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了解自身所处世界的历史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让我们获得宏观的人类大局观念,使我们在思考和判断各种问题时更加理性和睿智。
生命如何出现?人与其它生物有什么本质差异?古希腊的文明对于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长期领先世界的古代中国,近代却变得不堪一击?蒙古人对世界的征服是功是过?欧洲人如何发动产业革命,并开创人类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未来会怎样?世界史充满了奇妙的话题。
国内第一本世界史图解书,享誉全球的经典历史读物,快速轻松掌握人类大历史!
享誉全球的经典历史读物,快速轻松掌握人类大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历史是人们认识过、掌握未来的工具。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工具。
本书以英国著名学者韦尔斯经典的世界大众读物A History of the World 为基础,采用图表说明和图文对照的方式,为你深入浅出的概括和剖析世界史发展历程的关键所在,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简单通俗和轻松有趣。
机器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区别
在很多历史书中,往往将“机器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社会、财政等方面的发展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产生于发达的自有组织科学,为人类的经验拓展出完全崭新的事态,它与农业发明、金属发现一样,是崭新的一步,而后者的起源则完全不同。虽然这两个过程同时并进,而且不停地相互影响,但在根本上,它们完全不是一回事。在历史上,即使没有焦炭、蒸汽与机器,工业革命仍有可能发生,但如果是这种意义下的产业革命,应该更紧密地与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社会、财政发展联系在一起。那些被夺去土地的自耕农、工场工人、土财主、大庄园主等,极有可能一再破坏财政政策。即便是工厂的生产方法,也在动力、机器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工厂并非机器的产物,而是“分工”的产物。
训练有素的、低廉的劳动者们,在水车未曾出现之前,就开始了制作帽盒、家具,绘制彩色地图、书籍插图等工作。在奥古斯都时代,古罗马就有了工厂,比如在书籍行业,命抄书匠抄写新书即属此类。那些仔细研究了笛福、菲尔丁等人小册子的学者必然已注意到,在17世纪以前,英国就已经开始将穷人们召集到特定的工厂,让他们从事集体劳动来维持生活。在更早的时候,莫尔的(《乌托邦》里也有过这方面的暗示。然而,这些都是社会发展,而非机器发展下的产物。
直到18世后叶,西欧的社会、经济等状况,也都是古罗马在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境况的反复,但由于欧洲政治不统一、反封建君主制的政治动乱、民众不断暴动,以及西欧人极容易接受机器观念和发明,事态完全转到了不同的方向。在政治权力并不集中的新欧洲,人类共存共荣的观念因基督教的宣传而普及,因此,那些热衷于赚钱的商人便欣然同意让机器来取代奴隶和集体劳动。
对人类的经验而言,机器的发明、发现过程是一种新事态,不管机器革命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产业结果如何,它依然在向前发展。而产业革命则与人类其他的事态相同,因机器革命造成的、不断变化的人类状态,在过去、现在,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一方面是由于古罗马共和国后期财富蓄积,小农业主、小工场主的破产,而出现了大规模的财富集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18和19世纪的资本集中。这两者虽然极为相似,但本质上是不同的:机器革命后,劳动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旧世界的动力是人力,所有的事情归根结底都要依靠人类的劳力——被迫服从的无知人们的劳力。虽然或多或少地利用了牛马,但在举起重物时,依靠的仍然是人;又比如搬开岩石时、耕田时,等等。在古罗马,类似于汽船的是加利船,需要水手淌着汗水尽力划动。在早期的文明国,人类的大部分气力都用在纯机械性的苦工上,虽然有了动力机器,但它在早期也未能将人类从这种动物性苦工中解放出来。为了开凿运河、修建铁路、构筑堤坝,大量劳动者被役使,矿工人数急剧增加。当然,便利物品与商品的数量也增加了很多。随着19世纪的发展,新事态日益明朗,人不再是与动物或者机器无差别的劳动力源泉,以前依靠人完成的事,现在可以用机器更迅速、更精巧地完成,而人仅仅需要运用选择力和理性。简单地说,人仅作为一个人而被需要。而之前支撑一切文明的劳动者,只懂得服从,是没有独立头脑的人。这种人对谋求人类福祉等方面而言,已经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
有关“机器革命”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新的冶金业中,在农业、采矿业等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产业里也同样存在。用以耕耘、播种、收获的更迅速的机器出现了,它相当于数十个人的工作量。如果说古罗马的文明是构筑在廉价的人力基础之上,那么现代文明则构筑在廉价的机器动力之上。在这一百年间,动力越来越廉价,人力则变得昂贵起来。不过,在矿山里使用机器的时间,却推迟了约一百年,原因仅仅在于人力比机器更廉价。 就这样,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变革。旧文明的富人与控制者的主要烦恼在于维持劳役者的供给,但随着19世纪的到来,聪明人明白了民众必须成为比苦役者更高级的劳动力。为实现这种转变,民众就需要接受教育,只不过这种做法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产业效率”罢了。人们了解这一点。
从最早的基督教传教时代以来,欧洲多少都实施过民众教育,在亚洲的伊斯兰教生根之处也同样如此。教会的这个举动是为了使信徒理解,自己正在被救赎,并且使他们能够阅读传播给他们信仰的圣典。为了获得皈依者而展开竞争的基督教各教派,都做出了令民众接受教育的整体工作,比如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英格兰,为了宗教论争和获得年轻信徒,各个教派争相创设儿童教育机构,包括国教派的“国民学校”、非国教派的“不列颠学校”,以及天主教派的“初级学校”。
P304-306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在地球上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会传递并影响到整个世界。人类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公民。因此,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了解和把握自身所处的世界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让我们获得宏观的人类大局观念,使我们在思考和判断各种问题时更加理性和睿智。
博古才能通今。历史是人们了解自身所处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回到过去,才可以感知未来。历史对于人类,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重要。
本书以英国著名学者韦尔斯先生的世界史大众读物A Short Histoty of the World为基础,进行精心的编辑加工,将知识结构进行图表化解释,并辅以大量的插图,为您深入浅出地概括和剖析现代人必知的世界史人文知识,带给您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简单通俗和轻松有趣。当然,因时代不同,本书的某些观点可能存在错误或与当下学界有较大出入,这点还请读者明辨。
通过对这部大众经典的深度归纳和解读,编者希望能给关心全球化未来和人类历史大格局的朋友带来精神上的收获。
翻开本书,开始阅读你所处的这个世界波澜壮阔的精彩故事吧。
韦尔斯的这部历史通俗读物,乃是介绍人类文明的经典之作。作者以通俗有趣的笔调,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里,快速了解人类文明的前世今生。毫不夸张地说,地球上凡有文字的地方,十有八九都会有这本书的译作。
不过,韦尔斯这部作品更为难得的地方在于其高度的客观性。正如韦尔斯所呼吁的:“每个人都读过历史,但是很遗憾,他们往往被蒙上了一副名叫‘爱国’的眼罩,因而,常常陷入本位主义的无知。这是把世界引入浩劫(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原因……”如何避免让无知的谬论,给人类带来灾难,是每个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
在尽可能理性和客观的基础上,运用文学化的叙述方式,传达给读者正确的历史观,为人类的永久和平输送一份精神的给养,这正是韦尔斯写作此书的初衷。相信每个仔细阅读本书的读者,都不难感受到韦尔斯这份伟大情怀。
作为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的译者,本人由衷感到荣幸。但由于能力有限,一些翻译不当之处恐怕在所难免,本人在此特别致歉,并请广大朋友不吝赐教。
吴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