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发展的历程、通信的分类、通信的利用以及通信与人类的关系、未来通信的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论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使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通信科学知识,让读者了解什么是通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通信/青少年科普图书馆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华春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发展的历程、通信的分类、通信的利用以及通信与人类的关系、未来通信的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论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使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通信科学知识,让读者了解什么是通信。 内容推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通信在人们情感交流的土壤中孕育而生。它承载更多的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大浪淘沙,时至今日,通信历经了时代的化茧成蝶般的洗礼和蜕变,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科技、多元化”的通信“时光隧道”。作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信的触角已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更好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让青少年朋友对通信知识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着力编写了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一通信》一书。 本书是一本关于通信基础知识的读物,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很多通信领域。从战火连天的古代烽火、驿站到拥有近代通信手段的电报、电话:从古人的智慧创新一水上“漂流通信”到现代有高科技含量的海底光缆通信;从以前奇货可居的“电蛐蛐”——传呼通信到如今进入大众视野的移动通信。通信已发展成为以时代为特征的朝阳产业,是我们生活中一道无可比拟的亮丽风景。 本书以大众化的知识视觉,用平实的文字对相关通信知识做了全面详尽的释解;用图文并重的独特行文风格使本来晦涩枯燥的科普知识,如一泓夏日里的清泉汩汩道来。 青少年朋友,犹豫什么呢?通信为你我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 目录 第一章 信息载体——古代通信 第一节 沟通之媒——通信 1.长话短说——通信的含义 2.独木成林——通信的分类 第二节 岁月留痕——我国古代通信 1.狼烟四起——烽火通信 2.举蓬燃薪——古代蓬火制度 3.万里长城今犹在——世界上最大的烽火台 4.空中信使——飞鸟传书 5.“风信子”传奇——风筝通信 6.漂流“瓶”的故事——竹筒传书 第三节 文明火种——国外古代通信 1.夜幕下的“启明星”——灯塔通信 2.天地“对话”——通信塔 3.无声语言——信号旗通信 第二章 时代脉搏——科技通信 第一节 “英雄迟暮”——载波通信 第二节 信息快车——光纤通信 1.一应俱全——光纤通信的组成 2.瑕不掩瑜——光纤通信的缺陷 第三节 太空天线——卫星通信 第四节 永不消失的电波——无线电通信 第五节 一波三折——短波通信 第六节 超级波段——微波通信 第七节 昨日黄花——无线寻呼通信 第八节 隐蔽战线——红外通信 1.性能扫描——红外通信系统 2.挑战现实——红外通信技术对计算机技术的冲击 3.憧憬梦想——红外通信技术开辟数据通信的未来 4.点石成金——红外通信与军事 第九节 如日中天——移动通信 第十节 “浓妆淡抹总相宜”——数字电视通信 1.触类旁通——数字电视的分类 2.标新立异——数字通信的优点 3.一专多能——数字电视通信的用途 4.展望未来——数字电视通信的前景 第十一节 “条条大道通罗马”——数据通信 第十二节 方便快捷——传真通信 1.灵感来自偶然——传真通信的发展史 2.畅通无阻——网络传真 第十三节 不贴邮票的信件——电子邮件 1.长袖善舞——电子邮件的工作过程 2.零污染垃圾——垃圾邮件 3.无形杀手——邮件病毒 4.没有硝烟的炸弹——电子邮件炸弹 5.不用纸张的广告——电子邮件广告 第十四节 电的使者——电报 1.电磁妙用——电报的发明 2.公私分明——电报的分类 3.神奇密码——电码 第十五节 耳朵的灵感——电话 1.“别问我是谁”——电话的发明 2.曲径通幽——电话技术的发展 第十六节 地平线上的“朝阳”——手机 1.循序渐进——手机的发展历程 2.放飞梦想——未来手机 3.五花八门——手机类型 第十七节 多多益善——多媒体通信 第十八节 尘封的记忆——我国通信发展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你知道古代的烽火台是什么样子吗? 图片说明居延是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公里处,地处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东邻巴丹吉林沙漠北缘,西界马鬃山地,南通河西走廊,北近中蒙边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894~1200米。地形平坦开阔,戈壁、沙漠广布,植被稀少。弱水南北纵贯,终端汇储成居延海,古称居延泽,历经河道西移,位置向西变迁,面积缩小,中部淤塞,今成东、西二海。弱水、居延海沿岸灌丛密集,水草丰足,利于农牧。居延海及其东部洪果尔吉山(海拔1256米)和西部三座狐狸山构成北部天然屏障。扼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清代通称外蒙古)至河西、西域交通要冲,地位重要。 关于烽火台的详细文字记载,在我国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就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 汉代西北烽燧的建筑形式,它主要的建筑物有一个高台望楼(亭),作为嘹望敌情、传递消息之用。望楼(烽火台)一般呈方锥体,高达10米以上,上有住房建筑,有的望楼下面或旁边有戍卒居住的小城(有的称作障或坞)。障、坞一般呈方形,边长都在10米以上;障、坞墙都较厚,一般在2至4米乃至7米左右;障、坞的四周埋有称为“虎落”的小木桩,一些大的障、坞内还有羊马圈、仓库、武器库等建筑。 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对烽火台也有生动描述: 《后汉书》中讲:“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日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日燧。”文中的桔皋指可以引物上下的高架子,兜零指笼子。唐代杜佑在《通典·拒守法》中,对当时的烽火台作了详细记载:烽台建于高山四顾险绝的地方,无山也可在不同的平地上设置。台下建有羊马城,高低随意建造,常以三五个为标准。台高五丈,下阔二丈,上阔一丈。形圆,上建圆屋覆之。 宋代曾公亮等人编撰的《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古代烽式制度更为详细,大要分为烽燧的设置、烽火的种类,放烽火的程度,放烽火的方法、烽火报警规律、传誓、密号、更番法等九类。 到了明代,随着对长城防御工程的高度重视和火器的大量应用,烽火台的建筑和制式也有了较大改进。明朝曾规定:各处烟墩要增筑高厚,上面能贮藏五个月的粮食、柴薪和药弩等;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持平,外望就像一重门;很多烽火台改由砖包砌,更显坚固,台距也缩短,有的墩旁开井,墩四周有围墙。 明代传报军情除放烽、烟之外,还加上放炮,且点火放烟时还加上了硫磺、硝石等助燃。而且还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令边候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在有的防区还有自订的传报方法,如宣府镇上西路各台夜则悬灯。悬灯的长竿分为三等,竿上悬灯均染成红色,以数量不等作为军情缓急、敌数众寡的区分。在管理上,法令也规定:“合设烟墩,并看守堠夫,务必时加提调整点,须要广积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警急,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毋致损坏,有误军情声息”;“传报得宜克敌者,准奇功。违者处以军法。 蓟镇总兵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讲:戚继光制定了传烽的方法,编成通俗顺口的《传烽歌》让守台官兵背诵熟记。经过严格训练,负责传烽的守军能以烽火准确传递军情,而且迅速,一般三个时辰就可传遍整个蓟镇防线。 …… P18-22 序言 莽莽苍苍的山川大地,茫茫无际的宇宙星空,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神奇变化的大千世界中。面对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古往今来曾引发多少人的惊诧和探索。它是科学家研究的课题,更是充满了幻想和好奇的青少年渴望了解的知识。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团结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准,编辑出版了《青少年科普图书馆》大型丛书,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值得支持和推广的出版工程。 加强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工作,是加快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加快国家发展,要抓紧时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把科教兴国战略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着眼于长远,努力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大量优秀的科普读物的出版发行正是科学的教育和普及的基础性工作,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文化基础工程。 加强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工作,同时也是我们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共十七大强调“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是“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的重要内容,特别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为持续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自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多年来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坚持不懈的送书下乡活动,推动了科普工作在全国,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地区和广大青少年中的开展,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适应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发展的需要,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像《青少年科普图书馆》丛书这样一类科普读物的大量出版,符合广大青少年探究自然科学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相信一定会得到青少年朋友的欢迎和喜爱。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出版,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