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本书是他在80年代写的历史长篇小说,以16世纪的英国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戏剧性的情节,通过身份的错置建构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作品虽然写的是16世纪英国的事情,但却影射了马克·吐温所处的现实环境,即19世纪资本主义的美国。写这部小说时,作者已不像早期那样对社会充满乐观情绪,小说的基调从轻松的幽默转入辛辣的讽刺。现在该作品也是作家小说中被拍成电影最多的作品之一;它还被制作成动画片,在多国发行,受到各种年龄层次、不同国籍人们的喜爱,它已远远超出了小说本来的意义,成了某种人生境况的寓言。
本书描写了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阴差阳错的偶然机会向互换了位置,王子变成了贫儿,贫儿变成了王子的故事。贫儿汤姆穿着王子的衣服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新国王。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在外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欺凌和嘲讽。在好人霍顿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历了重重劫难,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最后终于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皇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此后,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六章 汤姆学礼仪
大臣们把汤姆引到豪华宫殿的最大的房间里去,请他落座——这是他很不情愿做的事情,因为他周围都是年老的或地位很高的人。他请求他们也坐下,但他们只是打躬致谢或是小声地表示谢恩,却依然站在一旁。他还想坚持让他们坐,可他的“舅舅”——赫尔福德勋爵,附在他耳边轻声说:
“殿下,请你不要坚持了,他们在你面前就座是不合规矩的。”
有人通报圣约翰勋爵求见,勋爵跟汤姆见过礼后,说道:
“在下奉国王之命前来,所禀之事涉及机密,殿下可否吩咐身边的人统统回避,只留下赫尔福德伯爵?”
赫尔福德见汤姆不知如何是好,就悄悄告诉他如果不想开口就不必开口,只要做一个挥手的姿势就行。侍臣们退下以后,圣约翰勋爵说:
“国王陛下有谕:由于事关国家的重大原因,王子殿下应尽其所能,多方面注意隐瞒自己的病情,以待病情好转,恢复如常。也就是说,王子不得否认他是真正的王子,应该继承大英王国的王位;殿下还应保持王子的威严,接受古已有之的敬意和礼仪,不得用手势或言语加以阻拦;王子应竭力回忆他过去常见的人的面孔,万一记不起来,可以保持沉默,不得表示惊慌或其他表示遗忘的动作;凡关国家大事,如有疑难,不知该采取何等措施,或者出言不知该如何措词,不得显露慌张神色,以使他人察觉有异,凡遇此种种情况,当采纳赫尔福德伯爵或微臣的意见。我等奉国王陛下之命,随时为殿下效力,直到该谕旨取消为止。以上是国王谕旨,他问候殿下,并祈求上帝保佑殿下早日康复,愿殿下永获上帝眷顾。”
圣约翰勋爵说完之后,鞠躬致意,退到一边站着。汤姆无奈,只得答道:
“国王既有此旨意,谁也不得敷衍应付,纵有困难,也不得取巧妄为。国王谕旨,一定服从。”
赫尔福德伯爵又说:
“国王有令,请殿下暂勿读书,勿做费心劳神的事情。殿下可稍事轻松娱乐之事打发时间,以免赴宴时感觉疲劳,有伤贵体。”
汤姆听了此话,一脸大惑不解的惊讶神情,可当他看到圣约翰勋爵低头悲哀地看着他,他的脸腾地红了。勋爵说:
“殿下觉得惊讶,那是因为殿下的记忆力尚未恢复——不过不用担心,这只是暂时性的问题,等殿下的病一好,自然就会什么都记起来了。赫尔福德伯爵刚才提及的都城宴会就是两个月前国王陛下定下来的,殿下也要前去赴宴。现在想起来了吗?”
“我很遗憾,我得承认我确实想不起来了。”汤姆支支吾吾地说,同时脸又红了起来。
这时外面通报说伊丽莎白公主和简·格雷公主来了。两位爵爷交换了一下眼色,赫尔福德快步走到门口。两位姑娘从他身旁走过的时候,他低声说道:
“请求两位公主对殿下的怪脾气不要见怪,你们只当没看见;万一有什么事情他一时想不起来,二位公主不要放在心上。每一件小小的事,他都要想上半天,你们看了都会难过。”
同时,圣约翰勋爵附在汤姆耳边说道:
“殿下,您务必将陛下的谕旨谨记在心。想得起来的东西尽量去想——其他的事情要装出想得起来的样子。不要让她们感觉到您跟从前大不相同了,因为您知道这两个玩伴心中对您有多好,要是知道了您的病的话,她们该有多难过。殿下,您愿意我留在您身边吗?——还有您的舅舅?”
汤姆做了个手势表示同意,还低声说了个“好”,他已经开始学着应付这些场面了。他心地单纯,决心尽其所能执行国王的旨意。 尽管多方小心,这几个年轻人之间的谈话有时还不免令人尴尬。事实上,有好几次汤姆都几乎支撑不了场面,承认自己担当不了这么重要的角色。可伊丽莎白公主很乖巧,每次都替他解围,而两位爵爷也偶尔适时地插上一两句话。他们装作只是随便说说,可事实却帮了大忙。有一次小格雷公主转向汤姆,问了个让他惊慌的问题:
“殿下,你今天去王后那里请过安了吗?”
汤姆迟疑不决,露出苦恼的神情,正想含混其词地乱说一句,圣约翰勋爵巧妙地接过话头,替他做了回答。这位大臣应答得泰然若定,处变不惊:
“回公主,殿下去请过安了,王后陛下宽慰殿下说国王陛下的病没什么大碍。殿下,是吗?”
汤姆嘟囔一句表示赞同,但心里知道自己有点儿铤而走险。后来听说汤姆目前不能再学习了,小公主又叫道:
“太可惜了!太可惜了!你最近进步神速。不过你还是耐心一点,不会耽误太久的。殿下贤明,将来肯定会像你的父亲那样有学问,也像他那样精通多国语言。”
“我父亲?”汤姆一不留神叫道,“我看他连本国话都说不好,也许只有在猪栏里打滚的猪才能听懂他的意思,还谈得上什么学问不学问的……”
他抬起头来,正遇上圣约翰勋爵眼中严厉告诫的神色。
他打住话头,脸涨得通红,接着低声郁郁不乐地说:“啊,我又犯病了,我没法集中精力。我不是有意对父王陛下不敬。”
“殿下,我们知道,”伊丽莎白公主说道,一边把她“弟弟”的手握在掌心中,态度尊重而又呵护有加,“这个,你可别往心里去。这不是你的错,你生病了。”
“亲爱的公主,您真会宽慰人,”汤姆感激地说,“我心里很感动,谢谢你,原谅我的粗鲁冒昧吧。”
这时,小公主简不经考虑,又突然冲着汤姆冒出一句希腊文。伊丽莎白公主眼尖,见汤姆一脸茫然,知道小公主这一着又为难王子了,便代他不慌不忙的用很棒的希腊语回答,然后又把话题引开。
时间很愉快地打发过去了,而且总的说来谈话也还算顺利。磕磕绊绊越来越少,汤姆也越来越自然。他发现她们都是那么可爱,一心一意想要帮助他,不计较他的错误。当他得知这两位小公主会陪他去赴市长大人的晚宴时,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心中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这样在一大群陌生人中他就不会觉得没有朋友了;然而,要是在一小时前,他听说她们也要一起去,他准会吓得魂不附体。
在这次会见中,汤姆的守护天使——那两位爵爷可不像另外两位那么舒心。他们觉得简直像是在一条危险的河道里行船,他们时刻提心吊胆,他们这任务可非同儿戏。所以最后,两位公主的拜会快结束时,有人通报吉尔福德·都德利勋爵来见,他们俩不但觉得体力透支,而且他们深感状况不佳,无力把船驶回原处,再做一次提心吊胆之旅。他们恭恭敬敬地建议汤姆借故不见,这倒正中汤姆的下怀,而当简公主听到那位华贵的公子被拦驾,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的神情。
P24-26
在十六世纪中叶的某个秋日,两个男孩在英国诞生了,一个出生在姓康蒂的人家,那是户穷苦人家,住在离伦敦桥不远的叫作垃圾院的小巷里,而另一个出生在姓都铎的有钱人家。年幼的汤姆·康蒂不受欢迎,得不到父母的爱,他那粗野蛮横的父亲常常强迫他去干些小偷小摸的事。为了忘记这一切,他常做白日梦,而皇宫和小爱德华王子就是他幻想的主题。
汤姆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他真的遇见王子并进入皇宫。但是命运之神让这两个同日出生、相貌酷似的孩子在英国历史上扮演角色,从而使得英王爱德华六世成为一个仁慈而又公正的君主。因为他深谙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才会修改变更在十六世纪所谓启蒙时期的英国实施的残暴的律法。当然,本故事纯属虚构。英王爱德华六世于一五五三年七月六日去世,当时他还只有十五岁零九个月,而他死前确实发誓要做一个贤明而仁慈的君王。
一天,九岁的小汤姆来到皇宫的大门边上,看见了爱德华王子,而王子也看见了他并邀请他到宫里去玩。进了王宫的汤姆快乐得像只云雀,他描述着宫墙外的自由生活,使王子萌发了要与他换衣服穿的念头。
从这一决定起,王子就开始了他九死一生的历险生涯。在他的“父亲”约翰·康蒂的迫使下,他成了偷窃集团的一员。经受了所有英国被压迫、被鄙视的下层人们所蒙受的耻笑、嘲弄和羞辱。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王子身份和皇室尊严以及家族对于他成为英国国王的期冀。由于得到迈尔斯·亨登的友情和关爱,他发誓说要封亨登为爵士。迈尔斯决心收留这孩子,因为他认为这孩子脑子出了问题。而王宫里,汤姆·康蒂身着王子的华服,也被认为是疯了,于是王族不惜一切代价要瞒过全国的臣民。他的病危的父王——亨利八世说,只要多休息,护理妥当,小王子也许会恢复意识。但不管他是疯了还是神智健全,他都必须当国王。
《王子与贫儿》一书自一八八零年第一版以来深受成人、儿童的喜爱。儿童只注重对故事情节的欣赏,忽略了马克·吐温对于贫穷和奴隶制的抨击;成人在离奇的情节之外感触到更深层的含义并因此而喜欢这本书。瓦尔特·迪斯尼将该书改编成电影,使之成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影片之一。该影片一如马克·吐温的著作刚刚问世之际一样深深吸引着美国人。在美国,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因此,一个可怜的流浪儿可以登上王位一点也不显得荒诞不经。
马克·吐温——塞缪尔·朗·克莱门斯——生于一八三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父亲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母亲莎拉·兰普登·克莱门斯都是早期弗吉尼亚移民者的后裔。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是小克莱门斯的出生地,他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店主和业余律师。一八三九年由于事业失利,他父亲将家迁到密苏里州的海内堡,塞缪尔·克莱门斯就是在那里长大的。
一八四七年,克莱门斯的父亲去世,家中的男孩们只好辍学。小克莱门斯到一家印刷厂当学徒——这对他来说也许是不幸中的万幸。小小年纪的他,每天可以接触到当时非常流行的幽默小说和轶闻。由于勤奋好学,他很快吸收了各种写作技巧,到后来他发展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八五一年,克莱门斯的哥哥奥利恩成为一名出版商,他又开始在哥哥手下做事。他们的刊物销路不畅,一八五三年小克莱门斯只好四处给别人当印刷工,一路向东谋求发展。
一八五六年,克莱门斯开始他的密西西比河之旅,准备到南美去。可是他对他所乘坐的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跟船上的领航员——霍拉斯·比斯拜做学徒,就这样开始了他人生历程上的第二次转机。他当印刷工的经历教会他写作的技巧,而在密西西比河上当导航员的经历使他有机会观察形形色色的人。那时在密西西比河上往来的有商人、吟游诗人、种植园主和奴隶,克莱门斯用心记下这种种的盛况。在船工的语言中,“马克·吐温”意即:水深两英寸,水流平稳。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日子造就了美国文坛上最著名的笔名。
一八六一年,南北战争爆发,克莱门斯只好终止他的河上导航员的生涯,随哥哥一同去内华达地区,因为据传闻说那里可以发大财。他先在卡森城的木材场碰运气,随后又去了采矿场,结果一无所得。一八六二年有段时间因天气恶劣,他只好待在家中,在这期间,他用“乔斯”的笔名写了一些幽默作品并向《弗吉尼亚领地企业报》投稿。后来,他在该报谋得特写作家的职位,这一时期他开始在自己的小说下署名为“马克·吐温”。
一八六四年,他前往圣弗朗西斯科,并任《呼吁》报地方记者和《企业》报记者。在此期间,他还为《加利福尼亚人》和《黄金纪元》两家期刊撰写文章。他与吉姆·吉列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加拉维加斯城度假,间接导致了他第一本书的出版。在宿营地和篝火旁,他听到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并从中节选著成了《加拉维加斯城著名的跳蛙》。这篇小说最先登载在纽约的一个周刊——《星期六报》上,后来全国的报纸都重载了这篇小说。这一次成功使得马克·吐温顿时声名大噪。一八六七年,他的作品集——《加拉维加斯城著名的跳蛙及其他诙谐剧》,以书本的形式出版了。
同年,马克·吐温游历法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和圣地耶路撒冷,并向《加利福尼亚论坛》和《纽约论坛》撰文描述他的一路见闻。其中一些信函成为他第二部书——《国外见闻》的框架,该书于一八六九年出版。
在他的这次游历中,他的一个旅伴给他看了妹妹奥利维娅·朗顿的小型画像。后来,克莱门斯结识了奥利维娅并到纽约的埃尔米拉去看望她。尽管他写了一些信去调侃奥利维娅的“专横”,一八七零年,奥利维娅·朗顿还是和塞缪尔·克莱门斯结了婚。他们的婚姻简直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婚后的奥利维娅温柔、善良,她的大个头、头发浓密的丈夫对她越发敬爱有加。克莱门斯相貌粗犷、精力充沛、坦率、爱讽刺,有时几近残忍,但他也相当的多情。婚后,他和奥利维娅住在纽约的布法罗,其后不久迁往康涅提格州的哈特福德,一直住到一八九一年。这段时间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鼎盛时期,他潜心写作。
一八七六年他出版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稍后又开始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他的代表作)的创作。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的写作过程中,他相继完成了《王子与贫儿》(1880)和《密西西比河上的岁月》(1883)的创作。
尽管马克·吐温一直创作到一九一○年过世前,可他再也没有达到一八八四年出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的巅峰。
——露茜·玛伯莉·费茨帕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