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五千年来世界重要的国家政权,面对特定历史时代和重大政治事变所作出的政治判断、政治决策,所采取的政治举措、政治行动及其所带来的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研究和探讨,力求找出政治规则、要领、谋略、经验教训,即政治大略。
本书按照一个相对完整的政治运行过程的起止时间顺序排列,围绕政治权力的生死较量、重大政治决策的前因后果,将五千年政治的成败得失、古今中外政治的经验教训融为一体作了叙述。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战略》一书是姊妹书,两本书的写法基本一致、内容相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政治大略(战略姊妹篇)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刘建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通过对五千年来世界重要的国家政权,面对特定历史时代和重大政治事变所作出的政治判断、政治决策,所采取的政治举措、政治行动及其所带来的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研究和探讨,力求找出政治规则、要领、谋略、经验教训,即政治大略。 本书按照一个相对完整的政治运行过程的起止时间顺序排列,围绕政治权力的生死较量、重大政治决策的前因后果,将五千年政治的成败得失、古今中外政治的经验教训融为一体作了叙述。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战略》一书是姊妹书,两本书的写法基本一致、内容相通。 内容推荐 本书按照一个相对完整的政治运行过程的起止时间顺序排列,围绕政治权力的生死较量、重大政治决策的前因后果,将五千年政治的成败得失、古今中外政治的经验教训融为一体作了叙述。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战略》一书是姊妹书,两本书的写法基本一致、内容相通,而且本书中从略的政治问题,在《战略》一书中有所涉及,如英国内战、美国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革命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政治问题等。 像本书这样研究政治大略,尽管有些线条式、轮廓式和写意式的意味,但是它适应了政治本身更注重经验和实用的特点。也许按此种方法,能从前人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中,找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借鉴。如果此书所作的粗浅的研究探讨,能给读者了解政治的一般规则,理解大政方针、路线政策,研究政治理论和现实政治问题,增加一些政治经验,为吸取政治教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录 政权是内外政治互动的中心环节 政治的奥妙在于裕民 阶级划分越细化,政治统治越严密 政治民主可以缓和阶级对立 凌驾于政治同盟之上必自毁同盟 平衡宗教关系,以平衡政治关系 改变政治制度可能制造权力斗争 暴政埋藏政治隐患 政治基础决定政权寿命 强化政治思想与强化政治权力相得益彰 用人最忌削弱政治控制力 军事改革不能不计政治后果 权力野心越膨胀,政治眼光越短浅 “严政”或“宽政”的政治前提是强干弱枝 弥合政治裂痕最忌重用私人 绝不能在政治控制力上宽惠仁恕 变宗教政策为政治权威 维持现状是一种政权稳定术 政治手段不可只软不硬 大权旁落必有政变 经济实力是政治强权的命脉 思想统一推动政治统一 滥用民力诱发政治激变 政治改革首要是大权在握 消除政权体制隐患宜早不宜迟 用人的大方向在于培植决定性政治集团 政治制度最忌照抄照搬 对外扩张可能削弱对内政治控制力 社会运动由无形政治之手操纵 权力斗争催生异己政治势力 以政治传统维持政治稳定 政治抱负一旦悖逆时势就会化为泡影 拿政治权力做交易后患无穷 俗界政治混乱之际正是教界势力扩张之时 搞政治联盟谨防引狼入室 对威胁判断失误导致政治失误 实行政治制度大权宜专不宜分 中央权力是维护政治统一的决定性因素 集权是快速强国的政治手段 文艺运动潜移默化政治意识 推行严猛政治让肉烂在锅里 政治分化比暴力侵夺更阴险 专制政权必先乱于己而后亡于人 凭借政治民主夺取政权 改革以政治方向为指针 政治制度越现实影响越深远 派别斗争激化源于政权弱化 利害关系决定政治关系 以政治独立性实现政权合理性 变政治危机为历史机遇 不卷入政治旋涡本身就是经济发展机遇 强权是一切政治问题的决定因素 政治多元化导致政体变动频繁化 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政权问题 把阶级对立纳入政治控制范围 政权腐败与政治危机如影随形 左右强国政治联盟以与为取 暴力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 政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唤起民众 政治扩张实质是经济扩张 政治就是政治 在大国政治焦点地区越穷兵黩武越死无葬身之地 军事独裁是政治无能的集中表现 用政治铁腕驾驭经济历史性转变 主要政治倾向左右政治路线 搞“经济政治”会使政治经济 外部压力越大政治问题越怕积累 以准确政治判断把握世界历史机遇 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 政治笔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三)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突出的特点是,思想家、政治家能够面对社会阶级阶层进一步分化的现实,在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措施等方面,既提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处理现实政治关系的有效措施办法,又创造和制定影响极为深远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政治统治的更加严密之处在于,提出了针对新生的地主阶级、士人阶层、官僚阶层和农民阶级发展壮大的现实、较为系统的政治思想、制度和措施。这不仅对春秋战国政治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政治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政治思想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彻底打破一统天下的局面,政治思想空前活跃,不同思想流派逐渐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一些重要政治思想的提出,不仅照顾到社会阶级阶层进一步分化的现实,而且思想家、政治家本身就站在一定阶级阶层的立场上说话,受其所处社会地位的制约。据记载: 当时,处在社会中间的士阶层,上有贵族大夫,下有庶民工商,能上达但不能顺利上达,怕下降但可能实质下降。士在军事上任作战骨干,政治上任下级官吏,文化上学得古今知识,经济上拥有私有田宅产业,社会地位重要而不高,想取得官职,必须依附把持国政的世卿贵族。士是统治阶级的最下一层,当他求仕禄向上看时,表现出迎合上层贵族利益的保守思想,当他穷困不得志向下看时,表现出同情庶民的进步思想。孔子学说就是士阶层思想的结晶。士阶层对上妥协,对下也要有些妥协,这样“中立而不倚”的中庸就成为最适合的哲学思想。中庸应用在行为上,是“过犹不及”、“无可无不可”。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儒家的孔子“有道”和“为政以德”的政治原则,是以肯定现实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为前提的,所有人都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不能使贵贱上下之分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贵贱上下之别中求得和谐;要施仁政,先德而后刑、先富而后教、先惠而后使。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仁政的政治思想。荀子则进一步提出了“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的政治等级观念。法家把权势大小、势位高低作为政治统治的标准。商鞅提出“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设法使民在贫富之间不停转化的政治思想。道家的老子提出居上谦下、以下安上,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政治思想。 第二,政治制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国以国君为核心的专制和贵族政体为主的政治结构,向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以官僚为辅佐的政体结构转变的历史时期。在兼并战争不断的状态下,卿大夫强大已成定局,官僚制度代替世卿制度有其必然性。列国为适应对外战争和内部稳定的需要,先后对本国政治体制进行了调整和变革,尽管各国调整、变革程度、广度及早晚不同,但总的趋势都是向官僚制度过渡和发展。而这种发展趋势,恰恰适应了士人阶层及官僚阶层发展壮大的社会现实。据记载: 服务于君主和卿大夫的士人阶层,或充当低级官吏,或在军队中充当骨干,或行侠远游求人赏识,或教授生徒著书立说,或以技艺从事工商方术之事。士是分布广泛而富有能量的一个阶层。在宗法血缘关系普遍遭到破坏,各国君主、卿大夫又急需有才能的人的时候,便以官、爵、禄招揽士人,扩大势力和提高声望。一些有才能的士人脱颖而出。战国时期有吴起、商鞅、孙膑、苏秦、张仪、乐毅、白起、范雎、廉颇、蔺相如、李牧、王翦、李斯等。各国国君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削弱世卿的势力,大都采用见功与赏、因能授官的办法委任职官,添设爵位,招揽四方贤能,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制度。战国时期,秦有官名52种和爵20等,齐有官名33种,楚有官名98种,赵有官名58种,魏有官名32种,韩有官名19种,燕有官名19种。在官僚制度中,各国先后建立了官吏选拔制度、等级和俸禄制度、考课和奖惩制度、封君和赐爵制度。 第三,政治措施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对外进行兼并战争、对内进行权力之争,都必须获得本国甚至别国民众的支持,国君或卿大夫都懂得民众对巩固政权和取得对外战争胜利的政治意义,因此各国注意采取抚民、亲民、恤民、安民、利民、惠民的政治措施。统治者在发动战争前,往往要考虑对方民众的态度,收买对方的民心;在进行权力斗争时,力求争取民心,扩大政治势力,取得对对手的政治优势。由于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复杂激烈,容易引起内乱,易为敌国所利用,统治者往往采取巩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的措施,集中权力,树立绝对权威,采取种种措施处理君臣关系,防止大臣攫取政权的事变发生。由于官僚集团逐渐膨胀,又派别林立、矛盾错综复杂,各国在变法过程中,往往采取裁减官吏、革除吏治腐败、整顿官场、改革爵制的措施,加强行政效率。这些政治措施甚至贯穿于此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之中,影响极其深远。 (四)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产分工细化以及文明程度提高,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必定会产生新的社会阶级、阶层,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的社会阶级阶层必定会成长壮大,只不过成长得快慢,要看统治集团的状况和政策以及新阶级阶层的实力、作为而定。一般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新的社会阶级阶层与新的生产力、新的所有制关系、新的社会发展方向和新的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及政治诉求上具有相近性,往往容易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当它通过经济地位获得政治地位后,就会变成一种新的政治势力。二是新的阶级阶层产生后,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必定要寻找政治位置,而确立政治地位,获得政治权力,必定要提出符合本阶级阶层利益的政治思想、政治目标、政治要求。这不仅使新阶级阶层内部更加一致,而且使他们的政治思想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获得更广泛支持,从而进一步扩大社会基础和加强社会力量。三是新的社会阶级阶层一旦形成政治势力,统治集团维护巩固政权要依靠他们,统治集团内部进行权力斗争要利用他们,被统治阶级推翻政权要联合他们。这种政治需求和社会需求,有利于新的社会阶级阶层的成长壮大。 新的社会阶级阶层的产生,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封建统治者针对社会阶级阶层细化而改进政治统治,通过区分层次、对不同阶级阶层采取不同统治办法、兼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利益、笼络新阶级阶层,从整体上构建比较稳定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将阶级斗争、阶级反抗和政治混乱减少到较低程度,并通过较长时期总结积累,形成一整套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措施。通过控制和调解社会阶级阶层关系来稳定政治和社会秩序,是一条重要的政治经验。P17-20 序言 通过对五千年来世界重要的国家政权,面对特定历史时代和重大政治事变所作出的政治判断、政治决策,所采取的政治举措、政治行动及其所带来的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研究和探讨,力求找出政治规则、要领、谋略、经验教训,即政治大略。 本书按照一个相对完整的政治运行过程的起止时间顺序排列,围绕政治权力的生死较量、重大政治决策的前因后果,将五千年政治的成败得失、古今中外政治的经验教训融为一体作了叙述。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战略》一书是姊妹书,两本书的写法基本一致、内容相通,而且本书中从略的政治问题,在《战略》一书中有所涉及,如英国内战、美国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革命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政治问题等。 像本书这样研究政治大略,尽管有些线条式、轮廓式和写意式的意味,但是它适应了政治本身更注重经验和实用的特点。也许按此种方法,能从前人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中,找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借鉴。如果此书所作的粗浅的研究探讨,能给读者了解政治的一般规则,理解大政方针、路线政策,研究政治理论和现实政治问题,增加一些政治经验,为吸取政治教训提供一定的参考,将感到欣慰。书中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 2009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