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里富春(美丽乡村浙江样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颖平//张国云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冯颖平、张国云编写的报告文学《梦里富春(美丽乡村浙江样本)》选择了浙江一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作为描写对象,但又不仅仅是讲述几个村子的故事,而是整个中国、浙江农村的生存现状和社会现象,力求对中国农村现状做一些点的描绘和解读,管窥蠡测,以此看出整个中国农村目前的景象。

内容推荐

冯颖平、张国云编著的这本《梦里富春(美丽乡村浙江样本)》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浙江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正把传统农业建设成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农村社区。本书正是以浙江最美乡村为描画对象,体现了农村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目录

写在正文前

第一章 向环境借一点色

 关切人与自然的和谐

 江山如此多娇

 叉见《富春山居图》

 感悟宁静古村的悠远

第二章 向田园借一方景

 向往美丽人生的梦圆

 叩问平安水鬼的祈盼

 品味巾峰仙草的回甘

 分享威风锣鼓的空间

第三章 向流水借一波绿

 一条大河里的中国

 一片灿烂的江湖

 钱塘滚滚又一潮

第四章 向聪慧借一群人

 解码文化基因的遗传

 点赞辣妈宝贝的出彩

 憧慑长虹之星的明天

 走进麦家理想谷

并非结束语

试读章节

这些年来,陈剑平很关心美丽乡村的建设。

在多年的工作和领导实践中,陈剑平很赞同浙江的经济驱动模式是“以老祖宗经济和老百姓经济为主”这个说法。前者主要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遗存、文化民俗、传说典故、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后者主要靠老百姓自身的智慧、勤劳和对机会的把握等。他认为,浙江这些年来大规模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把未经装饰打扮,犹如纯朴村姑的原生态保护好,发挥其天然优势。具体说,就是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获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

身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陈剑平,虽然是植物病毒领域的顶级专家,但也很关注加强对农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在交谈中,他提到:“有些村民,甚至地方官员也认为,房子建好了就是美丽乡村了。这种简单化的倾向十分危险。”

他问我是否注意到,杭州附近很多村子里“一代人建了三次房”的现象。

确实,在浙江许多农村,这样的建房屡见不鲜。从平房到楼房再到别墅,这种不断拆建,造成农村里的老房子和文化遗迹慢慢消失,文化和历史产生断层。陈剑平说,过去30年的建设已经给我们留下太多遗憾,很多老建筑被拆掉了,城市大楼和农民新村都千篇一律,没有特色。而农村的传统文化遗存和元素更为分散,如果不加以保护,可能消失得更快。

小时候生长在农村的陈剑平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很有感情。只是现在家乡的大多数风景只能出现在老照片和回忆里,甚至是梦中。他出国学习考察,时不时会买几张国外的油画,画面一律都是田园风光,也许是因为这些景色勾起了他的许多记忆。

国外对老建筑的保护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英国留学时,他就有过住在古村落中的经历。

提起当年,他沉浸在回忆中:“国外讲究的是百年规划,建一次房子可以住三代。村里的建筑都是石头垒的,看上去很笨重,墙体很厚,特色明显,像古城堡似的。每栋房子都标注了建造年份,你随便走进哪幢老房子都能听到很多故事。一幢幢老房子组成的村子,就是当地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词典,也是独一无二的文化传承。”

说到这里,陈剑平再次强调:“我们的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同时还要注意历史关切。”也就是说,从全球范围来看,要从经济、生态、宜居、文化等方面统筹考虑,每个村庄或者城镇都应该带有它的特点和个性,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历史关切呢,就是不能拆了建,建了拆,要有百年意识,也就是在建的时候就要有百年以上的考虑,规划要研究1000年后、500年后和现在的情况,这样才会有历史传承。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陈剑平的建议是:首先,政府要做好顶层的规划设计工作,制定规则、建立标准,并且这些规则、标准必须是刚性的;其次,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形成对历史文化热爱、敬畏和传承的意识。

谈起中国农业的现状,陈剑平报出了一连串的数字。总体来说,以2008年的数据看,中国的农业在全球排名第65位。如果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计算的话,中国农业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与德国相差86年,与法国相差64年,与日本相差60年,与韩国相差36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美国是中国的90多倍,日本和法国是中国的100多倍,巴西都比中国高;中国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指数76%,第二次农业现代化指数35%,仅为发达国家的1/3。

之后,我找来中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发布会的文字实录,认真学习了一遍,真心佩服陈剑平的超强记忆力。这些在我看来枯燥无味、难以记住的数据,他说得一个不错。

P10-11

序言

这是一个畅谈梦想的时代。我的梦。中国梦。在这美丽中国的梦想中,有不少关乎农村。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谆谆告诫中国共产党人:农业问题,是中国头号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5%,由此可见:农业不强,则中国不强;农民不富,则中国不富。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才是中国根本的变化。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实现了现代化,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而美丽中国在农村的具体形象就是美丽乡村。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纷纷制订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建设美丽乡村已经成为中国不少地方的自觉行为。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世界地球大会主席莫里斯·史特朗表示,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说明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城乡统筹正从—种理想变成实践,展现了中国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所展示出的“多元和谐共生之美”,必将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重要的借鉴示范意义。

在很多场合都被用来指代“浙江”的“富春”二字,无论是内涵,抑或是外延,都蕴含着富裕,蕴含着春意。

徜徉在如同桃花源的浙江乡村,来访者发问:“我们是在梦中?”

回答否定。

其实,桃花源就是那个遥远年代人们有关美丽乡村的梦想。正因为人世间难找这方乐土,陶渊明才会用文字畅想出这么一个想象中最美丽的村庄。

本书中美丽乡村的故事,绝不仅仅是几个村子的故事,而是整个中国、浙江农村的生存现状和社会现象,我们力求对中国农村现状做一些点的描绘和解读,管窥蠡测,以此看出整个中国农村目前的景象。我们选择的这些美丽乡村,它们“宜居、宜业、宜游”,且又各具特点。

来访者又问:“美丽乡村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回答肯定。

但中国式的美丽乡村究竟该建成什么样?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蓝图究竟该怎样绘就?

浙江美丽乡村的十几年建设历程是一个很好的回答——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十一届浙江省委,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翟’)的重大决策。十年坚持,成果丰硕:2013年10月9日,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在浙江省桐庐县召开。习近平对此批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做出批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要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推广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

十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打造35个美丽乡村先进县和200多个特色精品村落。十年中,浙江省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超过1200亿元。美丽乡村建设使农村大变样,农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均等,浙江省行政村数量从3.5万个减少至目前的2.87万个。村庄美了,致富的路更宽了。2012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52元,再度领先全国各省、自治区。浙江农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30年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

2010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标志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据此,浙江着力建设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美丽乡村探路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不仅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响亮品牌,也成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先行探索。

2013年,应该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系统化传播的元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以浙江之名,定义美丽乡村建设。是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号召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美丽乡村一以净为底,夯实农村环境基础;以美为形,打造创建先进县和示范县;以文为魂,强化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以人为本,优化农村公共服务。

农村的日子原本总是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但现今的农村,这样的关联似乎越来越淡。虽然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需要,可现在那些“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对田里地里生长的各种植物,早就不存在如同父辈或祖父辈的那种感恩,那种深隋。故乡、老家对他们而言,只是记忆中一个模糊的符号。一个民族,对自然中山水草木的表达和描述,往往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也许,当这些年轻人的老家重现魅力时,那老家就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这必须依靠美丽乡村建设。

在采访中,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一大批“80后”正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然还有我们没有采访过的千万大学生“村官”和更多的年轻人。他们参加美丽乡村建设的经历,必定会成为这些年轻人成长道路上深刻的青春记忆。对这些年轻人而言,只有紧跟时代,才能引领未来。他们的生活,安然而又踏实,追求的是人间烟火。他们的理想特别具体实在,关于创业,关于幸福。

有人说,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安吉应是第一家;也有人说,桐庐的起步更旱;还有人说,开化那边生态保护做得更好。其实这不是安吉、桐庐或者开化哪一个县的排序比拼,这是中国大地广袤农村历史进程的现实写照。

在我们看来,美丽乡村建设浙江各县都做得很好,都是中国的样板,是中国农村走向城镇化这个必经阶段的现实蓝图。从“千万工程”到新农村建设,再到美丽乡村建设,每一个称呼都对应了不同的时代背景,而实质上就是中国农民奔小康的前进过程。由此,可以触摸中匡I农村发展的脉动,感受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速度,掀起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狂欢。

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这些看上去有点不一样的荣誉,其实都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成果。

采访过的这一个个乡村,在我们眼中、在我们心里都是最美的。

其实我们知道,在这大千农村里还有很多的“更美”。

美丽乡村的大规模建成,也可能就是美丽中国的实现。

我们和未来约定在那天。

如果把浙江美丽乡村的建设历程描画成一幅富春山水长卷,那么一个个时间节点都可以定格成为历史镜头。

不是每个历史镜头都会有画外音,但每个历史镜头一定有无法删除的背后故事。于是,富春山水长卷徐徐展开,理想谷、千岛湖、仙草梦、梦想秀……一个个人物、—方方场景,渐次出现在你我眼前……

后记

春到江南,草长莺飞,我们欣喜地听到花开的声音、麦苗叶绽放的声音,还有《梦里富春——美丽乡村浙江样本》书稿杀青的声音。此书作为“浙江记忆”的重要选题,我们从写作准备到完稿,前后花了三年心血,在这些文字背后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梦里富春”书名的寄托

一次次斟词酌句,一次次讨论商量,最后,我们把书名定为“梦里富春”,从此勾连起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过往和将来。

也许“梦里富春”本身就是一个永远的乡愁,一个永远的梦。亦如唐代韩翎的“归舟一路转青草,更欲随潮向富春”,王维的“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元代张宪的“恩波城外柳,长拂富春潮”,清代孔尚任的“年年垂钓鬓如银,爱此江山胜富春”。

好一个富春哦,在这里,富春已不是一个地名,已不是宏大的口号,它属于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美丽中国”与之一脉相承,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这里,乡村,有我们众多的期待与向往。

美丽乡村身后的乡愁

巷道纵横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当两亿多农民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当城镇化不断推进,留在他们身后的家乡,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谁来建设?谁来种地?一句话,让美丽乡村如何载得动“乡愁”,这是我们写作中必须把握的要义。

在这里,美丽乡村,要的不仅仅是山水的美丽。广袤的农村,必须有更加发达的农业,才能撑起13亿中国人的饭碗;广大的农民,必须钱包不断地鼓起来,才能活得更有尊严、更加滋润。为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亦如宋代辛弃疾那首《清平乐·村居》词中所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不让农村成为留守老人的农村,不让农村成为被遗忘的农村,让词人描述得如此温馨、恬适的村居生活重新回到我们的社会中,是所有人的梦想。

在这里,乡村,有我们最深的乡愁与担当。

美丽乡村绿色的笔墨

作为资深媒体人的冯颖平,其写作深深地打上了新闻特色的印记,特别之处在于展现事实以及事实背后的原因,这些事实可能透过个体展现,可能透过事件展现,如本书中的:关切人与自然的和谐、感悟宁静古村的悠远、向往美丽人生的梦圆、叩问平安水鬼的祈盼、品味巾峰仙草的回甘、分享威风锣鼓的空间、解码文化基因的遗传、点赞辣妈宝贝的出彩、憧憬长虹之星的明天等章节,彰显了以新闻叙说文学,用事实打动人的特点。

作为资深经济学人的张国云,其写作则从经济学角度把握事物,特别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和系统地阐述,如本书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又见《富春山居图》、一条大河里的中国、一片灿烂的江湖、钱塘滚滚又一潮、走进麦家理想谷等章节,彰显了以经济解读文学,用数据感染人的特点。

最近,围绕美丽乡村题材写作的人很多。而我们更注重乡村原生态的创造。农民朴实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的文字与笔墨更加干净真实,更加富有质感,仿佛为我们打开记忆闸门,身入世外桃源,而内心波澜不惊!我们深知有定力的文学,总是一种找心、立命的文学,只有文心与人心相通,有了这一心力的投入,文字才能生动,生命才有活力!

在这里,乡村,有我们更多的探究与发现。

“创作基地”里首本书

本书写作期间,2013年11月28日,杭州东北郊的超山,鼓声震天,歌声嘹亮,浙江美丽乡村中的首个创作基地在这里揭牌。那天,我们几个作家特别开心,因为从今之后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据说,杭州超山自古以来,就是士绅达人归隐静心的幽悠之地,是人们访道问禅的清静场所,也是游人相携踏青游春的赏梅之地,还是近代艺术大家吴昌硕晚年痴爱流连、最终骨寄于此的艺术之地。在这样的地方创作,想必灵感也会山高水长般进发。

走到超山山脚,见那里横卧着吴昌硕的墓地,抬头往前是一片梅园,那里留有先生对此地梅花的赞叹:“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卖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杯。”再往前是一条运河,码头上留下先生进进出出的脚印,他还曾捡些碎瓦片,在河边打水漂,看着河面上跳过一个个水圈的涟漪……

可见,“功夫在诗外”,超山已是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们一幅当今浙江农村的“富春山居图”,留下—段美丽乡村历史的记忆。

的确,—本好书,它的魅力在于,欣赏者在不经意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因此,当人们打开这本书时,瞬间就得到了怀旧心灵给予的一种温暖,—种寄托。如果它还见证了历史,那么就更加值得探究;如果除了这些,它还表达了一种风华的才隋,给人们带来真善美,那么,我们就知足了!

在这里,乡村,有我们广阔的耕耘与收获。

当我们带着书稿,走出杭州超山创作基地时,那迷蒙的江南雨丝,正滋润着远山小桥流水人家,滋润着岸边桃红柳绿乡愁,也滋润着帕乌斯托夫斯基对我们的告白:“当我们在观赏美的时候,心头会产生一种骚动感,这种骚动感乃是渴求净化自己内心的前奏,仿佛雨、风、繁花似锦的大地、午夜的天空和爱的泪水,把荡涤一切污垢的清新之气渗入了我们知恩图报的心灵,从此永不离去。”

我们把双脚深深扎在泥土里,记录着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冬的储藏。真心感激这些美丽乡村,感激乡村生活,感激生活撞击我们心灵的每一个故事。

当然,我们之所以—直坚持美丽乡村的主题,既为了世人心中那一抹乡愁,也为了自己心中那—抹乡愁!

冯颖平张国云

2014年3月10日完稿

11月16日定稿

于杭州超山浙江报告文学创作基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6: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