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完全证悟(圣严法师说圆觉经生活观纪念珍藏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圣严法师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圣严法师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国际知名的禅师,长年在国内外不遗余力地推动“心灵保护”、“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

《圆觉经》一向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量级经典,文字优美,所描述的究竟佛境是所有修行人的终极目标。本书是圣严法师在美国针对一般大众所做的《圆觉经》系列演讲记录。法师以有别于一般依循传统注解的讲经方式,透过禅的生活观,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和实例,为听众讲说《圆觉经》的利益与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随着菩萨与佛陀的一问一答,透过圣严法师的精采诠释,读者仿佛参与了一场圆满证悟的盛宴。

内容推荐

《圆觉经》一向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量级经典,文字优美,所描述的究竟佛境是所有修行人的终极目标。经中,佛陀回应十二位大菩萨所提出的问题,为人们开示如何透过种种方便证悟此圆觉自性。

本书是圣严法师在美国针对一般大众所做的《圆觉经》系列演讲记录。法师以有别于一般依循传统注解的讲经方式,透过禅的生活观,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和实例,为听众讲说《圆觉经》的利益与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随着菩萨与佛陀的一问一答,透过圣严法师的精采诠释,读者仿佛参与了一场圆满证悟的盛宴。

目录

自序

《圆觉经》

前言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第二章 普贤菩萨

第三章 普眼菩萨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第五章 弥勒菩萨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第八章 净诸业障菩萨

第九章 普觉菩萨

第十章 圆觉菩萨

第十一章 贤善首菩萨

试读章节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圆觉经》的第一章,以文殊师利菩萨的问题为开端: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佛陀的弟子在请他开示某一主题时,都遵照特定的礼仪。佛陀说法很少不问自说,菩萨们为了法会听众以及现在和未来众生的利益,正式地向佛提出问题,就像在现今社会的记者会,知名的政治人物以正式、公开的方式回答问题一样。但是,政治人物不可能回答每位与会记者的问题,所以只能让资深记者提出他们认为全体听众都关心的问题;同样的,菩萨代表了所有的大众,或是更广泛地说,代表所有的众生来问问题。

佛经大都以菩萨提问,佛陀回答的方式来陈述,除了《心经》和《阿弥陀经》以外,在大部分的佛经里,佛陀很少不问自答。这样的问答,在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论语》中,学生问问题而孔子回答。禅宗也有同样的教学方式,由学生问,师父响应。

佛经里所描述的礼仪是古印度专有的。文殊师利菩萨从座位中站起来,在佛足前顶礼。头是全身中最尊贵的部位,足则是最次的。这样的顶礼,表达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衷心的尊敬。文殊师利菩萨向右绕佛三次,这是表达景仰与敬意的另一种方式。佛的相貌与风范如此崇高和庄严,使其他众生不由自主,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

为什么文殊师利菩萨右绕而不左绕呢?依照印度的传统,右绕表示较高的礼仪和尊敬;左绕是轻视和不尊重的态度。这个习俗的起源并不清楚,但是它一直流传至今。左方被视为一种贬损,就如中国人将不正派的人形容为左道一样,这礼仪同时也象征着身、语、意的净化。起身和礼拜表示身的净化,向佛右绕三次表达了心的真诚和尊敬,合掌请佛说法是语的净化。

文殊师利菩萨请佛陀为大众解释“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简单地说,文殊师利菩萨问的是佛陀在成佛以前,以佛性为基础的修行方法。在佛陀未成佛而仍有烦恼时,即自发地修学“如来因地法行”,这成为他后来证悟和成佛的基础。

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如来因地法行”,与完满的佛性有关,这佛性无有烦恼,亦即是智慧。修行就是为了亲自发掘生命的本质——佛性,我们不断地修行,直到这个自性——我们的智慧——显现出来,这是极有意义、极有价值的。

我们常在经文或批注中读到“本性”或“本有的智慧”,这可能会让人误解。说我们本来清净,而烦恼后来才生起,只是一种叙述的方式;其实,从时间上说,我们不曾本来清净,也不曾被烦恼所掩覆;这既不是一种演进的历史过程,也不是堕落。说我们本来清净,只是说我们皆有佛性的基础,也都有实证佛性的稀有潜能。我们即是佛性,这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因此,我比较喜欢用“自性”这个名词。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菩萨如何“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菩萨”指的是那些有能力成佛,却为了留在世间帮助众生而不证取无上正觉的人。释迦牟尼佛虽然已经证得无上正觉,他仍能继续帮助众生、救度众生,而当他在帮助众生时所扮演的,可以说即是菩萨的角色。在本经文中所有提问的菩萨以及观世音菩萨,都是大菩萨。

佛教对菩萨的重视,使它特别能容纳和接受其他的宗教和修行方式。佛教有时会把教外的伟大宗教领袖、圣人和哲人,看成是菩萨的化身或菩萨再来。当佛教传到日本,日本古代的神就被视为菩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一些先知也被同样地看待。在中国,像孔子和老子这样的哲人和圣贤,通常也被认为是觉者的转世。

菩萨道上的修行人如何发起清净的大乘心?一般人和菩萨如何从烦恼中解脱呢?菩萨通常会遇到两种主要的障碍:一种是,菩萨可能会厌恶世间,想完全与它脱离,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菩萨,因为他并不是真正地想帮助众生。另一种极端是,菩萨可能会因为人世而对世间产生强烈的欲望和执著,这样的人也不是真正的菩萨。一个真正的大乘菩萨道行者,既不执著世间,也不执著从世间解脱,既不充满欲望,也不充满厌恶,对任何事物不会依恋,也不会排斥。

凡夫具有前述的两种心态:当事业和家庭有了问题,他们就想用逃避来解除痛苦;当事事顺利时,又深深地依恋所拥有的一切,因此而会有更多的欲望。一个人有了十万就想要有一百万,当有了一百万就想要有一千万。

这样的心态不是大乘的心态。欲望和厌恶是一体的两面,一个人到底是执著于事物的拥有,还是执著于事物的离弃,并不是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两种执著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文殊师利菩萨自己没有这种心态,他只是为了帮助这类众生而提出问题,他向佛陀请教正确的修行法门,是为了、止众生能得到适当的指导。

有一次我在台湾演讲,一直被一位听众打断,我每讲一段,他就提出愚蠢的问题,最后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答:“我不是为自己问的,您讲的内容我已经了解了,但是有很多听众不好意思提出这么愚蠢的问题,我是为他们而问的;如果我不问,他们就听不懂您的演讲,那就只有我一个人了解您在说什么了。”我说:“谢谢你!你一定是位大菩萨。”幸好大部分的人不这么做,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我会永远都无法讲完。有一些人问问题是为了显示他的聪明,另一些人则是想引起注意;有一些人提出相反的意见,是因为他们喜欢辩论。这些人的动机与菩萨不同,菩萨不为自己的利益而问问题,他们没有欲望,所以不需要表现自己。完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问。

P39-43

序言

在佛陀的真正教导中,圆满的觉悟是由不圆满的觉悟所构成,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里正念的行为、言语及心意中,圆满的觉悟已然存在,不需要再向外寻求圆觉。

假设你位于波士顿与纽约之间,往一个方向看是波士顿,往另一个方向看是纽约。如果你想去波士顿,就必须朝着波士顿的方向走,当你面向波士顿时,波士顿就已在你心中,与你同在。如果你朝着纽约的方向走,就错失了波士顿,但是,只要你知道如何回头,波士顿仍然在原地等着你。路途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波士顿,而路上的任何一点也包含了纽约,圆满的觉悟与彻底的无明互相包含,完全一样。

在修行当中,我们听闻佛法、讨论佛法,来加深我们的理解,同时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吃饭、喝水、打扫、煮饭等活动中运用佛法。《圆觉经》是佛陀与大菩萨们在广大僧众前讨论佛法的法会,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置身彼处,知道如何去听,就能真正地参加这场仍然未散的盛会。如果学得好,我们就不会被文字(如三昧、三摩钵提、禅定)、句子及观念所困。许多人只乐于欣赏观念,甚至能欣赏殊胜的观念,却不能将之付诸实践,这是佛陀所不愿见到的。

至于某部经到底是佛陀亲口所说的,还是他的弟子所说的;是出于佛陀的年代,还是佛灭后数百年,我们不应该为这些问题而困扰。如果佛陀的弟子修行得力,证得佛法的真谛,那么他所说的话,就如同佛陀亲口所说。如果我们能抱持这样的心态,就能从这本著名的经典中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大的利益。

圣严法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我对他的学问与智慧有很大的信心。能成为他的朋友,我很荣幸。我也很钦佩他在东、西方为佛法所做的一切。在此,将这几行序言,诚恳地献给我们的友谊。请欣赏这翻译优美的经文,以及这位伟大而稀有的禅师所给予的宝贵批注及指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