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从解密历史档案的角度,在内容上确定了五大板块:武器、战争、间谍、反恐、灾难。以鲜为人知的故事为切入点,既有人物,又有事件;既有器物,又有过程;既有宏观的历史事件,又有现时发生的微观事件。本书为《武器秘籍》。编选的特点是:一是尽量选取近现代历史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对年代较为久远的或人们熟知的事件,没有列入编选范围;二是要有好看的故事,以情节为线索展开内容,力求做到引人入胜;三是图文并茂地反映事件和人物,以历史的真实为基本宗旨。本书既描述了引人入胜的人物和事件的故事性,又反映了深刻思索和积极向上的思维导向。
武器装备的发展有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实力是武器装备发展的物质基础,战争实践与军事战略要求是推动武器装备发展的原动力。需要强调的是,人与武器是战争的两个基本因素。但人是决定因素,武器是重要因素,不能片面追求武器性能的提高,而忽视战略战术人的能力。本书介绍了各式各类的武器,重点不在于介绍武器的性能和技术指标,而是着重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当然,在讲述的个别故事中,也涉及了一些战略战术运用。
据报道,二战期间,希特勒要求德国工程师设计出一种“可以穿透1米厚的钢板、7米厚的混凝土、30米深泥土的超级大炮”,德国克虏伯军火公司的武器专家们随即向希特勒献上了“古斯塔夫巨炮”(盟军称之为“多拉火炮”)——这是有史以来人类制造过的最大的大炮,包括运输车在内,它重达1350吨,整门大炮有4层楼高、7米宽、43米长。操作“古斯塔夫巨炮”简直是后勤部门的噩梦,仅安装好这门巨炮,就需要大约1500人整整忙活3个星期。“古斯塔夫巨炮”直径近1米的炮膛可以容纳两发炮弹,一发4.8吨重的高爆榴弹和一发7.1吨重的混凝土穿透弹。“古斯塔夫巨炮”能击中47千米外的目标,堪称当时的“超级武器”。
在设计“古斯塔夫巨炮”之前,克虏伯军火公司就已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军方设计出“古斯塔夫巨炮”的前身——“巴黎大炮”,它比“古斯塔夫巨炮”的射程还远。1918年3月23日早晨,法国巴黎的居民被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和震荡波惊醒,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些炮弹竟是从120千米外的法德边界的克雷彼发射来的。“巴黎大炮”射出的炮弹能飞人大气同温层,并在170秒的时间内,向下坠落并抵达敌方目标。克虏伯军火公司共制造出了7门“巴黎大炮”,但只有3门用于战斗。到1918年8月,“巴黎大炮”共向巴黎射出了367发炮弹,但它的准头显然并不太好,因为仅有一半炮弹击中巴黎,造成256人死亡。尽管“巴黎大炮”对一战结果并无多大影响,但它却成为协约国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然而当大战结束后,几门“巴黎大炮”却全都神秘地失踪了。
德军进攻法国时,希特勒梦想靠“古斯塔夫巨炮”制造战争奇迹,摧毁法国著名的马其诺防线,但实际上却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当德军在侧翼包围马其诺防线后,很快就迫使法国投降了。直到1942年4月,“古斯塔夫巨炮”才找到不至于“大材小用”的战场——苏德战场。当德军进攻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市时,“古斯塔夫巨炮”首次怒吼,它发射的一发炮弹穿透30米深的地层,引爆了苏军地下一个秘密军火库。“古斯塔夫巨炮”共向塞瓦斯托波尔市发射了300发炮弹,巨炮毫不费力地摧毁了塞瓦斯托波尔市的薄弱防卫力量。1944年,它又在波兰华沙发射了另外30发炮弹,此后它就再也没有被使用过。由于它实在太过笨重,运送起来相当麻烦,况且很容易成为敌方空军轰炸的目标,这个“超级怪兽”最后并没有让濒临灭亡的纳粹帝国起死回生,相反却在一次战斗中成了美军的战利品,美军士兵随后就将这门“超级大炮”敲成了废铁。纳粹工程师后来又造出了另一门一模一样的“克隆炮”。然而它还没有用于战斗,就在德军败退途中被自己人拆毁了,希特勒显然不想让它落入苏联人之手。
二战结束后,制造“超级大炮”的念头并没有在武器专家们的脑袋中消失,加拿大武器专家布尔博士就是一个“超级大炮”迷。上世纪60年代,他试图发明一种可以将物体发射进太空的大炮,他将两门战列舰主炮的炮管焊接在一起,制造出了“太空炮”。这门被称做“巴巴多斯岛大炮”的太空炮有两个可行的用途:它可以将炮弹射到地球上创纪录远的地方;它还可以将炮弹射入太空。布尔博士的计划开始时,由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和美国政府予以资助,用“巴巴多斯岛大炮”进行了一系列向太空中发射借助火箭推动的太空探测器的尝试。后来因为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问题,美国政府停止资助该计划。为了使自己的“超级大炮”梦想成真,布尔接受了一系列糟糕的买卖和订单。其中一项生意让他受到非法走私武器的指控,并一度被关进了美国监狱。布尔后来又接受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订单,萨达姆要求布尔为他制造一门“超级大炮”——巴比伦大炮。当时许多人担心“巴比伦大炮”可能会装备大规模杀伤性炮弹用来对付以色列。1990年,布尔博士在自己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公寓里,遭到刺客的暗杀,他的后背和脖子中被射入了5颗子弹,一些人怀疑可能是以色列“摩萨德”特工所为。布尔遇刺后,他的最后计划——“巴比伦大炮”也随着他的死而寿终正寝了。在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士兵发现并彻底摧毁了布尔博士生前未完成的“巴比伦大炮”。P2-5
我社相继推出的《探索丛书》“探谜系列”和“探奇系列”,受到了青少年朋友的普遍欢迎,我们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读者朋友们提出了诸多希望和要求,这使我们备受鼓舞,决心继续出好这套丛书。为了更好地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社新推出了这套《探索丛书》的第三系列——“探秘系列”,丛书共分五本——《武器秘籍》《战争秘史》《谍海秘闻》《反恐秘事》《灾难秘录》。
“探秘系列”秉承了《探索丛书》前两套系列的新、奇、特编辑主旨和图文并茂的风格,但在题材和内容上做了相应调整。为了拓展青少年朋友们的探索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人文内涵和国防精神,使他们加深对国际政治、历史人物、战争史料和灾难救险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从先前两个系列偏重于自然科学的视角进而转向社会科学的视角。
本套丛书从解密历史档案的角度,在内容上确定了五大板块:武器、战争、间谍、反恐、灾难。以鲜为人知的故事为切入点,既有人物,又有事件;既有器物,又有过程;既有宏观的历史事件,又有现时发生的微观事件。编选的特点是:一是尽量选取近现代历史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对年代较为久远的或人们熟知的事件,没有列入编选范围;二是要有好看的故事,以情节为线索展开内容,力求做到引人入胜;三是图文并茂地反映事件和人物,以历史的真实为基本宗旨。本书的每一个板块内容都围绕着“秘”字做文章:秘籍、秘史、秘闻、秘事、秘录等。既描述了引人入胜的人物和事件的故事性,又反映了深刻思索和积极向上的思维导向。
本套丛书在撰写过程中,编著者尽量减少概念化的评述和数据的罗列,力求用真实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件来讲述故事。虽然在题材上不能面面俱到,但却视角独特,通过一个个真实而又鲜活的生动故事,来感染青少年朋友们的心灵,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相信青少年朋友们一定会喜欢。
本套丛书的作者大都是有关这方面的新锐人士,他们的文风更能得到青少年朋友的接受。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国内的一些科研院所、平面和网络媒体等方面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套丛书编写时,参阅引用了一些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其中一些作者的姓名和通讯地址不详,欢迎来信来电说明,以便付酬,同时对未能给以署名,表示深深的歉意。
编者
2008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