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也是追求权力的一生。作为一个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复杂,面目多变。我们从这本薄薄的《培根随笔集》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也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你可以把它当作生活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迹官场的厚黑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培根随笔集/新悦读之旅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英)弗兰西斯·培根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也是追求权力的一生。作为一个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复杂,面目多变。我们从这本薄薄的《培根随笔集》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也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你可以把它当作生活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迹官场的厚黑学。 内容推荐 弗兰西斯·培根的《培根随笔集》的内容涉及到经济、宗教、爱情、政治、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方面,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随笔集》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对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随笔集》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因为《随笔集》里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目录 一 论真理 二 论死亡 三 论宗教之统一 四 论报复 五 论逆境 六 论作伪与掩饰 七 论父母与子女 八 论结婚与独身 九 论嫉妒 十 论爱情 十一 论高位 十二 论大胆 十三 论善与性善 十四 论贵族 十五 论反叛和动乱 十六 论无神论 十七 论迷信 十八 论旅行 十九 论君权 二十 论进言 二十一 论拖延 二十二 论狡猾 二十三 论为了私利的智慧 二十四 论革新 二十五 论迅速 二十六 论表面上的聪明 二十七 论友谊 二十八 论消费 二十九 论王国和政府的真正伟大之处 三十 论养生 三十一 论怀疑 三十二 论谈吐 三十三 论殖民地 三十四 论财富 三十五 论预言 三十六 论野心 三十七 论假面剧和盛典 三十八 论人的天性 三十九 论习惯与教育 四十 论命运 四十一 论有息贷款 四十二 论青年与老年 四十三 论美 四十四 论残疾 四十五 论建筑 四十六 论园艺 四十七 论谈判 四十八 论随从和朋友 四十九 论请托者 五十 论学业 五十一 论党派 五十二 论礼貌和尊重 五十三 论赞扬 五十四 论虚荣 五十五 论荣誉与名声 五十六 论司法 五十七 论愤怒 五十八 论事物的盛衰浮沉 论谣言(片断) 书目 作者年表 试读章节 十一 论高位 居高位者是三重意义上的奴仆:君主或者国家的奴仆,名声的奴仆,事业的奴仆;因而他们没有自由,既没有个人的自由,也没有在行动和时间上的自由。追求权力但却失去自由,或者说追求凌驾于他人的权力但却失去支配自己的权力,这是一种奇怪的欲望。职位的升迁是费力的,而人们吃尽了辛苦,却又获得了更大的辛苦;职位的升迁有时是可鄙的,人们是通过有失尊严的手段而成了显贵要人。在高位上是站不稳的,一旦后退,或者是垮台,或者起码是声誉失色,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当你不再是昔日之你的时候,那就再也没有希望活下去的理由了。”(Cum non sis qui fueris,non esse cur velis vivere.)不仅如此,而且人们在想退休的时候则不能退休;到了应该退休的时候,他们却又不想退休,无法忍受过退隐的生活,甚至在年老多病需要庇护的时候也是如此;就像年老的城里人一样,他们就是要坐在临街的门口,尽管这样一来他们也就被人家嘲笑年老。无可否认,大人物需要借用别人的见解,才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如果他们靠自己的感觉来判断的话,他们是找不到的;但是如果他们想到别人对他们的看法,自以为别人乐意成为他们那个样子,那么他们也就好像是根据传闻才是幸福的,而他们在内心中所发现的也许是恰恰相反。因为他们是最先发现自己悲伤的人,尽管他们是最后发现自己过失的人。无可否认,身居高位的人是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在忙于事务的时候,他们既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身体的健康,也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精神的健康。“死的时候举世皆知其为人,唯独自己不认识自己,那么他的死就是沉重的死。”(Illi mors gravis incubat,qui notus nimis omnibus,ignotus moritursibi.)在位的时候,既可行善也可作恶,而在行善和作恶当中,作恶是一种祸根;因为说到作恶,最好的状态就是不想作恶,次之就是不能作恶。但获得行善的权力,却是有志于高位者的真正而又合法的目的。因为对人们所怀有的好的想法(尽管上帝接受它们),倘若不付诸于实施,也就比好梦好不到哪儿去,而且如果没有占据有利地位和制高点的权力和地位,好的想法也行不通。公德与善行是人的活动的目的,而意识到自己做出了公德与善行,也就是人的安息的完成。因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参与上帝的舞台,他就一定会同样参与上帝的安息。“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Et conversus Deus,ut aspiceret opera quae fecerunt manus suac,vidit quod omnia essent bona nimis),于是便有了安息日。在履行你的职务的时候,要把最好的榜样置于你的面前,因为模仿就是箴言的一个球状物。而过一段时间以后,把你自己的榜样置于你的面前,并且严格地对自己进行检查,看看是否你反而没有原先做得好。也不要忽视那些在同样的职位上不称职的人的例子;不要以诋毁他们的名声来衬托出你自己,而是要用何以为戒来指导你自己。因而在进行改革时,要既不炫耀自己又不恶意诽谤以前的任期和前作者,也要给自己立下规矩,从而开创出足可遵循的好的先例。要追本溯源,观察事物是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退化的,但仍要向古今两个时代请教:请教于古代的是,什么是最好的;而请教于今天的则是,什么是最合适的。要设法使你的做法有章可循,这样人们事先就可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但不可过于武断和盛气凌人;而当你偏离你的规则的时候,要把你的原因解释清楚。要维护你的职位的权利,但不要引起权限方面上的问题,与其声称拥有和要求获得你的权利,不如不动声色地在事实上享有你的权利。同样也要维护下属的权利,并且认为居首指挥,比事必亲躬更为体面。要欣然接受和欢迎有关你的履职的帮助和忠告,不要把给你带来信息的人当做好管闲事者而赶出去,而应以友好的态度接待他们。当权者的弱点主要有四种:拖延、受贿、粗暴和易欺。为了避免拖延,应使人易于接近,守约定的时间,完成正在进行的工作,非不得已不要把不同的事务混在一起。为了避免受贿,不仅要约束你自己的手或者你的仆人的手,使之不受贿,而且还要约束求情者的手,使之不行贿。因为廉正通常是约束自己和自己的仆人的,而公开宣告的廉正,加上对贿赂的明显的厌恶,则约束了别人。而且不仅应避免这种过错,而且还应避免受贿的嫌疑。不管是谁,如果人们发现他是反复无常的,而且是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有了明显的改变,那么他就令人怀疑是接受了贿赂。因而,当你改变你的主意或者做法的时候,应清楚地予以公开宣告,并且同时宣告促使你做出改变的原因,而不要想暗中为之。一个仆人或者亲信,如果他与你关系密切,但又没有其他明显值得敬重的理由,也就通常被认为只不,。过是秘密受贿的一条旁门左道而已。至于粗暴,它是产生不满的一个毫无必要的原因:严厉产生恐惧,但粗暴则产生仇恨。甚至当权者的责备,也应该是庄重的,而不是奚落。至于易欺,它比受贿还要糟糕,因为受贿只不过是偶一为之;但如果再三的要求和无根据的偏袒影响了一个人,那么他就永远也摆脱不掉再三的要求和无根据的偏袒。诚如所罗门所言:“看人的情面乃为不好,人因一块饼枉法,也为不好。”古人所言极是,“一旦掌权,原形毕露”。或更见有德,或更显无行。“倘若他不是皇帝,那么人人就都会认为他适合当皇帝”(Omnium consensu capax imperii,nisi imperasset.),这是塔西佗在谈到加尔巴时所说的话。不过在谈到韦斯巴芗的时候他却说:“韦斯巴芗是拥有了权力而更见有德的唯一一位皇帝。”(Solus imperantium Vespasianus mutatus in melius.);尽管前者指的是行政工作的能力,后者指的则是举止和性情。如果对荣誉的追求导致一个人改正他的过错,那就足证他是一个值得敬重而又宽宏大量的人,因为荣誉是美德之所在,也应该是美德之所在;而且就像在自然界一样,事物在向它们的位置移动的时候是剧烈的,而待在它们的位置上的时候,则是平静的,美德亦然,在怀有雄心壮志的时候,美德是狂暴的,而在掌权的时候,美德则是安定而又平静的。升至高位,无一不是从弯曲的楼梯爬上去的;而如果有派别,不妨在上升的时候与一派站在一边,而在登上高位以后,则应不偏不倚。对待你的前任留在记忆中的印象,应公正而且审慎;因为若不如此,那就不啻是一笔债务,等你卸任的时候是一定要还的。如果你有同僚的话,应尊敬他们,并且宁可在他们并不想被召唤的时候去召唤他们,而不要在他们有理由想被召唤的时候拒绝去见他们。但是在交谈和私下回答求情者的时候,不可过于敏感于你的职位或者过于记住你的职位,而宁可让人家说:“他在履行职务的时候,成了另外一个人。” P35-38 序言 本书翻译所依据的版本,是欧内斯特·里斯(Emest Rhys)所编的“万人丛书”(Everyman's Libraty)版。这是世界公认的权威版本。这篇拟着重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翻译过程中,我经常由衷地慨叹,中外前辈学者为了人类的文化积累,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里斯的万人丛书版,除附有斯米顿的权威性《导论》外,还附有《引用语和外来语索引》(Index of Quotations and Foreign Words, with translation)和《注释词表》(Glossaty),前者对本书中所使用的拉丁文引语等作了英文释义,有的还注明引语出处。后者则对本书的难字或者古今词义不同的字作了解释。若没有这两个“工具”的帮助,欲读懂培根的文章,谈何容易。 除万人丛书版之外,我还参考了J. 麦克斯·帕特里克(J.Max Patrick)编的《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选》(Selected Essays of Fancis Bacon,美国AHM出版公司1948年版)。这个选本收入了全书五十八篇文章中的五十一篇,外加一篇未完稿。这个选本是编者帕特里克对培根论说文的研究成果。由于是选本,所以注释也就尤见详尽。在每一页的脚注中,除了对引用语和外来语进行考证和解释外,还对某些难句作了释义,也就是所谓的paraphrase。paraphrase,在语言教学上就是“变换措辞”,也就是用不同的话说同一件事情,这既包括词义的选择,也包括搞清楚原句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所以帕特里克的难句释义极有价值。帕特里克在注释中,还指出了在个别地方培根在用典上“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论表面上的聪明》一文中,培根把原是昆提利安说的话,当成盖利厄斯说的话;在《论爱情》中培根将严肃明智的亚壁·克劳狄·凯西斯与贪恋女色的亚壁·克劳狄混淆了。培根的语言,不乏晦涩难解之处,所以我在翻译此书中,除了将帕特里克选本中已有的释义作为注释译出外,也针对个别费解的句子,在注释中加上了我个人的理解,提供给读者参考。 在我国,前辈学者在培根的论说文的翻译和研究上,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一提到培根,人们就立即想到王佐良先生译的《谈读书》(即本译本中的《论学业》)一文,此文已成为我国学者翻译外国散文的珍品。它自上个世纪60年代问世起,便不胫而走,一时洛阳纸贵。时至今日,大家对《谈读书》中的不少话语仍耳熟能详,引用起来如数家珍。除《谈读书》外,王佐良先生还译有《谈美》和《谈高位》两篇,都是用文言译出的。我对培根的认识,就是从王佐良先生所译的这几篇文章和所作的相关论述中开始的。 在翻译本书的时候,我还参考了水天同先生的译本。据我所知,水天同先生是我国译出《培根随笔集》全文的第一人,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该书的翻译出版上。坦率地讲,如果没有水天同先生的译本作参考,我怀疑我是否有能力把这本书译出来。 前辈学者对培根所作的研究,也对本书的翻译多有启发。杨周翰先生说:“我们读培根的作品,总发现他爱连用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概念。”表达同一个概念的两个词,自然应是意义相近的词,或者笼统地说是同义词。杨周翰先生的这句话,使我找到了一把理解培根作品的钥匙。 我是怀着深深的钦敬之情,提到上述中外学术界前辈的名字的。他们为人类的文化积累,付出了何等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何等不可磨灭的成就!我在汲取了他们的劳动成果之后,才有可能将这个译本奉献给读者朋友。牛顿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更远的话,那就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不敢说我“看得更远”,我自知我的学力与前辈学者无法比拟,但就一本书的翻译而言,我以一个学生的态度,毕恭毕敬地请教了中外学术界前辈的著作,则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得益于前辈学者的学术成就的条件下,为读者朋友奉献出一个尽可能完美的译本,是吾辈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此,才谈得上学术的薪火承传。 二、培根和他的《随笔集》 培根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1999年10月22日,江泽民主席《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说:“剑桥大学是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世界著名学府,曾培养出牛顿、培根、弥尔顿、拜伦、达尔文等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思想家和诗人。”提起培根,人们自然会想起他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见于他的《宗教沉思录》中的《论异端邪说》一文。几百年来,这句话不知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多少人。培根还有一句名言:“Nature is only to be commanded by obeying her.”钱锺书先生用古文译为:“非服从自然,则不能使令自然。”仿钱锺书先生的译文句式,这句话似可用白话文译为:“非服从自然,则不能掌握自然。”我以为,这句话今天读来,更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今天在我们这个地球村上,环境失调,资源枯竭,并由此而引发了种种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服从自 …… 有关培根的风格特点,王佐良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拜读以后,觉实难割舍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故全文引证如下。王佐良先生说:“培根本人喜欢用拉丁文写他认为重要的著作,以为这样才可为全欧洲的学者所知,而且可垂久远。这也是他未能摆脱同时代文人的积习的一端。其实他是很会运用本国文字的。有两种风格并存于他的文章中:有时简约,有时繁复。但不论何体,他总以准确达意为目的,文章总是条理分明,论点清楚。但是如果以为培根只有冷静的智慧而无热情的诗意却是错了:他对于推进科学是充满热情的,在谈到人类征服自然的前途时真是雄辩滔滔;他的文笔也不时闪耀着诗情,而且正因为他的文章饱含着智慧,一般是朴素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诗情一出现,就显得特别美丽,令读者的眼睛为之一亮,对于文章意义的体会也就特别深刻了——总之,绝不是那种仅仅写来为装饰与炫耀的浮华辞藻。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做到马克思所说的,使‘物质以其诗意的感性光泽对人全身心发出微笑’。诗人雪莱在谈到培根的随笔《谈死》(按:亦即《论死亡》)的时候,还曾赞叹地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诗之辩护》)。”这本《随笔集》是培根的主要文学著作,他的风格特点在这里表现得也最为显著。 诗人雪莱赞叹说,培根是诗人,这不由令我们想起了那个“莎士比亚作品实为培根托名所著说”。此说开始于19世纪中叶,根据有二:一是在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所谓的内在证据,即所展现出来的知识和所使用的词汇;一是外部条件,即莎士比亚本人的生平并不清楚,而且一个农夫的儿子(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是沃里克郡的一个自耕农)不大可能拥有这样精湛的创作才能。当然,莎士比亚的作品到底是莎士比亚本人所作,还是培根所作,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大可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学术争论问题。不过我觉得,以培根在《随笔集》中所展现出的大手笔来看,培根是有能力写出莎士比亚的作品的。 培根用他的著作,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按照斯米顿的说法,这本《随笔集》初版一问世,就几乎成了一本划时代的书。何为划时代?举例言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是一本划时代的书。斯米顿还认为,这本《随笔集》还是一本世界性的书,不是为一个国家而作,而是为世界而作,不是适应于一个时代,而是适应于所有的时代。这一点,已被几百年的历史所证实。而且,我实在看不出,未来的世世代代的人,竟还会有不看这本书的理由。所谓不朽,也就是能与时间相抗衡。这本《随笔集》,就是一本能与时间相抗衡的书。 王义国 2009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