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旷世奇才让后世敬仰,他刚正不阿的品质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更值得称道。在动荡不停的政治风雨中,他捍卫良知,特立独行…
由夏葳著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是一本传记。书中作者以苏轼年表为主要脉络,结合其诗词与生平经历,解读了“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旷达情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夏葳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的旷世奇才让后世敬仰,他刚正不阿的品质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更值得称道。在动荡不停的政治风雨中,他捍卫良知,特立独行… 由夏葳著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是一本传记。书中作者以苏轼年表为主要脉络,结合其诗词与生平经历,解读了“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旷达情深。 内容推荐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他是诗人、散文作家, 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政治上坚持己见的人,是月下的漫步者, 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而这些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纵然在宦海中沉浮,几起几落, 但他的风骨坚不可摧, 从不阿谀奉承,从不背叛自己坚持的立场, 不以个人得失为怀, 而是以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 在动荡不停的政治风雨中, 捍卫良知,特立独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由夏葳著。 目录 序言?横看成岭侧成峰 卷一 诗酒趁年华 第一章 【眉山】 第二章 【芳伴】 第三章 【题名】 第四章 【蛰居】 第五章 【南行】 第六章 【三苏】 第七章 【仕旅】 卷二 人间有味是清欢 第一章 【松冈】 第二章 【新政】 第三章 【鸿才】 第四章 【超然】 第五章 【常棣】 第六章 【黄楼】 第七章 【乌台】 卷三 我欲乘风归去 第一章 【躬耕】 第二章 【赤壁】 第三章 【老妻】 第四章 【莫逆】 第五章 【南渡】 第六章 【官禄】 卷四 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一章 【书画】 第二章 【自退】 第三章 【岭南】 第四章 【维摩】 第五章 【放逐】 第六章 【归去】 后记 附录?苏轼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第五章 【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诗经·常棣》 常棣,别名郁李、棠梨,属蔷薇科,生长于南方山坡上。常棣的花,常常两三朵攒在一起,比肩而开。先民有感于其息息相依,歌以咏之:“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寓意同根所出、亲密无间的兄弟天伦。 是啊,常棣花儿朵朵开放,花萼、花蒂在阳光下光鲜明亮。但看当今世上众生芸芸,谁人能比兄弟更亲近。遭遇死亡威胁谁不怕,唯有兄弟常常问候和惦记。 人的一生中,手足之情历经时间之久,所占情分之重,是不争的事实。兄弟情谊,如山,似水,雄伟壮观,清澈剔透;兄弟二字,承载着太多的感情。在《诗经·常棣》一诗里,先民情不自禁地发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感叹,既是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落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子儿女,他们更重视兄弟亲情。 一母同胞,血浓于水。古今中外,围绕手足情出现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诗篇。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自幼聪敏好学,博学多闻。在父亲班彪的影响下研究史学,后撰写《汉书》。但是却无端遭到小人构陷,以“私改国史”罪名陷入牢狱之灾,写的书也被全部上缴查办。其弟班超得知此消息后,十万火急,星夜狂奔,到京师面见皇上。明帝看了班超递上来的奏折,让地方官飞马送来班固的史书核查。 明帝,名如其人,是个明白人。读阅后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十分欣赏班固的才华,乃赐班固为兰台令史,负责修史,为《汉书》的问世推波助澜。《汉书》得以名传天下,班超功不可没。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试想,若非班超冒死觐见,不言班固被佞臣所害,这部后世“正史”之楷模,怕来不及成书,就灰飞烟灭了。 兄弟就是手心和手背。他们有福可能不必同享,但有难必定同当。 苏轼和弟弟苏辙亦是一对情意甚笃、荣辱与共的好兄弟。弟弟苏辙是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兼朋友,因为对未知命运的相互关切,以及在人格上的相互倾慕;他们之间超越了寻常的兄弟私情,达到精神上的真正对话。苏轼有诗“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他们的书信往来与诗词唱和,是苏轼在尘世喧嚣中不可或缺的心灵补益,是苏轼复原精神气力的重要源泉。 在苏轼的诗文中,写得最多是就是兄弟情谊,许多首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 初入仕途,苏轼曾借诗歌与兄弟共勉: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元丰三年,苏辙沿江而上,去黄州探望被贬的兄长,遇江上风浪,不得不在磁湖滞留二日,因念兄心切,诗以寄之: 惭愧江淮南北风,扁舟千里得相从。 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 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 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 夜雨对床听萧瑟,纵然短暂,却是苏氏兄弟相互鼓励、扶持的温馨的精神栖止。兄弟如手足,在情感交汇的那一刻,深深触动我们的心弦。 苏轼为与弟弟距离近些,请求外放山东,谁承想远赴密州,和兄弟距离越来越远。熙宁九年的中秋月夜,月圆人不圆,苏轼欢饮达旦,大醉之际更加怀念已五年未曾谋面的弟弟。望月怀远,生出无限悲辛之感,一曲《水调歌头》,绝唱千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中秋》 古往今来,月作为相思离愁的载体,在唐风宋韵里,藻饰无数佳句名篇,曼妙几多如诗情话。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抒情诗是愉悦或痛苦的心情的自由流露,有了这种心情,就要把它歌唱出来,心里才舒服。”而我们在诗歌创造的这种无比悲凉的情境里,心灵得以净化。 这个清冷的秋夜,诗人独自面对这一轮清亮,曰婵娟,低语情愫。 素服青衣,蛾眉淡扫。今夜的月,似一支乍开的海棠,踩着碎碎莲步,款款而来。 诗人举杯邀月,不胜酒力的他,脑际,以及全身,乃至头顶斑白的发梢上,都氤氲着醇酒的浓香,他喝得酩酊,醉得彻底。仿佛也只是刹那的幻觉,眼底,星河灿烂,月影迷离,触之,可及。步履踉跄的诗人禁不住喃喃自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诗人叩问何人?是远方的子由,是微醺的自己?是迷蒙的月光,是手执的酒樽?抑或都不是,抑或都是。子由远在千里之外,月色弥漫,杯冷酒残,他触不到安慰,找不到一个聊以慰怀的答案。 此时,热闹,繁华,兴奋,激情,诱惑,释放,白日里放旷的喧嚣,消逝殆尽。诗人的思想游离身外,生出双翼穿越杳杳奔向天穹。 苏轼受庄子影响,素有超然物外的情怀,又崇尚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羽化登仙的想法。 现实生活如此令人沮丧,满怀报国热情却备受冷遇,经历这么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远遁红尘羁绊,乘着徐徐清风,飞临广寒宫,和吴刚持觞斗酒,与嫦娥霓裳共舞,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日子。 但很快,他就退却了这个念想。还是回到人世间来吧,天上宫阙固然不染尘埃,却不及人间一缕温暖。他追求遗世独立的人格境界,渴望现实人生的完满团圆,洞彻人生的他对现实生活自始至终保持着足够的热情。 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在诗句里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生性旷达的苏轼,在诗句中直抒胸臆,表达心中的苦闷和复杂的心里矛盾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吐心结,自我纾解,以便重新寻找生存价值,为自己的灵魂找到皈依之所。 苏轼的诗句中常常充满宿命的伤感:“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但是苏轼绝不悲观厌世,一生在激烈动荡的宦海沉浮,备受政治倾轧,却始终肩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辗转在瞬息万变的职场,纯真刚正走完一生。在任职期间,无论在朝中还是外任,都不失一位有能力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儒家有“入世”之说,主张要积极寻求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机会。 这首《水调歌头·中秋》,“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给人以酣畅淋漓的快感和赏心悦目的享受。诗人把手足之情,升华到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醒世妙句,自然天成。《苕溪渔隐丛话》赞:“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P111-117 序言 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盛赞苏轼: 汉魏以来,二干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蜚声中外。书中,林大师对东坡仰慕之至,偏爱、褒奖可谓掷地有声: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的人,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一一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轼,千古第一文人,犹使世人惊叹的是,他横跨各个文艺领域,而独领风骚。 其文,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其诗,如天地奇观,“笔所未到气已吞”,与黄庭坚并称“苏黃”; 其词,豪爽狂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秀淡逸者有之,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字,笔章淋漓,灵趣盎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黃米蔡”; 其画,大胆创新,强调神韵,不拘形似,与文同并称“湖州画派”始祖。 苏轼的旷世奇才让后世敬仰,但世人更欣赏的是他的棱角分明,他的刚正不阿,他的处世态度。他随缘自适、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如高山巍峨,大树葳蕤。 无论是权居翰林大学士知制诰之高,还是被贬至儋州不毛之地,他一以贯之地秉持自己的处世哲学,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皆能自我解脱,自我释放。“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通达、泰然的他,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自信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纵然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但他追求纯真、磊落的风骨坚不可摧,赤子般的狂放不羁不折腰。他的大半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黃州,惠州,儋州”。无论是王安石新党当道,还是司马光保守派执权,在新旧两党的夹击和陷害之中,历尽坎坷,汹浪,恶涛,几近没顶。但他一年傲竹不改其节,从不阿谀奉承,从不背叛自己坚持的立场,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而是以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在动荡不停的政治风雨中,捍卫良知,特立独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欣赏苏轼纯真、随和的性格。在物欲橫流、泥沙俱下的现实社会,很多时候,我们难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但是每每读到苏轼,就会刹那安静,犹如身处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下,清平,和乐,仿佛回到心灵的童年。 最令世人动容的是他与三位女子的爱情。对早逝妻子王弗的深重情义,且不说手植三万棵青松的郑重,只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绝唱千古,长歌可以当泣。续弦王闰之,王弗的堂妹,一个温柔良善的女子,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他们之间有着平凡而又深厚的感情,苏轼死后与她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夙愿。 而对侍妾兼知己红颜王朝云,亦是怜恤有加,恩宠不移。只因朝云的不离不弃,懂得他“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男人离不开女人,自古至今。而令我们心有戚戚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这个才情放旷的男人,对待每一个爱他伴他的女人,可以爱得那么倾情、纯粹,着实难得。 手足之情,是苏轼毕生歌咏的题材。他与弟弟苏辙间忧戚相关、患难与共的昆仲之谊,令世人叹为观止。 所以喜欢苏轼,因为他是一个伟丈夫,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真汉子。情至深,义至重,万世瞩目。 一直,我们习惯从教科书中去认识伟人,但今天,我想用我的眼睛,我粗陋的文笔,深入苏轼的心灵深处,深入这位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文人士大夫的情感深处,去探寻他的喜怒哀乐,人生况味。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于文字的屋檐下,我邀清风明月,邀大江东去的浪潮,和这位仁慈豪爽的师者一起,煮酒烹茶,琴诗为侣,演绎一场穿越古今的心灵对话。 在对话中,我更深地走近他,理解他,感悟他,驱使我拿起笔来记录他。记录他有喜有悲的人生,有声有色的诗词,有情有义的个性。 岁月如纸,刻写成记。岁月如石,会读成玉。 在这本书里,我将以苏轼年表为主要脉络,结合其诗词与生平经历,将自身体悟和生命思考与之对接,倾情解读“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旷达与情深。 恰若苏子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想,这将是一次别有意味的文字之旅。 后记 国人素有“叶落归根”的情结,很多名人大家去世后都选择葬在桑梓之地。苏轼是个例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狱中示子由)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在狱中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写《狱中示子由》一诗给弟弟苏辙,细数兄弟二人的深情,托付他照顾家小,为自己料理后事,在他百年之后,把他安葬在曾经任职的杭州。所幸,逃过劫难。 绍圣元年,苏辙知汝州,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路过汝州,便取道与子由相会。兄弟俩一起游览汝州名山胜水。郏县自古以山川秀丽而著称,黃帝钧天台更是风光旖旎天下闻。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极目远眺,但见莲花山山势逶迤而下,“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商定百年之后以此作为归宿。 崇宁元年(1102年)六月,苏辙将兄长和在京西寺院里停放了十年的王闰之的灵柩,一同运至郏县同穴安葬。作《祭亡兄端明文》一文,详述兄长一生,其后又作《再祭亡兄端明文》,表达强烈的敬意和哀悼之情。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于颍昌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其子遵其遗嘱将他与兄长苏轼葬于一处。元至正十年(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二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将苏洵的衣冠冢也葬于此地。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犹对床。三苏父子,在郏县这处山明水秀的地方,终得以安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