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者无心(海内篇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燕垒生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无心是个年轻的火居道士,道法高,心思敏捷,虽然有贪财好色的毛病,但大关节上还是无亏的。

故事发生在元末,天灾人祸不断,邪魔四出。无心被龙虎山逐出,浪迹天涯,虽然信守“法不空施”的原则,但见义还是忍不住勇为,历经重重凶险破螭龙咒、闯龙眠谷,伏魔僻邪,扶危救困。

内容推荐

无心将剑尖指在地上,人猛地一转,剑尖在地上划了一个大圈。他抖了抖道袍,笑道:“小和尚,你放心吧。时当乱世,出家人执剑卫道,乃是本份,我无心道长学得一身本领,岂能不拯苍生于水火。”他看着小青,又笑眯眯地道:“小青姑娘,你说对不对?我是火居道士,可以娶妻吃肉的,你知道吗?”

目录

楔子

卷甲[伏魔录]

卷乙[辟邪录]

外传[力命]

后记

试读章节

“太上有命,普告万灵。天将统天下,伐天鼓,扬天旌,挥金星,掷火铃,捕无影,搜无声!”

一把精钢长剑带着股微微的劲风扫过蜡烛。烛火燃得正旺,“嘭”地一声,挂在剑尖上的一道符被一下点燃。符是画在黄裱纸上的,本来就易燃,又因为浸透了烈酒,更是沾火即燃。但薄薄一张纸毕竟只能燃得短短一时,火舌吐出了数尺长,马上又熄灭了,火光转瞬即逝,照得剑身上用朱砂字画着的一道符像是凸出来一样。

长剑收回,正在坛前作法的一个年轻道士左手按个剑指向剑尖一指,剑尖上的纸灰一下散成了无数细末,马上又结拢,在剑尖形成一个小黑球。因为还有些火星,这小黑球中也有细细的火线爬动。他将剑向面前的池塘一指,纸灰又凝成一线,直直射向池塘里。

一人池塘,池水马上像开锅一般翻动。池中还有一些半枯的荷叶,水一翻动,枯茎败叶登时被推向池边,从池中心翻起一个大水花来,倒像是从池水正中突然又有个水源,正不断冒出水来。这道士将浸过符的酒碗端起来喝了一口,猛地向剑上一喷,这柄长剑立如巨烛燃起。他左手剑指夹住剑身,从剑柄处向剑尖一抹,火光应手即灭,剑身上的朱砂字一个个都亮了起来,他口中喝道:“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疾!”

池水中央本来凸起一块,此时更像是活的一般应声暴起,一道水柱冲得足有丈许高,从池中猛地冲出一个坛子一般大的东西,正蹲在水柱上面。这东西看上去像个侧放的斗,两眼放光,竟是个斗大的金色蛤蟆。道士双足一蹬,人冲天直上,在空中像是踩着无形的阶梯,双足移动,疾如飞鸟,剑光一闪,那个蛤蟆还呆呆立在水柱上动也不动,被这一剑从中斩为两半,水柱也应剑而断,池面如同下了一阵暴雨,那道士又极快地退了回来,仍站到坛前,连先前的足印都不曾差得分毫。

他将剑收到眼前,抓过一道符在剑身一抹。剑身上此时像插进过黑油里一般,上面涂了许多黏黏稠稠的黑水,符纸一过,却重又露出雪亮的剑身以及上面的朱砂符字来。擦净了长剑收回鞘中,小道士左手一抖,那道擦过剑身的符无火自燃,眨眼间便又在他掌心里烧成了一堆黑灰,他却像什么事都没有,看着火燃尽,将掌中纸灰吹去,拍了拍手,又整了整衣服,朗声道:“星翁,事情已了,出来吧。”

这道士看年纪只有十八九岁,一张脸还带着点稚气,两只眼睛又亮又灵动,带着几分狡狯,甚至不像个诚实人,此时倒是一本正经。

这家主人名叫莫星垣,是安徽凤阳有名的富户,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女,自是爱如掌珠。去年府中出了个妖精,莫小姐被妖迷了,莫星垣心中惶急,请了不少法师前来捉妖也不见效,这个小道士无心是揭了悬赏自己前来的。本来莫星垣也是死马当活马医,让他来试试,虽然无心看上去不甚靠得住,捉妖的手段却比那些白胡子的喇嘛和尚都要强得多,轻轻易易便将妖物收了。莫星垣又惊又喜,从内室跑出来。

无心捉妖前与他说好,让府中大小在捉妖时不得进院子,莫星垣方才将信将疑,等得心惊肉跳,因为无心来时要了桌好酒菜吃,他只怕无心也是来骗吃骗喝的。一桌酒菜事小,纵然现在正闹饥荒,莫大财主这点财还破得起,可要是捉不了妖却是大事。一听得无心说妖已被收了,他急匆匆赶出来,笑道:“法师!法师!你真是好本事啊!”

无心微微一笑道:“星翁,你让下人将妖尸收了放进坛中,用火烧化后埋人地下九尺,以后便无事了。”

莫星垣没口子道:“是,是,是。”伸手向正厅一让,又道:“法师,请进去喝上一杯,我让厨房里做菜了。”

无心摸了摸肚子道:“不必了,方才一桌酒还在肚子里呢,我也吃不下。星翁,小道士还有事在身,收了这个蛤蟆,请星翁将花红拿出来吧,说好了,我要现银,不要宝钞。”  宝钞是纸印的,太平时可当现银用,但现在兵荒马乱,宝钞发得多,犹如一堆废纸。无心行走江湖,只靠给人降妖驱邪混口饭吃。只是他年纪甚轻,长得又不稳重,那些想请道士和尚做法事的殷实人家一看他这副样子,倒有七成当他是个骗子。此番能在莫星垣府中做这一堂花红三百两纹银的法事,已是难得的财喜,他生怕莫星垣赖账。

莫星垣道:“这个自然。来人,拿三百两纹银过来。”

三百两纹银,已是一大盆,近二十斤的分量了。无心将银子一封封抓过来,每一封都掂了掂,觉得没有缺斤短两,便包进包裹,背在肩上,松了口气道:“星翁,令爱被鬼迷日久,请她出来,我给她驱驱邪气。”

莫星垣见无心一出手,妖物便手到擒来,对这小道士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是言听计从。只是小姐因为被妖物迷了许多日,走也走不动,他叫道:“春仙,夏仙,扶小姐出来!”

两个小丫鬟扶着莫府的小姐从内室走了出来。莫星垣家财万贯,人家一说起莫府的小姐,便觉得大家闺秀,自应杨柳细腰,芙蓉其面,花容月貌。莫小姐身材纤细,倒也有几分杨柳腰的样子,只是一张脸甚大,若说是芙蓉面,那这朵芙蓉花也该足尺加三的,加上瘦得不成样子,两个颧骨高得几乎要遮住眼睛,实在说不上花容月貌。无心一见这小姐的样子,微微撇了撇嘴,从怀里摸出一道符道:“星翁,将这道符化了调在水里给小姐喝下去,再请大夫来用当归人参之类补血益气的药物调理几日便好。此间事情已了,小道士也告辞了。”

他说走便走,便要向门口走去,莫星垣跟在他身后道:“法师,请问尊姓啊?”

道士不比和尚,和尚出家后都是以“释”为姓,道士却都有俗姓的。无心也不停步,顺口道:“小道士姓什么也没什么打紧,星翁留步。”

他头也不回,人已走出莫府。他步子迈得不大,走得却是风快,莫星垣小跑都赶不上他,方到门口,无心已走出数十步外,拐进一条巷子,再也看不到了。

“来一碗大肉面,肉要多多的!”

这是个小面摊,掌柜小二只是一个人,正从热气腾腾的锅后钻出头来道:“大肉面一碗,五钱银子。”

无心吓了一跳:“什么?五钱?银子?”

那掌柜道:“正是,五钱。”他生怕这个小道士没听清面价,明明付不起还来吃,伸出一只手来,五根张开了像把小蒲扇,以示价钱。

“怎么会这么贵?我从山西过来,一路上一碗大肉面顶多也不过十几文钱。”

“道爷,你怎不知道凤阳府今年遭灾?米价都涨到二两一石了。”

寻常米价一石也只有二钱五分,如今涨到二两一石,已是平常十多倍了。无心从怀中摸出几块碎银,掂了掂,咋舌道:“早知道面都这么贵,就从江西买些大饼过来了。”

他将一块碎银扔到案上道:“掌柜,来一碗吧。这儿五钱还有多,你给我加两块肉。”

那掌柜接过银子,登时眉开眼笑,道:“道爷是从江西来吗?辛苦辛苦,那儿年成好不好?”

无心道:“也不算好,马马虎虎吧,你快点给我下面才是正经。”

“好咧!大肉面一碗,道爷您先坐着,我马上就下。”

吃面的人也不多,无心拣了个桌子坐下来。那掌柜下面果然是一把好手,夹了一大筷子干面在沸水里一过,又加了碗冷水。等面汤一沸,也不用笊篱,就拿筷子一搅,一碗面就全撩了起来。在里面加好了大肉,端到无心跟前道:“道爷,面得了。”

一见这碗面,无心差点叫出声。那面倒是不少,但上面的一块肉薄得几乎风吹得走。他敲敲桌子叫道:“掌柜的,五钱一碗的面,上面就只有这两片肉?”

那掌柜送好了面,将汗巾搭在肩上道:“道爷,你真不知价钱,米价二两一石,肉价就更贵了。你没听说过前些时镇里有个孝妇为了养姑,甘愿自卖自身,把自己卖到肉案上去吗?作孽啊。”

……

P15-19

后记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与不立文字,更接近哲学思辩的佛教禅宗相比,道教要更加世俗化,因此在底层民众中流传的故事里,有关道士的要多得多。小时候住在外公家,外公是个爽朗的人,乡民上街卖菜,总喜欢在外公家的厅堂里坐一阵。乡野小民,聊的自然不是什么家国大事,只是些诸如武松浑身刀枪不入,只因右臂被潘金莲拍过一下,结果打方腊探涌金门时就是这条手臂被铁闸门砍断之类的怪谈,以及朱元璋做放牛娃时金口无虚之类的故事。在这些可以纳入迷信的说法里,还有一些是关于张和的故事。

张和,据说是翔云观的观主,也不知是什么朝代的人。此人神通广大,有半仙之体,能降妖捉怪。有一次张天师下江南路过此地,因为张和不来迎接,张天师大为恼怒,与张和斗法,结果张天师失利,一怒之下拔剑砍断了翔云观的山门,破了风水。这种为本乡人士张目的故事在各处皆有,据说在广西云南j带还有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的故事,说是诸葛亮领兵来犯,南蛮大王孟获英明神武,将诸葛亮七擒七纵,让孔明先生心服口服,再不敢对南蛮用兵。还有河北一带颜良故乡不设关帝庙,有戏班扮关羽戏,结果立刻天降冰雹,将那些优伶打出满头包之类。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故事也许可以从深层次分析出中国民众护短的心理,却凸现出与主流观点迥异的另一种面貌,听来比那些耳熟能详的说法更有趣。

明代,天下有凤阳朱、曲阜孔、江西张三家之称,直到今天,山东曲阜的孔氏和江西龙虎山张氏仍然是中国两个家谱保存最为完整的家族。孔氏是至圣先师的苗裔,一向有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和花边新闻无缘。而张氏从始祖张道陵开始就是降妖捉鬼的专业,自然成了消闲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明代罗懋登的《西洋记》里,张天师便成了郑和的副手,骑着草龙在东南亚一带飞符施法,甚至还能拔剑与番邦异人大战数百回合。到了清代,笔记小说流行,张天师一族的故事更是成了少不了的点缀。加上龙虎山正一道是火居道士,可以娶妻生子,代代相传,当中出了不少少年天师,用现代的话来说,越发具备八卦的价值。《水浒》开篇,便是从一个惊才绝艳的少年天师入手的,直到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中,也说了一个少年天师的故事。说是鄱阳湖中有妖精作祟,某次有一个许姓客商乘舟经过,湖上忽然起了一道黑风,湖水腾起数丈,上面有一个石臼大的鱼嘴正向天吐浪,许姓客商舟覆而死。他的儿子发誓要杀了这鱼精为父报仇,于是苦干数年,积蓄了一笔资金,备下厚礼上龙虎山请天师出马。谁知这一代天师已经老了,对许氏子说:“我老了,除妖却要凭纯阳之气,实在无能为力。但我死后,我的儿子一定能制伏他。”

说了这番话后不久,天师去世,小天师即位。一年以后,许氏子又上山相请,小天师说:“不错,家父有此遗命,我不敢忘。不过这妖精是一条黑鱼,在鄱阳湖中已经五百年,神通甚大,我虽然有符咒法术,仍然要有一个有根柢的仙官相助方能成事。”于是取出一面小铜镜交给许氏子,说:“你拿着这镜子去找一个能照出三个影子的人来,到时才能办成此事。”许氏子依言行事,照遍江西,只找到一个小村子里有个杨家的小孩有三个影子。许氏子将此事告知小天师,小天师派人到那村庄中给了杨姓童子父母一大笔钱,说是听得你家孩子是位神童,想请他去龙虎山看看。杨家很穷,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自然求之不得,带着儿子一块儿来了。小天师在山上好吃好吃款待了他们一家几天,带着几人一起前往鄱阳湖,在湖边开坛作法。这一天,让孩子穿上袍子,背后还绑了把剑。念完了咒,小天师突然间将这孩子扔进了湖里。这下子把别人都吓坏了,作法闹出人命来,就算是天师也不行,孩子的父母大哭大闹,要小天师抵命,小天师笑道:“无妨也。”正在这时,霹雳一声,那孩子手上提着一个大大的黑鱼头站在一个浪头之上,小天师让人将孩子抱到船中,孩子身上连衣服都没湿,而十里湖水尽成血色。后来别人问那孩子看到了什么,孩子说只是睡了一会儿,什么都不知道,就看见有个金甲将军把鱼头放在他手中,把他抱出水面了。

故事结尾还加了一句,说这孩子日后就是“总漕杨清恪公也”。杨清恪,即雍正时名臣杨锡绂,官拜漕运总督,不过也是“或云”,并不确定,加这个结尾无非是说那孩子也非凡人,小天师要借助他的福力罢了。不过在这故事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小天师的神通广大,倒是他的狡黠。张天师向来都是高官,历代天师中也有些横行不法的,杨家又是赤贫,但这小天师既不仗势欺人,也并不坦诚相告,勉以大局为重,舍己为人之类的大道理,却是耍了点心眼把他一家骗了来,还让他们虚惊一场,就故事而论,这小天师实在非常可爱,本领高强,又不拘泥清规戒律,身为天师却毫不迟疑地骗骗人。这故事虽然没有采入拙作中,但这位小天师的性格却成了我的故事里无心的蓝本。

当年蒲松龄在秋闱失利之余,拿着自己的《聊斋志异》请王渔洋品鉴,渔洋给他写了一首七绝:“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渔洋诗中用的,是宋代苏东坡之典。东坡谪居,晚来无事,要边上人讲鬼故事,别人说讲不出,他就说“姑妄言之”。风趣的大胡子东坡先生留下很多佚事,这旬有点死皮赖脸的话仅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则。其实不仅仅是他,号称圣明的汉文帝在召见贾谊时,同样不问苍生问鬼神,想听的也只是一点荒幻离奇的故事。喜欢听奇奇怪怪的故事,圣君名士不免,何况吾辈下里巴人?

(《道者无心I》海内篇(上)完)

书评(媒体评论)

无心的身上有一半韦小宝的感觉,还有一半是萧峰的感觉。以韦小宝的智能来拯救萧峰的命运,这就是这本书的好看之处。

——资深编辑/撰稿人 阿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