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许锦文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孟小冬在中国京剧史上,堪称当之无愧的首席女老生,是迄今为止,可与四大须生相媲美的艺术家,她被梨园誉为“冬皇”,已在海峡两岸文艺界得到共识。

但孟小冬的一生,也是孤寂的一生,飘零的一生,印证了“高山流水知音难求”,“自古红颜就多薄命”。双十年华时,她即被梅兰芳金屋藏娇,成为梅氏的第三房姨太太,但这对“天造一对,地设一双”的梨园璧人,却因为种种原因,在短短的四年婚姻后就情断义绝。不惑之年后,性格孤傲的她为了报答恩情,下嫁给风烛残年的上海大亨杜月笙做了第五房小妾,犹如明珠蒙垢,令人惋惜……

内容推荐

孟小冬,一九零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九日(农历十六日)生于上海,名若兰,字令辉,乳名小冬,后艺名即用小冬。梨园世家。

五岁随父孟鸿群练功,习唱老生唱段。九岁写给姨夫仇月祥为徒,并首次登台演出。之后几年演出于无锡、上海、南洋、汉口、天津等地,崭露头角。十八岁首演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的三庆园,以全本《探母回令》打炮。一炮而红,名震京城;同年与梅兰芳合演堂会戏《四郎探母》、生旦对儿戏《游龙戏凤》,台上阴阳颠倒,引起轰动。二十岁与梅兰芳结为伉俪,洞房设在东四九条冯耿光公馆里,金屋藏娇,婚后脱离舞台。二十一岁天津沙大风撰文捧孟为“冬皇”。二十三岁时梅兰芳祧母逝世,小冬拟以儿媳身份戴孝,受阻,与梅失和。二十四岁正式与梅分手。三十岁在金兰姐妹、杜月笙的第四房小妾姚玉兰的撮合下,委身于杜。三十一岁正式拜余叔山石为师,并喜得琴师王瑞芝辅佐。之后五年直至余师逝世,小冬立雪余门,共学会《洪羊洞》、《搜孤救孤》等近三十出余派戏,其中约十二出戏最为拿手,余师生前给小冬打分为:唱工得七分,做工五分,念白只得三分,但这是余门弟子中获得最高的得分。四十岁参加杜寿赈灾义演,连演两场《搜孤救孤》,盛况空前,演毕即宣布告别菊坛。四十三岁在香港与杜月笙补行婚礼,正式成为杜的第五房小妾,次年杜月笙病逝,分得遗产二万美元。之后定居香港,其间周恩来总理曾托人盛邀小冬回大陆观光,未果。六十岁迁居台北,在家静养。一九七七年病逝,享年七十虚岁。

目录

一、冬皇出世

二、梨园世家

三、童年时代

四、拜师学艺

五、初登氍毹

六、无锡挑帘

七、梅开二度

八、三莅无锡

九、加盟大世界

十、登上共舞台

十一、汉口之行

十二、搭白玉昆班

十三、献艺泉城

十四、北闯津门

十五、名震京城

十六、定居北京

十七、不速之客

十八、梅孟对戏

十九、梅孟结合

二十、金屋深藏

二十一、命案始末

二十二、梅孟仳离

二十三、大亨斡旋

二十四、皈依佛门

二十五、紧要启事

二十六、重返舞台

二十七、三美剪彩

二十八、立雪余门

二十九、姐妹伴学

三十、继续深造

三十一、师徒永诀

一二十二、杜寿义演

三十三、广陵绝唱

三十四、[冬皇]由来

三十五、随杜迁港

三十六、补行婚礼

三十七、在港授徒

三十八、孟小冬与张大干

三十九、总理重托

四十、十年台北

四十一、冬皇仙逝

附录一 冬皇遗音

附录二师承与弟子

附录三 同时代人物年代对照

孟小冬年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冬皇出世

历史翻开了晦暗的一页。

公元1840年至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不久,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蚕食中国,英、法、美等国先后威逼上海道台,将大片上海城区土地划归他们,成为“租界”。如现在黄浦区人民路到延安路一带,即划为法国租界,通称“法租界”。

1908年12月9日(农历戊申年十一月十六日),上海天气冷得异常,风刮得特别猛烈,天空还不时飘着雪花。行人个个紧肩缩膀。中午时分,在靠近法租界的民国路(今人民路)同庆街观盛里(今观津里)一条弄堂中的普通楼房里,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个刚降生的婴儿不是别人,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日后大红大紫、被剧坛誉为“冬皇”的一代名伶——孟小冬。

孟小冬出生那一年,是光绪三十四年,此时,大清德宗皇帝载活已走到尽头,在孟小冬出生前半个月,他就寿终正寝、仙辂升遐了。说来也奇,昨天那位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那拉氏还传懿旨,授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刚满3岁的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改年号为宣统,第二天老太后也撒手西去了。大清帝国,摇摇欲坠。3岁的孩子怎能料理国家大事,于是由小皇帝父亲摄政王监国,代行皇帝职权。

1911年10月10日,发生了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并决定采用公历。这样一来,短命的“宣统”三年不到就垮台了。几乎同时,袁世凯在北京也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往北京,孙中山不得不于当年2月14日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隔年,孙中山为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在南京又发动“二次革命”,举兵讨袁……孟小冬就是生在那样一个可诅咒的乱世年月。

小冬落地那天,父亲孟鸿群虽说心里也想妻子最好能给他生个大胖小子,日后能传承他那文武老生的衣钵,但偏偏头一胎却是个女孩。但想想自己今年已过了而立之年,前面曾娶过一房夫人王氏,不幸病逝,婚后几载也没留下一男半女;而现在续弦张氏夫人刚过门一年,就为他顺利产下一女,当然还是满怀欢喜,早已准备了不少红喜蛋。亲友和左邻右舍闻讯后纷纷前来道贺。在贺喜的人群中,有一位高大而壮实的男子,大长脸,约三十来岁,因为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归天,“国丧”期间,清廷不准敲锣演戏,现在闲在家里。他是张氏夫人娘家的亲戚,论辈分,刚生下的婴孩应该称他为姨父。这位就是后来小冬的启蒙师傅仇月祥。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再说仇月祥刚进门,就听见婴儿“哇哇”的啼哭声,连忙对孟鸿群笑说:

“好嗓子,好嗓子!是块唱戏的料子,日后准保是个名角。起名了没有?叫什么?”

夫人用产后疲惫的双手,把襁褓中的婴儿轻轻托起说:

“还没起名呢,就请姨父给她取个名吧!”

仇月祥上前接过紧紧抱在怀里,看着那稚嫩的小脸蛋儿,略加思考说:

“今天外面好冷,还飘着雪花,眼看就要‘冬至’了,就叫‘小冬’吧!”

孟鸿群一听,很喜欢这个名字,连连点头说:

“这名字好!叫得响亮,‘小冬’过了,就是‘大冬’,要过年了,好兆头!”孟鸿群说这话时,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采。  关于孟小冬的出生,近年来在京、津、沪等地传出小冬本不是孟家人,而姓董,汉口人。“小董,小董”最后叫成了“小冬,小冬”了!据说是由上海一位资深作家首先“考证”出来的,但详情不知;此外,笔者在沪也听一位年过九十的老者口头如是说,但他未肯细谈。有人说她在7岁时,是被孟鸿群到汉口演出时领养的,回到上海后仍叫她“小董”,因为叫习惯了,就一直未改口,直到她15岁时,方改为孟姓。其实,她在1919年12岁时,首次到无锡演出挂牌用的艺名即为“孟筱冬”了。又说她16岁时到汉口演出,回沪后进大世界大剧场,两年后进共舞台。这也不对,孟小冬是13岁先进大世界,一年后进共舞台,再一年后才去汉口的。反正,只凭记忆或道听途说总是说不准的。所以目前仅能算是一种传说而已,还不能妄加肯定,且存此一说。

不过,按台湾已故剧评家丁秉燧先生和几位孟门弟子的意见,他们认为孟小冬生于上海,若以出生地为籍贯的话,应算是上海人。

另根据198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京剧史》(中卷)“孟小冬”条目,都记载为北京人,祖籍山东。而孟小冬生前曾为香港余叔岩好友孙养农先生所著《谈余叔岩》一书撰写过一篇序言《仰思先师》,最后署名时,标明为“宛平孟小冬书”(《余叔岩艺术评论集》第133页);另外,孟小冬生前曾对她的弟子李猷先生亲口讲过,她是河北宛平人(香港《大成》杂志第204期)。

这宛平县,原属河北省管辖,位于北京市南部(近卢沟桥),1952年并入北京市,现属丰台区。

如此看来,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应该尊重和相信孟小冬本人所说的籍贯,即现在的北京。我们没有必要硬拉她加入沪籍,或再节外生枝地冒出一个什么地方来。P1-4

后记

今年是著名京剧演员孟小冬(1908—1977)诞辰100周年。

孟小冬在中国京剧史上,堪称当之无愧的首席女老生,是迄今为止,可与四大须生相媲美的艺术家,她被梨园誉为“冬皇”,已在海峡两岸文艺界得到共识。

但孟小冬的一生,也是孤寂的一生,飘零的一生,印证了“高山流水知音难求”,“自古红颜就多薄命”。目前海内外对孟小冬的评价,大致上有两种意见:

一是说对她的评价不宜过高。因为她毕竟下嫁给一个风烛残年的上海大亨杜月笙做了第五房小妾,犹如明珠蒙垢,令人惋惜;对她拜师5年,学艺告成,反而疏离舞台,大好艺术,不能广传,广大戏迷感到痛心失望;对她一生不肯在梨园行中收授徒弟,移居港台后,连在家吊嗓都要紧闭门窗,以防别人偷听。对此,不少人颇有微词,台湾有个别人甚至公开谴责她是梨园罪人。

第二种意见,认为她是余叔岩嫡传弟子,学戏时间最长,学的戏最多,戏路亦最纯正,成为人们研习余派艺术的“活标本”;而对她不愿在梨园界收授徒弟,也提出许多困难和苦衷。主要的还是因婚姻失败而造成体弱多病和才难之叹。认为不应再予过多的苛责。因为旧时艺人大多不肯轻易对外传艺,如谭鑫培、余叔岩,皆是如此。总不能说他们都是梨园罪人吧。即便如此,孟小冬在港台还是收授了不少颇有成就的票界弟子,私淑他的人也很多,如今这些弟子又薪传后学,代有传人,继续在海内外研究传播余派艺术,归根结底,孟小冬功不可没。

由于这种种争议,加上孟小冬一生孤傲,立雪余门苦修5年期间,基本停止演出,40岁在上海参加杜寿赈灾义演,即留下广陵绝响,告别菊坛,之后就退隐台港30年,深居简出,所以关于她的资料,非常奇缺,市场上也就没有一本完整的孟小冬传记,这一现象与其在梨园中的显赫声名显然是不相符的。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也许是众所周知的原因,那就是孟小冬曾与梅兰芳大师结合4年之久的那段恩恩怨怨的婚姻,是个最不容易写,说不定还会招来指责或麻烦的敏感问题。以往,不但在许多梅兰芳本人著作如《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文集》里,找不到这方面的文字记载,而且后来撰写有关梅大师文章的人,对这段经历,也大多“跳开”避而不谈,连在《梅兰芳传》、《梅兰芳年谱》这样的专著中,都只字未提。只是到今年来,这件事情才慢慢地披露出来。像京剧评论家徐城北先生写的《梅兰芳百年祭》,里面提到了这件事。大部头的《梅兰芳全传》也有所披露,并且被几家报刊转载。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孟小冬唱腔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能够全面了解孟小冬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成就,以及她的生活经历。我们认为,孟小冬才艺卓绝,本性善良,经历传奇,为这样一位艺术家立传很有必要,这对于发扬京剧艺术及提供人生启示均是有益的。已故剧作家许姬传先生早在十几年前就曾撰文呼吁过:应该有一本更完备的孟氏传记问世!是为我们出版《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的缘起。

上海复旦大学的许锦文教授是一位“耕耘勤谨、收获丰盈的戏曲音乐专家”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丑行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钮骠语)。多年来他为多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家,如余叔岩、梅兰芳、孟小冬、周信芳、马连良、程砚秋、杨宝森等的演唱艺术,做了记谱、整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对弘扬京剧唱腔艺术,做了一桩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有多种唱腔专集出版行世,受到普遍欢迎,被业中人士视为宝贵的研习教材和探究资料。所以许教授虽跻身教育界,非梨园中人,却是熟悉梨园掌故的专业人士,是最有资格的孟小冬传记撰写者,更何况他对孟小冬还“有话要说”!

东方出版社这次出版的《一个真实的孟小冬》,正是许锦文教授费时一年有余,遍查资料,遍访朋辈,挑灯走笔,“呕血”而成的,迄今为止第一部较为完整翔实的孟小冬传记。关于这本书的写作原则,用许教授自己的话说,传记文学贵在求真,虽然它并不排斥虚构,但他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实事求是的态度,胸怀坦荡,秉笔直书,力求能给读者写出一个真实的孟小冬”。从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作品来看,许教授的这一原则得到了体现,没有违背。全书共41章,并有附录3篇,外加孟小冬年表,记述了自孟小冬诞生直至辞世,70年间的各段生活,“出淤泥而不染”的一生,材料翔实全面,行文落笔严谨,“绝无近来所见到出版的某些艺术家传记中出现的‘材料不够虚构凑’,任意兑水,胡编乱造,流于近乎‘演义’、‘戏说’之弊”(钮骠语)。读者可以从这部具有“信史”价值的传记中,准确地认识传主、体味传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许锦文教授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对于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感情婚姻没有跳开不写,更没有凭空捏造,故造噱头,以吸人眼球。在之前众多关于梅兰芳的书籍作品中,对孟、梅之事都避而不谈,徒留空白;而部分毫无操守的小书小报,则借此题材大肆炒作,牟取经济好处。许锦文教授对第二种态度,当然是鄙视之极,而对第一种态度也并不赞成,他认为“写梅兰芳可以绕开孟小冬,但写孟小冬却绕不开梅兰芳”,因为梅兰芳在孟小冬的人生之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二人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孟小冬以后的人生历程。没有梅兰芳的孟小冬传将是苍白的、空洞的、毫无根据的。在写二人关系这一部分的时候,许教授实事求是,引经据典,访问了许多与孟小冬有关的人,包括孟小冬关系密切的弟子、朋友,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献,甚至将求助电话打到了香港。书中的数十幅照片也是许教授在大量的旧书籍文献中挑选出来,或者多方打听收集而来,其中部分是建国以来首次公布的珍贵图片。传记务求真实、可信,许教授这种严谨的态度令人佩服,而在此辛勤劳动下收获的孟小冬传,也可以说完全对得起读者的期待和付出。

本书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孟小冬传记,“简直可以说是半部民国京剧史”(红学大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冯其庸语)。许锦文教授对民国时期京剧各派艺术及诸多名伶的了解,简直是如数家珍。尤其是书中所述北京的种种风俗习惯,梨园大师们的个性、癖好、交游,以及各种事件发生的地点、街道和各人先后的住处等等,真是历历如绘。许教授对于京剧艺术的熟娴程度和理解深度,也是一般戏曲爱好者所难以达到的,所以本书还可帮助京剧爱好者理解京剧。当然,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孟小冬而延伸出来的,是非常自然的叙述,是水到渠成、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叙述法,也更使孟小冬这个主人公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历史和梨园的舞台上,更活在了读者的心目中。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在编辑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或者纰漏,欢迎广大读者给与补充和批评指正!

谨以此书纪念梨园冬皇孟小冬!

编者

2008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结识十余载的同道锦文君是一位耕耘勤谨、收获丰盈的戏曲音乐专家……读者可以从这部具有“信史”价值的读物中,准确地认识传主、体味传主。迄今为止,海内外尚未有一部较为完整翔实的孟氏传记。锦文君这部书稿无疑是雪中送炭之作。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丑行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钮骠

我读这部稿子的另一收获,是觉得这部稿子,不仅仅是孟小冬传,简直可以说是半部民国京剧史。作者对于京剧艺术的熟娴程度和理解深度,也是一般戏曲爱好者所难以达到的,所以这部书还可帮助京剧爱好者理解京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冯其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