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23位不同历史时期毕业的大学生和他们在基层就业、创业中的成长故事。这23位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既普通也不普通,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自身并没有耀眼的光环,能够打动我们的也并不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但从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平凡的工作经历、百折不挠的自主创业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身上最质朴的人格魅力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所怀有的责任感。全书人物个性鲜明,与时代同步,就业、创业领域广泛,是在校大学生、毕业生职业人生的良师益友和启迪用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春在这里闪光--讲述当代大学生基层就业和创业的故事 |
分类 | |
作者 | 林蕙青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23位不同历史时期毕业的大学生和他们在基层就业、创业中的成长故事。这23位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既普通也不普通,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自身并没有耀眼的光环,能够打动我们的也并不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但从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平凡的工作经历、百折不挠的自主创业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身上最质朴的人格魅力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所怀有的责任感。全书人物个性鲜明,与时代同步,就业、创业领域广泛,是在校大学生、毕业生职业人生的良师益友和启迪用书。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23位不同历史时期毕业的大学生和他们在基层就业、创业中的成长故事。 这些人物虽然年龄不同,选择的舞台也各不相同,成长的轨迹却是如此的相似,不随大流,不畏艰苦,不等不靠,愿意从最小的事情做起,踏踏实实地工作。 关注他们的成长,是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一种思路,关注他们的成功,让我们更能看清前进的道路与人生的意义。 全书人物个性鲜明,与时代同步,就业、创业领域广泛,是在校大学生、毕业生职业人生的良师益友和启迪用书。 目录 百色是我的家乡 ——记清华大学毕业生、原百色市副市长、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总工程师何朝建 真水无香 ——记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 甘当飞船“推进剂” ——记“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航天局801研究所王蕾 化着彩虹竞风流 ——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生、中铁四局总工程师闫子才 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 ——记清华大学毕业生、北京市延庆一中教师许铁成 因为西藏需要我 ——记北京大学2005届硕士毕业生、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李显辉 以充满阳光的心 做充满阳光的事业 ——记河南大学毕业生、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毛杰 智慧花儿质朴地开 ——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生、郑州铁路局经济开发(集团)公司装卸机械厂工程师党修洵 黄土掘“金”的华农毕业生 ——记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师智敏 走近中国第一位大学生村官王寿波 ——记西南大学2003届毕业生王寿波 独当一面 卓尔不群 ——记中南大学毕业生、金川集团公司生产部副主任王智 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四商” ——记德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高德康 从联想到“听网”7年的IT生涯 ——记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北京闻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汤海京 春风满帆正远航 ——记河南科技大学毕业生、第一拖拉机股份公司锻造分公司经理助理于宜洛 青春在煤海中闪光 ——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届毕业生郑铁华 青年才俊演绎儒商风采 ——记原杭州商学院毕业生、青年企业家徐晓雨 小山村 大天地 ——记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生徐彦岗与他的绿龙园林有限公司 把自己打造成财富 ——记沈阳农业大学200l届毕业生李鹏 甘做乡镇卫生事业的耕耘者 ——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生、安徽省望江县鸦滩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孙建华 扎根基层 用科技服务农业 ——记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赵辉娟 率真随性的造梦者 ——记四川大学毕业生、分贝网CEO郑立 贫困大学生激情创业的背后 ——记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学生李龙飞 她,为新闻而生 ——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生、宁夏《新消息报》记者何玉玲 后记 试读章节 “回到百色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百色是我的家乡。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穷孩子,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建设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况且,越是边远的地方越需要人才,发展的空间也越大。” 这就是何朝建,一位用朴实语言道破真理的36岁的副市长。 立足基层,为家乡做贡献 何朝建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穷孩子,能考上清华大学,学一个理想的专业不容易,对党和政府的关怀、对帮助过他的师长、邻居和朋友他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时刻怀着一种报效祖国,服务家乡人民的心愿。所以,在1990年毕业的前夕,何朝建改变了攻读研究生的计划,放弃了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好机关工作的机会,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毅然回到家乡,为最需要人才的家乡添砖加瓦,为最需要帮助的老百姓做点实事,为振兴家乡的经济贡献青春!好不容易走出百色这个落后的边远山区,可谓鲤鱼跃龙门,却又要回到百色,何朝建的朋友们很是不能理解和接受。一个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要回到百色这个落后的边远山区?何朝建有自己的道理:“大城市有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可边远山区更需要人才,更能施展才干。”为什么全国那么多落后地区而他偏偏选择了百色,此中蕴含的浓浓乡情自然不言而喻。“百色太需要人才了,那里的发展空间更大,能够更好地锻炼人,接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家乡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说,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穷孩子,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回去建设家乡,那还会有谁愿意来这个穷地方呢?只有把家乡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服务家乡。”何朝建坚定的信念和造福家乡人民的远大抱负感动了朋友和家人。经过他一再的强烈要求,毕业后,何朝建如愿以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百色。 1990年夏天,何朝建在百色市建委一家材料实验室做材料实验,1个月后,他又被安排搞设计预算。业内人士都知道,做材料实验和做设计预算是一些中专生都不愿干的工作,更何况清华大学的本科毕业生,领导为什么给他安排这样的工作,而他怎么又愿意服从呢?原来这是何朝建主动请命,对此,何朝建有自己的见解:“只有做好具体的、基础的工作,才会对整个工程项目胸有成竹。”何朝建有自己的价值观:“在当今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并不只是金钱、地位和财富。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好机关、大企业可以,在基层、在农村、在山区同样也可以。只要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在本职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持之以恒,把知识和才华奉献给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就可以说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悔于青春。” 正是有了这种立足基层,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何朝建并不因自己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而骄傲自满。对他来讲,自己和其他学校的毕业生一样,毕业之后,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他努力钻研做好材料实验和工程预算工作,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对自己只有一个要求——不论 做什么事,年年都要有创新 何朝建从不满足自己现有的知识,总是不断地充电。他认为,不断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的首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他说:“社会对名校毕业生的期望值很高,第一印象很好,但必须经过考核得到认可,走出学校是一个新的开始。”他认为一个时期的成功并不代表一生的成功。1992年,何朝建在建筑设计院当技术员,当时,百色还没有人搞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一切都是手工设计,为了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效率,何朝建开始自学CAD技术。为了工作、学习两不误,他白天完成设计任务后,晚上就在办公室里学习CAD技术。为了尽快掌握CAD技术,下了班,他总是简单吃点东西后就回到办公室看书,经常是学到很晚了才回家休息,有时学得太投入,竞忘了时间。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他总会跑到书店,把有关这方面的书买回来,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或者是向专家请教。经过不懈地努力,他很快就掌握了CAD技术,并把知识应用到了实践当中,成为百色第一个搞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人。学会了CAD技术,他并没有“独享”,而是把学到的知识主动教给其他人,使CAD技术在百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为了家乡的建设事业,何朝建努力工作,常常是废寝忘食。他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狂热的工作激情,常常是夜深人静了,他还在办公室画图……甚至他把工作当成是娱乐。在不懈地努力中,他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1996年,何朝建承担了百色市一栋楼的加固工程,这是一栋桩基复杂的坡地建筑,由于原设计的失误,这栋楼成为当地建筑师们最怕的“烫手山芋”,而何朝建却毫不犹豫地承接了这项工程。 “当时作为副院长,同时又是所学专业的项目,我有能力把它做好。越是高难度的工程越能锻炼人,我是清华学子,清华人要在最关键的时间,最关键的地点,最关键的工作中,担当起我们清华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和别人比,也许95%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那5%。能够给我们充分表现的机会也就是那5%。” 为了做好这5%,何朝建拿下项目就专心研究设计方案,查阅相关资料,在实践中学习,再学习。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终于找出了最初设计的失误,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设计出加固图纸。在建筑施工阶段,何朝建拿着图纸,亲自到现场指导,和建筑工人们探讨工程的细节问题,虚心向他们学习,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建筑工人是具体的操作人员,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能发现错误与偏差,应该多与他们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也能学到很多知识。我们应该尊重建筑工人。”何朝建说。他从未因自己是清华的毕业生,是项目负责人而和建筑工人有距离,到了工地,总是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和工人们聊聊施工中的问题,了解工人们生活上的困难,并尽力帮他们解决。P1-P4 序言 视野有多宽,成长的天地就有多大 现在高校每年都有几百万学生毕业,就业的竞争显然是比较大的。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大学生在面临求职压力增大的同时,机遇也在增大。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路就有多宽。这句话对于我们大学生就业来说,仍然合适。对于就业而言,我们的视野有多宽,那么,我们成长的天地就有多大。 同学们在毕业时或许都会面临到哪里去就业的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去国家机关还是去基层,这些看似矛盾的选择,其实并不矛盾。对于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来说,大学生是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社会的优质资源,无论在什么地方就业,都会对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都是一种贡献。但这里面有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对于大城市或者发达地区而言,这种人才资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远远大于基层和不发达地区。大量人才的涌人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求职始终处于一个高位竞争的状态,发展的空间就会显得非常狭小。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将会因市场竞争的挤压处于闲置状态,这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许多人因此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展,找到自己的舞台才是最合理的就业选择,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进一步发展。我们经常讲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不是一种空洞的就业指导,其本质也是一种市场规律,是人才配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规律。 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只是我们职业人生中的第一步。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和技术发挥出来,才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成长的关键。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无论一开始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艰苦还是微不足道,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为自己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反映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人生态度,也是他对职业发展最科学的规划,最有力的实施。经过高校的就业指导,许多大学生现在都有了职业规划的意识,但我们认为,职业规划需要我们大学生建立在了解社会需要、自我发展等等一系列现实的基础上,缺少了知己知彼的前提,这种规划至少是不科学的。同时,再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执行,没有从最基础的实践做起的态度,也会偏离人生的航线。 人才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国家这几十年的发展与进步,是与我们几代大学生的无私奉献分不开的。无论是过去“两弹一星”的研制,还是现在“神舟”载人飞行、“嫦娥”卫星探月,高层次的人才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当我们大学生在为这些成就欢呼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做出这些成就,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前赴后继、不计回报地投入?我们想应该是他们对于国家发展所怀有的那种时代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这23位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既普通也不普通,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自身并没有耀眼的光环,能够打动我们的也并不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但从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平凡的工作经历、百折不挠的自主创业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身上最质朴的人格魅力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所怀有的责任感。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倍加珍惜的。 编者 后记 编写这样一本纪录不同年代大学生成长、成功的书,对于我们来说,收获是很多的。我们从收集他们的事迹,到采访、编辑,到最后的出版,从中看到了不同年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竟是如此地相似,而能够打动我们的正是他们所特有的共性——使命感和责任心,为己为人如此,为社会为国家更是如此。 我们希望能够以此来打动更多的人,特别是现在正在校园和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他们当中肯定也会产生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物。 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大的舞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成功有理由更精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