化阶层,促成了相互的借鉴、交流、融会,而民间艺术对上层文化的容纳吸收,也丰富了自身的风格、品位。P7-9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今年4月份,我收到了刘魁立先生的一封电子邮件,他又在电话中告诉我说,国家目前正在农村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启动送书下乡工程,为全国的农村图书馆配发上千种图书。其中一套就是刘先生主编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丛书》。他希望我能够来编写其中的一本《民间工艺美术》。我感到这件事非常重要,又恐难以胜任,但思量再三,还是接受下来。因为我突然想起了20年前到农村做田野调查的情形:当年我还是一个学习民间美术的在读研究生,没有现成的教材,只有到田野去,到农村去。可是,当我们和农民们询问起当地有什么民间美术品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种很诧异的眼神。他们说,什么是民间美术呀?我们这里没有你说的那东西。后来我们不断地解释,终归还是有了一些收获。这些在农村里常见的东西和物件,当地人从没有当做艺术。这就是他们每天生活在其中的东西,用得着的东西!千百年来,中国的百姓就是这样艺术地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他们和这些身边的艺术已经混为一体,融入其中了,这也许就是文人们常说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吧。
时间过去20年了,国家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民们需要知道他们生活中的这些物件和东西就是我们今天要保护的文化命脉,这本小书就是要告诉人们,中国传统文化世代传递的责任就在我们大家的手上和肩上。
我的三个研究生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他们认真地查阅资料,按时完成了分派的任务。其中:岳子晨承担的是第七部分中的风筝、剪纸与刻纸、面塑、木雕、泥塑、石雕、砖雕、唐卡、酥油花、木偶等项目的介绍。刘莹承担的是第六部分中“生活器物”部分文字和第七部分中的脸谱、面具、漆器、陶瓷、农民画等项目的介绍。金萱承担的是花灯、皮影、民间印染、织锦、纸扎、竹编等项目的介绍。陈晓萍硕士撰写了第七部分的木偶项目介绍。
这本小书在时间紧(他们每个人包括我在内还承担了其他的写作任务和国家课题)、信息量要求大的情况下能够完成,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这几位同学的工作,我深表谢意。当然。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我们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也只好舍弃一些心爱的文字和图片了,表述不准确之处也在所难免。希望它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我们来说也就算是达到目的了。
王海霞于北京望儿山下
2006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