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电醒人心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托马斯·布拉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米尔格拉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从信息超载到电视暴力,从熟悉的陌生人概念到小世界现象,他不断开拓着社会心理学的新疆界。而他的人生传奇却始终蒙着神秘的面纱。

在哈佛、耶鲁或是CUNY的同事和学生心目中,他是难于搞懂的强势派;在他的爱女心中,慈爱又古怪的父亲竟然一生都在隐藏瘾君子的身份。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就与故事,在托马斯布拉斯教授笔下汇集成一部动人心魄的传记——《电醒人心》。这是为米尔格拉姆精心绘制的肖像画,一部姗姗来迟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米尔格拉姆的人生传记。

内容推荐

《电醒人心》,一本社会心理学好书——绝不止于社会心理学。这本书把米尔格拉姆研究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和“风采”,送还给生活的“行动者”和“观察者”。

“服从实验”,站在权威压力和对权威服从之现实,发现情境具有可以“超越道德准则”的隐蔽力量;这个实验中“小世界现象”实验,站在“熟悉的陌生人”现实,发现“陌生”背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中介人”链条,“人与人”之间“善为本”为上举——可为,“相恶”为下举——不可为,这研究让“服从实验”深入“人性”这个根底。

米尔格拉姆实验研究对于生活的行动者和观察者,重要的,是那不拘一格的另辟蹊径的用于观察和行动的“方式”,是那对待研究亦即对待生活的诗情画意般“风采”;行动者在观察中行动又在行动中被观察,观察者只有在行动中观察才有可能对“隐蔽”观而察之,而不至于流入“伪或恶”。“电醒人心”,带有“震慑”味道,是对“服从”的警示、“人心”的呼号,正像米尔格拉姆恒久的“自我颠覆”那样,不论何种形态下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更新,都将是不可避免。

目录

第1章 无名社区

第2章 哈佛求学路

第3章 跨文化洗礼

第4章 从普林斯顿到耶鲁

第5章 可怕的服从

第6章 道德与权威的较量

第7章 余震

第8章 重返学术伊甸园

第9章 城市心理学

第10章 中心舞台

第11章 苦恼,西哈诺,最后的岁月

第12章 大众的学术

试读章节

1933年8月15日,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出生于纽约的布朗克斯。父亲为塞缪尔·米尔格拉姆,母亲为阿黛尔·米尔格拉姆。两人都是来自东欧的犹太裔移民,他们相识于美国,1931年2月结婚。之所以移民美国,是因为这片土地在他们心中就是一个完美的“黄金麦地那”,一个遍地都是金子般机遇的地方,这几乎是所有犹太人远赴美国的初衷。塞缪尔是一个糕点师,身高5英尺8英寸,容貌与南斯拉夫的铁托总统颇为神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于1921年从匈牙利移民至美国。几年之后曾在德国短暂居住,在那里做学徒。斯坦利记忆中的父亲“特别结实,多年在店里揉面团的经历练就了他粗壮的双臂。他的面庞散发着犹太人特有的温暖光芒,高颧骨又表明了他的匈牙利血统”。阿黛尔1908年出生于罗马尼亚,5岁时随母亲移民美国。她身材娇小,温文尔雅,浑身洋溢着快乐开朗的气息,一点小事都会让她开心大笑,深受家族中孩子们的喜爱。她在家族中德高望重,人们遇到难题时都会向她征询意见,处理家庭纠纷自然也少不了她的协调。

夫妻俩经常搬家。因为在大萧条期间,房东们为了吸引和留住房客,都会想方设法地做出各种“让步”或推出各种优厚条件,比如免费使用煤气和电,或免一个月房租等等。房东之间的竞争让租户们颇为受益。每当租期结束,他们便会寻找更实惠的房子。米尔格拉姆一家也和其他家庭一样,每隔几年就打包行李搬新家。有时候,新家距离旧址不过一两个街区而已。 斯坦利出生在南布朗克斯博伊顿大街1020号一个小型公寓楼里。西面就是美丽的布朗克斯河,蜿蜒向东缓缓流去。南边是布鲁克纳大道。1925年的布朗克斯大部分地方都是农田,斯坦利出生的这个地方在当时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只能算是个“无名社区”。但是邻里间的气氛却非常融洽,所有人都在为过上好日子而忙忙碌碌,这股劲头让这无名社区充满了活力。

多年之后,斯坦利这样描述他成长的地方:

这里总是热热闹闹的:丰满活泼的女人们穿着格子棉布外套,腰系围裙,坐在公寓楼门前的椅子上沐浴着阳光。她们快乐地或织毛衣或闲谈,时不时摇一摇旁边的婴儿车。孩子们在周围跑来跑去。有时候,楼上打开的某扇窗子里会传出母亲的声音,那是她们拖着长腔呼唤自己的孩子:“西——蒙——”或“伊——文——”,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社区里的移民大多都是来自东欧的犹太人,来美国的时间都不短了。有的在小商店里打工,有的自己开小店。还有一些人是公司职员、秘书或学校老师,无疑提升了这个社区的档次……无论是点心师、印刷工、职员还是家庭主妇,所有人对未来都有着诸多计划和理想,不仅仅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那些在大街上踢球的孩子们。但在这些孩子们眼中,世界的尽头就是这里的糖果铺。

斯坦利是萨姆(塞缪尔的昵称)和阿黛尔的第二个孩子。他有一个姐姐名叫玛卓丽,比他大一岁半。斯坦利的名字取自他去世的爷爷西姆查(Simcha,希伯来语意为“快乐”)。不过,斯坦利刚出生时,年幼的姐姐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做姐姐,对她而言,新来的小婴儿抢走了父母对她的爱,为此她曾要求父母“把他扔进烧垃圾的炉子里去!”还常常因欺负小婴儿受到父母的斥责。为了防止她向斯坦利的婴儿床上扔东西,阿黛尔不得不在小床上罩了个纱幔。

5年后,斯坦利的弟弟约尔(Joel)出生了。关于这位即将到来的新成员,斯坦利最早的记忆就是:他和姐姐坐在公寓楼门廊的大理石台阶上,对即将到来的新宝宝进行种种猜测:“我们知道妈妈要去医院生孩子。关于婴儿是男是女,我和玛姬(玛卓丽的昵称)争论不休,她坚持会有个小妹妹,我则希望有个小弟弟。不过我们有一点共识,这个问题我们可说了不算,要看医院的决定。”  约尔慢慢长大,总是跟在哥哥的身后一起胡闹,搞恶作剧。这样密切的关系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同流合污”不仅让他们的童年充满了快乐,还加深了兄弟情谊。在他们日后的岁月中,两个人无论相距多远都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有一次,斯坦利和他的小跟班打算骗一个叫威克斯的朋友,让他相信自己有心灵感应能力。斯坦利把威克斯带到自己的房间,装神弄鬼地说自己正在想一个数字,然后把数字写在一张纸上,扔到床下一个带锁的箱子里。他让威克斯读他的思想,说出那个数字是什么。威克斯说出一个数字之后,藏在床下的约尔立刻在另一张纸条上写上同样的数字,扔进那个盒子里。

当时,家里的客厅中摆着一个漂亮的乡村风格茶几。圆形的桌面,四条巴洛克式曲线桌腿。桌面是中空的,上面扣着一块直径大约30英寸的玻璃。有一天,斯坦利和约尔在客厅地板上打闹,不小心弄翻了茶几,玻璃碎了。为了不让父母发现,兄弟两人将一张玻璃纸密实地铺在桌子表面。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中,家里没人识破这个诡计。直到有一天,一位客人将杯子和托盘放在茶几上。玻璃纸立刻塌陷下去,诡计终于露馅了。

对于这个无名社区的孩子们而言,生活的核心就是位于沃德大街的77小学。这所小学的大门两侧各有一根庄严肃穆的白色柱子,似乎在告诉那些走过大门的学生们,他们即将进入一个无比重要的地方。学校的着装规则是:男孩子穿白衬衫扎领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扎红领带,三年级以上扎蓝领带。女孩儿也有着类似的“制服”:白色上衣,系饰带、蝴蝶结或缎带,一到三年级为红色,三年级以上为蓝色。制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社会和经济平衡剂。校长认为,穿校服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感觉平等。阿黛尔喜欢这个规定,这样她就不必每天早晨和孩子们争论该穿什么了。阿黛尔曾对小斯坦利说,婴儿都是从郁金香中冒出来的。从那以后,斯坦利会时不时地瞟一眼学校花园中的郁金香,期待一个小生命从花心中跳出来。

斯坦利自儿时起就表现出过人的智商。上幼儿园的时候,母亲每天晚上都会辅导姐姐做作业。他就一直待在旁边听着。有一晚,他母亲和姐姐谈论的是亚伯拉罕·林肯。正巧,第二天,幼儿园老师就让孩子们说说这位总统。小斯坦利举起手,将昨晚“偷听”到的谈话重复了一遍。老师惊异万分,甚至让校长领着小斯坦利在所有班级的孩子们面前背诵这段话。P2-4

序言

1944年夏天,在匈牙利盟友的协助下,德国纳粹在布达佩斯开始实施抓捕犹太人的行动,并将他们押送到奥斯维辛的死亡集中营。行动总指挥就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艾希曼。

多瑙河将布达佩斯一分为二:东部的布达和西部的佩斯,布达鲜有犹太人的影子,大多数犹太人都居住在佩斯。搜捕行动期间,一位犹太母亲和她两岁的儿子在拜访完亲戚之后,坐着电车从佩斯返回布达的家。事实上,她不久之前还住在佩斯。1939年,德国政府为了大规模诱捕犹太人,甩出了“到东部重新安顿工作”的诱饵,数万名德国犹太人掉进了这个陷阱,而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大都未曾意识到,人间地狱即将到来。这位明智的母亲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于是,她设法弄到一份伪造的天主教身份证明,搬到了布达。电车驶过跨越多瑙河的大桥,车轮发出有节奏的咔嗒声。忽然,男孩稚嫩的声音打破了这种节奏。他问道:“妈妈,为什么我不像其他犹太男孩一样戴帽子?”车上有很多乘客,没准还有匈牙利纳粹军队组织箭十字党徒,男孩的问题很可能带来可怕后果。母亲急中生智地对孩子说:“我们到站了。”然后抓起男孩的手就下了电车。他们下车的地方是桥的中央,距离目的地还很远。居然没有人拦截他们,这真是一个奇迹。

我就是那个拉着母亲的手、站在桥上的男孩。长大之后,我的思绪常常会飘回电车上那危机一幕。时间似乎在那一刻停驻了,好让我的母亲有足够的时间做出正确反应。我也时常问自己:那一刻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时的背景是“二战”之前,母亲肯定不会带着我从电车上逃下来。那么,为什么她在那一刻如此恐惧呢?

上大学之后,社会心理学拓宽了我对人类行为的看法。我逐渐意识到,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儿时提出的那个问题可以引申出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学谜题:那些杀害了600万犹太人的纳粹德国及其盟国的刽子手们,那些曾经的普通人们,怎么会对他们的犹太同胞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有的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戮,却对身边的罪行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里面的心理学机制是什么?

在读研究生期间,我第一次接触了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以及他对人类服从权威问题作出的精辟分析。服从研究是社会心理学历史上最著名的研究之一。他在发表的第一篇实验论文中,开篇明义地将他的研究与大屠杀结合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至今,心理学界一直试图对大屠杀做出解释。米尔格拉姆之前已经有很多心理学家对纳粹的滔天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研究。米尔格拉姆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通过实验室实验的科学方法解释犯罪者的行为。这种方法帮助他实现了两个看似完全对立的目标:首先,大屠杀如此极端和暴力,在分析的过程中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并非易事。相对于其他的质疑方式,米尔格拉姆的实验方法确保了一定程度的客观性。此外,他及时而恰当地向世人揭示了破坏性服从的本质,那些实验中潜藏的可怕含义令任何人都无法冷静旁观。

米尔格拉姆是心理学界中最多产、最不拘一格、最富有创新性的学者之一。进行服从实验之时,他刚刚博士毕业,在耶鲁任助教,这也是其个人事业起步之时。服从研究结束后,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范畴,进行了小世界现象(又称为“六度分离理论”)、丢信方法以及城市心智地图等研究。数十年前,我开始对科学家头衔背后的米尔格拉姆感到好奇,随着对他了解的逐步深入,我发现他的性格一如他的研究一样不同寻常、复杂多变。

过去的20年来,我一直都在研究米尔格拉姆,研究他的成就,研究他这个人。一路走来虽然扩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内心沉甸甸的。很显然,纳粹统治匈牙利那段时间给我留下了痛苦的回忆,这是我对服从实验产生特别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写作此书最重要的原因并不在此。我相信,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成果会让每个人都有所受益,因为它解读的是最基础的人类互动,它的力量足以改变你我看待这个真实社会世界的方式。

书评(媒体评论)

《电醒人心》,一本社会心理学好书,但它绝不止于社会心理学。“电醒人心”带有“震慑”味道,是对“服从”的警示,是对“人心”的呼号。

——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米尔格拉姆的研究这种创造性和研究精神不仅显示了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一位学者对人性和人心的慈悲之心。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像弗洛伊德、阿德勒、勒温这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一样,米尔格拉姆的心理世界本身就是人类精神的成长范本。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

布拉斯在这本杰作中对米尔格拉姆的一生娓娓道来。我们从中了解到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的前因后果,以及他在其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菲利普津巴多,美国著名心理家、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

布拉斯对这位心理学家及他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本著作将大大有助于我们解读和保存米尔格拉姆的学术遗产。

——戴维·迈尔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著有畅销书《社会心理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4: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