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清明节》(作者杜尚侠、刘晓峰)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文化品格、墓祭习俗、节日文化等内容。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今天海内外中国人的节日生活中,清明节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清明节的一个重要节俗是扫墓祭祖,追怀祖先。而这一节俗和中国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相连。
《清明节》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文化品格、墓祭习俗、节日文化等内容。
《清明节》作者是杜尚侠、刘晓峰。
至明代时,对介子推的故事,逐渐整合完备,如不详姓名者著《东周列国志》,其第三十一回中叙述介子推“割肉食主”之事,云:
(重耳)再行约十余里,从者饥不能行,乃休于树下,重耳饥困,枕狐毛之膝而卧,狐毛日:“子余尚携有壶餐,其行在后,可俟之。”魏荤日:“虽有壶餐,不够子余一人之食,料无存矣。”众人争采蕨薇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忽见介子推捧肉汤一盂以进,重耳食之而美,食毕,问此处何以得肉,介子推日:“臣之股肉也,臣闻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今公子乏食,臣故割股以饱公子之腹。”重耳垂泪日:“亡人累子甚矣,将何以报?”子推日:“但愿公子早归晋国,以成臣等股肱之义,臣岂望报哉。”
将介子推“割肉食主”事写人章回小说,正是文学通俗化的成果。虽然古代药方传说股肉可以疗疾,但自己割自己臀部或大腿的肉,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不合情理的。这是因为不仅自己难以下手,而且割了以后,血流不止,何以止血?何以善后?我们认为,这是后人附会的传说。
19年后,重耳终于得到机会回到晋国,做了君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得到政权的晋文公论功行赏,提拔奖赏了和自己共患难的忠臣贤士们,却将介子推给忘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介子推的话说: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公)怀(公)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布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以处矣。②
意思是说,晋文公返国即位是“上天”的旨意,而狐偃、赵衰等人却欺骗说是自己的功劳,意即把天的力量,说成是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在争功,争功犹如盗窃,何况贪天之功呢?这就是成语“贪天之功”的出处,后来引申为抹杀别人的作用,并把别人的功劳算到自己身上,成了贬义词,一直沿用至今。而且目前晋文公重耳被他下面的这些人欺蒙,介子推不愿与这些人相处,就自行带他的母亲一起到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隐居了。
在归隐绵山之前,《吕氏春秋》还增加了介子推“赋诗、悬书公门”的说法,其云: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按:意指木枯)死于中野。”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
这里把龙比做晋文公重耳,把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介子推等从臣比喻为蛇,从此人们就把龙比做帝王,把蛇比做从臣。这一悬书公门的情节,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介子推传说的内容。不过稍加分析,就可发现这段记载有诸多矛盾,比如,介子推既然“不肯受赏”,“不欲见而欲隐”,又何必自比一蛇,并且“悬书公门”、“伏于山下”?既然“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就表明介子推已死或将死,那么已死者怎能赋诗?将死者又如何乱跑让人家遇之山中?这些明显的纰漏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介子推故事的叙述在当时流传有多种异文,异文之间又多有抵牾之处,作为杂家的《吕氏春秋》对这些异文兼收并蓄,综合下来便难免首尾不能相顾了。
晋文公后来想起介子推,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封。但介子推坚辞不就。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却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密林深处。晋文公便与臣子们到山中寻找。寻觅了好久,还是找不到。这时候有人献计放火烧山,以为子推是有名的孝子,看到着火,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出来。等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同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之下。晋文公听说介子推被烧死,难过得流下泪来,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这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罢,将血书藏于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当年的三月初五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命令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许吃寒食。
刘敬叔在《异苑》中说:晋文公在临走时,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上级对下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来源于此。从此,穿木屐习俗也就风行全国,后来还流传到日本。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身穿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坟旁的那棵老柳树复活,绿枝干条,随风飘荡。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向前,珍爱地折了一条柳枝,编了一个帽圈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给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的故事,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有广泛的流传,甚至生活在南方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也对他赞赏有加。其《楚辞·九章·惜往日》云:
介子忠而立枯,文君(按:晋文公)窃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何为“立枯”?经后人的注释,扩张为“抱树烧死”,但这里,屈原是借用介子推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怀,缺少情节的具体描述。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已经发生的某些变化。首先,目前尚有争议。其次,何为“封介山而为之禁”?《楚辞》王逸注说“言文公遂以介山之民封子推,使游其灵魂也”。这是对当地百姓实施言论管制。再次,至于晋文公缟素而哭之的情节,《左传》不载,全是《楚辞》为美化介子推事而增饰之说。一国之君竟然穿着白色的素衣为一臣子哭,无疑突出了晋文公的悔意以及对介子推的歉意。
在最早记载介子推的文献中,子推只是与其母“偕隐”,并没有焚死之事,《左传》、《楚辞》、《吕氏春秋》、《史记·晋世家》,虽然也都叙及介子推的事迹,但都没有介子推被焚死的情节。P14-17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