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爷爷,用温暖的故事带您走进“家的文学 文学的家”!
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林良经典作品!
畅销台湾社会数十年,启蒙了好几代人对家庭的向往!
林焕彰、桂文亚、沈石溪、方素珍、管家琪、王淑芬、林文宝、张子樟、方卫平、朱自强、林世仁、林芳萍、王林、子鱼等数十位两岸儿童文学名家联袂推荐!
幸福感最高杰作,和谐家庭的幸福圣经!
家的文学,文学的家,永远带给读者温暖与启发的文学经典!
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经典作品的经典版本!
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这一本亲子共读文学经典!
为人父母者、初为人夫和人妻者、少男少女、聪慧儿童共同的喜爱,九到九十九岁共读之作品。
《林良爷爷的30封信》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先生写给中小学生的一部经典儿童散文作品。
《林良爷爷的30封信》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先生写给中小学生的一部经典儿童散文作品。林良先生分别从人际、学业、生活等方面,鼓励中小学生安顿身心、提升自我。本书是为中小学生解答疑惑、指引方向的最佳读本,不仅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独立阅读,还是家长、老师解决适龄青少年疑惑的最佳参考书。
这本书的由来
第1封信 希望这本书对你们有一些帮助
序曲 进入国中
第2封信 为自己读书
谈人际关系
第3封信 认识新同学
第4封信 跟老师亲近
第5封信 打招呼让世界变可爱第6封信 男生说·女生说
第7封信 跟父母谈心
第8封信 朋友就像一本本好书
第9封信 成为好干部
谈功课
第10封信 为什么要上学
第11封信 让心静下来
第12封信 一次只做一件事
第13封信 多接触数学
第14封信 自己找答案 学习更有趣谈写作与阅读第
15封信 权利与责任
第16封信 管理你的时间
第17封信 规划的步骤
第18封信 成长的意义是均衡发展
第19封信 多观察多探究 才有话可说
第20封信 经验就是百宝箱
第21封信 写作的秘密
第22封信 向大脑提问
第23封信 小说就像人生课本
第24封信 看书要有选择
谈生活习惯
第25封信 好习惯?坏习惯?
第26封信 随手收拾心情好
第27封信 整洁是一种享受
第28封信 固定线路保安全
第29封信 为自己的安全负责
做好迎向高中的准备
第30封信 保持兴趣 深入探索
一个初中生,除了学习以外,还需要娱乐和休息,这一点我很同意,问题在于你怎么把时间分配给学习、娱乐和休息。现代的教育制度,为学生安排的时间分配是每周学习五天,另外两天让学生安排自己的娱乐和休息。如果你把“每周”改成“每天”,那么每天又要学习、又要娱乐、又要休息,当然就会有忙不过来、时间不够用的感觉。如果我们能把每天的娱乐交给周末去承担.让每天只剩学习和休息,时间就会够用了。
你一定会很想问我,前面所说的“天天必有的娱乐”是指什么?我指的就是看电视。现代的初中生,每天下午四点多钟就可以放学回家。回到家里,稍稍休息,你就趁着在托管班的弟弟还没回家,开始独享你自己的电视时间。晚饭后,弟弟回来了,他的电视时间接着开始。他的作业早在托管班写完。你不同,你的作业还没开始写,你的功课也还没开始复习,但是你舍不得放着节目不看,就陪着弟弟一起看。等到你饱看电视之后,你已经耗费了将近两小时。那时候,你有些疲劳,又惊觉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写,当然只有用“晚睡”来弥补了。人人需要娱乐,但是最好安排在周末,不要安排在“工作日”。
关于“写作业”时间的分配,也有一些原则。在写作业之前,最好先静下来休息片刻,培养“工作心情”,也就是俗话说的“收心”。然后拿起纸笔,开列出你必须做的功课。这张单子,让你明白你当天该做、该写的是什么,一共有多少。至于这些工作哪个先做,哪个后做,可以依自己的习惯,排好顺序去做。
有的人喜欢挑最难的先做,然后再做那些容易的,这叫做“先苦后甜”,享受那越来越轻松的感觉。有的人喜欢把那些容易的先做完,然后再全力做那件最难的,这叫“先甜后苦”,享受的是那心无牵挂、全神贯注的经验。但是我认为更好的原则,是把事情的“缓”、“急”拿来做排列顺序的依据。明天一定要缴的作业应该排在前头先做,可以延后缴交的后做。有的人不懂得分别缓急,先忙着做可以缓交的作业,尽管忙得抬不起头来,写了半天,偏偏耽误了一份该交的作业,这多令人懊恼!
说到这里,再回头想想你所提到的“时间不够用”的问题,就会觉得你有的是时间,只是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用才恰当。我给你的建议是:你每周有两天的“周末”可以安排你的娱乐,所以你最好不要安排在五天的“工作日”——天天看电视。这样,你每天就会有够多的时间写作业。其次,写作业得要安排缓急,这样,你不但写得完当天的作业,还可以预先完成明天、后天的作业。至于享受充足的睡眠,那更不是一件难事。你觉得我的活有道理吗?
祝你健康快乐!
外公
即将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初中和小学会有什么不同,课本会不会很厚?老师会不会很严肃?一颗心七上八下的,总是平静不下来……亲爱的初中生:
我是林良,也就是你现在拿在手里的这本书的作者。
我年轻的时候,我的小朋友都喊我“林叔叔”。后来我当了爸爸,我的小朋友就喊我“林伯伯”。现在我当了祖父,小朋友们就喊我“林良爷爷”。这个“林良爷爷”就成为我现在的名字了。
早在1994年,《国语日报》就有一份为初中生编的杂志,就是《小作家》月刊。这是一份很好看的杂志,我也很爱看,成了这份少年儿童杂志的读者。《小作家》月刊的主编,有时候会来找我,邀我给《小作家》写一篇这样的稿子,写一篇那样的稿子。写着写着,我就成为《小作家》月刊的撰稿人了。
有一天,《小作家》主编来找我。她说,小学生从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是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进入初中以前,他们对初中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初中和小学会有什么不同,课本会不会很厚?老师会不会很严肃?一颗心七上八下的,总是平静不下来。进入初中以后,在新的环境里,总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去适应。如果在这个时候,能有人用亲切谈话的方式,谈谈他们面临的问题,给他们作冷静的分析,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当的建议,那不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吗?我非常赞同她的想法,对她所说的话不停地点头。
最后,主编忽然说: “既然你赞成,就由你来写!”
巧的是,那时候我的外孙女彤彤,也是小学刚毕业,正要进入初中。她面对的新情况,正跟主编所描述的一样.对初中怀着好奇,同时也有许多疑虑。她常常问她妈妈许多问题,跟她妈妈讨论。她的妈妈是我的女儿,也常常把那些问题拿来跟我讨论。这些讨论,对彤彤是有帮助的。更有趣的是,这些讨论也给了我一个灵感,让我知道我答应主编要写的稿子应该怎么去写。
我认为,我答应主编要为初中生写的稿子不能写得太严肃,太古板。它应该要有一个“文学的设计”。
.我的“文学的设计”是这样的:有一个女孩子,名字叫“彤彤”。她小学刚毕业,就要进入初中。她有一个爱说故事的外公,所以就把想到的问题拿去问外公。外公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总是把彤彤提出来的问题想了又想,想周全了,再提笔给彤彤写信,回答彤彤提出来的问题。彤彤提出来的问题,有的是她自己的,有的却是她代替同学提出来的,足够代表一般的初中生。有了这样的“文学的设计”,我答应要为初中生写的专栏,就叫《给彤彤的信》。我自己,就成为那个为彤彤写信的“外公”。
时间过得很快,书中的“外公”给书中的“彤彤”写的信,累积起来已经够出一本书了。一本书就应该有一个书名。说到书名,就应该回到它的原点,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就叫《林良爷爷的30封信》。这个书名,让初中生看了,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为他们写的书,而不是只限于一个“彤彤”和一个“外公”的书信往来。
一本书的出版,作者应该有一篇序,说明这本书的内容和它是怎么诞生的。现在,我就以我写给你们的这封信,作为这本书的序了。我希望这本书对你们会有一些帮助。 祝你们健康快乐!
书中的外公林良
林良,浅语艺术的倡导者,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他使用日常浅显的生活语言,作为写作的表达工具,为成人写作,也为小孩写作。他写作的文类,大致包括散文、小说、童话、儿童诗歌、论述和翻译。他写给大人看的散文或随笔,大多用笔名——子敏发表;写给儿童看的所有儿童文学作品,用的名字——林良,就是本名。这个原则,他一直没有改变。应该说,林良先生不仅是“浅语艺术”的倡导者,还是“浅语艺术”的忠实奉行者。
——台湾著名儿童诗人、画家林焕彰
林良先生是一个很“轻松”的人。
林先生才华洋溢,说出口的话都充满了童话的趣味。
林先生也是个“老顽童”。
林先生总是“不忮”、“不求”也“不拒”。
点点滴滴所言,无非想说:有林良先生在的地方,一定有春风。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方素珍
林良老师写的每一本书,都是“家的文学”,充满了“轻声浅语”的语调和“慈爱关怀”的情感。大读者读来像在听“爸爸”聊天,小读者读来像在听“爷爷”说故事。在台湾儿童文学界,拥有这样“长者气质”又地位尊荣的,林良老师是唯一一位。
——台湾著名儿童诗人、童话作家林世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