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伴你走过人间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恒均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伴你走过人间路》是杨恒均上千万字写作中,最特别的部分,也将是唯一的。

话题涉及两个最动人的字:爱与死。爱有多深,死就有多孤独与恐惧。从来如此。

爱别离苦,是人生的至极之谈。

这也是一部记录杨恒均家族历史的书,一部记录个人精神成长的书。

内容推荐

《伴你走过人间路》是杨恒均上千万字写作中,最特别的部分,也将是唯一的。话题涉及两个最动人的字:爱与死。

在2006年获知母亲得白血病之后,杨恒均决定辞去工作,陪伴母亲走过最后一程人间路。本书的第一部分,就写于母亲的病榻前,回忆父母的过往,探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第二部分,则主要围绕父亲及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思考人生的意义,时间大约止于2013年初父亲去世后。

《伴你走过人间路》也是一部记录杨恒均家族历史的书,一部记录个人精神成长的书。

这本书,哀动于衷,情溢于文,读者无不为之潸然泪下。它最终无法给出死亡的真相,只为用生命温暖生命,相爱彼此珍惜彼此。

目录

代序|母亲的剪报

上编|伴你走过人间路

家庭相册|我与我的父亲母亲

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

母亲说,要分手的时候总是要分手的

儿子问我,你妈妈会死吗?

生与死的第一堂课:产房

世上最悲伤的那个人

父与子:过去与未来

为了忘却的回忆

结婚后才开始的恋爱

那只属于我的微笑

在我出生的医院,我陪伴着母亲

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美丽的白血病

母亲的护身符

生与死的第二堂课:门前的坟场和床头的棺材

外婆的大鬼小鬼和“老鬼”

通向天堂的入口在哪里?

在天堂门外与上帝的对话

生与死的第三堂课:被死亡吓得半死

父母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儿子铁蛋的方法

感悟死亡的意义和真谛

死亡之前,好好活着!

飞越老人院

当我离开时请你紧紧握住我的手

你那里下雪了吗?

我带父母去吃肯德基

过年?守岁

母亲是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附 悼念母亲(杨瑜)

家庭相册|我行我思我写

下编|爱在人间

春节,一个悲伤的节日

不愿忘记,不敢想起

母亲们,你们在哪里?

老爸,祝您生日快乐!

每天都是父亲节

父亲的眼泪

我的老师李广学

这个春节里最有爱的一天

母亲节写给母亲们的一封信

今天心里很难过

清明印象:这里,我们曾经来过

我该如何向儿子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

带你参观我的地震受难者纪念馆

本次列车终点站:奥斯维辛

有所敬畏,才能无畏

博客里的守望者

三八节:写给女孩男孩、女人男人的信

在母亲与正义之间,你如何选择?

乔布斯留给我们的有关死亡的遗产

生日感怀:后悔做过以及后悔没有做的那些事儿

信仰不是用来救国,而是用来救人的

人生十论之“救国救人”

人生十论之上编

“养儿防老,还是养国家防老?”

“老杨头”的非正常生活

父亲的高考,我的梦

悼念父亲

启蒙者——父亲杨新亚

黑眼睛看世界:先做人,再做事

后记(曲阳竹子)

试读章节

一个多月我都没有能够回国,主要是等母亲的第二次、第三次检验结果。国内的医生说,等一个半月后,再抽一次骨髓,看一看白血球和癌细胞升降情况,从间隔时间和升降速度就可以判断病情发展趋势,从这一发展趋势又可以推测母亲还有多少时间,是否需要冒险做化疗等等……医生向姐姐和哥哥建议,我现在回去也没有多少作用,不如留在澳洲,必要的时候把两次检查结果拿给那位已经成为我朋友的澳洲专家,用澳洲的医学标准判断一下。

那一个月让我知道什么叫度日如年。我只能靠电话和母亲保持联系,可又无法说尽心里的话。据哥哥、姐姐说,母亲对自己的病虽然知道一些,但可能仍然不知道最坏的结果。母亲这些天也不再追问自己的病,也安静了很多,只是经常一个人陷入沉思,让哥哥、姐姐看着心里难过。

我有几次想谈母亲的病,并试着安慰她。可是不知道是母亲天生乐观,还是本能的抵抗心理,又或者是她在为我着想,总之,我开口还没有说上两句,母亲竟然反过来开始安慰我,又很快把话题转移到我的家庭上。

说来说去,母亲最担心的还是儿女。她说我的儿子们还小,我不能说回去就回去,更不要一冲动就辞掉工作。她说,如果我真孝顺,就好好陪伴她的两个孙子长大。她又反复告诫,要教他们学好中文。她说在广州家里的床底下,她保存了一套共25本的《中国十大名著》,她希望两个孙子长大后能够看得懂……

母亲的话让我不知道说什么。

这些日子,我常常陷入迷惘之中,有时觉得母亲得了绝症这件事只是某个医生的误诊,又或者是一场梦。有好几个早上,我从深深的悲伤中惊醒,睁开眼,使劲掐一下自己,觉得好像刚刚做了一场噩梦,于是我冲出卧室,想尽快让自己从噩梦中回到现实——直到看见桌子上铺满的白血病资料和母亲的化验单才意识到,原来现实正是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

8月底复查的结果表明,母亲血液中的癌细胞在继续升高,糖尿病也在恶化,无法使用消炎药,使用几个中医药方也没有什么显著疗效,保守疗法已经束手无策。

我再次来到澳洲白血病专家的家里,给他看了最新的化验数据。我说我马上回去,问他有没有国外的新药可以带回去。他说那只是辅助治疗,或者减轻痛苦的,按照澳洲规定,他不能给我开这些药。不过,他写下了药的名字,让我到香港和北京了解一下是否可以买到。他又谈到,慢性的白血病可以用一些药物抑制,但母亲生的这种白血病只能使用化疗。就她的身体和年岁来说,不做化疗大概半年左右,做了化疗可能多活一段时间,也可能经受不了两个月残酷的化疗……

这样说我回去也只能陪着母亲等死?我们根本没有胜算?我回去能帮上什么忙,有什么意义?我对已经成为我朋友的澳洲专家大声喊道。

他微微摇了摇头,示意我冷静,然后盯着我说,不,我可没有说你回去没有什么意义,你可以和你母亲一起去面对白血病和死亡。

面对死亡?我抗辩道,不,我要战胜死亡。

战胜死亡?他好像没有听L董,细细品味了这几个字,随即肯定地点了点头:是的,杨先生,你可以回去和你母亲一起去战胜死亡!我绝对相信你有这个能力,没有人比你更适合这个任务。

这次我反而怔住了。

这位英格兰裔的血液病专家凝视了我一会,叹了口气,幽幽地说: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却并不是无法战胜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能够和你母亲一起战胜死亡的话,肯定非你莫属。杨先生,我为你母亲祈祷,祝你一路顺风,也祝你母亲一路顺风……

专家的话让我觉得莫名其妙,听他的口气,我母亲的病很难痊愈,最终的死亡无法避免。可是,他却一本正经地相信我可以和母亲一起战胜死亡,我能不糊涂嘛。  不过,我并没有时间去深究。离开专家的家时,我知道自己留在澳洲的任务已经完成,我要立即飞回母亲的身边。当我决定了飞回母亲身边时,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感觉到,只要有我在母亲身边,没有什么是我们克服不了的,癌魔和死亡也会知难而退。P23-25

序言

游荡了这么多年,从东到西,又从北到南,一年又一年,我在长大,知识在增加,世界在变小,家乡的母亲在变老。

21年前母亲把我送上了火车,从那以后,我一刻也没有停止探索这个世界。20年里,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香港,从纽约到华盛顿,从南美到南非,从伦敦到悉尼,我游荡过五十多个国家,在十几个城市生活和工作过。每到一个地方,从里到外,就得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而唯一不变的是心中对母亲的思念。

IP电话卡出现后,我才有能力常常从国外给母亲打电话,电话中母亲兴奋不已的声音总能让我更加轻松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和挑战。然而也有让我不安的地方,那就是我感觉到母亲的声音一次比一次苍老。过去两年里,母亲每次电话中总是反复叮嘱:好好在外面生活,不要担心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不要想着回来,回来很花钱,又对你的工作和事业不好,不要想着我们……说得越来越哕唆,哕唆得让我心疼——我知道,母亲想我了。

母亲今年75岁。

我毅然决定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搁下心里的一切计划,扣下脑袋里的一切想法,回国回家去陪伴母亲一个月。这一个月里,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只是陪伴母亲。

从我打电话告诉母亲的那一天开始到我回家,有两个月零八天。后来我知道,母亲放下电话后,就拿出一个本子然后给自己拟定了一个计划,她要为我回家做准备。那两个月里,母亲把我喜欢吃的菜都准备好,把我小时候喜欢盖的被子“筒”好,还为我准备在家里穿的衣服……这一切,对于一个行动不便、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和白内障的75岁的老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年轻的你肯定无法体会。直到我回去的前一天,母亲才自豪地告诉邻居:总算准备好了!

我回到了家。在飞机上,我很想见到母亲的时候拥抱她一下,但见面后我并没有这样做。母亲站在那里,像一支风干的劈柴,脸上的皱纹让我怎么也想不起以前母亲的样子,只有那笑容让我永远难忘,因为那笑容只属于我。

母亲花了好多个小时准备菜,她准备的都是我以前最喜欢吃的家乡小菜。但是我知道,我早就不再习惯我以前喜欢的菜。更何况,由于眼睛看不清,手也不稳,加上味觉的迟钝,母亲做的菜总是咸一碗、淡一碗的。母亲为我准备的被子是新棉花垫的,厚厚的像席梦思,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早就习惯空调被子和羊毛毯子了。但我都没有说出来,我是回来陪伴母亲的。

开始两天,母亲忙着张罗来张罗去,没有时间坐下来。后来有时间坐下来了,母亲就开始哕唆了。母亲开始给我讲人生的大道理,只是这些大道理是几十年前母亲反复讲过的。母亲注意到我有些心不在焉,就开始对照这些道理来检讨我的生活和工作。例如,我饭后没有“百步走”,我没有“早睡早起”,要我时刻记住不做亏心事和与人为善的原则等等。

我打断母亲的话,不耐烦地说,那些道理过时了,也老掉牙了,时代变了……这时,我看到母亲痴呆呆地坐在那里。

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我发现母亲由于眼睛不好,做饭时不讲卫生,饭菜里竟然混进苍蝇,而且老习惯不改,饭菜掉在灶台上,她又会捡进碗里……于是我婉转地告诉母亲,我们到外面吃一点。母亲马上告诉我,外面吃不干净,假东西多。于是我找机会说,我想出钱为她请一个保姆。话音还没落,母亲就生气了。她站起来,在房间里一拐一拐、噼啪噼啪地转圈,一边说她自己还可以去给人家当保姆。我无话可说。

我要去逛街,母亲一定要去,结果我们一个上午都没有走到商场。买了东西,我要坐出租车,母亲说她晕出租车,结果只好提着大包挤公共汽车。

当我们坐下来讨论一些现在社会上的事情时,母亲总以老眼光看人和事,每每以为儿子已经误入歧途。而我也开始不客气地告诉母亲,时代进步了,不要再用老眼光看事物。

和母亲在一起的下半个月,我越来越多地打断母亲的话,越来越多地感到不耐烦,但我们从来没有争吵,因为每当我提高声音把自己的观点加给母亲的时候,她都会停下来,默默地坐在那里,浑浊的眼睛里充满迷茫和忧伤——不知道母亲在想什么。我想,也许母亲的老年痴呆症越来越严重了。

我要走之前,母亲从床底下吃力地拉出一个小纸箱,打开来,取出厚厚的一叠剪报。原来我出国后,母亲开始关心国外的事情,还专门订了份《参考消息》。每当她在报纸上看到国外发生的一些排华辱华事件,又或者国外出现严重的治安问题,她都会忧心忡忡地把它们剪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好。另外,她还把报纸上登载的一些小偏方治大病的小文章也剪下来收藏。她要等我回来,一起交给我。她常常说,出门在外,一要注意安全,二要有一个好身体。

几天前邻居告诉我,有一天母亲在家看一部日本人欺负华人的电视剧,在家哭了起来,第二天到处打听怎么样才能带消息到日本。那时我正在日本讲学。

母亲吃力地把那捆剪报搬出来,好像宝贝一样交到我手里,沉甸甸的。我为难了,我不可能带这些走,何况这些也没有什么用处,可是母亲剪这些资料的艰难也只有我知道——母亲看报必须使用放大镜,她一天可以看完两个版面就不错了,要剪这么大一捆资料,吃力可想而知。我正在为难,那一捆剪报里飘落下一片纸片。我想去捡,没有想到,母亲竟然迅速弯腰捡了起来。只是她并没有放进我手里的这捆剪报中,而是小心地收进了自己的口袋。

我问,妈妈,那一张剪报是什么?给我看一下。

母亲犹豫了一会,说那张剪报不是给你看的。我坚持要看那张剪报,并假意威胁,如果不给我看,我就不带这一堆剪报。母亲不情愿地把那张小剪报放在我怀里一叠剪报上面,转身到厨房准备晚餐去了。

我拿起那张小小的剪报,发现是一篇小文章,题目是“当我老了”,日期是《参考消息》2004年12月6日(正是我开始越来越多打断母亲的话,对母亲不耐烦的时候)。我一口气读完这篇短文:

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

当我把菜汤洒到自己的衣服上时,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时,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当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请耐心地听我说,不要打断我。你小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进入梦乡。

当我需要你帮我洗澡时,请不要责备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千方百计哄你洗澡的情形吗?

当我对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时,请不要嘲笑我。想一想当初我怎样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个“为什么”。

当我由于双腿疲劳而无法行走时,请伸出你年轻有力的手搀扶我。就像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时,我扶你那样。

当我忽然忘记我们谈话的主题,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回想。其实对我来说,谈论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能在一旁听我说,我就很满足。

当你看着老去的我,请不要悲伤。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刚开始学习如何生活时我对你那样。当初我引导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请陪伴我走完最后的路。给我你的爱和耐心,我会报以感激的微笑,这微笑中凝结着我对你无限的爱。

一口气读完,我差一点忍不住流下眼泪。这时母亲走出来,我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我随手把那篇文章放在这一捆剪报里,然后把我的箱子打开,取出一套昂贵的西装,把剪报塞进去。我看到母亲特别高兴,仿佛那些剪报是护身符,又仿佛我接受了母亲的剪报,就又变成了一个好孩子。母亲一直把我送上出租车。

那捆剪报真的没有什么用处,但那篇“当我老了”的小纸片从此以后会伴随我……

现在这张小小的剪报就在我的书桌前,我把它镶在了镜框里。我把这文章打印出来,与像我一样的游子共享。在新的一年将要到来的时候,给母亲打个电话,告诉她你一直想吃她老人家做的小菜……

后记

或许是我多年的从医生涯,目睹过太多人间的生离死别,那种生命将逝时的恐惧迷惘,那种失去亲人时的悲戚哀伤,袭倒过多少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无论你的人生多么得意,无论你的经历如何辉煌,当面对死亡的时候,人类总是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甚至,不及一朝珠露,难敌一叶秋霜。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每年全国死亡人口大约890万人,面对这些逝去的生命,少有人愿意掀开那层神秘的幕布,走进幽深的生命隧道,直面死亡,探求死的意义,追寻生的真谛。哭过、痛过,那个冷寂的角落,却仍然被人们忽略着、回避着。于是,杨恒均来了。或许,人生的厚度无法丈量,但,生命的价值却是可以探求的。

我从最初读到杨恒均至今,多年来一路走来,熟谙他丰厚的学识,辽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敏锐的视角。从他的著作《家国天下》《黑眼睛看世界》和诸多博文中不难发现,杨恒均辨析透彻,轨度精深,看问题的高度、深度、广度,都堪为当今先进,引领着一代人的思潮。杨恒均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透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目者共睹之,有耳者共闻之,乐观、理性、豁达,充满信心和力量。

本书却让我们看到了杨恒均的另一面:细腻、感性、重情,上部写母亲病逝前后的细节,下部是关于情感的记忆,着力诠释了他对生的理解,死的探究,爱的感悟,促使我们思考人类那个永恒的疑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为什么活着?透过模糊的泪眼,让我们听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泣诉和关怀的福音。

儿时的记忆是清晰的和深切的,同为60后,相似的家世背景,很容易理解杨恒均所经历的一切,那些远去的喧嚣,那些熟悉的身影,那些人和那些事,曾经拥有的和失去的,都感同身受。

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背负着太多的时代烙印,那些曾经的遭遇,是让它成为前行的羁绊,还是成为改变的动力?我们的梦想、追求,伴随着生活的研磨,究竟还所剩几许?我们年轻过,经历过,我们承袭着先辈的精神,担当着开拓未来的责任,我们还必须要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学会如何用心灵去感受人生的冷暖,去面对命运的碰撞。

时代需要有人来负起巨轭,社会需要有人来担当道义,亲人需要我们的安抚,朋友需要我们的慰藉,而那些将逝的生命,更需要我们的关怀、救助和爱。

被需要着,就是幸福的。

回看年轮的痕迹,停下匆忙的脚步,在浩如烟海的文字长廊中,这本《伴你走过人间路》与我们不期而遇。理解生的意义,消除死的恐惧,填补临终关怀的空缺,这本书试图打开一扇门,让逝者魂有所寄;安放一席茶座,让生者情有所依。经过爱的包扎,抚平伤口,拾掇起心情,继续我们的路。

佛家解释生死,前世来生,轮回不息;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基督教解释生死,前生带来的罪,一世的苦修,换来死后的天堂。无论如何,生命是有限的;无限的,是爱。有爱,生就不会荒凉,死就不再可怕。拥抱爱,直面死,探求死的意义,是为了让活着的入更加珍惜亲人,珍惜生命,生活更美好。

我相信人心是相通的,我相信生命的温度是可以测量的,冰冷的灵魂是可以回暖的,我还相信:生老病死,你都不是孤独的,你也不是被忘记的,更不是被抛弃的。亲在,爱在,亲不在,爱还在,这里有人与你同呼吸;生,有爱,死,亦有爱,这里有人与你共命运。书里这些文字,字字出于本心,鲜活灵动,情真意切,曾经深深打动过我,时而泪流满面,时而惬意满怀,时而心痛如绞,时而会心一笑:读《伴你走过人间路》的日子里,就这样丢了魂。

请别忘记:有人与你——同在。

是为后记。  曲阳竹子

2013年10月,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